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一)分享的涵义
所谓分享,即与别人共同享用,不为个体所独自占有。我们从道德层面上来理解分享,那就是奉献。现实社会中,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个体实际上都是在为别人劳动,而每个社会成员又无时无刻不在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是分享的真实内涵。如果我们进一步用儒家的观点来诠释,那么分享就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因此,懂得分享、乐于分享,这是一个人人格构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个体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价值标准的选取都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指向作用。
在本文中,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拥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等。
(二)分享行为的涵义
分享行为是人类行为发展的重要方面,它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通常被赋予很高的道德价值分享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运用一些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法促进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必要的。
(三)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缺乏现象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4—5岁的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及不同,更不能自覺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这使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心情。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表现尤为鲜明、突出,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二、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4—5岁幼儿的心理特征
1.活泼好动
4岁多的儿童明显地比3岁多的儿童更加活泼好动,因为他们身体长得更结实了,动作能力更强了。儿童对周围生活也更熟悉了,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因而主意也多了起来,所以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的活动。
2.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学前中期最为典型。小班幼儿主要依靠行动进行思维,中班主要依靠表象(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
3.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3岁儿童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儿童则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有意性的增强还表现在4岁儿童游戏时已经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玩,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戏,有着简单的角色分配,也可以发展游戏的情节。
4—5岁幼儿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等过程都比3岁幼儿有较大发展,我们也会看到,4—5岁的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其增长程度比3—4岁和5—6岁都大。
(二)认知因素
感知在3—6岁儿童的认知活动中仍占优势。可以说,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声音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依靠语言交流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的。与此同时,幼儿感知活动的目的性也逐渐提高,形成了观察的能力,4—5岁,能够逐渐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感知活动,掌握了观察方法。
儿童的角色游戏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儿童的角色游戏中对以关注他人为动机的分享行为的发展具有促进用这些儿童与没有接受角色技能训练的同龄伙伴相比,参与角色游戏的儿童和青少年随后会更富有宽恕心,更具有合作性,也更关心他人的需要。
(三)情绪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4—5岁的幼儿活泼好动,对周围的小朋友已经熟悉起来。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更能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而一个生气的孩子也许会打人或霸占玩具。
精神分析学派是各心理学派之中最重视情绪研究的。他们认为,情绪是人类本能的内驱力的满足。不少心理学家都承认情绪在儿童心理活动中的动机作用。它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可见,情绪因素对4—5岁儿童的分享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榜样的影响
行为榜样能有效地引起儿童的分享行为。在中班幼儿的活动中,可以给幼儿发放些玩具,但是并不是每个儿童都有一样玩具。经过安排后发现4—5岁儿童假如在自己没有玩具时接受过同伴让给的玩具,那么,当他们自己有好几个玩具、同伴一个也没有时,他们就能以相同的友好行为回报同伴。但是,如果同伴在以前曾拒绝分享玩具,轮到这些儿童控制玩具的时候,他们也几乎无一例外地拒绝出让。与此同时我发现,表扬或是称赞儿童的分享行为,对儿童有很大的鼓励作用,他会在持续的几个月中做出分享的行为,而其他的小朋友也会为了老师的慷慨表扬而付出行动的。所以,我们这些身为儿童的引导者不要吝啬自己的言语,你的不经意一句话会改变儿童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
三、4—5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
4岁儿童缺乏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可能是由儿童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年龄较小的儿童还未形成稳定的分享观念,其分享行为也未能很好地表现出来,此外,他们还不具备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在与同伴交往时,还不能理解他人的需求,缺乏分享技能。据我调查研究,这也有可能与大部分儿童是独生子女有关,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而忽视了对其分享意识及分享行为的培养。儿童的分享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这与幼儿的认知、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是一致的。
年龄较大的儿童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就有更多与他人相处的经验,这对于他们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情感有极大的帮助,因此会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
四、现代幼儿园的分享行为与培养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虽然意识到幼儿分享的重要性,但对其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因此,我不断学习有关理论文章,不断地丰富有关幼儿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幼儿如何学会合作,如何学会分享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为实施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温馨气氛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一)分享的涵义
所谓分享,即与别人共同享用,不为个体所独自占有。我们从道德层面上来理解分享,那就是奉献。现实社会中,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个体实际上都是在为别人劳动,而每个社会成员又无时无刻不在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是分享的真实内涵。如果我们进一步用儒家的观点来诠释,那么分享就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因此,懂得分享、乐于分享,这是一个人人格构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个体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价值标准的选取都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指向作用。
在本文中,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拥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等。
(二)分享行为的涵义
分享行为是人类行为发展的重要方面,它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通常被赋予很高的道德价值分享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运用一些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法促进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必要的。
(三)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缺乏现象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4—5岁的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及不同,更不能自覺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这使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心情。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表现尤为鲜明、突出,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二、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4—5岁幼儿的心理特征
1.活泼好动
4岁多的儿童明显地比3岁多的儿童更加活泼好动,因为他们身体长得更结实了,动作能力更强了。儿童对周围生活也更熟悉了,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因而主意也多了起来,所以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的活动。
2.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学前中期最为典型。小班幼儿主要依靠行动进行思维,中班主要依靠表象(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
3.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3岁儿童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儿童则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有意性的增强还表现在4岁儿童游戏时已经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玩,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戏,有着简单的角色分配,也可以发展游戏的情节。
4—5岁幼儿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等过程都比3岁幼儿有较大发展,我们也会看到,4—5岁的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其增长程度比3—4岁和5—6岁都大。
(二)认知因素
感知在3—6岁儿童的认知活动中仍占优势。可以说,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声音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依靠语言交流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的。与此同时,幼儿感知活动的目的性也逐渐提高,形成了观察的能力,4—5岁,能够逐渐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感知活动,掌握了观察方法。
儿童的角色游戏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儿童的角色游戏中对以关注他人为动机的分享行为的发展具有促进用这些儿童与没有接受角色技能训练的同龄伙伴相比,参与角色游戏的儿童和青少年随后会更富有宽恕心,更具有合作性,也更关心他人的需要。
(三)情绪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4—5岁的幼儿活泼好动,对周围的小朋友已经熟悉起来。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更能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而一个生气的孩子也许会打人或霸占玩具。
精神分析学派是各心理学派之中最重视情绪研究的。他们认为,情绪是人类本能的内驱力的满足。不少心理学家都承认情绪在儿童心理活动中的动机作用。它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可见,情绪因素对4—5岁儿童的分享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榜样的影响
行为榜样能有效地引起儿童的分享行为。在中班幼儿的活动中,可以给幼儿发放些玩具,但是并不是每个儿童都有一样玩具。经过安排后发现4—5岁儿童假如在自己没有玩具时接受过同伴让给的玩具,那么,当他们自己有好几个玩具、同伴一个也没有时,他们就能以相同的友好行为回报同伴。但是,如果同伴在以前曾拒绝分享玩具,轮到这些儿童控制玩具的时候,他们也几乎无一例外地拒绝出让。与此同时我发现,表扬或是称赞儿童的分享行为,对儿童有很大的鼓励作用,他会在持续的几个月中做出分享的行为,而其他的小朋友也会为了老师的慷慨表扬而付出行动的。所以,我们这些身为儿童的引导者不要吝啬自己的言语,你的不经意一句话会改变儿童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
三、4—5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
4岁儿童缺乏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可能是由儿童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年龄较小的儿童还未形成稳定的分享观念,其分享行为也未能很好地表现出来,此外,他们还不具备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在与同伴交往时,还不能理解他人的需求,缺乏分享技能。据我调查研究,这也有可能与大部分儿童是独生子女有关,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而忽视了对其分享意识及分享行为的培养。儿童的分享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这与幼儿的认知、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是一致的。
年龄较大的儿童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就有更多与他人相处的经验,这对于他们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情感有极大的帮助,因此会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
四、现代幼儿园的分享行为与培养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虽然意识到幼儿分享的重要性,但对其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因此,我不断学习有关理论文章,不断地丰富有关幼儿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幼儿如何学会合作,如何学会分享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为实施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温馨气氛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