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箴言:养成 研究 交流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243173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江苏省2008年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如何提升应对新高考的能力,已成为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话题。就历史学科而言,由于2008年不再将历史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而采取等级划分的模式(B级以上者方能录取本科),因此,保证较高的B级以上达成率就成为了我们努力的重点。笔者之见,注重养成、加强研究、倡导交流是应对历史新高考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養成——培植成功的根基
  
  “自然成习惯,习惯成素质”已成为人所公认的励志训言,可见,能否养成良好的工作与学习习惯,是关乎“收官之战”成功与否的基柱。
  1.教师养成敬业乐教的良好习惯
  众所周知,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是十分艰辛的,实际上,并非所有的高三教师都能全力以赴,而从近几年江苏各地的高考情况来看,教师的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高考质量。因此,能否激发高三教师的工作热情,通过思想动员,不断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全局观念显得尤为重要。有效之举有三:
  (1)率先垂范。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让教师充满工作激情,提高工作效率,教研员始终要做好表率,敬业爱岗。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教研员首先做到,并力求做得更好(此举同样适用于教师之于学生)。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努力做好榜样示范,远比简单的说教来得有效持久。
  (2)充电洗脑。“名师出高徒”,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成才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和前提,换个角度讲,学生成才与教师成才是双向的,相辅相成的。对于高三教师来讲,既要不断给自己的头脑“加油充电”,确保自身紧跟教改步伐;又要时时不忘学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激励斗志。
  (3)实绩优先。对于高三教师,我们坚持实绩优先,在评优、评职等涉及到教师切身利益之处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并以此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保证教师以更加高昂的工作热情投入到高三教学中去。
  2.学生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要想取得好成绩,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中学时代是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这是由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应牢牢抓住高三这最后的黄金时光,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发展和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考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大检阅。就历史学科而言,主要是对其听、说、读、写等习惯与能力的考查。而这些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历史教师特别是高三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培养。以听为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堂的调控与管理,密切关注学生们听课的效率。由于历史学科是一门记忆量很大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加强对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检查,多让学生在课堂上复述历史知识,背诵重要考点。长此以往,学生说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记忆的知识不仅有量的积累,更多的是质的飞跃。读书是学习历史学科、扎实其基本功的有效手段,教师们要帮助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既要保证读书的经常性,又要注重读书技巧的指导。书读好了,学生的应试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写的能力很关键,即使学生们记忆的历史知识再多,但如果疏于表达,不能用比较正确的观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那将前功尽弃。因此,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反馈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强研究——获取成功的钥匙
  
  江苏省新高考模式诞生了,面对种种新的变化,如何理清思路并抓住主要矛盾,加强针对性的研究,指导高三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关系到我们能否抢占新高考制高点的关键所在。笔者以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应侧重如下几条:
  1.提高“40分钟”效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工作的成效最主要体现在课堂40分钟,高三教师要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让每分每秒都出效率。因此,采取“启发与预习、朗读与练习、讲授与巩固”三步曲的课堂教学程序是适时而做的尝试。
  首先是启发与预习。启发即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地预习。值得注意的是,课前预习的方法必须是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自以为已无师自通,忽略听课。布置课后预习时,要求学生用铅笔在书本上作批注,尤其要注意问题的序号化,理清知识的条理性。
  其次是朗读与练习。重点段落由个别学生或集体朗读,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轮流作答,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予以及时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都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再次是讲授与巩固。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2.把握“五本”新教材
  08年江苏高考模式变化很大,从其考试内容来看也较前有了明显的变化,高考主要以三本必修教材为重点,两本选修教材为补充。为此,一方面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和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标准的具体要求,深刻领会标准的内涵;要潜心研读新教材,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各种途径的交流活动,帮助教师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确保每一位高三教师真正用好教材。另一方面,要理清五本教材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要重点研究两本选修与三本必修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注意投入的精力上应有所侧重。另外,还应适当研究新老教材内容的联接点、学习了解其他版本的教材(特别是人民版教材),分析其表达的异同之处以及弄清苏南、苏北使用的两套不同教材的交叉部分。
  3.细品“一百二十分”试卷
  对高考试卷进行研究,不仅必须,而且十分有益,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08年江苏高考历史卷满分120分,与前几年的江苏卷是何关系?与广东、海南、宁夏、山东新高考卷又有何关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高三一线教师细细品味,仔细推敲。此外,教育部为上述四省制定的考试说明、江苏省已颁布的学科教学要求和即将公布的考试说明也需认真学习并加以领会。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明白了这一点,并将之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才能确保我们的高考复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三、倡导交流——通向成功的保证
  
  信息时代,交流是一种很有效的实现资源共享的手段。通过交流,不但教师的执教水平会有提升,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不断增强。
   1.构建大备课组
  由于高三历史任课教师数量有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从全局考虑,把全市高三年级的历史教师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大备课组,既可以解决部分学校因师资不足带来的困扰,又能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具体做法为:(1)汇集全市高三教师的个人信息,并将之打印分发给每位高三教师。这不仅有助于教研员和全市历史教师之间的了解和联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不同学校高三历史教师之间的联系。(2)对全市的高三历史教师进行分工组合,对每位教师明确目标和任务。如要求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定期将同步学案、教学资料及经过整合的复习资料通过电子信箱群发给每一位任课教师,供他们参考。(3)建立定期例会制度。为加强“大备课组”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每月一次的定期例会非常必要。例会地点轮流安排在各个学校。针对各时期的具体情况,每次例会都应确立相应的主题以保证活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4)开展新老教师之间的结对互助。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年富力强的高三历史教师与薄弱学校的教师或新任高三历史教师进行帮扶结对,不断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在结对时,应注意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性地进行。
  2.组建学习小组
  高三复习时间短暂,学生要在较短时期内快速而有效地提高历史学习成绩,必须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新的考试模式下,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是非常必要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四到六人一组为宜,小组内同学要好、中、差合理搭配,并推选一名组长,主要相互检查历史双基的扎实度、讨论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交流彼此的学史体会和方法等,组长要认真做好交流记录,教师则应加强对学生定期与不定期的指导和督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的实效,以互帮互助,互促提高。
  3.广交各路师友
  对教师而言,要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还应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跨校、跨地区交流活动,牢牢抓住学科教研、外出学习、参观考察等机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学生来说,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健全校际、跨地区的学生网站,以此广集信息,交流心得,最终为我所用。
其他文献
课堂上,我在学习网站上布置了几个任务,以巩固上节课学习的相关的VB知识,让学生通过FTP提交作业。大部分学生都在认真地操作着,有两个学生却不时地小声说着什么,又不断地低下头操作着什么,这引起了我的注意。趁巡视辅导时我走近他俩,原来是在玩扫雷游戏。感觉到我走近了,他们赶紧把窗口关了。我没有理会,不想轻举妄动,因为现在的学生如果你没有现场抓个现行儿,他们是不会甘心承认的。这两位学生正在为因自己的动作麻
期刊
教学改革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古今中外,长期以来,都有教育家倡导改革,教育工作者上下求索,践行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有所不同的是,本次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教育主管部门以行政方式推进的、大范围(例如高中新课改同时在山东、 广东、海南、 宁夏等4个试点省区全面推行)的教学改革举措。它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到评价机制的系统性课程改革实验。因此,有人形容此次课程改革是“革命
期刊
上一期着重讨论了谁来“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问题,有一点可达成共识,即从长远看,每位教师都可能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那么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谁“能”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问题了,或者说教师们怎样才能在认同课程价值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  基于此,教师培训成为各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的焦点,各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培训应运而生,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但我们
期刊
一、由一个统计表引起的教学研究    在湖北省中小学校本研究“教学案例与课例协作研究项目启动暨经验交流会议”上,全体语文教师围绕“阅读教学中读的有效性”案例研究主题,以《生命·生命》一课教学为研究载体,为大会代表展示了观察研究课和课堂诊断、专业引领等现场研究活动。课堂诊断中,贾传琼老师提供的一张“朗读时间抽样统计表”引起了我极大兴趣。  第一组数据是今年四月中旬,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到我校
期刊
一、为什么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选课    选择性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特点。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如地理有3个必修模块,而选修模块却达到7个;物理只有2个必修模块,而选修模块更是高达10个(要从其中3个选修模块中选择1个来修满必修学分)。 
期刊
这里所指的高级思维是相对于识记、模仿、领会、运用等相对低级的思维而言的,指的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指的是学生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在注重传统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符号与标志》这个教学案例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一、案例背景    《符号与标志》是英国曼切斯特的一所小学关于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典型教学案例,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
期刊
2007年7月,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以下简称“NOC活动”)在重庆圆满结束。赛场的余温还未退去,第六届“NOC活动”的启动号角已经吹响,大赛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第六届“NOC活动”网络创新竞赛将于10月底正式启动,并改名为“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在第六届活动中,“NOC活动”将延续一贯的活动宗旨,把“培养创新思想、具有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贯穿于
期刊
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记者邹声文)金秋时节,北师大校园里阳光灿烂、鲜花盛开。9日上午9时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刚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在英东学术会堂,与几百名学生和老师进行座谈。   温总理首先说:“目前,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已在全国六所师范大学试点。实施这一制度,就是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真正成为最受尊重的事业,鼓励更
期刊
近来,笔者在学习何国华先生所著的《陶行知教育学》的过程中,发现陶行知先生有着较系统的美育思想,他特别重视学校校址的环境美。先生早在1926年就在《我之学校观》一文中说:“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凡应当改造的一丝一毫都不肯轻松放过才能表现真精神。师生不能共同改造学校环境而侈谈社会改造,未免自欺欺人。”[
期刊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要求教学不能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即实施“生活语文”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这么说,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下面就谈谈我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身临其境,在生活中观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