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翻译艰涩、语句不通、教学效率低下等等。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已经成为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于这个问题简单阐述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心理期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说明了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能推动学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对学习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进而学有所获。具体的办法包括:
第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将文言文教学内容讲出趣味性,以便激发学生喜欢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可能源于一句名言的触动,也可能是受到文中人物的感染,还有可能是来源于一个有争议的字的解释等等。不管是哪一方面,教师都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或者着重让学生朗诵、背记,或者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是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或者从与文章有关的历史典故、神话寓言、成语故事出发来讲解等等,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从而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就可以从“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出发来导入新课,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多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增长学生的见识,提升学生的兴趣。俗话说:“文史不分家。”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这个时代的文章不仅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体现了当时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并且很多人物、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多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方便记忆以及系统学习,在扩充学生见闻的同时,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文章,教师就要联系史实,理顺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对学生进行生动、细致、传神的讲解,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背诵、多思考,增强主体感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了古人思想,也承载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我们教授文言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精华,陶冶美好情操,因此,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不要让学生过多地受字、词、句的牵绊,而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感知,使学生感知到思想语言深处的文化内涵,受到美的熏陶。所以,要从两个方面抓起:
第一,多阅读、多背诵。诵读法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中最重要也最能见成效的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古人写文章注重音律,文言文朗读起来平仄错落有致,朗朗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因而读起来很具美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背诵,以便形成语感,积累语文素材。但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千万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增加学生的负担。
第二,多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忽视诵读,更不能忽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思考是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多思考,在诵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诵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文言文,进行有效学习,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诵读课文,理解“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等语句,同时思考苏轼形成这样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原因以及表现,哪些是我们应该继承学习的。
三、合理进行字面教学,灵活教授字、词、句式等语法知识
文言文虽然是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鉴赏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距离我们现在的时间较久远,语言习惯不同,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想学好文言文,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单位——字、词、句的含义,以便学生理解文章意思,做出正确解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字、词、句的教学,进行合理的字面教学,对于重点字、词、句,还要进行逐字逐句的细致讲解,以便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大意,夯实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比如通假字的学习。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在文言文学习中,通假字的现象很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等,学生要对这些通假字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以便能更好地认识、理解。
同时,教师在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时,要注意两点:1.字、词、句的教学并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字、词、句的教学只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如果一味地追求字词句的教学,就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简明扼要地讲解字面意思后,要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思想的解读,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2.对字、词、句的教学要灵活,切忌死板教条化。也就是说,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而不是千篇一律,进行呆板的概念化教学,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记忆、理解的目的。
四、加强课外阅读,丰富赏析内容
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虽然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但是学生要想学好文言文,只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引导、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文言作品,对于名篇、名段、名句要多诵读、记忆,以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比如引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话本小说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自由的阅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语言、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理念,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言文鉴赏水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责编 张亚欣)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心理期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说明了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能推动学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对学习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进而学有所获。具体的办法包括:
第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将文言文教学内容讲出趣味性,以便激发学生喜欢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可能源于一句名言的触动,也可能是受到文中人物的感染,还有可能是来源于一个有争议的字的解释等等。不管是哪一方面,教师都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或者着重让学生朗诵、背记,或者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是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或者从与文章有关的历史典故、神话寓言、成语故事出发来讲解等等,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从而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就可以从“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出发来导入新课,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多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增长学生的见识,提升学生的兴趣。俗话说:“文史不分家。”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这个时代的文章不仅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体现了当时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并且很多人物、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多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方便记忆以及系统学习,在扩充学生见闻的同时,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文章,教师就要联系史实,理顺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对学生进行生动、细致、传神的讲解,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背诵、多思考,增强主体感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了古人思想,也承载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我们教授文言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精华,陶冶美好情操,因此,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不要让学生过多地受字、词、句的牵绊,而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感知,使学生感知到思想语言深处的文化内涵,受到美的熏陶。所以,要从两个方面抓起:
第一,多阅读、多背诵。诵读法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中最重要也最能见成效的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古人写文章注重音律,文言文朗读起来平仄错落有致,朗朗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因而读起来很具美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背诵,以便形成语感,积累语文素材。但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千万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增加学生的负担。
第二,多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忽视诵读,更不能忽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思考是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多思考,在诵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诵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文言文,进行有效学习,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诵读课文,理解“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等语句,同时思考苏轼形成这样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原因以及表现,哪些是我们应该继承学习的。
三、合理进行字面教学,灵活教授字、词、句式等语法知识
文言文虽然是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鉴赏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距离我们现在的时间较久远,语言习惯不同,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想学好文言文,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单位——字、词、句的含义,以便学生理解文章意思,做出正确解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字、词、句的教学,进行合理的字面教学,对于重点字、词、句,还要进行逐字逐句的细致讲解,以便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大意,夯实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比如通假字的学习。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在文言文学习中,通假字的现象很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等,学生要对这些通假字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以便能更好地认识、理解。
同时,教师在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时,要注意两点:1.字、词、句的教学并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字、词、句的教学只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如果一味地追求字词句的教学,就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简明扼要地讲解字面意思后,要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思想的解读,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2.对字、词、句的教学要灵活,切忌死板教条化。也就是说,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而不是千篇一律,进行呆板的概念化教学,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记忆、理解的目的。
四、加强课外阅读,丰富赏析内容
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虽然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但是学生要想学好文言文,只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引导、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文言作品,对于名篇、名段、名句要多诵读、记忆,以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比如引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话本小说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自由的阅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语言、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理念,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言文鉴赏水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