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现代社会是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人们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而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强,不能为孩子创设交流、合作的平台,孩子不会主动与人交往、与人合作,我们通过“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使孩子们形成“健康礼貌,善于合作,学会关心”的良好品质,为他们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通过研究不断探索出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具有可操作性、普遍性、实用性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信、创新、合作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师普遍能撰写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论文,能上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优秀课。
2育人目标:(1)通过研究,使学生在交往合作中亲身体验、明辨是非,有初步的学会关心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2)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道德心理品质,为他们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并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实验内容
1课堂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校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主要从环境的解决,教学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投放,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成果的分享等方面入手,在正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2学校德育教育活动。
以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为题材的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为切入点,组织开展大型庆祝活动,以师生间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进行角色的转换,让他们体验合作的快乐,在重大节日时,组织学生办手抄报,可以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几人共办一张,擅长写的写,擅长画的画,有设计版面的,有收集资料的,有分工有合作。
3家庭亲子互动活动。
以家庭、学校的互动合作为载体引导家庭,开展了适宜的符合学生发展逻辑的亲子合作活动,引发亲子间平等相处,共同构建,增进了亲子情感,缩短了亲子距离。
4综合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学科特点,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会的大家庭中体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领悟到合作的必要性,学习掌握了人与人合作的技能。
四、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1行动研究方法:
选择了一个年级开展实验研究,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作好实验设计和实施,边操作边总结。
小组操作协调法:在小组操作过程中,学习领导、分工、协调等能力以及在协调过程中所形成的与人合作应具有的理解、服从等健康的心理品质。
合作成功分享法:通过分享成果来领悟合作成功的原因,体会合作成功的快乐。
个性发展进步法:合作过程是社会化比较过程,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我,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尊重,个体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006年4月——2010年4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4月——2006年7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年7月——2008年1月)。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08年1月——2010年4月)
五、实验措施
1确立了课题以后,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宣传培养小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更新观念,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掌握基础材料。
为了掌握学生情况,解决学生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我们为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和问卷调查。通过认真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活心理,为实验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3立足课堂,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播知识,更是培养能力,形成学生健康心理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上,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4将合作能力的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交往机会,为学生寻求宽容、友好、真诚合作的学习氛围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合作创设平台。
5家校同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家庭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作,我们及时与家长沟通,发现有影响孩子合作能力培养的因素,与家长共同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六、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充分认识到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重要意识。
2课题组的老师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在课堂研究中不断成长,在课题的研讨课,公开课中均收到较好的效果。
3通过课题实验,使学生初步具备了合作能力,学生认识到个人与集体关系,在合作中具备良好的心态,在集体中顾全大局,做到了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努力方向。
1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学生在合作时,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合作参与度与效度不是完全理想。只有效度与参与度高的合作活动,才是最有生命力,最有意义的。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方法上,探讨还不够,希望课题组能给予指导。
2课题的研究还没有普及,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未能得到改变,在以后的培训学习中,还有待提高。
现代社会是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人们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而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强,不能为孩子创设交流、合作的平台,孩子不会主动与人交往、与人合作,我们通过“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使孩子们形成“健康礼貌,善于合作,学会关心”的良好品质,为他们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通过研究不断探索出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具有可操作性、普遍性、实用性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信、创新、合作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师普遍能撰写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论文,能上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优秀课。
2育人目标:(1)通过研究,使学生在交往合作中亲身体验、明辨是非,有初步的学会关心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2)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道德心理品质,为他们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并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实验内容
1课堂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校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主要从环境的解决,教学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投放,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成果的分享等方面入手,在正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2学校德育教育活动。
以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为题材的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为切入点,组织开展大型庆祝活动,以师生间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进行角色的转换,让他们体验合作的快乐,在重大节日时,组织学生办手抄报,可以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几人共办一张,擅长写的写,擅长画的画,有设计版面的,有收集资料的,有分工有合作。
3家庭亲子互动活动。
以家庭、学校的互动合作为载体引导家庭,开展了适宜的符合学生发展逻辑的亲子合作活动,引发亲子间平等相处,共同构建,增进了亲子情感,缩短了亲子距离。
4综合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学科特点,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会的大家庭中体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领悟到合作的必要性,学习掌握了人与人合作的技能。
四、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1行动研究方法:
选择了一个年级开展实验研究,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作好实验设计和实施,边操作边总结。
小组操作协调法:在小组操作过程中,学习领导、分工、协调等能力以及在协调过程中所形成的与人合作应具有的理解、服从等健康的心理品质。
合作成功分享法:通过分享成果来领悟合作成功的原因,体会合作成功的快乐。
个性发展进步法:合作过程是社会化比较过程,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我,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尊重,个体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006年4月——2010年4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4月——2006年7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年7月——2008年1月)。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08年1月——2010年4月)
五、实验措施
1确立了课题以后,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宣传培养小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更新观念,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掌握基础材料。
为了掌握学生情况,解决学生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我们为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和问卷调查。通过认真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活心理,为实验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3立足课堂,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播知识,更是培养能力,形成学生健康心理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上,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4将合作能力的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交往机会,为学生寻求宽容、友好、真诚合作的学习氛围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合作创设平台。
5家校同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家庭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作,我们及时与家长沟通,发现有影响孩子合作能力培养的因素,与家长共同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六、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充分认识到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重要意识。
2课题组的老师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在课堂研究中不断成长,在课题的研讨课,公开课中均收到较好的效果。
3通过课题实验,使学生初步具备了合作能力,学生认识到个人与集体关系,在合作中具备良好的心态,在集体中顾全大局,做到了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努力方向。
1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学生在合作时,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合作参与度与效度不是完全理想。只有效度与参与度高的合作活动,才是最有生命力,最有意义的。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方法上,探讨还不够,希望课题组能给予指导。
2课题的研究还没有普及,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未能得到改变,在以后的培训学习中,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