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生活点滴 培养学生数感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caohao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数感?良好的数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怎样的影响?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感?这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简单地说,数感就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就像美术的“美感”,音乐的“乐感”,语文、英语的“语感”,打球的“球感”。数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和运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是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它对数学的学习和数学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因此,要学好、用好数学,就应该具备良好的“数感”。由于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数感就应该来源于生活细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点滴积累起,从课堂内外培养起。
  一、创设情境,体验数感
  学生的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得以亲身感受和体验而获得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学生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数感。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我在教学这个内容前,让学生有意识地先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用了多少时间;在春游、秋游中,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像一分硬币重1克,4粒黄豆大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一袋糖重1千克,肥皂、药片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体重、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
  二、利用时机,积累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知识的应用,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以及每一个学生生活细节中。
  例如,在学生跑步的时候,我会让学生估一估跑道的周长有多少米;课间操的时候,让学生估一估全校有多少学生;学生上台阶时,猜一猜台阶有多少步;随便叫一个学生,猜一猜体重有多少千克;猜一猜汽车行驶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估一估教室的面积、容积大约是多大;猜一猜一张纸对折16次后大约有多高;想一想一亿元百元大钞可以装几车。这些由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到日常生活看不见需要借助已有知识进行想象、分析的现象,都离不开数,这都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机会,教师要抓住这些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三、实践探索,建立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例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克,4袋)。
  (2)数一数:学生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
  (4)找一找: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保证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身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助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
  四、灵活运用,升华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特别是在新授课后,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则需要一个在长期运用过程中的培养升华过程。
  例如,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春天来了,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春游。”学生齐声回答。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学生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设计路线问题,有购票问题,有估算时间问题,有租车问题,甚至中午伙食费的问题。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学生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使数感得到了升华。
  经过两年的坚持,学生已经初步地建立了数感,初步能够“数学地”思考问题,但是还缺少这种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钻研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增强数感,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
  (作者单位 湖北省房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  指导思想:以“健康第一”为宗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合作学习,自主和创新学习、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树立“全纳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按音乐节奏做出街舞组合二动作,通过学练提高学生协调性、柔韧性、力量等身体素质。在学练和表演中,学生充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句型的教学占了很大比例。学生在理解重点句型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操练是非常关键的。操练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败。笔者在本文中将句型操练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在句型教学中的新思维。  关键词:操练;反兴趣;句型    一、句型本身的难易程度  我们可以粗略地将重点句型分成to be句型、there be句型、一般现在时句型、现在进行时句型、一般过去时句型、
第一次教学    一、感悟诚信  1 出示:健康、美貌、机敏、才学、诚信、荣誉、金子。  2 其中每一项都是我们想要的,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假如只能让你选择其中的两样,你会选择什么?(学生交流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有关诚信的话题,看看你的选择值得吗?(板书:诚信)    二、理解诚信  1 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讲诚信的人,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听一听《曾子杀猪》的故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而其中的叙事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文体,一般以写人、叙事为主,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侧重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抒发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组主题为“生活启
桃花依旧,  野草初生,  柳丝团团如烟,  无处不茸茸。  春风清隽,  溪水潺潺,  燕翼差池,  处处皆美景。  最美不过晚晴天,  倚树的藤萝在风中摇曳,  紫茉莉在斜晖里倾吐心事,  银合欢在原野里翩翩起舞。  马不停蹄的人生,  行色匆匆的梦想,  驻足后的寂静令人心惊,  踮脚张望,心下茫然。  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何事慌张?  人又当在何处?  在轻风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尺之一,因此作文教学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长期以来,小学生“害怕作文,言之无物,抄袭套用”的现状,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对班上的学生做过调查后发现,是以下原因造成了学生怕写作文:(1)学生找不到写作素材。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两点一线的生活使学生没有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自然也就无素材可谈;(2)学生缺乏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够稳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充分说明了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怎样学习。这就要求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改变自己的角色,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活动过程,真正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技能,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思想品德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十九岁的鲁滨孙为了实现航海的梦想,毅然放弃舒适的生活,踏上了航海的征途。在一次海难中,他被巨浪送到一座荒岛上,从此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孤岛生涯。他并没有被吓倒,而是敢于向自然挑战,向死亡挑战,搭帐篷、围篱笆、筑“城堡”、制器具、种粮食……后来他在岛上救下了一个将要被杀的土人,他叫这个土人“星期五”。他以非同寻常的智慧、毅力和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终于回到了
记不清哪一次了,大约是1995年或是1996年,中国作协在梅地亚召开理事扩大会。大会中途,我离开会场,借去洗手的机会,先过过烟瘾。烟点着,猛一抬头,见过厅对面墙根处,几个女孩围着汪曾祺先生,像采访,又像聊天,便下意识地走近前去。  其时,汪老正为哪位女孩在笔记本上题字。他抬头瞪我一眼,以为是有什么事要打搅,脸即沉了下来。中新社的王晓云见我们似乎并不熟悉,便主动介绍,说了我的名字,见他仍不搭理,其他
文本解读: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的经典作品,全书围绕 “没头脑”和“不高兴”展开故事:“没头脑”做起事来丢三落四,总要出些差错。“不高兴”总是别别扭扭,你要他往东,他偏往西。别人劝这两个孩子改掉坏脾气,他们都不以为然。为帮他们改正缺点,故事中,暂时把他俩变成了大人。在一系列遭遇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自身的缺点,并决定努力去改正这些缺点。  《没头脑和不高兴》情节生动,故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