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往往是包含多种直观特征的教学内容。而小学数学在编排上也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感知能动性较强。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让学生感官协同感知,从多侧面、多方面感知事物的种种特征,可以让学生全面而准确的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媒体的不同特点与功能,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媒体进行有机组合,使各种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形成协调机制。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从而在教学中形成协同效应。
【关键词】媒体组合小学数学协调机制感知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方式与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借助各种媒体组合使之形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容易领会和接受,笔者通过几年来在教学中的不断摸索,下面向大家简要谈谈媒体组合在教学中的一些应用经验。
1、图像和实物媒体与教师言语组合
图像媒体和实物媒体又称直观媒体。这种直观媒体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容易引起他们对给出的数学材料的感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利用这种直观形像感知,配合恰当的言语调控协同进行,这个时候教师的言语将对给出的直观媒体起着指导、调节作用,从而让学生轻松地明白他们应该感知什么,怎么去感知,使学生的感知更迅速、完整、富有理解性,这样就更好地提高感知的效果。
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直观媒体提供的实物直观、图像直观在与教师言语调控组合是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最主要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而定。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形式:先讲解后直观;先直观后讲解;边直观边讲解。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形式他们所适用的范围以及各起的作用均有所不同,因此并无固定模式,要灵活运用。
2、实物类媒体与图像类媒体的组合
实物类媒体主要指实物、标本、实验等。图像类媒体主要指幻灯片类、投影和教学挂图等。图像类媒体善于表现客观事物的图像,色彩艳丽,清晰度好,画面停留时间、放映速度可以灵活调控,便于学生感知。实物类媒体可以让学生通过触觉、运动感觉到事物的真实感、空间感、立体感。往往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将实验操作与图像放映有机结合,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视觉、触觉、运动觉、听觉的感知作用,协同感知数学教材,还有助于提高感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例如,感知圆柱体的表面积,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用视觉和触觉感知圆柱表面,并初步获得概念: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表面和一个侧面组成。做一做,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体,通过运动觉感知圆柱的侧面是由一个长方形的硬纸版卷曲而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看一看幻灯映出的立体图,用视觉的透视,进一步形成圆柱表面的空间概念。这样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辅之以教师的必要讲解,把同一信息,通过多种渠道输入大脑,学生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是鲜明而深刻的。
3、媒体的动静组合
动态媒体是指表现事物运动变化状态的媒体,如投影中的活动画面、电视、电影、实验和活动教学模型等。静态媒体是指表现事物静止状态的媒体,如投影中的静止画画、教学挂图、实物、标本和教学模型等。前者善于模拟和表现事物的运动变化,便于学生感知事物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及状态;后者善于表现事物的静态,便于教师有效地调控和学生充分地感知。在教学中,我们将所选媒体动静结合,这样学生通过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或动静结合感知教学内容,就能获得比单一感知更形象、丰富、完整、准确的感性认识,最终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好的感知效果。
例如教学相遇应用题,由于小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因而对“相向”、“相遇”、“速度和”的意义难理解。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或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然而在静止状态下,学生只能初步理解题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用动态媒体把感知对象由静变动,把感知重点突显出来。如用活动的幻灯片或电脑显示运动着的两车(或人、船……)同时相向行进1小时、2小时……在静止的背景中,把两人或物“同时”、“相向”而行,最后相遇的情景用动态突显出来。在运动中理解“相向”、“相遇”、“速度和”的意义。最后,回到静态的示意图上,让学生利用它在头脑中再现两人或物相向而行,后而相遇的运动表象,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策略。
然而,不是所有的教学均需要采用媒体组合,并且在利用各种媒体组合时也在因材、因时而定,所以在采用媒体组合进行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大家都知道在学习过程中感性认识虽然重要,可是感性认识并不能解决教学的关键问题,它只是学生对事物认识的起点,而我们的目的还是要将其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的本质深入到他们的大脑。许多实例说明了在片面追求或强调感性认识,不顾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那只会让教师所采用的众多媒体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的深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在选用多种媒体组合提供感知材料时,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抽象概括,让学生有一个理性认识飞跃,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在获得一些概念和规律后,认知水平也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其次,我们所选用的各种媒体辅助教学,旨在让学生从媒体组合中感知材料,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在运用各种媒体教学时并无明确目的、而仅仅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那就根本就没有选用的必要了。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确实能收到很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士锜著.《PME:数学教育心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2] 王跃著.《数学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途径》,中国电化教育,2002.4.
[3] 朱施南著.《多媒体教学与课件创意》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4] 张宁著.《多媒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措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5] 李湘民著.《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几点体会》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关键词】媒体组合小学数学协调机制感知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方式与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借助各种媒体组合使之形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容易领会和接受,笔者通过几年来在教学中的不断摸索,下面向大家简要谈谈媒体组合在教学中的一些应用经验。
1、图像和实物媒体与教师言语组合
图像媒体和实物媒体又称直观媒体。这种直观媒体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容易引起他们对给出的数学材料的感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利用这种直观形像感知,配合恰当的言语调控协同进行,这个时候教师的言语将对给出的直观媒体起着指导、调节作用,从而让学生轻松地明白他们应该感知什么,怎么去感知,使学生的感知更迅速、完整、富有理解性,这样就更好地提高感知的效果。
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直观媒体提供的实物直观、图像直观在与教师言语调控组合是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最主要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而定。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形式:先讲解后直观;先直观后讲解;边直观边讲解。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形式他们所适用的范围以及各起的作用均有所不同,因此并无固定模式,要灵活运用。
2、实物类媒体与图像类媒体的组合
实物类媒体主要指实物、标本、实验等。图像类媒体主要指幻灯片类、投影和教学挂图等。图像类媒体善于表现客观事物的图像,色彩艳丽,清晰度好,画面停留时间、放映速度可以灵活调控,便于学生感知。实物类媒体可以让学生通过触觉、运动感觉到事物的真实感、空间感、立体感。往往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将实验操作与图像放映有机结合,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视觉、触觉、运动觉、听觉的感知作用,协同感知数学教材,还有助于提高感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例如,感知圆柱体的表面积,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用视觉和触觉感知圆柱表面,并初步获得概念: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表面和一个侧面组成。做一做,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体,通过运动觉感知圆柱的侧面是由一个长方形的硬纸版卷曲而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看一看幻灯映出的立体图,用视觉的透视,进一步形成圆柱表面的空间概念。这样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辅之以教师的必要讲解,把同一信息,通过多种渠道输入大脑,学生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是鲜明而深刻的。
3、媒体的动静组合
动态媒体是指表现事物运动变化状态的媒体,如投影中的活动画面、电视、电影、实验和活动教学模型等。静态媒体是指表现事物静止状态的媒体,如投影中的静止画画、教学挂图、实物、标本和教学模型等。前者善于模拟和表现事物的运动变化,便于学生感知事物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及状态;后者善于表现事物的静态,便于教师有效地调控和学生充分地感知。在教学中,我们将所选媒体动静结合,这样学生通过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或动静结合感知教学内容,就能获得比单一感知更形象、丰富、完整、准确的感性认识,最终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好的感知效果。
例如教学相遇应用题,由于小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因而对“相向”、“相遇”、“速度和”的意义难理解。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或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然而在静止状态下,学生只能初步理解题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用动态媒体把感知对象由静变动,把感知重点突显出来。如用活动的幻灯片或电脑显示运动着的两车(或人、船……)同时相向行进1小时、2小时……在静止的背景中,把两人或物“同时”、“相向”而行,最后相遇的情景用动态突显出来。在运动中理解“相向”、“相遇”、“速度和”的意义。最后,回到静态的示意图上,让学生利用它在头脑中再现两人或物相向而行,后而相遇的运动表象,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策略。
然而,不是所有的教学均需要采用媒体组合,并且在利用各种媒体组合时也在因材、因时而定,所以在采用媒体组合进行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大家都知道在学习过程中感性认识虽然重要,可是感性认识并不能解决教学的关键问题,它只是学生对事物认识的起点,而我们的目的还是要将其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的本质深入到他们的大脑。许多实例说明了在片面追求或强调感性认识,不顾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那只会让教师所采用的众多媒体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的深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在选用多种媒体组合提供感知材料时,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抽象概括,让学生有一个理性认识飞跃,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在获得一些概念和规律后,认知水平也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其次,我们所选用的各种媒体辅助教学,旨在让学生从媒体组合中感知材料,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在运用各种媒体教学时并无明确目的、而仅仅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那就根本就没有选用的必要了。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确实能收到很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士锜著.《PME:数学教育心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2] 王跃著.《数学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途径》,中国电化教育,2002.4.
[3] 朱施南著.《多媒体教学与课件创意》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4] 张宁著.《多媒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措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5] 李湘民著.《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几点体会》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