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解放我省普通中学外语教育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教育资金投入极其有限,师资匮乏;政治运动频繁,外语教学经历了一波三折。但我们的外语前辈们凭着对教育负责的态度,积极进取,开创了这一艰难时期青海省普通中学外语教学外语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关键词]建国初 青海省普通中学 外语教育 思索
普通中学外语教育概况
解放初17年是我省普通中学教育第一个发展高峰期。由于普通中学的大力发展,无师资来源,特别是外语教师极度紧缺,只能靠吸收高中毕业生和抽调小学教师进行补充,很多中学无外语教师,课程不能正常开设,外语教育受到损害,整体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60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一部分中学难以维持而撤消合并。
解放初期17年间,青海省外语教育举步维艰,这一时期外语教学经历了一波三折:1949解放时,全省只有3所中学,1953年增加到5所,这5所中学继续开设英语课程,最初教材选用解放前旧课本,从1951年下半年起,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和修订的教材;1954年,学习苏联办学经验,按全国统一标准设立课程,外语教学由英语转为俄语。这时全省中学逐年迅速增加,有条件的中学一律开设俄语;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我省大部分中学于1962年又将俄语教学改为英语教学,少数学校仍然教授俄语(如湟源一中),湟川中学则实行“双轨制”,即英语和俄语同开。
该时期知名中学英语教育简介
1.乐都县第一中学
乐都一中是青海省创办最早的中学之一。创办人梁炳麟(山东藤县人)是清华大学法律系毕业生,时任乐都县县长。在任期间看到乐都县文化落后,民生艰苦,便极力倡办学校。经多方筹资,于1930年创建了乐都中学。乐都中学可以算得上是青海创办时间最早的中学,有许多内地名牌大学毕业的优秀教师在学校任教。学校开设课程有国语、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动物、植物、音乐、美术、体育。1954年,新任校长陈立纲专门去北京学习苏联专家讲课,学习苏联凯洛夫教学法,外语教学由英语转为俄语。50年代末,乐都中学在建成20多年后,第一次成立了外语教研组。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期初期,外语教研室人数从未超过5人。其中汤仲琰老师,北师大英语系39年毕业生。汤仲琰教授除精通英、俄、世界语外,对汉语言文学也有较高的造诣,经常有论著出版,堪称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对青海英语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另一位程任达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懂英语、俄语,因当时学校急需开设俄语课程,程任达老师受命于危难时刻,与其他老师一起,兼负着全校的俄语教学。当时乐都中学俄语教学水平在全省屈指一数。在60年代生活、教学条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乐中外语组的全体老师们努力工作,辛勤耕耘,积极为俄语教学创造学术氛围,如与原苏联索契市中学进行了学术交流,学生通过书信的形式与苏联的同学进行交流,还通过办俄语专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1961年—1965年,由于全国各地高水平的外语教师调入乐都一中,高等师范毕业生占较大比例,外语师资空前雄厚。尽管运动多,劳动多,但学校课程设置步入正规,乐中的俄语教学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至今,程任达老师还保存着两张珍贵的照片:一张是程老师办的俄语组专栏;另一张是几名老师和全校各班选派的三名俄语学得最好的学生的合影。这两张照片是青海乐都县第一中学这一时期外语教学情况的真实写照。
2.湟川中学
湟川中学的外语教学从办学之始就一直是青海省的楷模。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解放后,湟川中学继续发扬其英语教学的优良传统,该校学生高中毕业后,大多数都能担当初、高中英语教师。50年代州县很多中学的英语教师都是湟川中学的高中毕业生。
湟川中学解放初期(1949年—1953年)继续开设英语课程。老师中有位高竹筠老师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英语系,1947年受聘于西北大学任英语讲师。期间用英文撰写了《中学生英语写作错误分析》一书。1949年春夏之际,西宁市。9月15日西宁解放,她与丈夫同时受聘于西宁中学任教。同年西宁中学合并于湟川中学,她就成为湟川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后调到青海女师任教,1952年提升为校长。高竹筠是青海教育史上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女英语教师。高老师解放后又在英语教育战线工作了近30年,经历了各个不同阶段的英语教育,亲自参与了青海省中学、师范、成人英语教育工作。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担任青海外语协会的理事,负责在职英语教师辅导站工作。
3.贵德中学
贵德中学是青海省偏远州县建校最早的中学之一,也是英语课程开设较早的学校。解放前,在贵德初级中学任教的两位英文教师均为湟川中学毕业生。解放之初,师资奇缺,一位语文教师和一位化学教师兼教英语。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两位老师根据教授和学习母语的经验,极力主张多读多背,将好的句型、片段、文章布置给学生背诵。他们经常对学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954年,外语教学按统一要求,由英语改为俄语。1958年又从中央外贸下放来了两名俄语老师既懂俄语又通英语,水平很高,据《贵德县志》记载,解放后从56年开始,贵德中学的第一、二、三届毕业生,考试成绩在全省会考中均居第二名,仅次于湟川中学。
1962年,根据形势的需要,各中学又将俄语教学改为英语教学。以前教俄语的老师不负使命,又捡起多年不教的英语,边学边教,为这一时期贵德中学的外语教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每当他们的学生提到这段历史,提到这些外语前辈时,无不肃然起敬。1980年笔者师范毕业,分到贵德中学任教时,这部分外语教师有些还在外语教学岗位。
该时期中学外语教材、培养目标及要求
从1951年下半年起,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和修订的中学教材。1954年开设俄语课,初中和高中的课本均采用原苏联原版教材《初中俄语》、《高中俄语》。
解放初期的初级中学英语教学较浅显。初级中学学生只学一些英语的基本语音和语法知识,少量口语。多数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师都是兼课,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水平有限。除了一本教科书和一枝粉笔外,没有任何其他教具。小学升初中不需要考英语。50年代中后期至1965年,由于内地毕业生支援边疆,加上一批大城市下放的知识分子,外语师资加强,各校对俄语教学比较重视,初中升入高中必须参加俄语考试。
该时期青海省普通中学外语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意义
这一时期由于百废待兴,政治运动频繁,三年自然灾害等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干扰,尤其是生活紧张,外语教学经历了几起几落。回顾起这一时期的外语教学,许多老教师都感慨到:这是一次艰难的破冰之旅!然而,在这场“破冰之旅”中,我们的先驱们对青海外语教育发展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文精神和奉献精神是史无前例的:1.解放初外语师资匮乏,少数科班教师帮带一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非专业教师,不记报酬,不记名利,教风严谨。2.1954年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中学外语教学由英语改为俄语,为了应对这一转变,当时青海省教育厅决定将省内有俄语基础的人员集中起来,分配到各个中学去任教,这一举措在当时的形势下是非常及时和英明的,体现了以教育为本的思想。3.这一时期,各中学的教师队伍有很大的变化,从全国各地也下放来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各类教师,其中不乏有一部分高水平的外语人才。后来内地一些外语学院俄语专业毕业生支援青海教育,这些教师的到来,使青海省各中学外语师资力量空前雄厚,使青海省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俄语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经历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外语教育“黄金”时期。3.1962年以后,大部分中学又根据要求开设英语课,许多俄语教师经过短期学习和培训,又改教英语。一些在“反右”运动中受到牵扯的教师,不记前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高竹筠老师。青海省当时各校普遍开设俄语,1965年建校的西宁市第三中学在这一时期首先承担了开设英语课的试点工作。当时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全校只有高老师一名专职英语教师,另外两名历史专业的老师因为有些英语基础,在高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毅然肩负起了英语教学任务。他们由传统的韦氏音标改学国际音标,一边学习一边教书。当年被“赶上架”的英语教师王万有目睹今天的英语教学条件,不禁感叹到“昔不如今”。
尽管这一时期中学外语教育困难重重,一波三折,但青海的中学外语教育毕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没有因困难而退缩。而且,根据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各中学外语教育的形势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经历了建国以来青海省外语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为十年动乱后青海普通中学英语教育的恢复和快速发展储存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力量,这批教师在70年代中、后期,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后,有了用武之地,他们不仅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合格的栋梁之才,还为青海省各中学培养了一大批中学英语教师,为青海英语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青海省志·教育志》1996
[2]《乐都一中校志》,2000
[3]《乐都一中校志》,2000
作者单位:韩小冰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青海民族学院外语系教师甘肃兰州
刘雪萍青海民族学院外语系教师青海西宁
[关键词]建国初 青海省普通中学 外语教育 思索
普通中学外语教育概况
解放初17年是我省普通中学教育第一个发展高峰期。由于普通中学的大力发展,无师资来源,特别是外语教师极度紧缺,只能靠吸收高中毕业生和抽调小学教师进行补充,很多中学无外语教师,课程不能正常开设,外语教育受到损害,整体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60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一部分中学难以维持而撤消合并。
解放初期17年间,青海省外语教育举步维艰,这一时期外语教学经历了一波三折:1949解放时,全省只有3所中学,1953年增加到5所,这5所中学继续开设英语课程,最初教材选用解放前旧课本,从1951年下半年起,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和修订的教材;1954年,学习苏联办学经验,按全国统一标准设立课程,外语教学由英语转为俄语。这时全省中学逐年迅速增加,有条件的中学一律开设俄语;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我省大部分中学于1962年又将俄语教学改为英语教学,少数学校仍然教授俄语(如湟源一中),湟川中学则实行“双轨制”,即英语和俄语同开。
该时期知名中学英语教育简介
1.乐都县第一中学
乐都一中是青海省创办最早的中学之一。创办人梁炳麟(山东藤县人)是清华大学法律系毕业生,时任乐都县县长。在任期间看到乐都县文化落后,民生艰苦,便极力倡办学校。经多方筹资,于1930年创建了乐都中学。乐都中学可以算得上是青海创办时间最早的中学,有许多内地名牌大学毕业的优秀教师在学校任教。学校开设课程有国语、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动物、植物、音乐、美术、体育。1954年,新任校长陈立纲专门去北京学习苏联专家讲课,学习苏联凯洛夫教学法,外语教学由英语转为俄语。50年代末,乐都中学在建成20多年后,第一次成立了外语教研组。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期初期,外语教研室人数从未超过5人。其中汤仲琰老师,北师大英语系39年毕业生。汤仲琰教授除精通英、俄、世界语外,对汉语言文学也有较高的造诣,经常有论著出版,堪称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对青海英语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另一位程任达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懂英语、俄语,因当时学校急需开设俄语课程,程任达老师受命于危难时刻,与其他老师一起,兼负着全校的俄语教学。当时乐都中学俄语教学水平在全省屈指一数。在60年代生活、教学条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乐中外语组的全体老师们努力工作,辛勤耕耘,积极为俄语教学创造学术氛围,如与原苏联索契市中学进行了学术交流,学生通过书信的形式与苏联的同学进行交流,还通过办俄语专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1961年—1965年,由于全国各地高水平的外语教师调入乐都一中,高等师范毕业生占较大比例,外语师资空前雄厚。尽管运动多,劳动多,但学校课程设置步入正规,乐中的俄语教学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至今,程任达老师还保存着两张珍贵的照片:一张是程老师办的俄语组专栏;另一张是几名老师和全校各班选派的三名俄语学得最好的学生的合影。这两张照片是青海乐都县第一中学这一时期外语教学情况的真实写照。
2.湟川中学
湟川中学的外语教学从办学之始就一直是青海省的楷模。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解放后,湟川中学继续发扬其英语教学的优良传统,该校学生高中毕业后,大多数都能担当初、高中英语教师。50年代州县很多中学的英语教师都是湟川中学的高中毕业生。
湟川中学解放初期(1949年—1953年)继续开设英语课程。老师中有位高竹筠老师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英语系,1947年受聘于西北大学任英语讲师。期间用英文撰写了《中学生英语写作错误分析》一书。1949年春夏之际,西宁市。9月15日西宁解放,她与丈夫同时受聘于西宁中学任教。同年西宁中学合并于湟川中学,她就成为湟川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后调到青海女师任教,1952年提升为校长。高竹筠是青海教育史上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女英语教师。高老师解放后又在英语教育战线工作了近30年,经历了各个不同阶段的英语教育,亲自参与了青海省中学、师范、成人英语教育工作。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担任青海外语协会的理事,负责在职英语教师辅导站工作。
3.贵德中学
贵德中学是青海省偏远州县建校最早的中学之一,也是英语课程开设较早的学校。解放前,在贵德初级中学任教的两位英文教师均为湟川中学毕业生。解放之初,师资奇缺,一位语文教师和一位化学教师兼教英语。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两位老师根据教授和学习母语的经验,极力主张多读多背,将好的句型、片段、文章布置给学生背诵。他们经常对学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954年,外语教学按统一要求,由英语改为俄语。1958年又从中央外贸下放来了两名俄语老师既懂俄语又通英语,水平很高,据《贵德县志》记载,解放后从56年开始,贵德中学的第一、二、三届毕业生,考试成绩在全省会考中均居第二名,仅次于湟川中学。
1962年,根据形势的需要,各中学又将俄语教学改为英语教学。以前教俄语的老师不负使命,又捡起多年不教的英语,边学边教,为这一时期贵德中学的外语教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每当他们的学生提到这段历史,提到这些外语前辈时,无不肃然起敬。1980年笔者师范毕业,分到贵德中学任教时,这部分外语教师有些还在外语教学岗位。
该时期中学外语教材、培养目标及要求
从1951年下半年起,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和修订的中学教材。1954年开设俄语课,初中和高中的课本均采用原苏联原版教材《初中俄语》、《高中俄语》。
解放初期的初级中学英语教学较浅显。初级中学学生只学一些英语的基本语音和语法知识,少量口语。多数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师都是兼课,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水平有限。除了一本教科书和一枝粉笔外,没有任何其他教具。小学升初中不需要考英语。50年代中后期至1965年,由于内地毕业生支援边疆,加上一批大城市下放的知识分子,外语师资加强,各校对俄语教学比较重视,初中升入高中必须参加俄语考试。
该时期青海省普通中学外语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意义
这一时期由于百废待兴,政治运动频繁,三年自然灾害等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干扰,尤其是生活紧张,外语教学经历了几起几落。回顾起这一时期的外语教学,许多老教师都感慨到:这是一次艰难的破冰之旅!然而,在这场“破冰之旅”中,我们的先驱们对青海外语教育发展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文精神和奉献精神是史无前例的:1.解放初外语师资匮乏,少数科班教师帮带一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非专业教师,不记报酬,不记名利,教风严谨。2.1954年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中学外语教学由英语改为俄语,为了应对这一转变,当时青海省教育厅决定将省内有俄语基础的人员集中起来,分配到各个中学去任教,这一举措在当时的形势下是非常及时和英明的,体现了以教育为本的思想。3.这一时期,各中学的教师队伍有很大的变化,从全国各地也下放来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各类教师,其中不乏有一部分高水平的外语人才。后来内地一些外语学院俄语专业毕业生支援青海教育,这些教师的到来,使青海省各中学外语师资力量空前雄厚,使青海省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俄语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经历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外语教育“黄金”时期。3.1962年以后,大部分中学又根据要求开设英语课,许多俄语教师经过短期学习和培训,又改教英语。一些在“反右”运动中受到牵扯的教师,不记前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高竹筠老师。青海省当时各校普遍开设俄语,1965年建校的西宁市第三中学在这一时期首先承担了开设英语课的试点工作。当时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全校只有高老师一名专职英语教师,另外两名历史专业的老师因为有些英语基础,在高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毅然肩负起了英语教学任务。他们由传统的韦氏音标改学国际音标,一边学习一边教书。当年被“赶上架”的英语教师王万有目睹今天的英语教学条件,不禁感叹到“昔不如今”。
尽管这一时期中学外语教育困难重重,一波三折,但青海的中学外语教育毕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没有因困难而退缩。而且,根据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各中学外语教育的形势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经历了建国以来青海省外语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为十年动乱后青海普通中学英语教育的恢复和快速发展储存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力量,这批教师在70年代中、后期,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后,有了用武之地,他们不仅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合格的栋梁之才,还为青海省各中学培养了一大批中学英语教师,为青海英语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青海省志·教育志》1996
[2]《乐都一中校志》,2000
[3]《乐都一中校志》,2000
作者单位:韩小冰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青海民族学院外语系教师甘肃兰州
刘雪萍青海民族学院外语系教师青海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