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人性的博弈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4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说《白孔雀》中,劳伦斯深刻描写了主人翁在婚姻上不同的选择与结局,否定了传统的讲究门第的婚恋伦理观,同时批判了不顾自我而一味追求名利的错误婚姻态度,进而提出重视个人本性的婚恋伦理观。本文认为,在人类道德观和价值观缺失的今天,重新认识劳伦斯的回归自然的婚恋伦理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婚恋伦理观 《白孔雀》 批判 个人本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从人类男女恋爱结婚的过程来看,从古至今盛行过许多不同的婚恋伦理观。社会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人类的繁衍注定了男女结合的必然性与必须性。人类的婚恋伦理观其实是一种社会观,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同时又要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
  一 人类社会婚恋伦理观的起源与发展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也被称为道德学。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分离开来,探讨人类道德行为的本质、起源、发展与现实意义。而随着人类两性的结合及结合的思想及形式,就必定会产生相对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就是人类的婚恋伦理观,它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伦理学思想的道德观念,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已经出现了”。而作为社会伦理学中性道德思想范畴的婚恋伦理学,既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中——构成隐藏于个体内心的个人婚恋伦理观,又体现在一定的社会阶层、民族、家族等群体观念中——社会婚恋伦理观。这两种婚恋观时而统一,时而矛盾,就在这样的矛盾统一中,个体恋爱,结婚的观点无时不在受到个人婚恋观的支配,同时又受到社会婚恋伦理观的影响。人类的婚恋伦理观既是一种个人意识的表现,又是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各方面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婚恋伦理观发展变化的过程。恩格斯指出,正确的婚姻观或者“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地实现”。到那时,除了相互爱慕意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
  二 《白孔雀》中的婚恋伦理观
  D·H·劳伦斯是英国20世纪初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也是极富有争议的一位作家。对于劳伦斯这样一个在作品中大量描写婚恋伦理观、性伦理观的作家来说,研究其作品中主要人物的伦理观就显得尤为重要。《白孔雀》是劳伦斯初登文坛之作,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叙述莱蒂与乔治及莱斯利之间的情欲故事,通过莱蒂在乔治和莱斯利之间的摇摆不定、难以抉择的境况,揭示了传统婚恋观给人们带来的困惑、痛苦与灾难,反映了现代人在理想与现实、文明与自然、灵魂与肉体等方面的挣扎,批判了那种“门当户对”的传统婚恋伦理观念。
  《白孔雀》以英格兰中部的农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莱蒂和乔治的爱情悲剧,反应了现代人在灵魂思想等诸多方面的矛盾与困惑。小说的女主人公莱蒂是一个情窦初开,充满浪漫情怀的妙龄女子,“举手投足,沉静和谐之中都透出艺术家气质的微妙同情心”。她从小生活在内瑟梅尔河谷的山林水色之间,接受过高等的教育,也读过不少“涉及现代妇女的东西”,她会弹琴,懂得绘画,是一个聪慧而富有知识的女性。后来莱蒂继承了父亲的遗产,进入了乡村中产阶层。这样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孩,对爱情充满了幸福的渴望。一方面,莱蒂被体魄健壮的农民乔治所吸引,乔治对于莱蒂来说意味着自然的男性生命力。因此莱蒂对于乔治的爱是出自人性本能的相互吸引,是超越理性的真情流露。它发自于莱蒂的人性本能,不受意识的控制,不受文明的约束,它是人性的自然体现,是莱蒂个人婚恋伦理观的外露。劳伦斯在小说中细腻地描写了莱蒂和乔治之间出于人自然本性的相互吸引和真情流露。劳伦斯认为,“性必定是某种火,因为它总能传达一种温暖,闪烁的感觉,而当这闪烁变成一片纯粹的光辉时,我们就获得了美感”。
  然而,另一方面,作为传统的“门当户对”的社会婚恋伦理观又时刻制约着莱蒂的思想和行为。她不得不“爱”上富有的、有权势的煤矿公司少爷莱斯利,并最终选择了莱斯利。乔治虽然努力想要挽回,但是没有成功,最后走上了毁灭的道路。莱蒂身上体现出明显的两重性。出于人性本能,她喜欢和乔治在一起,她迷恋乔治的身材和十足的男性魅力。然而,虚荣心的作祟,又使她告诉自己不可能嫁给乔治。她对莱斯利有着某种好感,但是那只是出于一种自我物质满足后的自我陶醉。乔治和莱斯利身份地位的不同,正好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婚恋伦理观念。莱蒂发自内心的人性的个人婚恋伦理观让她无法真诚地对待莱斯利,但另一方面,在传统的伦理观的制约下,她又以功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乔治。
  虽然莱蒂最终还是没有摆脱传统婚恋伦理观的束缚,选择和莱斯利在一起。但是劳伦斯的婚恋伦理观没有止步于此,它继续通过莱蒂婚后的不幸生活得到体现。莱蒂虽然过着优裕的物质生活,但是却无法忍受经常的精神空虚与寂寞。她给哥哥的信中痛苦地说道,自己的生活“完全没有内容,完全没有意义”。婚后的莱蒂对莱斯利的不满足暴露无疑,乔治身上所具有的那些男性魅力在莱斯利身上是无法找到的,她能看到的只是莱斯利的小心眼、嫉妒、缺乏男子汉气概。这些都难以激起莱蒂自然本能的震颤。她开始压抑自己的本能对自然的性的渴求。莱蒂选择的失败是她完全失去自我本性的体现,她在判断人的本能与理性认识的价值时,肯定了理性的认识,放弃了个人的人性本能。她的悲剧实质上是理性认知压抑人性本能的悲剧。莱蒂没有摆脱传统的窠臼,选择了“门当户对”的莱斯利,看上去是传统的违反人性本能的社会婚恋伦理观战胜了自然的个人婚恋伦理观,但是莱蒂婚姻的失败,却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劳伦斯真正的婚恋伦理观——要想避免莱蒂这样的错误,必须听从于原始自然本能的人性的“血的呼唤”。在一次次的理性与人性的博弈中,劳伦斯对传统的婚恋伦理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勇敢地探索合乎人性本能的自然伦理原则,追求天然、和谐的两性婚恋观。
  小说中三位主要人物都以悲剧形式结尾。悲剧的原因则是由于莱蒂所做出的选择。莱蒂对莱斯利的选择毫无疑问受到社会婚恋伦理观的制约和影响,这样的选择为人类思考自己的处境,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照。通过对莱蒂选择所造成的悲剧,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一种批判的力量。小说中,劳伦斯否定了传统的“门当户对”的婚恋伦理观,警告青年男女在婚恋过程中不要受传统婚恋观的制约,要随心而动,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追求人类本性的对爱的渴求。劳伦斯婚恋伦理观的中心内容就是回归自然,回归个人本性,反对以财产为基础的婚姻,体现出“超越时代道德,而表现为向性爱本质复归的天然倾向”。在劳伦斯看来,要建立正确的两性婚姻关系,既不能像莱蒂那样受传统的“门当户对”的婚恋伦理观的影响,也不能像乔治那样,因为被爱所伤,就违背自己的真实情感,草率结婚。劳伦斯的婚恋伦理观念不仅大胆批判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传统违反人性的婚姻道德观念,而且即使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劳伦斯婚恋伦理观的现实意义
  劳伦斯认为,个人的生命力是一种自然的表现,是人性最根本的需求的体现。但是现代社会机械文明却压抑了这样一种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导致人作为自然产物的生命力的衰退。
  随着我们社会的日益工业化,现代文明和人类传统文明彼此交融在一起,并相互影响。作为社会的一员,人不仅被机械化,还被其所追求的文明异化。个人心中的目标和现实的生活相背离造成巨大的反差。人就犹如网中的鸟,无时无刻不在这样的理想与现实中挣扎、彷徨。因为没有目的,因为失去方向,灵魂的压抑使得一个接一个的悲剧产生。现代人的悲剧就是由于生活中太多的压抑所导致的。
  现代人的婚恋观,更多地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功利色彩浓厚。社会上所谓的“拜金”“唯物”的物欲之风让所有人变得浮躁和功利。人们对未来生活日趋现实化,在婚恋交往过程中,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对方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利用价值”,对方的家庭背景、财富等能否成为自己成功的捷径等。几乎所有爱情的美丽光鲜外都罩着一件功利主义的外衣;第二个特点是虚荣心极度膨胀。这种虚荣心体现在个人不再重视爱情,而是把爱情当作自己能力的炫耀的资本。他们频繁地更换恋人来展现自己的魅力,认为那是自身能力的一种体现;第三个热点则是对性生活的轻视。西方性自由和性解放的思想对现代人的婚恋伦理观有着巨大的影响。很多人都错误地认为性自由、性解放就是不以为然,就是无所顾忌。这种对性文化的歪曲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及道德意识和法纪意识的缺失。
  随着社会阶段的发展,婚姻及婚恋伦理观的焦点集中表现在外部的社会问题(如财产,阶级,教育和职业等)及内心的心理问题(如性欲和个性等),关注的是理性与人性之间的冲突。婚恋伦理观是两性之间情爱关系的道德观点,正确的婚恋观则应该是超越粗俗、肉欲的,也应该是超越物化和实利的,这应该成为现代婚恋伦理观的前提。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人类正在一点点抛弃两性关系中粗鄙而低俗的成分,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由道德与审美所带来的高尚、美好的一面。爱情的发展和婚姻的巩固需要的是理性和人性的和谐统一,既做到精神上的一致,又能达到心理的和谐。任何物欲的追求,功利上的算计或者单纯的性爱的享受都只会有损这种正确的婚恋伦理观。相爱的人们因为共同的生理本性相互吸引,又分享着某种共同的社会思想、情感和愿望。在这样的婚恋伦理观的指引下,相爱的两个人将爱情的个性与社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爱情伦理在推动两性关系、和谐社会中的巨大潜能。
  四 结语
  伴随着人类男女结合及结合方式及婚姻双方对待婚姻的态度,思维等道德观念就是我们所谓的婚姻道德观。它从出现就属于人类伦理学的范畴,既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又具有典型的群体特征。在《白孔雀》这部小说中,劳伦斯以主人公在婚姻上的不同态度、不同选择、不同结局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极具功利色彩“门当户对”的婚姻观,提出了更具有时代气息的听从于源于人性本能的“血的呼唤”的婚姻观。只有回归自然,服从人性本能的自然欲望,才能确立正确的婚姻伦理观。
  人类历史证明,任何事物的进步必然表现为对旧事物和传统观念的背叛。婚恋伦理观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离不开这个过程。劳伦斯在《白孔雀》中否定了那种传统物欲、功利的社会婚恋伦理观,鼓励人们要听从于源于本能的“血的呼唤”即本性的婚恋伦理观。爱情侧重于个性文化表现,婚姻则侧重于社会文化约定;爱情是婚姻的底色,婚姻则是自身与爱情的混合色;爱情充实婚姻,婚姻则扩展爱情。树立正确的婚恋伦理观,正确处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通过合理的方式构建和谐婚姻将是这个社会永恒不变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 王莹、程新英:《性伦理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3]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
  [4] 荒耕:《性文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 徐崇亮:《现代人的悲剧》,《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1期。
  [7] 蒋家国:《“精神型女人”的雏形——试论〈白孔雀〉中的莱蒂形象》,《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8]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
  陈锋,男,1973—,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敬伟,女,1982—,河北唐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语言学,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石智,男,1982—,陕西榆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教学法,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小说《喜福会》,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下,中国人在面对逆境所显露出的喜乐与福运,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中国式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喜福会》 中国式的喜 中国式的福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小说《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该书于1989年一经发表即获得了巨大成功——“美国出版业对新华裔美国作家的兴趣……
期刊
摘要:在小说《柏油孩子》中,莫里森通过儿子与吉恩的爱情与分离探讨了美国黑人文化的出路问题。两人的结合象征着黑白两种文化的相互吸引;两人的分离象征着两种文化的冲突。那么,处于夹缝中的黑人到底该如何选择?固守黑人传统还是迎合白人文明?莫里森的情感显然更加倾向于吉恩。她虽然离开了儿子,但经由他唤起的黑人文化的记忆却留在了她的意识深处。可以说,相对于回归荆棘丛的儿子来说,吉恩更有希望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这样
期刊
摘要:本文从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出发,重新审视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在精神分析学中,“纯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同时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概念,因此本文将围绕“纯真”这个概念,重新审视小说《洛丽塔》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悲剧命运。  关键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洛丽塔 纯真欲望 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后的第一部极为重要的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海明威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分析,借助福柯关于话语与权力、身体之间关系的论述,阐释了小说中话语所体现的权力关系的对抗和变化以及权力对身体的控制,揭示出小说所塑造的权力意识逐步苏醒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福柯 话语 权力 身体 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欧内斯特·海明威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很多光彩夺目的“海明威式的硬汉子”,而很多
期刊
摘要: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进入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国民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中国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受到国内外各个行业人士的青睐和追捧。家具作为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使用功能和美化功能的物品,将民族元素融入其设计中而形成的新中式家具,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此,对新中式家具与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本文在对新中式家具与现代室内环境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对新
期刊
摘要:英国作家阿道斯·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是反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表现了对极权主义的痛斥和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但小说中隐含了作者对传统社会秩序的认同和厌女症心理,女性被描写为父权社会里的“他者”,是一种欲望的对象化存在。  关键词:男性视角 欲望的对象 他者 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英国作家阿道斯·赫胥黎的作品《美妙的新世界》是反乌托邦小说
期刊
摘要:《塞壬》是乔伊斯意识流巨著《尤利西斯》的第11章,本章完美地糅合了各种音乐技巧,觥筹交错,伴随着主人公意识的流动,为读者奏响了一曲精神上的音乐盛宴。  关键词:《尤利西斯》 意识流 音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尤利西斯》中的音乐盛宴  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长篇小说《尤利西斯》(Ulysses,1922)曾被列为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及21世纪最有影响
期刊
摘要:《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的第一部小说。本文从小说中的拯救主题出发,探索主人公的心灵拯救过程,以此揭示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  关键词:E·M·福斯特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拯救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1905)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奥斯卡·王尔德笔下的母亲形象,讨论母亲在其作品中被社会放逐的社会现象。研究发现,王尔德作品中的这些母亲缺乏独立的身份,没有话语权,常常要为男性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男性把母亲边缘化以维护父权社会秩序,而边缘化的女性在寻求主体性的过程中处于两难之境。王尔德对女性的社会处境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当时英国虚伪的社会伦理道德进行了揭露,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理想化的解决途径。  关键
期刊
摘要: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巧妙地将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复杂的思维活动方式以及新鲜的精力赋予人物复杂的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将现实与象征恐怖、神秘的哥特手法融合在一起,是超于哥特黑色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本文从哥特的角度对《呼啸山庄》进行解读,旨在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部文学巨作。  关键词:哥特 黑色浪漫主义 《呼啸山庄》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