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尔扎克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贝姨》作于1847年,正值法国的七月王朝,作者通过主人公李斯贝特的形象和性格刻画,不仅详尽地描摹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面貌,丰富了作品的社会学价值,而且将贝姨这一带偏执狂特质的人物形象典型化,赋予文本普遍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李斯贝特;心理危机;典型性
前言:
本文拟从两大方面探讨贝姨道德危机的典型性:从社会现实描摹到心理现实探讨、机械史观与典型道德困境,以揭示这一人物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一、从社会现实描摹到心理现实探讨
(一)对社会现实的描摹
1.资本逻辑——偏执钱财的破产
贝姨故事以大资产阶级为领导的七月王朝为历史背景,资本主义思想开始蚕食新贵族的政治资本,进一步掠夺社会生产资源,压榨无产阶级和小资产者,法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贝姨在文本中是作为一个被资本逻辑牢牢把控的无产者的典型,她生在一个父亲战死沙场的农民家庭,迫于生计她到巴黎从事刺绣加工,她贫苦惨淡的工厂生活与于洛夫妇的豪华生活相对比,二者结合使得她对金钱有一种与生俱来并日甚一日的敏感。
2.父权逻辑——偏执平权的破产
贝姨偏执性格形成的另一原因在于,她生在一个未完全开化的新贵族和大资本家共同统治的伪共和社会。女性平权意识在法国社会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普通女性主要作为一种家庭附庸、工厂雇工存在,未能在经济政治领域占得相当的社会资源,在文化上更是处于弱势,女性的基本尊严被物化并流于艳俗的权色交易。
3.革命逻辑——偏执反抗的破产
巴尔扎克并没有赋予贝姨这一无产者任何良好的品性和形象,贝姨从里到外都是丑的,散发出道德腐烂敗坏的恶臭,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下人性异化的恶果。作者向我们解释了一个现象: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者并不完全是被剥削的对象,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沾染上了上层阶级的贪婪淫欲,并成为践踏社会道德的一分子。无产者的道德世界和物质世界都是金钱社会的牺牲品,不能产生价值的东西在社会上是注定被唾弃的,贝姨这类社会毒虫以吞噬他人的血液和痛苦为生,使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汇成一种社会拜金主义流感。
(二)向心理现实靠拢
1.以善恶理念为导向
巴尔扎克的创作存在理念化的倾向,在刻画人物的精神现实时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离不开对比手法的运用。他认为“精神世界变化源于客观现实。”这说明了他笔下的人物在面对动荡的社会环境变革时,还存在内部心理空间的相对独立性,这是他塑造典型的重要环节。用这句话来概括巴尔扎克的塑造人物典型心理的过程当不为过。就拿贝姨和阿特丽娜两个人物形象来说,贝姨是无产者反动势力的代表,而阿特丽娜则是贵族阶级的正派人物,阿特丽娜纯洁善良,与贝姨形成鲜明对照,纵使家破人亡,她依旧恪守心中的基督教理念——自由、平等、博爱。
2.社会发展动因和典型道德困境
贝姨对金钱的偏执,既是社会发展的阻碍,又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人类历史就面临着这样一个悖论。金钱作为一种新式的历史经验被强加在社会伦理道德之上,使得人们不得不僭越道德的底线来获取新式价值,这一过程无疑是痛苦的,贝姨的偏执心理就是当时法国社会普遍欲望的写照。
二、机械唯物主义史观
巴尔扎克对偏执狂形象的批判是有局限性的,具体表现为他个人所处阶级的不彻底性。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时代,作为中产的小资产阶是不具有彻底的革命性的,一方面,他们依赖上层大资产阶级或新贵族的经济援助,另一方面,他们有一部分人是无产者出生,对工人农民阶级怀有深切的同情,这导致他用上层阶级的虚伪价值观来关照下层阶级。巴尔扎克认为能够拯救法国社会的是宗教或哲学中的善的概念,他甚至对封建王权时代的贵族道德有所向往,于是,他误入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中。
结语:
李斯贝特的偏执狂特质实际上是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巴尔扎克通过刻画贝姨偏执的多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人们被资产阶级道德奴役的道德困境和心灵创伤。然而,由于他所处的阶级局限性,不免使贝姨这一人物陷于机械唯物主义史观中,实乃一大遗憾。
参考文献:
[1]尹义.论《人间喜剧》中的老处女群[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84(3):21-27
[2]刘伯奎.把人物藏在涡流的中心深处——《贝姨》的环形结构特点赏析[J].名作欣赏,1985(4):35-39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李斯贝特;心理危机;典型性
前言:
本文拟从两大方面探讨贝姨道德危机的典型性:从社会现实描摹到心理现实探讨、机械史观与典型道德困境,以揭示这一人物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一、从社会现实描摹到心理现实探讨
(一)对社会现实的描摹
1.资本逻辑——偏执钱财的破产
贝姨故事以大资产阶级为领导的七月王朝为历史背景,资本主义思想开始蚕食新贵族的政治资本,进一步掠夺社会生产资源,压榨无产阶级和小资产者,法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贝姨在文本中是作为一个被资本逻辑牢牢把控的无产者的典型,她生在一个父亲战死沙场的农民家庭,迫于生计她到巴黎从事刺绣加工,她贫苦惨淡的工厂生活与于洛夫妇的豪华生活相对比,二者结合使得她对金钱有一种与生俱来并日甚一日的敏感。
2.父权逻辑——偏执平权的破产
贝姨偏执性格形成的另一原因在于,她生在一个未完全开化的新贵族和大资本家共同统治的伪共和社会。女性平权意识在法国社会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普通女性主要作为一种家庭附庸、工厂雇工存在,未能在经济政治领域占得相当的社会资源,在文化上更是处于弱势,女性的基本尊严被物化并流于艳俗的权色交易。
3.革命逻辑——偏执反抗的破产
巴尔扎克并没有赋予贝姨这一无产者任何良好的品性和形象,贝姨从里到外都是丑的,散发出道德腐烂敗坏的恶臭,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下人性异化的恶果。作者向我们解释了一个现象: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者并不完全是被剥削的对象,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沾染上了上层阶级的贪婪淫欲,并成为践踏社会道德的一分子。无产者的道德世界和物质世界都是金钱社会的牺牲品,不能产生价值的东西在社会上是注定被唾弃的,贝姨这类社会毒虫以吞噬他人的血液和痛苦为生,使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汇成一种社会拜金主义流感。
(二)向心理现实靠拢
1.以善恶理念为导向
巴尔扎克的创作存在理念化的倾向,在刻画人物的精神现实时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离不开对比手法的运用。他认为“精神世界变化源于客观现实。”这说明了他笔下的人物在面对动荡的社会环境变革时,还存在内部心理空间的相对独立性,这是他塑造典型的重要环节。用这句话来概括巴尔扎克的塑造人物典型心理的过程当不为过。就拿贝姨和阿特丽娜两个人物形象来说,贝姨是无产者反动势力的代表,而阿特丽娜则是贵族阶级的正派人物,阿特丽娜纯洁善良,与贝姨形成鲜明对照,纵使家破人亡,她依旧恪守心中的基督教理念——自由、平等、博爱。
2.社会发展动因和典型道德困境
贝姨对金钱的偏执,既是社会发展的阻碍,又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人类历史就面临着这样一个悖论。金钱作为一种新式的历史经验被强加在社会伦理道德之上,使得人们不得不僭越道德的底线来获取新式价值,这一过程无疑是痛苦的,贝姨的偏执心理就是当时法国社会普遍欲望的写照。
二、机械唯物主义史观
巴尔扎克对偏执狂形象的批判是有局限性的,具体表现为他个人所处阶级的不彻底性。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时代,作为中产的小资产阶是不具有彻底的革命性的,一方面,他们依赖上层大资产阶级或新贵族的经济援助,另一方面,他们有一部分人是无产者出生,对工人农民阶级怀有深切的同情,这导致他用上层阶级的虚伪价值观来关照下层阶级。巴尔扎克认为能够拯救法国社会的是宗教或哲学中的善的概念,他甚至对封建王权时代的贵族道德有所向往,于是,他误入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中。
结语:
李斯贝特的偏执狂特质实际上是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巴尔扎克通过刻画贝姨偏执的多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人们被资产阶级道德奴役的道德困境和心灵创伤。然而,由于他所处的阶级局限性,不免使贝姨这一人物陷于机械唯物主义史观中,实乃一大遗憾。
参考文献:
[1]尹义.论《人间喜剧》中的老处女群[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84(3):21-27
[2]刘伯奎.把人物藏在涡流的中心深处——《贝姨》的环形结构特点赏析[J].名作欣赏,1985(4):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