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将本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5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內科常规治疗,对照组25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25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现代康复训练,两组均以30d为一疗程,对两组疗程结束后疗效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作用明显,临床建议加以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现代康复训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077【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53-01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1]。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之一,肢体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新技能,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肢体功能障碍应当引起患者、家属及其医务人员的重视。笔者通过对50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50例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49±10.3)岁,病程1个月-8个月,平均病程(3±2.1)月。其中脑梗死31例,脑出血19例。部位:基底节区15例,皮质20例,蛛网膜下腔5例。Fugl-Meyer评分(41.3-49.8)分,MBI评分(47.3-49.5)分。50例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2]。所有入组患者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均经过影像学手段证实为脑血管疾病。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包括降压、控制血糖、降血脂、有脑水肿者予以20%甘露醇脱水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接受现代康复训练:具体如下:患者卧床保持抗痉挛的体位,保持正确体位。本研究采取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患者不能作主动运动,进行各关节被动运动,关节顺序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患者采取仰卧位,换腿屈曲于健腿上,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肩关节,一手扶在患者髂前上棘,旋转患者躯干,将患侧肌肉拉长使骨盆朝前。再者,患者采用Bobath握手姿势,利用健侧收带动患侧手臂运动,治疗师一手固定于患者肩关节处,另一只手固定于患者肩胛骨,将之上提外旋,彻底放松肩胛骨周围肌肉,再帮助患者做患侧手臂外旋动作。第三,患者采取坐位,治疗师立于患者患侧,患者采用Bobath握手姿势置于滚筒上,肘关节保持伸直的状态下最大程度的推动滚筒,在患者将滚筒推至最远处时治疗师轻轻下压患者肩关节,以进一步带动肩胛带的前伸。第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洗漱、进食、穿脱衣服、如厕、上下楼梯等,嘱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训练,同时予以鼓励、督促。每日一次,每次45min一周治疗6日,以30天为一疗程,
1.4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改良的Fugl-Meyer肢体综合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标准参考香港理工大学2011年整理修订的关于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指数评定标准的内容。
1.5统计学处理。所得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图像分析所产生数据用(X±S)进行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进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改良的Fugl-Meyer肢体综合功能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具体如下表:
表1两组随访结束后FMA、MBI评分的对比(X±S)
组别例数FMAMBI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2545.58±3.8863.55±24.88*44.92±14.2169.80±20.58*对照组2546.18±3.9150.22±25.1546.24±13.7955.12±21.28P值0.450.020.770.01T值4.294.383讨论
脑卒中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生后神经元具有再生能力,但是神经元细胞通过增殖得到再生的能力有限,使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治疗具有一定困难。
康复训练从整体进行调节使机体失衡状态逆转,不仅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促使炎性反应物代谢、排泻,恢复神经的生理功能,而且可以产生弹性避让和维持正常神经传导功能。康复训练手法产生的刺激而引起局部肌肉的伸展和随后出现的反射性肌肉松弛而使肌肉痉挛得到松解,提高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新陈代谢;通过皮肤神经感受器的神经传入,输送信息,促使受累的神经复苏功能恢复。另一方面,康复训练手法通过刺激进行机体体液调节反馈,提高组织痛阈来实现促进致痛物质的排泄、吸收,刺激止痛物质的分泌[3]。结果中笔者发现观察组患者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说明综合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作用明显,可理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重返社会的时间,临床建议加以推广。参考文献
[1]朱月娇,张长怡.分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23(12):45一46
[2]包烨华,王延武,楚佳梅,等.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l):59一60
[3]栾图.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96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现代康复训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077【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53-01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1]。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之一,肢体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新技能,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肢体功能障碍应当引起患者、家属及其医务人员的重视。笔者通过对50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50例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49±10.3)岁,病程1个月-8个月,平均病程(3±2.1)月。其中脑梗死31例,脑出血19例。部位:基底节区15例,皮质20例,蛛网膜下腔5例。Fugl-Meyer评分(41.3-49.8)分,MBI评分(47.3-49.5)分。50例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2]。所有入组患者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均经过影像学手段证实为脑血管疾病。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包括降压、控制血糖、降血脂、有脑水肿者予以20%甘露醇脱水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接受现代康复训练:具体如下:患者卧床保持抗痉挛的体位,保持正确体位。本研究采取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患者不能作主动运动,进行各关节被动运动,关节顺序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患者采取仰卧位,换腿屈曲于健腿上,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肩关节,一手扶在患者髂前上棘,旋转患者躯干,将患侧肌肉拉长使骨盆朝前。再者,患者采用Bobath握手姿势,利用健侧收带动患侧手臂运动,治疗师一手固定于患者肩关节处,另一只手固定于患者肩胛骨,将之上提外旋,彻底放松肩胛骨周围肌肉,再帮助患者做患侧手臂外旋动作。第三,患者采取坐位,治疗师立于患者患侧,患者采用Bobath握手姿势置于滚筒上,肘关节保持伸直的状态下最大程度的推动滚筒,在患者将滚筒推至最远处时治疗师轻轻下压患者肩关节,以进一步带动肩胛带的前伸。第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洗漱、进食、穿脱衣服、如厕、上下楼梯等,嘱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训练,同时予以鼓励、督促。每日一次,每次45min一周治疗6日,以30天为一疗程,
1.4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改良的Fugl-Meyer肢体综合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标准参考香港理工大学2011年整理修订的关于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指数评定标准的内容。
1.5统计学处理。所得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图像分析所产生数据用(X±S)进行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进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改良的Fugl-Meyer肢体综合功能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具体如下表:
表1两组随访结束后FMA、MBI评分的对比(X±S)
组别例数FMAMBI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2545.58±3.8863.55±24.88*44.92±14.2169.80±20.58*对照组2546.18±3.9150.22±25.1546.24±13.7955.12±21.28P值0.450.020.770.01T值4.294.383讨论
脑卒中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生后神经元具有再生能力,但是神经元细胞通过增殖得到再生的能力有限,使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治疗具有一定困难。
康复训练从整体进行调节使机体失衡状态逆转,不仅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促使炎性反应物代谢、排泻,恢复神经的生理功能,而且可以产生弹性避让和维持正常神经传导功能。康复训练手法产生的刺激而引起局部肌肉的伸展和随后出现的反射性肌肉松弛而使肌肉痉挛得到松解,提高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新陈代谢;通过皮肤神经感受器的神经传入,输送信息,促使受累的神经复苏功能恢复。另一方面,康复训练手法通过刺激进行机体体液调节反馈,提高组织痛阈来实现促进致痛物质的排泄、吸收,刺激止痛物质的分泌[3]。结果中笔者发现观察组患者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说明综合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作用明显,可理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重返社会的时间,临床建议加以推广。参考文献
[1]朱月娇,张长怡.分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23(12):45一46
[2]包烨华,王延武,楚佳梅,等.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l):59一60
[3]栾图.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