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农村最为艰难却又让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是: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传统农业进行根本性改造,以打造现代高效农业;
二、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问题的出路道底在哪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国民收入逐年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减少,土地利用率越来越高,粗放的传统农业再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001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89:1,大约三个农民的收入才相当于一个城市居民的收入,比1998年扩大了11%,比1990年扩大了36%,比1985年扩大了近50%,这些微观数据表明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段话提揭示了三个观点:1、建设高效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2、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3、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三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依靠。
发展高效农业,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一、发展高效农业,能明显刺激农村经济,促进城市化进程。1、在市场经济中小规模、小农式的传统农业经营已无法造应市场的竞争,农产品从量到质都无法与优势、特色产品抗衡,只有打造农业优势产业才能使农民的直接收入增加,这种新型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有明显的生产特色和突出的市场竞争优势,能经受市场风云的变幻,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2)形成一定地域连片的相当区域生产规模,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使农村从分散到集中,便于基层政府和部门的管理,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发展;3、区域内的农业生产过程,经营运作,环境配合已形成有机协调的整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2、发展集约型农业,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有效途径,进行资源优化搭配的切实措施,是壮大做强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步骤,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农业这一块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早期,把机械化等同于农业现代化,把粗放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绩式的区域开发等同于高效农业,这些错误的等同观念,使中国农村经济长期滞后,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延缓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3、优势农业的发展不能盲目,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围绕本地区农业资源,气候条件,劳动力投入,因地制宜,调整种养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这样就会辐射千家万户,逐步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 城乡统筹的特色产业,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要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和农业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提高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比重,保障食品安全,达到城市化标准,推进城市化建设。4、必须着重抓好龙头企业和中介流通组织,带动千家万户增加收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改善生态环境的资源性企业,能够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劳动密集企业,这些优势企业,能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在优势企业中接受新的精神文明熏陶,从而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精神文明体系,这一点是当前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薄弱环节。5、高效农业的发展必须同时搞好软环境的建设,“环境”就是生命力,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遇,促使市场主体诚实守信,吸引各种社会投资,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动农村的经济和文明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步伐。
二、发展高效农业,与信息相关.一条可靠的信息能让人种一季蔬菜富裕起来,一条过时,失真的信息,能让千万资产变得一无所有,尤其在跨跃城市化这一道坎中,信息农业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在美国农业信息化程度高于工业81.6%,我国农村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土地进农户曾掀起过一场革命,那么农业信息化将会掀起农村第二次革命,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高效农业的战略选择,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关系:1、农业信息化建设要适合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盲目,要符合当地农村和农业的客观实际,为市场服务、为农民服务。2、要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结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加快城市化发展结合起来。3、要掌握重点全面铺开,从较为发达的城镇毗邻村到贫穷的偏远农村,文化素质是制约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原因,要以点带面,逐步发展,让农民看到信息农业的一线希望和可行之处。推进农业信息化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将为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迎来灿烂的明天。
三、无公害食品的发展,为农村城市化撑起又一片蓝天。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极大的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其中一个就是环境污染,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失衡,2001年启动了无公害食品的计划并施行,重点推广生态防治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严禁在蔬菜、水果、茶叶等时限性强的农产品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这无疑是给农产品打了一针“防腐剂”,促进农村经济的规则发展,而关键的是为农村提供了一片蔚蓝的天空,使得城市高收入者自愿向附近的农村移动,寻找新鲜的环境,带来新型变化,拥有大量资金的城市人會选择农村投资,试验“桃花源”式的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发展高效农业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
一、人口问题仍然是社会的沉重负担,某区域人口总量超过环境容量会导致环境破坏,社会失衡.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人口布局是目前的一个重大的新任务,调整人口布局最重要的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也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基本前提,就我国农村现状看,老年农业劳动者过多,文化素质不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大障碍,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不权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要相应调整城乡人口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小城市建设,转移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据预测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城市人口比将上升到55%,农业劳动力将下降35-30%,务农的人少,才有条件扩大规模经营,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走向现代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使农民增收,就得减少农民,要使农业现代化,就得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改善生态环境就得使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和工业化国家,起初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只有快速发展的高效农业才能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改变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只是看处于何种阶段而已。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把“三农”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各级政府应对农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农业保护不是单纯的优化产业结构,而是涉及到农产品价格、市场、政策、基础设施投资等多个领域,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的文化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文化、生活设施的差距,从一些局部地区的发展看,城市化进程不能离开以下基本原则:1、农业产业支撑,海南三亚2000年接待旅游观光的人数278.18万,收入28.39亿元,三亚就是围绕发展高科技农业和观光农业。2、突出个性特色的原则,不能克隆别的城市,而发展高效农业就可能做到这一点,农业因选择地域性强,各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会产生不同的特色农业,不同的特色农业会有别具一格的城市风俗和人情。3、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設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公用设施的基础设施环境,为农产品的流通开辟了通道,也为农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4、以管理为核心的原则,树立现代城市管理意识,把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人才引进来,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使城市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会逐步渗透到农村,当一个城市发展后会出现:流动人口增加,进一步扩大城市建筑面积,从而就会导致农产品需求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刺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5、确保生态安全的原则,城市建设中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放在第一位,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这无疑给生态农业的发展找到一个生存的空间,这个生存空间可以直接运用到城市中,也可以把它向临近农村转移,与城市化建设步伐相互协调发展。
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力度直接制约着高效农业的发展
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三农”问题过去主要是指农业生产问题,而现在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要注重从农字以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用先进技术改造农业和农村经济,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深化改革把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轨道,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个长期的过程,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围绕高效农业的发展,为进城务工农民创造就业的机会和生存条件,以加强公共管理。另一方面是妥善处理农村土地管理问题,避免还没有长期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根本没有非农职业的农民因丧失土地而沦为流民,在这两个方面目前都存在着许多尖锐矛盾,即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顺利,2020年农村人口仍然会在6亿左右,城市化进程仍然制约着高效农业发展。
二、农村现状。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而20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机械化误认为是工业化,拉开了城乡分割体系,延缓了社会转型的进程,突出的表现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一五”时期城市化水平曾经有过快速增长,但在1958-1978年间城市化水平仅提高2.5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人口中比重从70%下降到50%,城市化水平由18%上升到2002年的39.1%,低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但农业从温饱、自给发展到高效农业的雏型,可以看出城市化进程与农业的发展同步,并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农业落后时城市化进程滞后,城市化进程滞后时必然看到农业萧条的一面。
三、辩证看待间接制约和直接制约,1、城市化进程的缓慢速度是由社会各种因素导致,毫无疑问,人口的城市化素质落后,严峻的社会保障问题,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公共环境设施都不约而同的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而城市发展越缓慢,人们对农产品需求越少,农村经济的拉动越小,间接影响高效农业的发展。2、城市化的进程加速,社会公共设施的投资就会越大,各级政府和部门就会相对忽视农业的存在,使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制约着高效农业的发展,但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两个制约,在相互制约中才会出现矛盾,才能及时解决深层次的隐患,在这两个制约中,总的看来矛盾远远小于其协调发展的利益。
高效农业和城市一体化协调发展
传统农业得以根本性改造后,工业化得到大规模发展,带动农村过量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区域性,特色性农业欣欣向荣发展,构筑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的新格局,生态系统逐步修复,对农民来说,最根本的变化就是农民身份彻底改变,一部分农民直接成为农村企业的职工,一部分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在二、三产业中寻求到就业机会,一部分农民成为企业、“生产车间”的“农业工人”,这种身份的转变是在当地经济社会的演进过程中实现的,是一种长远的、稳定的、有序的、渐进的、根本性的转变,在农民身份转变过程中,被转变者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乃至社会地位得到了全面的、大幅度的、本质的提高。农业企业多余的资金和农民多余的资金兴办学校、医院、交通、通讯及文化事业。农民的居住环境、教育环境、医疗环境、文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农村问题在高效农业和城市一体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得以基本解决,为小康社会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昔日的贫困农民切身感受着许多都市人都望尘莫及的现代生活。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文斗乡特产服务中心)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传统农业进行根本性改造,以打造现代高效农业;
二、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问题的出路道底在哪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国民收入逐年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减少,土地利用率越来越高,粗放的传统农业再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001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89:1,大约三个农民的收入才相当于一个城市居民的收入,比1998年扩大了11%,比1990年扩大了36%,比1985年扩大了近50%,这些微观数据表明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段话提揭示了三个观点:1、建设高效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2、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3、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三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依靠。
发展高效农业,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一、发展高效农业,能明显刺激农村经济,促进城市化进程。1、在市场经济中小规模、小农式的传统农业经营已无法造应市场的竞争,农产品从量到质都无法与优势、特色产品抗衡,只有打造农业优势产业才能使农民的直接收入增加,这种新型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有明显的生产特色和突出的市场竞争优势,能经受市场风云的变幻,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2)形成一定地域连片的相当区域生产规模,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使农村从分散到集中,便于基层政府和部门的管理,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发展;3、区域内的农业生产过程,经营运作,环境配合已形成有机协调的整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2、发展集约型农业,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有效途径,进行资源优化搭配的切实措施,是壮大做强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步骤,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农业这一块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早期,把机械化等同于农业现代化,把粗放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绩式的区域开发等同于高效农业,这些错误的等同观念,使中国农村经济长期滞后,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延缓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3、优势农业的发展不能盲目,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围绕本地区农业资源,气候条件,劳动力投入,因地制宜,调整种养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这样就会辐射千家万户,逐步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 城乡统筹的特色产业,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要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和农业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提高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比重,保障食品安全,达到城市化标准,推进城市化建设。4、必须着重抓好龙头企业和中介流通组织,带动千家万户增加收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改善生态环境的资源性企业,能够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劳动密集企业,这些优势企业,能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在优势企业中接受新的精神文明熏陶,从而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精神文明体系,这一点是当前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薄弱环节。5、高效农业的发展必须同时搞好软环境的建设,“环境”就是生命力,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遇,促使市场主体诚实守信,吸引各种社会投资,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动农村的经济和文明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步伐。
二、发展高效农业,与信息相关.一条可靠的信息能让人种一季蔬菜富裕起来,一条过时,失真的信息,能让千万资产变得一无所有,尤其在跨跃城市化这一道坎中,信息农业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在美国农业信息化程度高于工业81.6%,我国农村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土地进农户曾掀起过一场革命,那么农业信息化将会掀起农村第二次革命,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高效农业的战略选择,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关系:1、农业信息化建设要适合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盲目,要符合当地农村和农业的客观实际,为市场服务、为农民服务。2、要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结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加快城市化发展结合起来。3、要掌握重点全面铺开,从较为发达的城镇毗邻村到贫穷的偏远农村,文化素质是制约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原因,要以点带面,逐步发展,让农民看到信息农业的一线希望和可行之处。推进农业信息化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将为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迎来灿烂的明天。
三、无公害食品的发展,为农村城市化撑起又一片蓝天。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极大的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其中一个就是环境污染,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失衡,2001年启动了无公害食品的计划并施行,重点推广生态防治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严禁在蔬菜、水果、茶叶等时限性强的农产品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这无疑是给农产品打了一针“防腐剂”,促进农村经济的规则发展,而关键的是为农村提供了一片蔚蓝的天空,使得城市高收入者自愿向附近的农村移动,寻找新鲜的环境,带来新型变化,拥有大量资金的城市人會选择农村投资,试验“桃花源”式的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发展高效农业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
一、人口问题仍然是社会的沉重负担,某区域人口总量超过环境容量会导致环境破坏,社会失衡.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人口布局是目前的一个重大的新任务,调整人口布局最重要的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也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基本前提,就我国农村现状看,老年农业劳动者过多,文化素质不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大障碍,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不权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要相应调整城乡人口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小城市建设,转移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据预测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城市人口比将上升到55%,农业劳动力将下降35-30%,务农的人少,才有条件扩大规模经营,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走向现代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使农民增收,就得减少农民,要使农业现代化,就得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改善生态环境就得使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和工业化国家,起初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只有快速发展的高效农业才能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改变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只是看处于何种阶段而已。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把“三农”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各级政府应对农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农业保护不是单纯的优化产业结构,而是涉及到农产品价格、市场、政策、基础设施投资等多个领域,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的文化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文化、生活设施的差距,从一些局部地区的发展看,城市化进程不能离开以下基本原则:1、农业产业支撑,海南三亚2000年接待旅游观光的人数278.18万,收入28.39亿元,三亚就是围绕发展高科技农业和观光农业。2、突出个性特色的原则,不能克隆别的城市,而发展高效农业就可能做到这一点,农业因选择地域性强,各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会产生不同的特色农业,不同的特色农业会有别具一格的城市风俗和人情。3、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設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公用设施的基础设施环境,为农产品的流通开辟了通道,也为农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4、以管理为核心的原则,树立现代城市管理意识,把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人才引进来,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使城市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会逐步渗透到农村,当一个城市发展后会出现:流动人口增加,进一步扩大城市建筑面积,从而就会导致农产品需求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刺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5、确保生态安全的原则,城市建设中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放在第一位,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这无疑给生态农业的发展找到一个生存的空间,这个生存空间可以直接运用到城市中,也可以把它向临近农村转移,与城市化建设步伐相互协调发展。
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力度直接制约着高效农业的发展
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三农”问题过去主要是指农业生产问题,而现在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要注重从农字以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用先进技术改造农业和农村经济,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深化改革把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轨道,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个长期的过程,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围绕高效农业的发展,为进城务工农民创造就业的机会和生存条件,以加强公共管理。另一方面是妥善处理农村土地管理问题,避免还没有长期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根本没有非农职业的农民因丧失土地而沦为流民,在这两个方面目前都存在着许多尖锐矛盾,即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顺利,2020年农村人口仍然会在6亿左右,城市化进程仍然制约着高效农业发展。
二、农村现状。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而20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机械化误认为是工业化,拉开了城乡分割体系,延缓了社会转型的进程,突出的表现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一五”时期城市化水平曾经有过快速增长,但在1958-1978年间城市化水平仅提高2.5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人口中比重从70%下降到50%,城市化水平由18%上升到2002年的39.1%,低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但农业从温饱、自给发展到高效农业的雏型,可以看出城市化进程与农业的发展同步,并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农业落后时城市化进程滞后,城市化进程滞后时必然看到农业萧条的一面。
三、辩证看待间接制约和直接制约,1、城市化进程的缓慢速度是由社会各种因素导致,毫无疑问,人口的城市化素质落后,严峻的社会保障问题,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公共环境设施都不约而同的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而城市发展越缓慢,人们对农产品需求越少,农村经济的拉动越小,间接影响高效农业的发展。2、城市化的进程加速,社会公共设施的投资就会越大,各级政府和部门就会相对忽视农业的存在,使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制约着高效农业的发展,但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两个制约,在相互制约中才会出现矛盾,才能及时解决深层次的隐患,在这两个制约中,总的看来矛盾远远小于其协调发展的利益。
高效农业和城市一体化协调发展
传统农业得以根本性改造后,工业化得到大规模发展,带动农村过量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区域性,特色性农业欣欣向荣发展,构筑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的新格局,生态系统逐步修复,对农民来说,最根本的变化就是农民身份彻底改变,一部分农民直接成为农村企业的职工,一部分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在二、三产业中寻求到就业机会,一部分农民成为企业、“生产车间”的“农业工人”,这种身份的转变是在当地经济社会的演进过程中实现的,是一种长远的、稳定的、有序的、渐进的、根本性的转变,在农民身份转变过程中,被转变者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乃至社会地位得到了全面的、大幅度的、本质的提高。农业企业多余的资金和农民多余的资金兴办学校、医院、交通、通讯及文化事业。农民的居住环境、教育环境、医疗环境、文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农村问题在高效农业和城市一体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得以基本解决,为小康社会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昔日的贫困农民切身感受着许多都市人都望尘莫及的现代生活。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文斗乡特产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