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的“漫笔”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bo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石破天惊的批判力量
  
  日本作家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这样记录鲁迅先生灯下写作的情景:
  “有一天夜里两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住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光,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像感到这时的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1925年4月29日夜,鲁迅坐在灯光下写作。这一次鲁迅的矛头指向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暴政。鲁迅深邃的目光洞察一切,他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中国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无论何种时代,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这种论断何等精辟,何等深刻!它就像振聋发聩的一声惊雷,震动了沉寂的神州大地,唤醒了铁屋子里熟睡的国民。这一论断自然而然让我们想起鲁迅在1918年5月《狂人日记》中的一段同样精彩的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部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一篇是杂文,一篇是小说,但同样发出了千钧之力。
  这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故意耸人听闻,而是在列举了人所共知的史实,进行了严密的推理得出的结论。只是这些人所共知的史实,某些中国人不知道如何去看,或者不愿意正视罢了。
  中国历史就是在这两种时代中反反复复发展了“三千余年古国古”。乱后求治,是人之常情,但如若“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治”是暂时做稳了奴隶。“乱”固然不好,“治”又有何可贵呢?中国反动的统治阶级和复古的历史学家美化封建等级制度,目的是欺骗百姓,让百姓安于奴隶地位,在人间的“好地狱”中不要反抗,使他们的统治得以继续下去。
  
  二、以小见大的论证方式
  
  一篇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大作,入题时却是叙述一件日常小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成银元而不得,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如何赶去兑换,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这人人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在一般人看来可能并无深意,鲁迅却独具慧眼,发现了日常生活与国家大事间的联系,把最平凡的最普通的,引入了最重大的最深刻的。将银元换成钞票时,那一定是“治世”,将钞票转换成银元而不得时显然是“乱世”。“乱世”时钞票打六折儿去换银元还“非常高兴”,“治世”时“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由此推理,人们自然愿意生活在“治世”,不愿意生活在“乱世”。鲁迅进而分析:“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这里的“暴力”则是造成“乱世”的原因,而在“乱世”中人连牛马都不如,是“下于奴隶”的。
  
  三、入木三分的语言风格
  
  鲁迅是语言的大师,即使是在以说理抒情为主的杂文中鲁迅的语言也是极具特色的。幽默、讽刺、嘲笑,愤怒、同情、批判,如匕首似投枪,处处显示出无比的力度。那出发点,正如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中所说:“就是要使所谓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不舒服几天,所以自己便特地留几片铁甲在身上,站着,给他们的世界上多有一点缺陷。”鲁迅还说过:“历举对手之语,从头到尾,逐一驳去,虽然犀利,而不沉重,且罕有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以致命的重伤者。”可以说,鲁迅的杂文是战斗的檄文,在两个阵营的对垒中,在你死我的活的搏斗中,没有沉重的给敌人致命重伤的力量如何战斗呢?在《灯下漫笔》就有不少就这样有力量的句子。如“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是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愚弄民众的手段历来只有一个,即让百姓由“不及牛马”升到“等于牛马”。如“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到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是揭示了民不聊生,民众遭受蹂躏,在黑暗统治下挣扎沉浮的悲惨遭遇。如“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是揭露成功夺得天下的统治者的阴险、残暴本性。如“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从下文看,作者是了然的。说“不了然”是说中国封建统治下的黑暗历史古今一致,百姓的际遇是一样的,官兵与强盗相与为祸,百姓始终处于受摆布、受迫害的地位。
  当然,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鲁迅文章中的语言不可能说得十分直接。但即使是较含蓄的话语,表达出的意思和情感也足以使人明白,并形成作者的语言风格。他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中写道:“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在《灯下漫笔》第二部分中,他写道:“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所以,鲁迅始终是一个战士(鲁迅不愿意称自己为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富于创造性的。他的反帝反封意志,他的对民族进步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决定着他的思想的动机和目的,也决定着他的思想方法。他一生的战斗,使他发掘了和积蓄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反映与发扬了人民大众宝贵的思想和智慧,创造了大量的热和光,带来了巨大的力量。
  总之,鲁迅是一个天才的战士,是一个有创造性思想的战士,而杂文正是他锋利的武器,因此诸如《灯下漫笔》这样的众多杂文才会发出夺目的光辉。
其他文献
100多年以前,在英格兰的罗切德尔居住着一个名叫约翰·阿什沃思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是一个职业画家。平时他是一个非常慈爱的父亲,但是在喝醉酒时,却是一个非常残忍和自私的人。每当他在星期六拿到了一周的工资时,他就会到酒吧大喝一顿,而且经常是喝到工资花光为止。约翰·阿什沃思从来不会忘记父亲挥霍一周的薪水喝得醉醺醺的样子,因为那个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痛苦的回忆。  约翰的母亲是一位勤快并经过锻炼的女性
期刊
《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大家都认为它“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相关的资料都未能解说透彻,或是讳莫如深,或是隔靴搔痒。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试为解说。  要说清楚作者的感情,还是要知人论世。文章的前一部分(1、2段)写的“四十五年前”的事。“四十五前”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学十分繁荣的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一个人所共知的现象,就是越是战乱时期
期刊
千百年来,游子离开故乡的片刻,故乡这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字便承载了浓浓的乡愁;乡愁成为游子和旅人的长久期望和渴盼。那长夜袭来的时候,故乡的一草一木所引起的思念是语言难以承受的。  多少人用各种方式来缓解乡愁,故乡的榕树,雨中的村庄,风中的落叶都成了游子思客对故乡思念的隐喻。而在历代诗人中燕子已经成为经典的故乡的象征和隐喻。郑振铎先生的散文《海燕》也正是借故乡风雨中的海燕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而这
期刊
《黑人兄弟的礼物》一文情深意长景美文妙。通篇流泻着浓郁深厚的情感、包容着深邃丰厚的意蕴。  物我同构作者将橙子的生长过程与作者的审美历程紧密融汇、异质同构,使得物我合一、情景交融。作品以物诱人,达到心物互渗,甚至物我两忘的境地。作者传神地描绘橙树美致和神韵,如春之美:“那碧绿的墙头,播出了淡淡的清香。扁圆的绿叶丛中,绽开了许多星星一样的碎小白花。”“唱歌的蜜蜂和无言的蝴蝶,都朝着小白花翩翩、翩翩”
期刊
在其成名作《致橡树》中,舒婷以渗透着爱和深情的南国木棉的形象来到我们面前。她赋予了木棉树以独立人格的意蕴,追求爱的平等,挣脱爱的依附,发出人性觉醒的呼声,颇令人耳目一新。对人性一贯的关注构成舒婷诗歌创作的灵魂,《惠安女子》就是这样一首饱含人性思考的佳作。  古老服饰形成的特殊风情,装饰着海边渔女自然绰约的身姿,惠安女的形象曾博得人们普遍的惊叹与欣赏,人们的猎奇心理构成了表层的对于惠安女的审美态度,
期刊
我童年时经历过这样一件事,至今难以忘怀。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爸爸上前线去了,妈妈独自带着我和妹妹,住在城外的一个小村子里。  当时,我和妹妹还小,记不清爸爸的模样了,只从照片上见过。不过,妈妈总是给我们讲起爸爸。  于是,我们也经常缠着妈妈要爸爸。妈妈总是哄我们说,爸爸快回来啦,因为眼看着仗就要打完了。然而,战争总是结束不了。后来,妈妈终于对我们说了实话:爸爸还在意大利前线作战。  我们的妈妈
期刊
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抨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注]水,流去几时回。  [注)混同江:松花江。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枷山人,满清正黄旗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
期刊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提)取 (堤)坝 金榜(题)名 (醍)醐灌顶  B.思(量) (靓)丽 (量)人为出 (踉)踉跄跄  C.(秀)丽 (锈)斑 良(莠)不齐 天上星(宿)  D.(矜)持 (筋)骨 弱不(禁)风 无人问(津)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期刊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括号字读音全正确的是  A.含英(咀)(jǔ)华 好恶不(愆)(qiān)  呼天(抢)(qiāng)地 (为)(wèi)虎作伥  B.(浑)(hùn)水摸鱼 (涸)(hé)辙之鲋  韩信(将)(jiāng)兵 (瞠)(chēng)目结舌  C.风驰电掣(chè) 卷(帙)(zhì)浩繁  暴虎(冯)(féng)河 (荷)
期刊
[导读]  古往今来,狗总是被誉为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和朋友,狗也因其忠诚、忘我而被各时代的人们用各种形式的语言和文字赞扬着。本期编者精选了一组关于“狗”的文章,以真实而平淡的故事,记录人与狗之间独特的感情,从全新的角度审视“狗”的存在,洞悉“世态人情”。  在饥饿难挨的第三天的晚上,诺伊想起了那条狗。在这块漂浮的冰岛之上,除了他们两个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生灵了。  冰块裂开时,诺伊失去了他心爱的雪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