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距离现实生活极为遥远,古今语言的差异,时代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都造成了小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并且低段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若教师只是就文字而文字地组织古诗教学,那将是一个枯燥而乏味的过程。面对这样的两“难”问题,从古诗、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教学入手寻找解决的切入口,以提高教学效果为落脚点,对“如何合理采用‘诗画套餐’的古诗教学策略,以促使低段学生乐学、易学、自学古诗”而进行了教学研究。
关键词:诗画套餐;低段;古诗教学
古诗距离现实生活极为遥远,古今语言的差异,时代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也是一大教学难题:低段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若教师仍采用“解词—析句—串讲诗意”的旧教学模式,课堂必将枯燥而乏味。那么,古诗教学过程中不但嗅不到语言文字散发的清香,而且流转着的只有学生似懂非懂的眼神和“食之无味”的无奈。
教师该如何合理采用“诗画套餐”的教学尝试,使低段学生乐学、易学、自学古诗呢?以下是笔者在小学低段古诗教学方面的粗浅试探及获得的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经验。
一、以画引诗,激趣促探
直观的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易于他们去观察、发现,甚至促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将诗画结合,寻求解疑的因素。以《咏鹅》教学片段为例,课堂中,教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三幅“鹅”画,根据画幅引出课题《咏鹅》,并设疑:这三幅画中只有一幅画才是骆宾王《詠鹅》中描写的那只鹅,你们知道是哪一幅吗?引导学生自由读诗,试着理解诗意,大胆猜测。学生阐述自己对正确画面理解的同时,正是教师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感受诗情的过程。画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润物细无声般地引着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讨论,甚至是小小的辩论,如此一来,无形中消除了低段学生学古诗的畏难心理。
二、以画导读,声情并茂
小学低段的古诗教学较注重诵读,可古诗的吟诵与现今孩子们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要读对,并读出古诗的韵味谈何容易。幸而“诗是有声的画”,影像、图画却能消除此等尴尬,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带上感知吟诵起古诗来,韵味自然更浓。
三、古诗成文,看画说话
以《宿新市徐公店》教学片段为例,在书中,编者为这首诗配上了一幅趣味盎然的插画;在课后练习中,更要求学生读诗、看图,将这首古诗变成一则小故事。学生看图编故事,再诵读古诗,很多学生便能不自觉地带上动作和表情,绘声绘色地读起来。此刻,这首古诗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了一个有画面的故事。
四、以画破难,豁然开朗
古诗中往往会有精彩诗眼,耐人推敲,也正是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那么,我们该如何寻求有效的手段来突破呢?以《绝句》教学片段为例,在教学此诗时,“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字理解是个难点,在比较各种方法之后,我最终选择了简笔画诗句。师(白粉笔简笔画岷山):如此高大的雪山,身在家中的杜甫能看全吗?生:能!师:你们为何如此肯定?得找证据,从哪儿知道的?生:自读古诗,思考,指名交流。生:我从“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字看出的。一样东西都被含在里面了,说明都包进去了。……师:是呀,透过这小小的窗框居然能看全高大的岷山呐!(棕色粉笔简笔画窗框)瞧,这多像一幅迷人的风景画!寥寥数笔简笔画便突破了“含”字这一难点,无疑的,图画成了教师突破古诗教学重难点的一把钥匙,不用再隔门而叹,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体会古诗之精练。
五、说诗思画,入情入境
以《村居》教学片段为例,教师描述古诗大意时,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甚至可以带上动作和声音,还原画面,进行表演,此情此景正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往往想象的画面更为丰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能较好地体会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六、吟诗作画,诗情画意
诗歌语言高度精练的概括与文本跳跃性的特点,为学生留下许多情节空白。因此,我们要掌握古诗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感受诗情画意。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看到当今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现状,并采用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爱诗、读诗、积累诗、运用诗,让我们的古诗词课堂充满乐趣,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得到古诗这一艺术的熏陶,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世代相传!“诗画套餐”的教学试探不仅遵循着古诗诗情画意的文本本色,也依据着小学低段儿童的学龄特点及发展规律,更可丰富教师的古诗教学策略。希望这样的“营养搭配”,使古诗课堂诗情画意的同时,学生也能食之有味,并为小学低段古诗教学开启一道小门,寻求一缕曙光。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明德小学)
关键词:诗画套餐;低段;古诗教学
古诗距离现实生活极为遥远,古今语言的差异,时代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也是一大教学难题:低段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若教师仍采用“解词—析句—串讲诗意”的旧教学模式,课堂必将枯燥而乏味。那么,古诗教学过程中不但嗅不到语言文字散发的清香,而且流转着的只有学生似懂非懂的眼神和“食之无味”的无奈。
教师该如何合理采用“诗画套餐”的教学尝试,使低段学生乐学、易学、自学古诗呢?以下是笔者在小学低段古诗教学方面的粗浅试探及获得的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经验。
一、以画引诗,激趣促探
直观的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易于他们去观察、发现,甚至促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将诗画结合,寻求解疑的因素。以《咏鹅》教学片段为例,课堂中,教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三幅“鹅”画,根据画幅引出课题《咏鹅》,并设疑:这三幅画中只有一幅画才是骆宾王《詠鹅》中描写的那只鹅,你们知道是哪一幅吗?引导学生自由读诗,试着理解诗意,大胆猜测。学生阐述自己对正确画面理解的同时,正是教师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感受诗情的过程。画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润物细无声般地引着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讨论,甚至是小小的辩论,如此一来,无形中消除了低段学生学古诗的畏难心理。
二、以画导读,声情并茂
小学低段的古诗教学较注重诵读,可古诗的吟诵与现今孩子们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要读对,并读出古诗的韵味谈何容易。幸而“诗是有声的画”,影像、图画却能消除此等尴尬,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带上感知吟诵起古诗来,韵味自然更浓。
三、古诗成文,看画说话
以《宿新市徐公店》教学片段为例,在书中,编者为这首诗配上了一幅趣味盎然的插画;在课后练习中,更要求学生读诗、看图,将这首古诗变成一则小故事。学生看图编故事,再诵读古诗,很多学生便能不自觉地带上动作和表情,绘声绘色地读起来。此刻,这首古诗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了一个有画面的故事。
四、以画破难,豁然开朗
古诗中往往会有精彩诗眼,耐人推敲,也正是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那么,我们该如何寻求有效的手段来突破呢?以《绝句》教学片段为例,在教学此诗时,“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字理解是个难点,在比较各种方法之后,我最终选择了简笔画诗句。师(白粉笔简笔画岷山):如此高大的雪山,身在家中的杜甫能看全吗?生:能!师:你们为何如此肯定?得找证据,从哪儿知道的?生:自读古诗,思考,指名交流。生:我从“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字看出的。一样东西都被含在里面了,说明都包进去了。……师:是呀,透过这小小的窗框居然能看全高大的岷山呐!(棕色粉笔简笔画窗框)瞧,这多像一幅迷人的风景画!寥寥数笔简笔画便突破了“含”字这一难点,无疑的,图画成了教师突破古诗教学重难点的一把钥匙,不用再隔门而叹,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体会古诗之精练。
五、说诗思画,入情入境
以《村居》教学片段为例,教师描述古诗大意时,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甚至可以带上动作和声音,还原画面,进行表演,此情此景正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往往想象的画面更为丰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能较好地体会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六、吟诗作画,诗情画意
诗歌语言高度精练的概括与文本跳跃性的特点,为学生留下许多情节空白。因此,我们要掌握古诗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感受诗情画意。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看到当今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现状,并采用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爱诗、读诗、积累诗、运用诗,让我们的古诗词课堂充满乐趣,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得到古诗这一艺术的熏陶,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世代相传!“诗画套餐”的教学试探不仅遵循着古诗诗情画意的文本本色,也依据着小学低段儿童的学龄特点及发展规律,更可丰富教师的古诗教学策略。希望这样的“营养搭配”,使古诗课堂诗情画意的同时,学生也能食之有味,并为小学低段古诗教学开启一道小门,寻求一缕曙光。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