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品简介】
《汪曾祺自述》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自报家门”“开卷在四方”“随遇而安”“认识和没有认识到的”。作者叙说自己的成长轨迹,从年少在家乡高邮的童年趣事谈起,接着写自己少年时去云南读大学的经历,再谈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推荐词】
《汪曾祺自述》好似汪老先生的一幅水墨画,缓缓展开。细细品读,不知不觉便陷入汪老平凡和谐的生活之中。他有一支妙笔,简简单单的人,平平淡淡的事,寻寻常常的食物,一经他描述、点染,就那么活灵活现、有滋有味……每次展卷,都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觉得这生活、这世间是这样美好,充满希望。
翻开书页吧,听汪老先生娓娓道来。
【选篇赏析】
自报家门(节选)
京剧的角色出台,大都有一段相当长的独白,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历史,最近遇到什么事,他将要干什么,叫作“自报家门”。过去西方戏剧很少用这种办法。西方戏剧的靠前幕往往是介绍人物,通过别人之口互相介绍出剧中人。这实在很费事。中国的“自报家门”省事得多。我采取这种办法,也是为了图省事,省得麻烦别人。
法国安妮·居里安女士打算翻译我的小说。她从波士顿要到另一个城市去,已经订好了飞机票。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把机票退了,好跟我见一面。她谈了对我的小说的印象,谈得很聪明。有一点是别的评论家没有提过,我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她说我很多小说里都有水。《大淖记事》是这样。《受戒》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感觉。我想了想,真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江苏北部一个不大的城市——高邮。在运河的旁边。
运河西边,是高邮湖。城的地势低,据说运河的河底和城墙垛子一般高。我们小时候到运河堤上去玩,可以俯瞰堤下人家的屋顶。因此,常常闹水灾。县境内有很多河道。出城到乡镇,大都是坐船。农民几乎家家都有船。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批注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身在江南水乡的汪老,深受家乡“水文化”的影响。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家乡水的“柔软”,不同于别地的“汹涌澎湃”。我由此想到:汪老的文字总是透露出温情、柔软的一面,想必他的性格也是如此。家乡“柔软”的水滋养了作者的品性,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我是一九二〇年生的。三月五日。按阴历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中国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日。到现在还是这样。到了这天,家家吃“元宵”,南北皆然。沾了这个光,我每年的生日都不会忘记。
我的家庭是一个旧式的地主家庭。房屋、家具、习俗,都很旧。整所住宅,只有一处叫作“花厅”的三大间是明亮的,因为朝南的一溜大窗户是安玻璃的,其余的屋子的窗格上都糊的是白纸。一直到我读高中时,晚上有的屋里点的还是豆油灯。这在全城(除了乡下)大概找不出几家。
我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这是略高于“秀才”的功名。据说要八股文写得特别好,才能被选为“拔贡”。他有相当多的田产,大概有两三千亩田,还开着两家药店,一家布店,但是生活却很俭省。他爱喝一点酒,酒菜不过是一个咸鸭蛋,而且一个咸鸭蛋能喝两顿酒。喝了酒有时就一个人在屋里大声背唐诗。他同时又是一个免费为人医治眼疾的眼科医生。我们家是看眼科的。在孙辈里,他比较喜欢我。他让我闻他的鼻烟。有一回我不停地打嗝,他忽然把我叫到跟前,问我他吩咐我做的事做好了没有。我想了半天,他吩咐过我做什么事呀?我使劲地想。他哈哈大笑:“嗝不打了吧!”他说这是治打嗝的最好的办法。他教过我读《论语》,还教我写过初步的八股文,说如果在清朝,我接近可以中一个秀才(那年我才十三岁)。他赏给我一块紫色的端砚,好几本很名贵的原拓本字帖。一个封建家庭的祖父对于孙子的偏爱,也仅能表现到这个程度。【批注2:家人对汪曾祺的影响是深远的。作者回忆小时候祖父“赏”孙子紫砚台、字帖的事,一个“仅”字写出了老人家对孙子爱之深切。】
我的生母姓杨。杨家是本县的大族。在我三岁时,她就死去了。她得的是肺病,早就一个人住在一间偏屋里,和家人隔离了。她不让人把我抱去见她。因此我对她全无印象。我只能从她的遗像(据说画得很像)上知道她是什么样子,另外我从父亲的画室里翻出一摞她生前写的大楷,字写得很清秀。由此我知道我的母亲是读过书的。她嫁给我父亲后还能每天写一张大字,可见她还过着一种闺秀式的生活,不为柴米操心。
我父亲是我所知道的一个很聪明的人。多才多艺。他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他还练过中国的武术。他有一间画室,为了用色准确,裱糊得“四白落地”。他后半生不常作画,以“懒”出名。他的画室里堆积了很多求画人送来的宣纸,上面都贴了一个红签:“敬求法绘,赐呼××”。我的继母有时提醒:“这几张纸,你该给人家画画了。”父亲看看红签,说:“这人已经死了。”每逢春秋佳日,天气晴和,他就打开画室作画。我很喜欢站在旁边看他画,对着宣纸端详半天。先用笔杆的一头或大拇指指甲在纸上划几道,决定布局,然后画花头、枝干,布叶,勾筋。画成了,再看看,收拾一遍,题字,盖章,用摁钉钉在板壁上,再反复看看。【批注3:描写了“我”儿时喜欢看父亲作画,描写多用短句,“划”“收拾”“摁”几个动词十分准确,朴实而自然,让人读出了其中的情味儿。这正是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特点,“天然去雕饰”,平淡而感人。】他年轻时曾画过工笔的菊花,能辨别、表现很多菊花品种。因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在中国,习惯把九月叫作菊月,所以对菊花特别有感情。后来就放笔作写意花卉了。他的画,照我看是很有功力的。可惜局促在一个小县城里,未能浪游万里,多睹大家真迹。又未曾学诗,题识多用成句,只成“一方之士”,声名传得不远。很可惜!他学过很多乐器,笙箫管笛、琵琶、古琴都会。他的胡琴拉得很好。几乎所有的中国乐器我们家都有过。包括唢呐、海笛。他吹过的箫和笛子是我一生中见过的优选的箫、笛。他的手很巧,心很细。我母亲的冥衣(中国人相信人死了,在另一个世界——阴间还要生活,故用纸糊制了生活用物烧了,使死者可以“冥中收用”,统称冥器)是他亲手糊的。他选购了各种砑花的色纸,糊了很多套,四季衣裳,单夹皮棉,应有尽有。“裘皮”剪得极细,和真的一样,还能分出羊皮、狐皮。他会糊风筝。有一年糊了一个蜈蚣——这是风筝很难的一种,带着儿女到麦田里去放。蜈蚣在天上矫矢摆动,跟活的一样。这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他放蜈蚣用的是胡琴的“老弦”。用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他养过鸟,养过蟋蟀。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小片,再用胶水一片一片斗拢粘固,做成小船、小亭子、八面玲珑绣球,在里面养金铃子——一种金色的小昆虫,磨翅发声如金铃。我父亲真是一个聪明人。如果我还不算太笨,大概跟我从父亲那里接受的遗传因子有点关系。我的审美意识的形成,跟我从小看他作画有关。【批注4:父亲多才多艺,聪明有趣。文中回忆父亲的事都是一些极其普通的事,无论是作画、养鸟,还是做风筝、带孩子们放风筝,事情虽小,但他都是亲力亲为,细致而有趣。孩子参与其中,父亲言傳身教。因此,作者的秉性和审美意识都遗传了父亲的一二,文字中透出对父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我父亲是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几岁时就和他对坐饮酒,一起抽烟。他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我。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批注5:这里的“随便”更确切地说是“随性”。父亲“随性”“有同情心”“平等待人”。作者后来也像父亲那样,平等待人,温情看待一切,追求恬淡宁静,生活充满闲情逸致。】
【阅读感悟】
生活是那么有趣,那么美好。停下匆匆忙忙的脚步,抛开压力与不满,读一读《汪曾祺自述》吧。里面有水乡人家的生活,平静又美好;里面有最平凡不过的人,他们有情有味;里面有各种地方的食物,馋得人直流口水;里面有一个满是乐趣、满是温情的世界。
(荐评人: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初中部颜硕,指导老师:王焕、杨虹星)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品简介】
《汪曾祺自述》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自报家门”“开卷在四方”“随遇而安”“认识和没有认识到的”。作者叙说自己的成长轨迹,从年少在家乡高邮的童年趣事谈起,接着写自己少年时去云南读大学的经历,再谈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推荐词】
《汪曾祺自述》好似汪老先生的一幅水墨画,缓缓展开。细细品读,不知不觉便陷入汪老平凡和谐的生活之中。他有一支妙笔,简简单单的人,平平淡淡的事,寻寻常常的食物,一经他描述、点染,就那么活灵活现、有滋有味……每次展卷,都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觉得这生活、这世间是这样美好,充满希望。
翻开书页吧,听汪老先生娓娓道来。
【选篇赏析】
自报家门(节选)
京剧的角色出台,大都有一段相当长的独白,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历史,最近遇到什么事,他将要干什么,叫作“自报家门”。过去西方戏剧很少用这种办法。西方戏剧的靠前幕往往是介绍人物,通过别人之口互相介绍出剧中人。这实在很费事。中国的“自报家门”省事得多。我采取这种办法,也是为了图省事,省得麻烦别人。
法国安妮·居里安女士打算翻译我的小说。她从波士顿要到另一个城市去,已经订好了飞机票。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把机票退了,好跟我见一面。她谈了对我的小说的印象,谈得很聪明。有一点是别的评论家没有提过,我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她说我很多小说里都有水。《大淖记事》是这样。《受戒》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感觉。我想了想,真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江苏北部一个不大的城市——高邮。在运河的旁边。
运河西边,是高邮湖。城的地势低,据说运河的河底和城墙垛子一般高。我们小时候到运河堤上去玩,可以俯瞰堤下人家的屋顶。因此,常常闹水灾。县境内有很多河道。出城到乡镇,大都是坐船。农民几乎家家都有船。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批注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身在江南水乡的汪老,深受家乡“水文化”的影响。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家乡水的“柔软”,不同于别地的“汹涌澎湃”。我由此想到:汪老的文字总是透露出温情、柔软的一面,想必他的性格也是如此。家乡“柔软”的水滋养了作者的品性,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我是一九二〇年生的。三月五日。按阴历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中国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日。到现在还是这样。到了这天,家家吃“元宵”,南北皆然。沾了这个光,我每年的生日都不会忘记。
我的家庭是一个旧式的地主家庭。房屋、家具、习俗,都很旧。整所住宅,只有一处叫作“花厅”的三大间是明亮的,因为朝南的一溜大窗户是安玻璃的,其余的屋子的窗格上都糊的是白纸。一直到我读高中时,晚上有的屋里点的还是豆油灯。这在全城(除了乡下)大概找不出几家。
我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这是略高于“秀才”的功名。据说要八股文写得特别好,才能被选为“拔贡”。他有相当多的田产,大概有两三千亩田,还开着两家药店,一家布店,但是生活却很俭省。他爱喝一点酒,酒菜不过是一个咸鸭蛋,而且一个咸鸭蛋能喝两顿酒。喝了酒有时就一个人在屋里大声背唐诗。他同时又是一个免费为人医治眼疾的眼科医生。我们家是看眼科的。在孙辈里,他比较喜欢我。他让我闻他的鼻烟。有一回我不停地打嗝,他忽然把我叫到跟前,问我他吩咐我做的事做好了没有。我想了半天,他吩咐过我做什么事呀?我使劲地想。他哈哈大笑:“嗝不打了吧!”他说这是治打嗝的最好的办法。他教过我读《论语》,还教我写过初步的八股文,说如果在清朝,我接近可以中一个秀才(那年我才十三岁)。他赏给我一块紫色的端砚,好几本很名贵的原拓本字帖。一个封建家庭的祖父对于孙子的偏爱,也仅能表现到这个程度。【批注2:家人对汪曾祺的影响是深远的。作者回忆小时候祖父“赏”孙子紫砚台、字帖的事,一个“仅”字写出了老人家对孙子爱之深切。】
我的生母姓杨。杨家是本县的大族。在我三岁时,她就死去了。她得的是肺病,早就一个人住在一间偏屋里,和家人隔离了。她不让人把我抱去见她。因此我对她全无印象。我只能从她的遗像(据说画得很像)上知道她是什么样子,另外我从父亲的画室里翻出一摞她生前写的大楷,字写得很清秀。由此我知道我的母亲是读过书的。她嫁给我父亲后还能每天写一张大字,可见她还过着一种闺秀式的生活,不为柴米操心。
我父亲是我所知道的一个很聪明的人。多才多艺。他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他还练过中国的武术。他有一间画室,为了用色准确,裱糊得“四白落地”。他后半生不常作画,以“懒”出名。他的画室里堆积了很多求画人送来的宣纸,上面都贴了一个红签:“敬求法绘,赐呼××”。我的继母有时提醒:“这几张纸,你该给人家画画了。”父亲看看红签,说:“这人已经死了。”每逢春秋佳日,天气晴和,他就打开画室作画。我很喜欢站在旁边看他画,对着宣纸端详半天。先用笔杆的一头或大拇指指甲在纸上划几道,决定布局,然后画花头、枝干,布叶,勾筋。画成了,再看看,收拾一遍,题字,盖章,用摁钉钉在板壁上,再反复看看。【批注3:描写了“我”儿时喜欢看父亲作画,描写多用短句,“划”“收拾”“摁”几个动词十分准确,朴实而自然,让人读出了其中的情味儿。这正是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特点,“天然去雕饰”,平淡而感人。】他年轻时曾画过工笔的菊花,能辨别、表现很多菊花品种。因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在中国,习惯把九月叫作菊月,所以对菊花特别有感情。后来就放笔作写意花卉了。他的画,照我看是很有功力的。可惜局促在一个小县城里,未能浪游万里,多睹大家真迹。又未曾学诗,题识多用成句,只成“一方之士”,声名传得不远。很可惜!他学过很多乐器,笙箫管笛、琵琶、古琴都会。他的胡琴拉得很好。几乎所有的中国乐器我们家都有过。包括唢呐、海笛。他吹过的箫和笛子是我一生中见过的优选的箫、笛。他的手很巧,心很细。我母亲的冥衣(中国人相信人死了,在另一个世界——阴间还要生活,故用纸糊制了生活用物烧了,使死者可以“冥中收用”,统称冥器)是他亲手糊的。他选购了各种砑花的色纸,糊了很多套,四季衣裳,单夹皮棉,应有尽有。“裘皮”剪得极细,和真的一样,还能分出羊皮、狐皮。他会糊风筝。有一年糊了一个蜈蚣——这是风筝很难的一种,带着儿女到麦田里去放。蜈蚣在天上矫矢摆动,跟活的一样。这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他放蜈蚣用的是胡琴的“老弦”。用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他养过鸟,养过蟋蟀。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小片,再用胶水一片一片斗拢粘固,做成小船、小亭子、八面玲珑绣球,在里面养金铃子——一种金色的小昆虫,磨翅发声如金铃。我父亲真是一个聪明人。如果我还不算太笨,大概跟我从父亲那里接受的遗传因子有点关系。我的审美意识的形成,跟我从小看他作画有关。【批注4:父亲多才多艺,聪明有趣。文中回忆父亲的事都是一些极其普通的事,无论是作画、养鸟,还是做风筝、带孩子们放风筝,事情虽小,但他都是亲力亲为,细致而有趣。孩子参与其中,父亲言傳身教。因此,作者的秉性和审美意识都遗传了父亲的一二,文字中透出对父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我父亲是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几岁时就和他对坐饮酒,一起抽烟。他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我。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批注5:这里的“随便”更确切地说是“随性”。父亲“随性”“有同情心”“平等待人”。作者后来也像父亲那样,平等待人,温情看待一切,追求恬淡宁静,生活充满闲情逸致。】
【阅读感悟】
生活是那么有趣,那么美好。停下匆匆忙忙的脚步,抛开压力与不满,读一读《汪曾祺自述》吧。里面有水乡人家的生活,平静又美好;里面有最平凡不过的人,他们有情有味;里面有各种地方的食物,馋得人直流口水;里面有一个满是乐趣、满是温情的世界。
(荐评人: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初中部颜硕,指导老师:王焕、杨虹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