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学困生”是近年来对一些在学习上比较落后的学生的称呼。这和以前所称的“后进生”多少有一些相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使越来越多的山区老大主力走出山沟,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而这一去,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两年三年才回家一次。那么,留在家里的孩子就是本文要探讨的对象。
笔者在山区从事基础教育依据26年,感觉到一种越来越沉重的感觉:长期以来,这些留在家里的孩子往往就是学困生的主要来源!比如我班,现有学生41人,期中就有留守儿童(包括父母在外或期中一方在家)30人!而父母均在外务工的 就有12人!我班有学困生13人,期中留守儿童就有10人,占比学困生的8成以上!一个班级尚且如此,整个学校则是一个大群体。如果把这个群体引导好,对校风、班风、学风都会有一个飞跃。因此,笔者对“学困生”的现象关注已久,认为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父母均在务工,常年不在家,把孩子交给父母或岳父母带。这类学生是学困生形成的主力,占8八成。究其原因,在于老一辈文化少,认为孩子只要能吃能喝不犯事就行,过分宠爱,孩子要什么买什么;对孩子的学习根本不理或者想理也理不了,孩子根本不听;久而久之,造成孩子不做作业、不听课、玩电脑,玩游戏、看电视…….学困生形成了。我班李佳龙,父母常年在电站上班,孩子在家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根本不关心他的一切,出来不问他的学习生活,而奶奶没有文化,有种听天由命的思想,认为“能读到书不管也能读到书,读不到书就是打死他也没用”,放任孩子。导致孩子长期不交作业。生活、学习自律性极差。5月份晚上8点多一次家访,看到他才吃饭,饭碗上没有一片菜叶,一摸饭也是冷的!问他为什么那么晚才吃饭,回答说“不想吃”去玩才回来,冲凉就更不要说,满身的臭汗味!这个时候已经晚上是八点五十分的时间。
二是父母有一方在家,一方在外务工。这类学生占比两成左右。可见也是学困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方面:(1)父亲在家带孩子,这类父亲往往是没有责任感的一类。他们不顾家,每天忙于打牌,喝酒之类,对孩子不理。动辄对孩子打骂,贬损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心理上的叛逆。(2)母亲在家带。此类孩子学困生较少,母亲往往比较有责任心,对孩子管教比较严格,也比较配合老师的要求。但是也有少数母亲过度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劣性。
三是父母均在家。这类孩子占学困生总数的两成多。形成原因也有如下两方面:(1)父母文化层次不高,对孩子的管教没有方法,对孩子放任。比如我班的黄广福,父亲根本不理,母亲没文化不知道怎么理!有“孩子给了学校就是学校的事”的思想。(2)父母溺爱,放任孩子。
四是单亲家庭的影响。单亲的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造成极度自卑的性格,自暴自弃。曾经去家访时有个家长竟然连自己的孩子读几年级都不知道!这样的孩子,想不成学困生都难啊。
以上四点是笔者认为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山区的未来。因此。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考题!通过这些年班主任工作的一些体会,我谈谈几点供同仁们参考:
一是“访”。就是家访。家访的目的,就是找到问题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有针对的方法。比如我班的李广源,经过家访了解该生在家是独子颇受宠爱,且父母及姐姐均在外务工做事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孩子在家和年迈的奶奶在家,造成学校严管家里放牛式,两头脱节。通过了解后,為后来制定措施有了依据。
二是“促”。就是通过班级形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我班组成了学习互助小组,班主任指定学习优秀的学生带一个学困生,点对点帮扶。如上面所说的李广源,就由学习好的学生每天督促其学习并且出练习题他做,为了有效性,班主任每天检查,以压力促进步,让每个学困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养成学习习惯。
三是“谈”。一方面与学生交谈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主动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如吴睿婕,长期以来胆子小,很自卑,通过与他多次交流、沟通后,有了巨大转变:脸上有了自信的笑容,开始主动拿练习本来要求老师给她出练习;整个人开始变得阳光了!谈的另一方面是找家长沟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校不沟通的化,就会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如上述所说的李广源现象,通过与家长的沟通,阐明厉害,使家长明白了“孩子没教育好,金山银山也没有用”的道理。他母亲主动辞工回来监督孩子。姐姐也经常回来督促,经过家校双方的努力李广源的学习有了一个很大提高。
四是“爱”。学困生很多是缺少关爱。我认为,作为一位老师,对待这类学生不是放弃,不是冷眼,而是用爱去关注他们,拉他们一把,使他们心理得到一股股暖流。我们要坚信,爱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要让他们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爱在老师这里得到。因此,学困生其实更加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和重视。
以上为本人对学困生转化的一些肤浅经验,欢迎广大同仁批评指正,一起为这些孩子撑起一把充满希望的大伞!
“学困生”是近年来对一些在学习上比较落后的学生的称呼。这和以前所称的“后进生”多少有一些相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使越来越多的山区老大主力走出山沟,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而这一去,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两年三年才回家一次。那么,留在家里的孩子就是本文要探讨的对象。
笔者在山区从事基础教育依据26年,感觉到一种越来越沉重的感觉:长期以来,这些留在家里的孩子往往就是学困生的主要来源!比如我班,现有学生41人,期中就有留守儿童(包括父母在外或期中一方在家)30人!而父母均在外务工的 就有12人!我班有学困生13人,期中留守儿童就有10人,占比学困生的8成以上!一个班级尚且如此,整个学校则是一个大群体。如果把这个群体引导好,对校风、班风、学风都会有一个飞跃。因此,笔者对“学困生”的现象关注已久,认为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父母均在务工,常年不在家,把孩子交给父母或岳父母带。这类学生是学困生形成的主力,占8八成。究其原因,在于老一辈文化少,认为孩子只要能吃能喝不犯事就行,过分宠爱,孩子要什么买什么;对孩子的学习根本不理或者想理也理不了,孩子根本不听;久而久之,造成孩子不做作业、不听课、玩电脑,玩游戏、看电视…….学困生形成了。我班李佳龙,父母常年在电站上班,孩子在家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根本不关心他的一切,出来不问他的学习生活,而奶奶没有文化,有种听天由命的思想,认为“能读到书不管也能读到书,读不到书就是打死他也没用”,放任孩子。导致孩子长期不交作业。生活、学习自律性极差。5月份晚上8点多一次家访,看到他才吃饭,饭碗上没有一片菜叶,一摸饭也是冷的!问他为什么那么晚才吃饭,回答说“不想吃”去玩才回来,冲凉就更不要说,满身的臭汗味!这个时候已经晚上是八点五十分的时间。
二是父母有一方在家,一方在外务工。这类学生占比两成左右。可见也是学困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方面:(1)父亲在家带孩子,这类父亲往往是没有责任感的一类。他们不顾家,每天忙于打牌,喝酒之类,对孩子不理。动辄对孩子打骂,贬损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心理上的叛逆。(2)母亲在家带。此类孩子学困生较少,母亲往往比较有责任心,对孩子管教比较严格,也比较配合老师的要求。但是也有少数母亲过度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劣性。
三是父母均在家。这类孩子占学困生总数的两成多。形成原因也有如下两方面:(1)父母文化层次不高,对孩子的管教没有方法,对孩子放任。比如我班的黄广福,父亲根本不理,母亲没文化不知道怎么理!有“孩子给了学校就是学校的事”的思想。(2)父母溺爱,放任孩子。
四是单亲家庭的影响。单亲的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造成极度自卑的性格,自暴自弃。曾经去家访时有个家长竟然连自己的孩子读几年级都不知道!这样的孩子,想不成学困生都难啊。
以上四点是笔者认为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山区的未来。因此。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考题!通过这些年班主任工作的一些体会,我谈谈几点供同仁们参考:
一是“访”。就是家访。家访的目的,就是找到问题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有针对的方法。比如我班的李广源,经过家访了解该生在家是独子颇受宠爱,且父母及姐姐均在外务工做事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孩子在家和年迈的奶奶在家,造成学校严管家里放牛式,两头脱节。通过了解后,為后来制定措施有了依据。
二是“促”。就是通过班级形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我班组成了学习互助小组,班主任指定学习优秀的学生带一个学困生,点对点帮扶。如上面所说的李广源,就由学习好的学生每天督促其学习并且出练习题他做,为了有效性,班主任每天检查,以压力促进步,让每个学困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养成学习习惯。
三是“谈”。一方面与学生交谈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主动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如吴睿婕,长期以来胆子小,很自卑,通过与他多次交流、沟通后,有了巨大转变:脸上有了自信的笑容,开始主动拿练习本来要求老师给她出练习;整个人开始变得阳光了!谈的另一方面是找家长沟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校不沟通的化,就会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如上述所说的李广源现象,通过与家长的沟通,阐明厉害,使家长明白了“孩子没教育好,金山银山也没有用”的道理。他母亲主动辞工回来监督孩子。姐姐也经常回来督促,经过家校双方的努力李广源的学习有了一个很大提高。
四是“爱”。学困生很多是缺少关爱。我认为,作为一位老师,对待这类学生不是放弃,不是冷眼,而是用爱去关注他们,拉他们一把,使他们心理得到一股股暖流。我们要坚信,爱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要让他们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爱在老师这里得到。因此,学困生其实更加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和重视。
以上为本人对学困生转化的一些肤浅经验,欢迎广大同仁批评指正,一起为这些孩子撑起一把充满希望的大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