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概述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CoxA16、EV71型多见)引起的,能通过粪-口和飞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夏、秋季节多见,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三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斑丘疹、疱疹是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心肌炎等。致死的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无合并症的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d自愈。
手足口病的传播源是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及健康带毒者。病人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自粪便中排出病毒的持续时间较长,约3~5周,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染健康人,比如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传染。主要是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手足口病病原虽然型别多样,但却有许多共同的生物特性,病毒核心为核糖核酸,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50℃可被迅速灭活,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对化学消毒剂敏感,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甲醛、碘酒均可灭活。对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医用酒精和来苏不能灭活。
2临床观察
普通病例的观察:潜伏期为2~7d。患儿发热,热程为2~7d不等,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程越重。常有烦躁、哭闹、咳嗽、流涕、拒食、食欲不振等症状。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口腔粘膜可见疱疹,主要位于咽部、颊部、舌、口唇内侧,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泡,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重,口腔疱疹后1-2天,患儿的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掌、手指、足底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讯速转为小疱疹,如米粒大小,圆形或椭圆型,长经与皮纹走向一致,内有浑浊液体,周围有红晕.臀部及肛周也可见此种皮疹.EV71引起的水泡比CA16的水泡小,且丘疹更常见。疱疹不痛、不痒,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留瘢痕。部分病人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颊炎,绝大部分预后良好。
重症病例的观察: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肌肉痉挛、眼球震颤、供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迟缓性瘫痪;惊厥、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频繁抽搐、昏迷、脑疝。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沫、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循环系统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发凉、指(跐)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心脏受累可出现心肌炎的表现,患儿表现乏力、活动受限、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和发绀、血压升高或降低以及心电图的改变。中枢神经受累一般在2~4天内,继发神经源性肺水中。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突发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急性肺水肿。以急性呼吸困难和进行性低氧血症为特征。早期表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继而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紫绀,四肢末端发凉,泡沫样血行痰及肺出血,短期内肺部出现明显湿啰音;血氧饱和度与二氧化碳分压进行性下降;胸片示肺水肿改变;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率在80%以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或显著下降);血糖明显升高;胸片异常在短期内明显加重。
3护理措施
手足口病的护理原则包括:控制疫情、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3.1消毒隔离
本病的传染源是患儿和健康带菌者,在咽部、粪便和疱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并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所以患儿一经确诊,即应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一般隔离2周。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和水泡结痂脱落为解除隔离的三个标准。凡接触过患儿的医务人员应用流动水洗手或消毒液洗手,听诊器经初步消毒后再放入熏箱消毒,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呕吐物和粪便经含氯消毒剂消毒2h后再倾倒。
3.2体温监测
体温达40℃及以上时,每30分钟测量一次,采取综合降温措施,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可采用室内通风、空调、放置冰块的方法,将室温控制在30℃以下,将冰枕、冰帽、冰水袋、置于颈、腋、腹股沟等处,温水擦浴,冰生理盐水灌肠或口服小儿退热剂,多饮水,对出汗较多的患儿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更换尿布及衣服。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做好抢救工作。
3.3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多喝温开水,每次餐后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软膏、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进糜烂早日愈合。对患儿所用奶瓶、奶嘴及餐具每次用后煮沸消毒。
3.4皮肤护理
患儿皮肤可出现多发甚至泛发的炎性丘疹、疱疹,加之出汗刺激,皮疹可因患儿搔抓而继发感染,而且抓破疱疹疱浆渗出会引起病毒的传播.手足部疱疹易受压破溃而导致细菌感染.所以要保持皮肤清洁,穿柔软的衣服、软底鞋、少走动,减轻皮肤破损。勤剪指甲、勤洗手,嘱患儿不要抓挠皮肤和水泡,必要时包裹双手,防止抓破皮疹,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如有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洗剂。进行注射或贴胶布时注意避开破损处。
3.5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密切观察患儿神志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各种辅助检查,备好急救药品和抢救设备,及时记录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治疗。
3.6心理护理
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儿,消除恐惧、陌生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哭闹,争取配合治疗。
3.7饮食调节
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物易温凉、无刺激性,每次进食前后,嘱患儿饮少量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以促进创面愈合。对因口腔溃疡疼痛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3.8健康教育
宣传防病知识,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工作,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玩具、餐具定期消毒;居室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保证营养和足够的睡眠,提高机体抵抗力,流行期间避免儿童出入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一旦发现有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及时就诊、及时治疗。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CoxA16、EV71型多见)引起的,能通过粪-口和飞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夏、秋季节多见,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三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斑丘疹、疱疹是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心肌炎等。致死的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无合并症的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d自愈。
手足口病的传播源是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及健康带毒者。病人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自粪便中排出病毒的持续时间较长,约3~5周,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染健康人,比如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传染。主要是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手足口病病原虽然型别多样,但却有许多共同的生物特性,病毒核心为核糖核酸,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50℃可被迅速灭活,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对化学消毒剂敏感,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甲醛、碘酒均可灭活。对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医用酒精和来苏不能灭活。
2临床观察
普通病例的观察:潜伏期为2~7d。患儿发热,热程为2~7d不等,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程越重。常有烦躁、哭闹、咳嗽、流涕、拒食、食欲不振等症状。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口腔粘膜可见疱疹,主要位于咽部、颊部、舌、口唇内侧,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泡,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重,口腔疱疹后1-2天,患儿的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掌、手指、足底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讯速转为小疱疹,如米粒大小,圆形或椭圆型,长经与皮纹走向一致,内有浑浊液体,周围有红晕.臀部及肛周也可见此种皮疹.EV71引起的水泡比CA16的水泡小,且丘疹更常见。疱疹不痛、不痒,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留瘢痕。部分病人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颊炎,绝大部分预后良好。
重症病例的观察: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肌肉痉挛、眼球震颤、供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迟缓性瘫痪;惊厥、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频繁抽搐、昏迷、脑疝。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沫、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循环系统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发凉、指(跐)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心脏受累可出现心肌炎的表现,患儿表现乏力、活动受限、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和发绀、血压升高或降低以及心电图的改变。中枢神经受累一般在2~4天内,继发神经源性肺水中。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突发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急性肺水肿。以急性呼吸困难和进行性低氧血症为特征。早期表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继而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紫绀,四肢末端发凉,泡沫样血行痰及肺出血,短期内肺部出现明显湿啰音;血氧饱和度与二氧化碳分压进行性下降;胸片示肺水肿改变;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率在80%以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或显著下降);血糖明显升高;胸片异常在短期内明显加重。
3护理措施
手足口病的护理原则包括:控制疫情、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3.1消毒隔离
本病的传染源是患儿和健康带菌者,在咽部、粪便和疱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并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所以患儿一经确诊,即应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一般隔离2周。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和水泡结痂脱落为解除隔离的三个标准。凡接触过患儿的医务人员应用流动水洗手或消毒液洗手,听诊器经初步消毒后再放入熏箱消毒,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呕吐物和粪便经含氯消毒剂消毒2h后再倾倒。
3.2体温监测
体温达40℃及以上时,每30分钟测量一次,采取综合降温措施,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可采用室内通风、空调、放置冰块的方法,将室温控制在30℃以下,将冰枕、冰帽、冰水袋、置于颈、腋、腹股沟等处,温水擦浴,冰生理盐水灌肠或口服小儿退热剂,多饮水,对出汗较多的患儿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更换尿布及衣服。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做好抢救工作。
3.3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多喝温开水,每次餐后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软膏、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进糜烂早日愈合。对患儿所用奶瓶、奶嘴及餐具每次用后煮沸消毒。
3.4皮肤护理
患儿皮肤可出现多发甚至泛发的炎性丘疹、疱疹,加之出汗刺激,皮疹可因患儿搔抓而继发感染,而且抓破疱疹疱浆渗出会引起病毒的传播.手足部疱疹易受压破溃而导致细菌感染.所以要保持皮肤清洁,穿柔软的衣服、软底鞋、少走动,减轻皮肤破损。勤剪指甲、勤洗手,嘱患儿不要抓挠皮肤和水泡,必要时包裹双手,防止抓破皮疹,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如有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洗剂。进行注射或贴胶布时注意避开破损处。
3.5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密切观察患儿神志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各种辅助检查,备好急救药品和抢救设备,及时记录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治疗。
3.6心理护理
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儿,消除恐惧、陌生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哭闹,争取配合治疗。
3.7饮食调节
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物易温凉、无刺激性,每次进食前后,嘱患儿饮少量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以促进创面愈合。对因口腔溃疡疼痛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3.8健康教育
宣传防病知识,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工作,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玩具、餐具定期消毒;居室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保证营养和足够的睡眠,提高机体抵抗力,流行期间避免儿童出入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一旦发现有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及时就诊、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