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暴行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y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人数
  究竟有多少人死于南京的暴行?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金陵大学历史教授迈纳·瑟尔·贝茨被要求提供一个估计的死亡数字,他回答说:“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大了,我真不知道从何说起……这场大屠杀涉及的区域是如此之广,以致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完整的描述。”
  中国的军事专家刘方楚估计的死亡人数是43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们根据日本侵略者和1946年南京地方法院检察官的材料,说明至少有30万人被杀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法官们认为在南京被杀害的人数超过26万。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藤原彰的估计数字是大约20万。约翰·拉贝从未作过系统的计算,并在2月大屠杀尚未结束时离开了南京,他估计只有5~6万人被杀害。日本作家秦郁彦认为死亡数字在3.8万和4.2万之间。日本方面还有一些人估计的数字低到3000人。1994年,从以前日本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得到的档案资料证明,仅仅一个负责掩埋尸体的小组在1938年1月到3月间的南京就处理了3万具尸体。
  屠杀平民
  日军在1937年12月13日大量涌进南京,占领了政府所在地、银行和仓库,并在大街上随便开枪杀人,有许多人是在逃跑时从背后被击中的。日军用机关枪、左轮手枪和步枪向成群的伤员、老妇和儿童开枪,他们集中在中山北路和中路的大道及附近的胡同里。日军还在城市的每个地区杀害中国市民:无论是在大街小巷,在防空洞,还是在政府建筑物,在城市广场,他们到处杀人。随着一个接一个的牺牲者痛苦呻吟或叫喊着倒下,这座沦陷的首都(“中华民国”的首都)的大街小巷、沟沟渠渠血流成河,许多人奄奄一息,但无力逃脱。
  日本人在南京挨家挨户地搜查寻找中国士兵,也同时一家接一家地杀害这座城市的居民。他们也在市郊和乡村屠杀中国人。在城墙外,在河边(河水早已被染成红色),在池塘和湖边,在小山旁和大山脚下,到处尸体成堆。在南京附近的村庄里,日本人向任何一个过路的男子开枪,因为他们怀疑他过去可能是个中国士兵。他们也向明明不可能是中国士兵的人开枪,例如老人和妇女,如果百姓对用日语发出的命令表示犹豫或不理解而走错了路,就要遭到枪杀。
  12月的最后10天,日本人的摩托车队开始在南京巡逻,同时日军扛着步枪把守所有街道、大路和小巷的入口处。日军挨家挨户要求市民打开大门迎接胜利的部队,但是店主只要一开门,日军就向他们开火。日军用这种方式屠杀了数以千计的市民,然后把这些商店洗劫一空,对他们没用的东西则付之一炬。
  ……
  日本的记者
  这些暴行使随军到南京的日本记者感到震惊。一位恐惧的《每日新闻》记者亲眼看到,日军让中国战俘排队站在中山门附近的城墙上,然后用步枪上的刺刀向他们猛刺过去。“俘虏们一个接一个地摔落在墙外,”这位记者写道,“鲜血四溅,阴森恐怖的气氛真使人毛骨悚然,四肢颤抖。我站在那里丢了魂,茫然不知所措。”
  不只是他一个人有这种反应。其他许多记者,甚至是身经百战的战地记者们,对这种疯狂的暴行也感到畏缩,于是他们把感受倾注于文字。下面是一位日军记者今井正冈的记述:
  在下关码头,尸体堆成了黑糊糊的山。大约有100个人在那里干苦活,把尸体拖下来扔进长江。尸体还淌着血,有些人还活着并虚弱地呻吟着,他们的四肢还在抽动。苦力们一声不吭地干着活,像是在演哑剧。在黑暗中人们很难看到长江的对岸。在微弱的月光照射下,码头上是一大片闪着微光的污物,哇!那全是血!
  过了一会儿,这些苦力干完了拖尸体的活,日本士兵就让他们沿江边站成一排,砰!砰!砰!我听到了机关枪的开枪声。苦力们朝后栽进长江,被汹涌的江水吞没。哑剧到此结束。
  现场的一个日本军官估计有2万人被杀害。
  下面是一位日本战地记者小俣行男亲眼目睹中国俘虏被带到下关并沿江排队的情景:
  第一排人被杀了头,第二排人被迫将这些尸体投入江中,然后他们自己也人头落地。这种屠杀从早到晚不停地进行着,但他们用这种方法只杀了2000人。第二天他们对这种杀人办法已经厌倦,便架起了机枪。砰!砰!砰!砰!扳机被扳动了。俘虏们跳入江中想逃走,但没有一个人能游到江对岸。
  以下是来自日本摄影记者何野公辉的记述:
  在“入城庆典”之前,我看到50~100具尸体沿江漂流。他们是死在战场上,还是被俘后被杀死的?还是被屠杀的市民?
  我记得南京城外有一个小池塘。它看上去像一片血海——有着耀眼的色彩。要是我带着彩色胶卷的话……那将是一张多么令人震撼的照片!
  另一位在南京的日本随军记者佐佐木元政评论道:“在东京大地震中我曾见过成堆的尸体,但与这里相比,那简直算不了什么。”
其他文献
我当年从无锡初到上海,便发觉了这回事:无锡人和苏州人能互相听懂各自的话,而且都兼通上海话;上海人对无锡话却一知半解。所谓吴侬软语,其难度怕令各朝代礼部教官话的大人们也挠头不已。  可是打我上小学开始,学校老师就不以吴侬软语为荣,而号召大家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所以我对口音,长期战战兢兢。我周围的人,许多都有类似的经历:从小就被指导,无论中文外文,都得说出一口电视播音员似的腔调来——坏处是,嘴说习惯了
期刊
◎河南人、东北人惹了谁?  郭德纲的相声里,特别爱开这样的玩笑:街头,一位穿着人时、美艳动人的金发女郎,突然转头,飘出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姐,恁长类真齐整!”于是满堂捧腹大笑。  还有,网友们调侃的姚晨模仿福建人和东北人玩儿成语接龙:心心相印——印(认)贼做父——父(互)相伤害——害(还)想咋地!  首先,严正声明,我们从来不认为,哪一种方言生而就应该被调侃或者嘲笑,相反,今天我们想揭示的正是这
期刊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世界著名的长篇小说。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奥勃朗斯基家里一片混乱。妻子知道丈夫同原先的法籍家庭女教师有暧昧关系,就向丈夫声明,她不能再同他生活在一起。这种局面已持续了三天。面对这样的局面,不仅夫妻两
期刊
张若虚,初唐诗人,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文词俊秀。存诗仅2首,尤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地位。《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压倒全唐”的佳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期刊
阅读是生活的永恒姿态。不管时间流转、岁月斑驳、沧海桑田,我们总能从文明的沉积中受到不可抗拒的阅读引力——犹如我们不能脱离地球的引力。  福楼拜说“阅读是为了活着”,但这种活着显然与“饮食是为了活着”不同,不单是肉体的存在,而是精神的生长、心灵的舒张。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是因为我们始终保留着与精神母体的脐带,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养料。有了阅读,我们可以穿越历史的屏障,与古圣先贤对话,感悟孔孟的
期刊
我是怎样地爱你?让我逐一细算。  我爱你尽我的心灵所能及到的  深邃、宽广、和高度——正像我探求  玄冥中上帝的存在和深厚的神恩。  我爱你的程度,就象日光和烛焰下  那每天不用说得的需要。我不加思虑地  爱你,就象男子们为正义而斗争;  我纯洁地爱你,像他们在赞美前低头。  我爱你以我童年的信仰;我爱你  以满怀热情,就像往日满腔的辛酸;  我爱你,抵得上那似乎随着消失的圣者  而消逝的爱慕。我
期刊
我爸爸是个狐农。作为狐农,他会圈养一些银狐,等到秋天或初冬银狐长得一身好毛时,便宰掉它们,拿它们的皮去卖。  我的任务就是确保狐狸每天喝足两次水。  一次,一个饲料贩子到狐圈来跟爸爸聊天,我爸爸说:“你一定得见见我新雇的帮手。”我高兴得满脸通红。“我差点搞错了,”卖饲料的说,“我还以为她只是个小姑娘家呢。”  妈妈很少到屋外去,她和畜棚看起来格格不入。有时,她会叫我做些在屋子里干的活儿,于是我会乖
期刊
江苏江阴花园新村,一幢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老旧公寓里,住着一位化名“炎黄”的好心人。他默默捐款捐物27载,却从未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炎黄”,是他每次捐款后留下的唯一落款。  一天下午,一个老人在张家港市人民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营业大厅办理完汇款手续后,突然晕倒在地。银行的工作人员拥上前来,紧急将老人送往医院。医护人员几乎翻遍了他的全身,试图找到可以联系老人家属的信息,但是仅仅在他身上意外地发
期刊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名字意味着传奇,这种传奇既贯穿他一生的始终,更渗透于他的写作生涯和生活之中。评论界对海明威向来评价不一。的确,海明威似乎有多重身份,他是战士、拳击手、探险家、渔夫,但他更是一位有着明确奋斗目标的作家。让我们循着他的足迹,寻找具有传奇般个人魅力和经历的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成长轨迹吧——  暴力与初恋  欧内斯特·密勒·海明威于1894年7月21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郊的橡树园镇
期刊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