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溪草堂的好观众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w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然是我恩师的长子,从他六岁时就认识他了。他们家有令人羡慕的家庭气氛,慈爱、和谐、宽容、民主、快乐,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李然天性自然、悠闲自如,还有些不拘小节,这些性格因素使他在三溪草堂观画时自然而然地采取更为纯粹的审美视角,可以了无挂碍地进入绘画审美享受之中,因此成为三溪草堂的好观众。
  高继文老师的画真好。自然引起各行各界的关注,收藏家、批评家、学者、画家、出版商、画廊主人等等,他们都很内行,也很专业。但他们以专业的眼光看画,反而忘了观画最重要的是审美享受。收藏家要考虑作品的收藏价值,作品的真伪,创作年代,生怕看走眼了,实在没福气停留在审美享受之中。批评家和学者看画更要端一下架子,中外理论,古今画史,风格个性,师承门派等都要考虑周全,说一两句评语也必须引经据典,还不能说错,过于理性的思维也要求尽快跳过审美阶段。画家观画本来是最能引起共鸣的,但画家往往也有自己的审美偏好,对一些不合自己口味的绘画作品,往往看不到它的好处。画商观画,如果老是沉湎于审美享受之中,生意就做不下去了,生活所迫,亦不能停留于审美阶段。
  然而高师之画,简直就是故乡田园风物的无声之诗,这需要同样率真的观众,先好好地看画,与画家共享家乡美物,然后再去展开想象的翅膀。石涛《画语录》有《尊受》一章,开头就说:“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也。”“受”是审美(感性)感受,“识”是常识、知识、理性。第一句是说人先有感性的感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知识、常识。第二句“识然后受,非也”更耐人寻味。我们如果注意到石涛并非泛泛讨论认识论问题,而是针对绘画艺术而言,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理解这句话,那么它的意思就是如果受原有的常识、知识所限制,你就无法纯粹地感受自然,感受绘画作品了,因为先入为主的意识限制了审美感受的开放。好好的画作一下子就被归并为收藏品、商品、研究对象,你过于专注画作的某一方面,而对其他方面的意义便可能视而不见,因此你就无法好好看画,未能欣赏画家的精心创作了。王国维推崇的“无我之境”也是强调直接感受自然景物、自然情感,在有境界(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基础上才谈得上气韵、格调。
  太专业了,往往就像石涛所说的是“识然后受”,反而被专业知识(往往也是偏见)所限制,未能充分放开自己的审美感受。当然,各种专业人士也可以放下自己的身份欣赏绘画作品,但要有自觉放下功利之心的意识才能自在地沉醉于审美享受,从而更充分地欣赏艺术品。
  李然不同,他没有那些杂念的羁绊,他走进三溪草堂自自然然的是一个纯粹的观赏者。读他的《三溪草堂读画记》,可称得上是澄怀读画。高师笔下,鱼虾蔬果皆可入画;李然观画,形色香味先行品尝。高师与李然,相与赏画,观画起兴,神与物游,畅神抒怀,乐何言哉!乐乎,悦乎,畅快乎……他们沉浸于单纯的审美愉悦(非功利的情感愉悦)之中。
  当然艺术欣赏又不局限于审美感受。观畫者在审美愉悦之中亦忍不住诗兴勃发。高继文老师深厚的人生智慧贯注于笔墨之中,溢于画外,其画作颇具画外之意。可贵者李然能文,可喜者李然作文没有专业拘束,所以观画时不做偏狭的思考,能够直观画作而诗兴勃发,将其在三溪草堂观画时的真实感受、真实想法著为美文。
  李然于三溪草堂观画,纯粹欣赏,有感而发。其文亦真情流露,无拘无束。在李然笔下,高师之画鲜活可感,其文再现高师画作之真景物,真感情。这是李然《三溪草堂读画记》最可贵之处,引导读者特别关注高师画作之审美表达。充分的审美感受之后自然会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才是真正的画外之意、象外之象。李然充分享受观画之乐的同时,也与高师海阔天空地神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论画无禁忌,艺术人生无所不谈,思想自由交流,引发不少关于艺术的真知灼见。因此,在《三溪草堂读画记》系列文章中我们看到了高师在审美愉悦中的可爱形象。
  “三溪草堂读画记”,俨然成为诏安画坛值得研究的个案。可研究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观画?画家需要什么样的观众?画家喜欢什么样的观众?
  读《三溪草堂读画记》,或许会有诸多有益的启发。
其他文献
仰望,碧空如洗,白云朵朵;俯瞰,桥河相绕,碧波荡漾;近观,燕尾翘脊,红瓦白墙;这里就是闽南水乡特色小镇。  在闽南水乡特色小镇流连,映入眼帘的是砖木结构古厝,红瓦白墙,燕尾翘脊,飞檐翘角,独具匠心。抬头望大厝双燕尾翘脊,舒缓优美的屋脊,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再仔细观望那精细的砖雕、彩绘、木刻,雕梁画栋,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让人回味无穷。当你徜徉在这古厝中,恍如隔世,不知今夕是何年。走出古厝,经过新
期刊
夕阳西下,迎着柔和的金色阳光,迎着扑面而来的原野醉人的气息,怀着对小河缤纷的梦幻和飞扬的情思,我不知不觉来到小河边。  这里的青山绿水让我觉得熟悉而陌生。我究竟多久没有回来这里了?是我沉默得太久,还是被遗忘得太久了?  微风掠过田野,轻轻抚摸着我的肌肤,我贪婪地吮吸着野外那淡淡含香的空气和泥土的芬芳。闭上眼睛,身体的每个毛孔也开始呼吸,身心得到放松和安宁。这种感觉我差不多快忘记了。  内心的热切驱
期刊
当飞雪又一次装扮北国的美景  江南的花朵依然火红地绽放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已经过去  天空射下了灿烂的阳光  十月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  十月的大地显得更加宽广  所有的城镇、田畴和溪流  处处蓬蓬勃勃,在阳光下汇成动人的合唱  十月阳光每一缕都牵动人的目光  这里,那里都充满光明和希望  伟大的祖国在蓝天下崛起  处处缀满繁花般瑰丽华章……  今天,又一个十月的阳光如此璀灿  温暖地照射进我们
期刊
在平和县山格镇山格圩米市街东端,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名叫慈惠宫。据有关史志记载,这座慈惠宫始建于北宋初年(960),虽然屡毁屡建,但自明洪武元年(1368)以来,宫庙主体建筑分金始终无变,风格始终“修旧如旧”,迄今已有1050多年历史。因此说,慈惠宫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建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  走近慈惠宫,慈惠宫背靠山格山,前横马肚溪,坐北朝南,三间二进,琉璃碧瓦,仰红俯绿,备极华焕
期刊
在农村,镰刀的用途十分广泛,无论砍柴割草或是编织箩筐都离不开它。不同款式的镰刀有不同的用途,选好刀具干起活来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许是母亲经常上山砍柴的緣故,她对那把弯月镰刀情有独钟:刀身轻重适宜、造型独特,特别是具有锋利的刀刃,更让母亲爱不释手。有一次母亲去山中砍柴,回到家中才发现丢失了镰刀,她十分焦急,不顾疲惫折返山中,偌大的山林寻找一把镰刀就像大海捞针似的,我劝她再买一把,可是母亲非要
期刊
夜色的浓重,在夏夜是种异象存在。人们往往要到凌晨1、2点才肯睡,不想辜负这好时光,夜到此时也才会变回原本安静的样子。  临近午夜时,我在三楼的窗户旁仍能听见从楼下传来的小区邻居们高亢的闲聊声,丝毫没有倦怠、散场的意思。他们在一楼某邻居家门前十几平米的整洁石砖空地上,摆上小桌泡茶,在门前亮盏小灯,6、7个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把这变成“小庭院”。空地两边原有的草地被邻居们开辟用来种菜及花草,成为半边
期刊
大成殿巍然屹立,庄严肃穆;孔圣像沉静儒雅,慈祥和蔼。  流连在美丽的校园里,伫立在高大的圣像前,面对着这曾经破败不堪而近年欣逢国运昌盛得到重新修葺后焕然一新的孔庙,人们怎么会不遐思,历经了500年沧桑的孔庙而今仍然焕发光彩,经历了2500多年的孔子而今仍然赢得世人的尊奉,这到底是因为什么,能给我们后人乃至世界以巨大的影响?  啊,孔子,您可是给历代社会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多么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
期刊
晨曦初启,一位正在苏杭畅玩的朋友,用微信发来景色怡人的旅游照片,氛围活跃,赏心悦目。此时正值清晨,自己正在绿草如茵、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漳州四季花海公园小道上健步行走。生活中常有积极乐观的遇见,因为遇见这位朋友,我才经常在四季花海公园健身晨练。之前自己也是个每天不早起的慵懒之人,偶然一次,感受到这位朋友晨起健步行的良好习惯,接受邀请和鼓励,克服了连续几周日日早起的不适应期后,居然也逐渐练就坚持不懈
期刊
1  九峰古镇地处闽西南边陲,西行十余里经柏嵩关与广东省饶平县接壤,周遭群山绵延,古来地僻多瘴,常为山贼盗匪出没之地。明正德十三年,时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阳明率部平定“詹师傅”寇乱之余,为保一方长治久安,奏请添设平和县,选址河头大洋陂修筑邑城。自此而至1949年7月县政府外迁小溪镇,九峰成为延续400余年的平和县治所在地,名副其实的闽粤边陲重镇。悠久的邑城历史不但使九峰古镇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
期刊
片片韵叶,落于汤中,茶汤或红珀或绿盈,嗅一缕茶香,品一世人生,以茶叶为基为本的茶文化世界,自然天成,悠远万世。  泡茶本为易事,落叶、入汤即可,但自古茶人墨客心怀“格物、致知”之精神,深潜中华文化之内涵,茶即属其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品茶之则,讲究叶、汤、火、具、景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此追求渐成茶之道也。  茶道,源于中国,史书记载唐或唐以前,中国茶饮便以养性修身之道闻名于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