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应努力成为善于进行教学研究,以科学方法进行教学,既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又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否则,我们就会落伍。然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教师教育教学仅围绕升学这一目标转,学生考试的分数成为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学生分数的高低成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成为区分“好学生”和“坏学生”、“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标尺,无形中给学生心理造成很大压力。使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和教师产生敌对的心理,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笔者认为:”减负”先从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培养学生能力做起。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我们需要“倡其辩”“启其思”。“倡其辩”是提倡争辩、辨别、辨识的意思;“启其思”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主动思考、探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激素。在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的潜能就会得到尽情的发挥,从而辨别了事物的正误得到正确的认识。这样,就在课堂上形成了“争辩——思考——再争辩——再思考”这一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课堂上,我们应充分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发问争辩。例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我提出问题:“周总理为什么要穿傣族服装。”有的说:周总理爱朴素;有的说:周总理穿傣族服装漂亮;还有的况:同总理穿傣族服装看出周总理热爱人民。我让学生陈述理由,争辩。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周总理穿傣族服装是对傣族人民的尊重,会使傣族人民感到亲切,是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的具体表现。争辩,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对文章主题的认识从肤浅到深刻。从而,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产生“教学期待效果”。《学记》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因“安学”而“亲师”,由“乐友”而“信其道”,心理影响与教学效果之间的转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既当学生导师又当学生朋友,平等对待学生,多给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在关注他的进步、成长。例如,课前组织学生唱一首他们爱唱的歌,来安定情绪;或者让学生谈一会儿自己高兴的事;或者根据天气变化,提醒学生注意多穿衣服,保暖防寒,缩短师生距离。课时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这个字,我们怎样才能记住它”。这样一些语言,能给学生亲切感,学生容易接受。
低年级可插入一些知识游戏或小故事来活跃气氛,凋节学习情绪。多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来表扬学生的优点、进步,让“上、中、下”各层学生都要有表现的机会。课末总结学习内容后再一次肯定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并提出恰当的新的要求。个别学生课堂上开小差,可下课后找其谈话,仍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实验证明,师生感情融洽、心理亲近、举趣相投能使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心理压力减小,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诚如奥地利的哲学家布贝尔所说:“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
三、激发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
有志,是智力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学生学好一切学科的前提条件,目标远大,就有顽强:的毅力,学习的精力就会如源头活水。古人云:“人无志非人也”、“哀莫大于心死,愁莫过于无志”。智力发展较好的学生;—般都是雄心勃勃,心气旺盛,对知识,有一种明显的渴求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常常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如教学《王冕学画》、《画鸡蛋》这样一些课文时,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懂得: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仟何事情都能成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教学《艰苦的岁月》、《小八路》这些课文时,给学生讲讲战争年代的国内形势,讲千古功臣杨虎城、张学良,民族之魂杨靖宇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落后挨打、受人欺负的历史激发学生从小立大志,勤奋好学,树立为祖国学习,为小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崇高理想。也让学生明白学习是我们在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活到老、学到老.其次,也默化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和奋斗的信念,激发追求崇高理想的热情,坚定不怕挫折;不怕困难的良好心理。
四、教给学生逆向思维方法
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小学生认识事物、解答问题总是唯课本是从,他们只要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就感到心满意足,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去写”他们就不加过问了。为保证重点问题学深学透,教师可设置若干反向(逆向)思考题。如五年制第九册第四单元重点项目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读写例话”结合的例文是《飞夺泸定桥》。“例话”旨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除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外还要突出重点,学生只要把“例话”读一两遍,就能正确回答以下三题:①《飞夺泸定桥》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②课文重点是什么?③为什么要写好这两个重点?然而要他们运用这种方法去作文,能突出重点的很少,原因就在于学生是仅仅从课本这一面去获得知识的。苦教師从反面设计如下提问:“与红四团飞夺泸定桥这件事有关的敌我双方都有大量的人和事,可按事情发展顺序一一写下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些写进文中?”
经思考、讨论,学生就能从根本上把握装文章的重点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这一重要的写作知识。由于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探讨,学生对重点项目就理解得较为全面、深刻,后来习作时“流水帐”式的作文就会大大减少。逆向思维能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逆向思维加大了问题的力度和难度,从而保证了知识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使学生知真所以然。
总之,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当前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教给学生逆向思维方法,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我们需要“倡其辩”“启其思”。“倡其辩”是提倡争辩、辨别、辨识的意思;“启其思”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主动思考、探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激素。在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的潜能就会得到尽情的发挥,从而辨别了事物的正误得到正确的认识。这样,就在课堂上形成了“争辩——思考——再争辩——再思考”这一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课堂上,我们应充分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发问争辩。例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我提出问题:“周总理为什么要穿傣族服装。”有的说:周总理爱朴素;有的说:周总理穿傣族服装漂亮;还有的况:同总理穿傣族服装看出周总理热爱人民。我让学生陈述理由,争辩。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周总理穿傣族服装是对傣族人民的尊重,会使傣族人民感到亲切,是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的具体表现。争辩,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对文章主题的认识从肤浅到深刻。从而,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产生“教学期待效果”。《学记》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因“安学”而“亲师”,由“乐友”而“信其道”,心理影响与教学效果之间的转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既当学生导师又当学生朋友,平等对待学生,多给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在关注他的进步、成长。例如,课前组织学生唱一首他们爱唱的歌,来安定情绪;或者让学生谈一会儿自己高兴的事;或者根据天气变化,提醒学生注意多穿衣服,保暖防寒,缩短师生距离。课时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这个字,我们怎样才能记住它”。这样一些语言,能给学生亲切感,学生容易接受。
低年级可插入一些知识游戏或小故事来活跃气氛,凋节学习情绪。多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来表扬学生的优点、进步,让“上、中、下”各层学生都要有表现的机会。课末总结学习内容后再一次肯定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并提出恰当的新的要求。个别学生课堂上开小差,可下课后找其谈话,仍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实验证明,师生感情融洽、心理亲近、举趣相投能使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心理压力减小,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诚如奥地利的哲学家布贝尔所说:“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
三、激发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
有志,是智力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学生学好一切学科的前提条件,目标远大,就有顽强:的毅力,学习的精力就会如源头活水。古人云:“人无志非人也”、“哀莫大于心死,愁莫过于无志”。智力发展较好的学生;—般都是雄心勃勃,心气旺盛,对知识,有一种明显的渴求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常常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如教学《王冕学画》、《画鸡蛋》这样一些课文时,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懂得: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仟何事情都能成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教学《艰苦的岁月》、《小八路》这些课文时,给学生讲讲战争年代的国内形势,讲千古功臣杨虎城、张学良,民族之魂杨靖宇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落后挨打、受人欺负的历史激发学生从小立大志,勤奋好学,树立为祖国学习,为小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崇高理想。也让学生明白学习是我们在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活到老、学到老.其次,也默化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和奋斗的信念,激发追求崇高理想的热情,坚定不怕挫折;不怕困难的良好心理。
四、教给学生逆向思维方法
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小学生认识事物、解答问题总是唯课本是从,他们只要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就感到心满意足,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去写”他们就不加过问了。为保证重点问题学深学透,教师可设置若干反向(逆向)思考题。如五年制第九册第四单元重点项目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读写例话”结合的例文是《飞夺泸定桥》。“例话”旨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除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外还要突出重点,学生只要把“例话”读一两遍,就能正确回答以下三题:①《飞夺泸定桥》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②课文重点是什么?③为什么要写好这两个重点?然而要他们运用这种方法去作文,能突出重点的很少,原因就在于学生是仅仅从课本这一面去获得知识的。苦教師从反面设计如下提问:“与红四团飞夺泸定桥这件事有关的敌我双方都有大量的人和事,可按事情发展顺序一一写下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些写进文中?”
经思考、讨论,学生就能从根本上把握装文章的重点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这一重要的写作知识。由于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探讨,学生对重点项目就理解得较为全面、深刻,后来习作时“流水帐”式的作文就会大大减少。逆向思维能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逆向思维加大了问题的力度和难度,从而保证了知识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使学生知真所以然。
总之,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当前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教给学生逆向思维方法,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