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

来源 :教育文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xue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一场“人才革命”,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以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例,提出从优化支持保障体系、优化考评激励机制、发挥导师重要作用、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四个维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多年来,该院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发展势头良好,创新创业意识更加强化,创新创业文化逐步形成。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6-0058-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6.011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下,创新创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并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况及特点
  美国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早的国家,起源于1947年哈佛商学院设立“新创企业管理”课程。经过7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已走在世界各国前列,大量的孵化器和科技园、创新创业培训中心、风投机构、创业者校友联合会等外部联系网络有效的跨越传统学术边界[1],成为高校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纽带,涌现出了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革命”,有力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發展。归纳起来,其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在于:一是有良好的社会创业文化基础与社会保障体系,崇尚个人奋斗与机会均等,政府出台减免税收、简化公司开办流程等大量的利好政策,并有着健全的信用制度、多渠道融资来源、庞大的校友关系网和强大的组织支撑[2];二是具有战略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高校承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自由发展”,并崇尚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企业家速成”而是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为其价值取向;三是有完善的研究体系,包括明晰的培养目标、完备的学科建制、系统的课程设置、卓越的师资队伍、丰富的实践教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美国的权威创业专刊如《企业周刊》《商业周刊》每年都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涉及课程、社会影响、师生成就、创业实践情况等,全方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3]。
  英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始于1982年启动“大学生创业”项目,主要为解决就业问题,后逐渐意识到功利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契合时代特征和学生发展需要,后转向培养创业者的素质和品质,于1987启动“高等教育创业”计划(EHC),后逐渐指向创业文化的建设和营造[4]。英国设置了全国科学创业中心(UK-SEK)及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但总体上与美国相比,英国民众对创业机会的把握和冒险精神有所欠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相对狭窄[5],地区发展不均衡。
  总的来说,国外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已开展了有益的探索,按照“战略性的教育理念、终身的教育过程、完善的教育体系”思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已被全球共同关注并大力实施。
  (二)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况及特点
  国内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具有纽带作用,能够将学生、企业和政府三者联系到一起,进行资源的整合。同时,无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启蒙教育还是后期技术支持、平台提供和政策扶持,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于1998年开始启动创业教育,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多年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起步较晚,未能形成一个符合当前国情的、完整的、制度化的教育体系和模式[6]。
  现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对大学生的激励、引导和支持作用,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存有偏见。在社会认同上,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分歧,或者模糊不清。很多人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引导大学生创办企业,并且以企业数量作为衡量这项工作的标准,出现了企业数量增多但无核心竞争力或多为空壳公司的怪相。不少高校对双创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很多学生趋之若鹜盲目选择休学创业,没有思路、没有项目,创业实质成为不少学生逃避大学生活的借口。(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急需改善。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学科的建设上较为随意,课程的设置多以选修课为主。当前大学双创教育的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处于零散状态、数量有限。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结合较少,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创业课程缺乏渗透[7]。另外,很少有高校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业界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较多集中在思政、教育学等专业。有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甚至仅局限于就业指导部门。(3)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生态系统不够完善。创新创业的实践性决定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拘泥于课堂教学,必须向外延伸创业实践平台。良好的“创新创业教学生态系统”不仅包括课堂和课程,还需要多样化的外延活动与丰富的创业文化[8]。学校应充分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开展组织创业大赛、创业模拟、创业讲座等课外活动;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市场调查、项目设计、导师指导、企业创办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英美等发达国家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培养体系、政策保障和师资配备等方面。   二、立足于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以农科类专业为例
  由中国人民大学牵头,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0余家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联合跟踪调查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近90%的大学生考虑过创业,其中26%的在校大学生有较强的创业意愿,但农科类专业大学生仅有10%具有创业热情,且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比例高于很有兴趣的群体,这跟学科和创新创业的关联与可实现程度以及生源情况都有很大关系。农业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其发展水平较高,农科类学生想从事本专业的创新创业具有很高门槛;同时,农科类专业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不好,对创业难度的认知普遍较高,对于创新创业缺乏胆略,缺乏资金,缺乏承担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报告显示与2016年相比,餐饮、农业、信息技术等行业仍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领域,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在农业领域进行创新创业具有不可估量的市场前景。因此,农科类专业大学生依靠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强大的师资队伍和行业人脉资源、高校雄厚的科研实力这三大优势,立足于专业领域进行创新创业是其最佳选择。对于农科类专业大学生而言,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与专业教育实现有机结合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提出立足于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
  (一)构建支持保障体系,探索三级联动机制
  设立学院层面专门负责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相关支持事务的机构——创新创业实训中心,提供必要的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作为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主要职责是立足于专业领域,加强资源整合,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同时,以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为平台,积极探索政府、企业、学校三级联动和多元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模式。与农业局、环境保护局、国土资源局等专业相关政府部门和环卫控股集团、农投集团、农资企业、环保企业等专业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开放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指导师资库,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源的支持。开展创新创业星火计划,让学生只需一个想法就可以联系创新创业实训中心指导孵化,将创新创业门槛大大降低,从项目策划完善、场地租用、公司注册,到联系投融资,全过程保障项目稳步实施。考虑到人力成本风险和发挥项目“连帮带”机制,创新创业实训中心还帮助学生项目招募“项目团队”,按照团队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团队成员分层次招募,为项目有效实施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也为参与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二)發挥师资力量优势,完善培养课程体系
  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充分整合高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广泛的人脉资源,成立创新创业专家指导小组,为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培训、咨询、指导、组织等个性化的智力服务,提高创新创业的效率性和专业性。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重要作用,鼓励老师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帮助学生承接社会服务,建立研究生导师与学生项目团队“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帮扶合作机制。组织创新实验班,安排导师与学生一对一指导,从理论知识到具体实践实现全方位覆盖。依据项目开展的实际需要,积极联系兄弟院系老师和企业导师进行指导和合作,比如学生开展的“环保衣食住行”创新创业项目,学院层面就分别联系了校友企业深圳索奥检测公司提供检测平台,以及食品、纺织等相关专业师生等开展深入合作。加强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创新创业模拟仿真教学方面的应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在线精品课程、直播工作坊等手段,促进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共享,广泛推广启发式、研讨式、情境式教学,注重实践与实战训练,鼓励学生进行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知识运用能力,积累创新创业经验。还可与国内外名校合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项目,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培养课程体系。
  (三)优化考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创新创业平台、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评估,构建激励机制。对创新创业平台考核突出测试合格率、创业成功率、就业带动率、分年限生存率等 “四率” 指标。优化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侧重对教师团队业绩、科研阶段性目标的考核,以鼓励教师扬长补短、厚积薄发,有定力、有精力、有能力从事创新研究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鼓励教师带着科研成果和团队开展创业,并将教师团队开展创新创业情况,以及指导学生创新项目与绩效挂钩。对创新创业学生中勇于实践者、成功创业者予以奖励,项目团队成员参照在综合测评中设置相应加分项,在评优评奖评先等方面给以倾斜。
  (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传统的高等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实践锻炼,缺乏对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缺乏对学生潜力的开发,同时,有部分观点认为创新创业的目的在于推动就业,这无疑是走了英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老路,功利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契合时代特征和学生发展需要,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整体去实践和推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着眼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学生层面,选择院友创业典型,通过线上线下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沙龙,开展“暑期创享课堂”组织有创业梦想学生到创业典型单位进行创业实习,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建立“导师带学生创业、师兄带师弟创业”的连帮带机制,营造和培育特有的创新创业文化。在社会层面,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要有更多的宽容与支持。创新创业存在失败的风险,需要社会更加积极地看待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对于成功的案例应当更加理性,避免夸大宣传,误导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价值观出现误区,而对于失败案例,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宽容与鼓励,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氛围。
  三、结论与展望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关系到社会经济能否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在开展这项工作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创新创业的核心是创新、目的是创业,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培养敢为人先、敢于挑战权威并且知行合一、勇于拼搏的新时代青年;在于创新创业意识的强化和文化的形成,而不能走英国的老路,以创业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以创业推动就业的思路不是不对,其基本的出发点不对,过于急功近利。同时,正确理解创新创业还应认识到,创办企业不完全等同于创业,有了创新作为驱动,在各行各业拼搏的都算创业,所以创业应该理解为“以创新为原动力,顽强拼搏、开创事业”。
  基于此,对于农科类专业学生而言,依靠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强大的师资队伍和行业人脉资源、高校雄厚的科研实力这三大优势,立足于专业领域进行创新创业是其最佳选择。结合实践,本文从构建支持保障体系、发挥强大师资优势、优化考评激励机制、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四个维度提出立足于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content standard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B/OL].2003-09-27.
  [2] 孙剑明,宋子祥.论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1( 9).
  [3] 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4] 王娜.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剑桥大学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0.
  [5] 金丽.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6] 刘晖.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7] 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模式研究与套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1).
  [8] 李家华.创业基础(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75.
  (责任编辑:赵广示)
其他文献
摘要: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利用乡土资源进行“乡情”教育,能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达成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这一结论在学界多为理论思辨性研究的状况下,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验证。研究选取两所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设为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为期一年“乡情”教育与否的“实验处理”,利用罗森博格信赖他人量表进行前、后监测。实验结果表明:进行“乡情”教育的实验班学生在信赖他人心理水平方面高于对照班学生,也证明“乡情”教
期刊
摘要: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首先考虑到中国当前大学的实际情况,切忌好高骛远不求实际。在大学强调学科分化和强化专业的背景下,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必须突破狭隘的现代学科的学科意识和专业意识,只有如此,才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对文本细致深入的研究性阅读和分析,反对娱乐化、心灵鸡汤化。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第三届博雅教育国际研讨会围绕“博雅教育:理念与实践”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与会专家学者使用“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等多个概念,对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见仁见智,在“博雅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角色及其作用、实践经验及模式探索方面观点纷纭,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景。此次会议对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相信越来越多的大学会认识到博雅教育对未来人才培养的作用,
期刊
关键词: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文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4-0001-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4.001  深入领会習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的科学论述,使人们深刻意识到,习主席的讲话,语意
期刊
大学过度的专业教育,容易培养出知识偏狭和精神贫瘠的单向度的人,无法关涉人整全的发展。技术社会带来的实用主义主宰人们的生活,人面临自我认识的危机,需寻求人存在的生命意义。大学专业教育过度之弊,人对生命意义求索之欲及健全社会的构建之需三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探寻通识教育目标的背景。由此,同时教育目标确立为培育健全的人。健全的人具有完善人性,注重人的个体完满和承担社会责任,超越人的自然属性,发展人的社会属
期刊
人与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既是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点,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范畴。人类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但文化世界一经生成,便以超有机体的形式存在于历史与现实中,介入到个体成长的每一个瞬间,渗透至民族发展的每一条血脉。文化起源于人的类本质活动,是有理性的人所具备的可以自由选择自身发展目的的能力。人类也正是依赖于符号化的文化思维和行为,才得以创建一个属人的世界。教育既是人类整体的文化事
期刊
近年幼儿园场域中的仪式从无到有、从类型单一到多样、从形式简单到繁复,上演着快速的变换。升旗仪式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虽然相关文件未对幼儿园举行升旗仪式作出规定,但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举行升旗仪式,并不断摸索仪式开展形式。幼儿期是感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时期,与其他学段的升旗仪式相比,幼儿在这一仪式中主要是获得对国旗、国歌等国家象征符号的直观感知以及国家情感的初步体验。文章主要通
期刊
“学习工厂”英文为“Learning Factory”德文为Lernfabrik,是一种基于真实的生产及管理过程,面向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具有多种功能整个的实践学习场所,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产生。近十几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习工厂”在欧美国家被广泛推广。众所周知,德国的制造业发展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成就举世瞩目。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学习工
期刊
《纽约时报》网站报道,上海公立小学的数学课本将“漂洋过海”,出现在英国学校的课堂上,以提高英国学生的数学成绩。自明年一月起,英国的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将可以使用到上海的数学教材。全套课本共36本,除了里面的人民币符号会被改成英镑符号以外,其他内容将完全一字不落地由中文翻译成英语。  2010年,中国上海的学生首次参加国际标准化测试并击败个中强手取得优异的成绩,来自全球各地的教育家们都为他们的成绩所惊
期刊
摘要:水族文学是水族民众表达心声,传承水族历史文化的有力媒介。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是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形式,民族中学应肩负起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通过对黔南三都民族中学的调查,全面分析民族文化进校园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进而提出学校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实现路径——校本教材的开发,展现其研究成果。  关键词:学校教育;民族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38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