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雁高先生是一位致力于教育事业,备受学生和家长推崇的教育工作者,是忧国忧民、主张教育为立国之本的热心人士。多年来,他从小学、中学、大学老师,做到副院长,为内地和香港的教育发展贡献出了激情和才智。
而加入到著名慈善机构——华夏基金会这一方更为广阔的舞台上,王雁高先生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更进一步为推动国家的教育事业而奋斗着。
【王雁高先生,华夏基金会执行总干事兼总裁。此前任香港真道书院副院长。曾先后于大中小学担任老师及领导工作。他认为中西文化结合的教育是最佳教育模式,并推崇教育必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化”。站在华夏基金会执行总干事兼总裁的岗位上,他正在为更加广阔的事业而操劳。】
华夏基金会:为慈善搭建桥梁
作为国家基金会——华夏基金会的成立已经有28年历史,在历届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鼓励下,为我国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至今,在国家职业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领域,华夏基金会为贫困地区提供的无偿援助资金已超过2亿元,项目学校达260多所,遍布全国(除台湾省外)31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视察过华夏基金会组织的项目,霍英东、曾宪梓、李兆基、郑家成、杨钊、何超琼等更积极为该基金会捐资赞助。
1992年9月15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华夏基金会亲笔题词道:“爱我华夏,振兴中华。”字字有力,高度概括出了华夏基金会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华夏基金会于1982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注册成为一家非牟利慈善机构(根据《税务条例》第88条获豁免税项)。28年来,这笔当初由爱国港人陈震夏先生捐赠给国家的国有资产,在中央驻港联络办、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国家部门和香港华夏基金会信托委员会共同管理下,不仅为内地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对中华慈善教育事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直以来,华夏基金会以“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宗旨,配合国家的高速发展,强调所作项目的“示范性、辐射性、前瞻性及可持续发展性”。华夏基金会新上任的执行总干事兼总裁王雁高先生解释说道:“所谓为国家培养人才,就是根据国家重点政策的发展方向,做国家最急需的事情,例如:为了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资金就会投放在农村校长培训、英语教师培训、职业护士培训和社区卫生院的建设方面,华夏基金会主要的资助项目不是扶贫救灾,扶贫救灾很多慈善团体都在做,但是由于地区教育资源和师资水平差距太大而导致的潜在不和谐因素,却很少有人去关注解决,所以华夏基金会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人们通过教育和人才培养找到一条适合他们自己发展的道路, 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眼下,华夏基金会便正着手于新疆地区最急需的维族护士培训,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而不懈努力,以平衡中西部地区的配套发展及资源配置。类似的慈善项目,华夏基金会的全体同仁们每时每刻都在积极开展。
众所周知,香港的慈善教育是做得非常完善的,很多慈善团体在出现灾情时都能及时筹集到大笔善款,这些慈善团体知名度高,市民放心,自然主动向他们捐款。与此形成对比,华夏基金会在香港却行事一向低调,为善不欲人知,直接导致知名度显弱,王雁高先生说:“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为了改善华夏基金会在香港的现状,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网站、宣传册、活动报道等等各方面的宣传手段都要跟上来,多管齐下。”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灾难也总是不断侵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士愿意将自己的爱心奉献出来。王雁高先生说:“华夏基金会作为一个国家基金会,便是给这些想要奉献爱心,却不知从何着手的善心人士搭建一个安全可信的渠道和平台。我们会落实好每一笔款项,用在国家民族发展最需要的地方。不只如此,国家还会按一比一以上的配套资金投入,以支持慈善项目能够更加落实到位和产出更大效益。”
与此同时,华夏基金会还会将来自接受过资助的人们的感恩举止,一一反馈到捐赠者们的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善行结出了善果。比如维吾尔族的同胞们在接受了华夏基金会的资助后,便心怀感恩积极参与组织“华夏之友”活动,不仅办好学校,扩大招生,而且还每年聚在一起分享交流办学经验、管理经验,并以实际行动回馈桑梓,报效国家。以此,善行便能够在华夏大地上薪火相传,而这才是慈善教育事业最理想的结果。
真道书院:为教育树立楷模
此前,在香港真道书院,王雁高先生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最好的实践。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以文化管理校园、中西文化相结合的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立国之本,一个国家如果教育事业没有做好,便会出现很多社会乱象,王雁高先生不无忧愤地说:“现在很多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没有做到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学校关注的是分数,家长关注的是忙着赚钱维持生计,社会又只看文凭,没有人来培养他们的品质,没有人关心孩子以后的生存环境,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问题,读书只是为了考试升学,这样的教育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毕业的学生往往只有小聪明,而缺乏大智慧。我们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到今天如果要跟国际接轨,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刻不容缓。”
华夏文明五千年的积淀,却没能很好的向世界进行文化输出,反而一些西方国家才五六百年的历史,却在卖他们的文化。王雁高先生说:“中国人如果既掌握好自己的语言,又掌握国际语言,便能在输出文化时占有国际优势。将中西文化教育相结合,在保留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学习西方文化的长处和优势。我们是人力资源的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的强国,我们有很多中国制造,但太少中国创造。现在我们要向这方面过度,教育就必须配合国家的发展。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极具国际视野的主张,王雁高先生说:“我们的教育往往是追求标准答案,将学生们的思想限制死,西方教育以世界为学习的教科书,我们却以教科书为学习的世界。学校本身往往也只局限在自己的范围,而不去跨省跨国进行交流,向别人学习更科学有效的办学经验。所以,华夏基金会的使命还在于引导中西部地区发展教育理念,开阔视野,支持中西部地区校长培训项目,以期改善教育现况。”
刚过去的一年,仅建校八年便可与香港百年老校比肩的香港真道书院,就为云南的各所学校培训了一千名中小学校长。参与培训的校长们无不如梦初醒,真道书院以自己活生生的校园示范,真切展示了以学生为本、以文化管理学校所产生的显着教育成效。
王雁高先生说:“以文化管理校园是最事半功倍的做法。著名的天津南开大学附中,就培养出了周总理、温家宝,以及二十多个省委书记、省长一级的人物,还有一众中科院的院士和大学校长,靠的便是校园文化的积淀,学生在那样的文化氛围下,潜移默化,自然而然便能成长成大气、有宏观思考力、视野开阔、社会责任感强、关注国家发展与人类命运的人才。”
教育要以人为本,所有的教学措施、教学手段,都要以学生为本,如此,学生的学习动机、健康指数、运动能力、阳光度、在校学习的愉快指数都会有极大的提升。王雁高先生说:“小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因势利导,孩子们自然会朝向阳的方向健康成长。要盖万丈高楼,就必须先打好地基。”在香港真道书院,王雁高先生负责学生管理和家长教育,学校不订立校规,但学生们个个优秀,懂得自律。八年来,如打架、吸烟这样的事情从未发生。王雁高先生说:“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你教育的过程做好了,成果自然就涌出来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也希望这样的教育能够开枝散叶。”
华夏基金会所要支持的教育项目,正是如真道书院这般的典范教育,倘若这样的教育模式及理念能够普及,则教育甚幸!
教师会:沟通两地教育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王雁高先生同时还服务于教师会。当年初到香港,由于学历不受认可,王雁高先生只好到商界工作,后来在香港陆续参加了教师资格考试,才得以回到挚爱的教师岗位。1993年,为了促进改善内地学历在香港不受认可的现状,王雁高先生同当时内地在港的众多教师共同组成教师会,为学历不承认的问题积极奔走。
香港回归后,开始慢慢承认内地部分学历,从2000年起,教师会的人开始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继续进修攻读更高学位,不断更新自己,反思教育。王雁高先生说:“文明跟教育有关,当你同时具备两地不同文化的思考方式,就会看问题比较深刻。既能看到内地教育系统化、严谨上的长处,又可以看到香港以学生为本、教育国际化的优势,如果这两方面能够融合起来,那这个教育就比较到位。”
随着内地与香港越来越密切的交往,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士来到香港读书和教学,教师会一方面负责组织他们联谊交流,帮助他们适应香港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利用教师会熟知两地教育文化的特性,促进两地的教育领域交流和发展。王雁高先生说:“我们教师会将着手筹办一所中西文化相结合的国际学校,中小学都包括在内,我们有很强的师资,包括许多海归人员等等。”而这一项目的开展实施,亦会申请华夏基金会的赞助和支持。
无论是王雁高先生,还是教师会,还是华夏基金会,都与国家的教育事业密不可分,更与国家的命运和发展密不可分,有这样赤心奉献的个人和组织,大家一起努力,就一定会有中华民族真正的伟大复兴。
而加入到著名慈善机构——华夏基金会这一方更为广阔的舞台上,王雁高先生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更进一步为推动国家的教育事业而奋斗着。
【王雁高先生,华夏基金会执行总干事兼总裁。此前任香港真道书院副院长。曾先后于大中小学担任老师及领导工作。他认为中西文化结合的教育是最佳教育模式,并推崇教育必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化”。站在华夏基金会执行总干事兼总裁的岗位上,他正在为更加广阔的事业而操劳。】
华夏基金会:为慈善搭建桥梁
作为国家基金会——华夏基金会的成立已经有28年历史,在历届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鼓励下,为我国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至今,在国家职业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领域,华夏基金会为贫困地区提供的无偿援助资金已超过2亿元,项目学校达260多所,遍布全国(除台湾省外)31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视察过华夏基金会组织的项目,霍英东、曾宪梓、李兆基、郑家成、杨钊、何超琼等更积极为该基金会捐资赞助。
1992年9月15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华夏基金会亲笔题词道:“爱我华夏,振兴中华。”字字有力,高度概括出了华夏基金会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华夏基金会于1982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注册成为一家非牟利慈善机构(根据《税务条例》第88条获豁免税项)。28年来,这笔当初由爱国港人陈震夏先生捐赠给国家的国有资产,在中央驻港联络办、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国家部门和香港华夏基金会信托委员会共同管理下,不仅为内地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对中华慈善教育事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直以来,华夏基金会以“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宗旨,配合国家的高速发展,强调所作项目的“示范性、辐射性、前瞻性及可持续发展性”。华夏基金会新上任的执行总干事兼总裁王雁高先生解释说道:“所谓为国家培养人才,就是根据国家重点政策的发展方向,做国家最急需的事情,例如:为了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资金就会投放在农村校长培训、英语教师培训、职业护士培训和社区卫生院的建设方面,华夏基金会主要的资助项目不是扶贫救灾,扶贫救灾很多慈善团体都在做,但是由于地区教育资源和师资水平差距太大而导致的潜在不和谐因素,却很少有人去关注解决,所以华夏基金会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人们通过教育和人才培养找到一条适合他们自己发展的道路, 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眼下,华夏基金会便正着手于新疆地区最急需的维族护士培训,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而不懈努力,以平衡中西部地区的配套发展及资源配置。类似的慈善项目,华夏基金会的全体同仁们每时每刻都在积极开展。
众所周知,香港的慈善教育是做得非常完善的,很多慈善团体在出现灾情时都能及时筹集到大笔善款,这些慈善团体知名度高,市民放心,自然主动向他们捐款。与此形成对比,华夏基金会在香港却行事一向低调,为善不欲人知,直接导致知名度显弱,王雁高先生说:“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为了改善华夏基金会在香港的现状,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网站、宣传册、活动报道等等各方面的宣传手段都要跟上来,多管齐下。”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灾难也总是不断侵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士愿意将自己的爱心奉献出来。王雁高先生说:“华夏基金会作为一个国家基金会,便是给这些想要奉献爱心,却不知从何着手的善心人士搭建一个安全可信的渠道和平台。我们会落实好每一笔款项,用在国家民族发展最需要的地方。不只如此,国家还会按一比一以上的配套资金投入,以支持慈善项目能够更加落实到位和产出更大效益。”
与此同时,华夏基金会还会将来自接受过资助的人们的感恩举止,一一反馈到捐赠者们的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善行结出了善果。比如维吾尔族的同胞们在接受了华夏基金会的资助后,便心怀感恩积极参与组织“华夏之友”活动,不仅办好学校,扩大招生,而且还每年聚在一起分享交流办学经验、管理经验,并以实际行动回馈桑梓,报效国家。以此,善行便能够在华夏大地上薪火相传,而这才是慈善教育事业最理想的结果。
真道书院:为教育树立楷模
此前,在香港真道书院,王雁高先生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最好的实践。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以文化管理校园、中西文化相结合的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立国之本,一个国家如果教育事业没有做好,便会出现很多社会乱象,王雁高先生不无忧愤地说:“现在很多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没有做到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学校关注的是分数,家长关注的是忙着赚钱维持生计,社会又只看文凭,没有人来培养他们的品质,没有人关心孩子以后的生存环境,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问题,读书只是为了考试升学,这样的教育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毕业的学生往往只有小聪明,而缺乏大智慧。我们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到今天如果要跟国际接轨,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刻不容缓。”
华夏文明五千年的积淀,却没能很好的向世界进行文化输出,反而一些西方国家才五六百年的历史,却在卖他们的文化。王雁高先生说:“中国人如果既掌握好自己的语言,又掌握国际语言,便能在输出文化时占有国际优势。将中西文化教育相结合,在保留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学习西方文化的长处和优势。我们是人力资源的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的强国,我们有很多中国制造,但太少中国创造。现在我们要向这方面过度,教育就必须配合国家的发展。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极具国际视野的主张,王雁高先生说:“我们的教育往往是追求标准答案,将学生们的思想限制死,西方教育以世界为学习的教科书,我们却以教科书为学习的世界。学校本身往往也只局限在自己的范围,而不去跨省跨国进行交流,向别人学习更科学有效的办学经验。所以,华夏基金会的使命还在于引导中西部地区发展教育理念,开阔视野,支持中西部地区校长培训项目,以期改善教育现况。”
刚过去的一年,仅建校八年便可与香港百年老校比肩的香港真道书院,就为云南的各所学校培训了一千名中小学校长。参与培训的校长们无不如梦初醒,真道书院以自己活生生的校园示范,真切展示了以学生为本、以文化管理学校所产生的显着教育成效。
王雁高先生说:“以文化管理校园是最事半功倍的做法。著名的天津南开大学附中,就培养出了周总理、温家宝,以及二十多个省委书记、省长一级的人物,还有一众中科院的院士和大学校长,靠的便是校园文化的积淀,学生在那样的文化氛围下,潜移默化,自然而然便能成长成大气、有宏观思考力、视野开阔、社会责任感强、关注国家发展与人类命运的人才。”
教育要以人为本,所有的教学措施、教学手段,都要以学生为本,如此,学生的学习动机、健康指数、运动能力、阳光度、在校学习的愉快指数都会有极大的提升。王雁高先生说:“小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因势利导,孩子们自然会朝向阳的方向健康成长。要盖万丈高楼,就必须先打好地基。”在香港真道书院,王雁高先生负责学生管理和家长教育,学校不订立校规,但学生们个个优秀,懂得自律。八年来,如打架、吸烟这样的事情从未发生。王雁高先生说:“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你教育的过程做好了,成果自然就涌出来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也希望这样的教育能够开枝散叶。”
华夏基金会所要支持的教育项目,正是如真道书院这般的典范教育,倘若这样的教育模式及理念能够普及,则教育甚幸!
教师会:沟通两地教育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王雁高先生同时还服务于教师会。当年初到香港,由于学历不受认可,王雁高先生只好到商界工作,后来在香港陆续参加了教师资格考试,才得以回到挚爱的教师岗位。1993年,为了促进改善内地学历在香港不受认可的现状,王雁高先生同当时内地在港的众多教师共同组成教师会,为学历不承认的问题积极奔走。
香港回归后,开始慢慢承认内地部分学历,从2000年起,教师会的人开始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继续进修攻读更高学位,不断更新自己,反思教育。王雁高先生说:“文明跟教育有关,当你同时具备两地不同文化的思考方式,就会看问题比较深刻。既能看到内地教育系统化、严谨上的长处,又可以看到香港以学生为本、教育国际化的优势,如果这两方面能够融合起来,那这个教育就比较到位。”
随着内地与香港越来越密切的交往,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士来到香港读书和教学,教师会一方面负责组织他们联谊交流,帮助他们适应香港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利用教师会熟知两地教育文化的特性,促进两地的教育领域交流和发展。王雁高先生说:“我们教师会将着手筹办一所中西文化相结合的国际学校,中小学都包括在内,我们有很强的师资,包括许多海归人员等等。”而这一项目的开展实施,亦会申请华夏基金会的赞助和支持。
无论是王雁高先生,还是教师会,还是华夏基金会,都与国家的教育事业密不可分,更与国家的命运和发展密不可分,有这样赤心奉献的个人和组织,大家一起努力,就一定会有中华民族真正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