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在“法与情”“对与错”中理解和选择的、“有血有肉”的情感课,但它的概念抽象、理论体系庞大,学生不容易理解,一些教师在教学时照本宣科,学生会因此产生抵触学习这门学科的情绪。这无异于学生的“慢性自杀”,无法达到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目的。要改变这种现状,老师必须要注重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善用情感感化学生,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情感教育;用情施教;故事渗情;以情动情
情感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
初中生属于少年时期。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他们在小学时没有接触过思想品德这门课。与其它学科相比,初中思想品德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概念定义抽象,这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都有一定的差距。第二,受社会“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轻视思想品德课。如果教师也抱着这种心态,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脑海里灌输所谓的道理,他们不仅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反感,更严重的是他们从此对思想品德这门课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教育功能,使他们通过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以和为本”的优秀的传统伦理关系美德、具备公民权利意识,形成关爱社会、服务社会和爱国主义的情感,为他们今后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奠定坚实基础。
多年的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倾注情感的感化和熏陶,将会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用情感感化的一些探讨。
一、紧扣教材内容,不离教学大纲
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编写富有特色,它融思想性、故事性、趣味性、法理性和传统美德于一体,其中基本知识、事例、数据、警句、格言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和实践性。就拿八年级的教科书来讲,上册的《塑造自我》《善待他人》《相处有方》《意义人生》,学生要学的就是中国优秀的伦理道德:以和为本。下册的《我是中国公民》《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我们的社會责任》,学生要学的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我们要紧扣教材这些内容,不抛开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这个作为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系统、形象地通过课堂的情感感染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接受教育,学会做人。
二、实例为情,情在当下
这里的“实例”是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关注学生的言行,这种实例,唾手可得。教师通过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诱导,实施学生换位思考的情感教育,使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优秀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到教材中《相处有方》中的“理解与宽容”时,班上刚好出现一小部分同学排斥个别同学的不良现象,我就拿这个现象作为例子,教会学生进一步学会“平等待人”和“与人为善”。用发生在同学周围的新鲜例子更能引起同学们情感的共鸣,这既解决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又让学生掌握了课本的知识。
适时性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政治方向明确,思想内容健康,是感化教育的基本保证。对学生能不失时机地施以“实情”教育,将会获得极佳的感化教育效果。
三、故事渗情,吸引学生
故事的教训纯正、实用、客观、说服力强。根据初中学生社会经验少,思维能力较弱,却偏爱想象的特点,我在讲授课本观点时大量引用典故或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明辨是非》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慎思、明辨、笃行”的道理,我运用了三则故事:第一则用了《指鹿为马》,教育学生要明辨,不要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第二则是节选《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典型例子,由于唐僧是非不分险遭妖食,差点误了取经大事,教育学生要慎思;第三则是发生在2000年震惊全国的《浙江徐某杀母案》,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长辈的要求,要笃行。当学生看完这三则事故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有必要明辨是非吗?”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有”,这眼神多么的坚定,感化的结果就是这么的自然生成。
四、以情动情,身体力行
用好“高大上”的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感化教育确有很好的作用,但对“高大上”先进人物的事迹,很多时候学生仅从新闻或材料中了解,大多数远不及贴近学生生活的“平民人物”来得真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时刻做好学生学习的“平民楷模”,并要在上课或平时的校园生活中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老师传授的理论,连自己都做不到,那么他教授的理论将没有任何说服力。所以,作为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必须是一个拥有较高情商的人,当讲到有关情商教育的材料时,要言传身教,才能以情动情,才能达到情商教育的目的。老师讲课时表情要丰富,声音要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当代的中学生具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在讲解情商材料时绝不能用侮辱性的语言。比如:在讲到《自尊自爱》那一课时,教师就切记不能用“你笨得像猪一样”的语言。因此,教师在讲课或与学生闲谈时讲话要注意分寸,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越尊重学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感染力就越强,就更容易达到感化教育的效果。其次,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以身作则。比如:在讲到《关爱社会》时,教师平时是否与学生一起参加义工劳动,一起分享做义工的喜悦?如:为敬老院打扫卫生、事后与学生一起谈感受。在讲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时,教师在洗餐具时,是否节约用水?在校园中看到有散落的垃圾,是否随手捡起?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会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就是学生“平民楷模”学习的榜样,也是一种情感的号召。 五、真情关爱,服务教学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情感课。人的感情是丰富的,初中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更需要情感的滋润。在教学上,对于尖子生,教师越肯定他的学习成绩,他越发奋图强;对于中层生,教师对他有适度的期盼,他就会学得更好;对于学困生,教师对他不离不弃,他也会顽石点头。在生活上,对于贫困生,教师一个小小的帮助,他也会无言感激,铭记终身;对于缺少家庭温暖的学生,教师在他需要时的一声问候、一次关怀,他心中也会淌过一股感激的暖流,久久不能忘怀……
当教师做到这些时,那么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一个手势就可以使学生认真专注;一个动作就会使学生开怀大笑;一个微笑也会让学生心花怒放;几下掌声,会让热闹的课堂讨论回归安静,这就是情感感化的魅力所在。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感化需要教师的持之以恒。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共鸣与热情,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情感教育;用情施教;故事渗情;以情动情
情感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
初中生属于少年时期。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他们在小学时没有接触过思想品德这门课。与其它学科相比,初中思想品德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概念定义抽象,这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都有一定的差距。第二,受社会“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轻视思想品德课。如果教师也抱着这种心态,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脑海里灌输所谓的道理,他们不仅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反感,更严重的是他们从此对思想品德这门课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教育功能,使他们通过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以和为本”的优秀的传统伦理关系美德、具备公民权利意识,形成关爱社会、服务社会和爱国主义的情感,为他们今后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奠定坚实基础。
多年的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倾注情感的感化和熏陶,将会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用情感感化的一些探讨。
一、紧扣教材内容,不离教学大纲
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编写富有特色,它融思想性、故事性、趣味性、法理性和传统美德于一体,其中基本知识、事例、数据、警句、格言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和实践性。就拿八年级的教科书来讲,上册的《塑造自我》《善待他人》《相处有方》《意义人生》,学生要学的就是中国优秀的伦理道德:以和为本。下册的《我是中国公民》《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我们的社會责任》,学生要学的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我们要紧扣教材这些内容,不抛开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这个作为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系统、形象地通过课堂的情感感染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接受教育,学会做人。
二、实例为情,情在当下
这里的“实例”是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关注学生的言行,这种实例,唾手可得。教师通过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诱导,实施学生换位思考的情感教育,使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优秀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到教材中《相处有方》中的“理解与宽容”时,班上刚好出现一小部分同学排斥个别同学的不良现象,我就拿这个现象作为例子,教会学生进一步学会“平等待人”和“与人为善”。用发生在同学周围的新鲜例子更能引起同学们情感的共鸣,这既解决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又让学生掌握了课本的知识。
适时性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政治方向明确,思想内容健康,是感化教育的基本保证。对学生能不失时机地施以“实情”教育,将会获得极佳的感化教育效果。
三、故事渗情,吸引学生
故事的教训纯正、实用、客观、说服力强。根据初中学生社会经验少,思维能力较弱,却偏爱想象的特点,我在讲授课本观点时大量引用典故或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明辨是非》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慎思、明辨、笃行”的道理,我运用了三则故事:第一则用了《指鹿为马》,教育学生要明辨,不要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第二则是节选《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典型例子,由于唐僧是非不分险遭妖食,差点误了取经大事,教育学生要慎思;第三则是发生在2000年震惊全国的《浙江徐某杀母案》,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长辈的要求,要笃行。当学生看完这三则事故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有必要明辨是非吗?”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有”,这眼神多么的坚定,感化的结果就是这么的自然生成。
四、以情动情,身体力行
用好“高大上”的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感化教育确有很好的作用,但对“高大上”先进人物的事迹,很多时候学生仅从新闻或材料中了解,大多数远不及贴近学生生活的“平民人物”来得真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时刻做好学生学习的“平民楷模”,并要在上课或平时的校园生活中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老师传授的理论,连自己都做不到,那么他教授的理论将没有任何说服力。所以,作为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必须是一个拥有较高情商的人,当讲到有关情商教育的材料时,要言传身教,才能以情动情,才能达到情商教育的目的。老师讲课时表情要丰富,声音要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当代的中学生具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在讲解情商材料时绝不能用侮辱性的语言。比如:在讲到《自尊自爱》那一课时,教师就切记不能用“你笨得像猪一样”的语言。因此,教师在讲课或与学生闲谈时讲话要注意分寸,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越尊重学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感染力就越强,就更容易达到感化教育的效果。其次,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以身作则。比如:在讲到《关爱社会》时,教师平时是否与学生一起参加义工劳动,一起分享做义工的喜悦?如:为敬老院打扫卫生、事后与学生一起谈感受。在讲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时,教师在洗餐具时,是否节约用水?在校园中看到有散落的垃圾,是否随手捡起?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会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就是学生“平民楷模”学习的榜样,也是一种情感的号召。 五、真情关爱,服务教学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情感课。人的感情是丰富的,初中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更需要情感的滋润。在教学上,对于尖子生,教师越肯定他的学习成绩,他越发奋图强;对于中层生,教师对他有适度的期盼,他就会学得更好;对于学困生,教师对他不离不弃,他也会顽石点头。在生活上,对于贫困生,教师一个小小的帮助,他也会无言感激,铭记终身;对于缺少家庭温暖的学生,教师在他需要时的一声问候、一次关怀,他心中也会淌过一股感激的暖流,久久不能忘怀……
当教师做到这些时,那么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一个手势就可以使学生认真专注;一个动作就会使学生开怀大笑;一个微笑也会让学生心花怒放;几下掌声,会让热闹的课堂讨论回归安静,这就是情感感化的魅力所在。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感化需要教师的持之以恒。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共鸣与热情,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