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对自己节俭到苛刻的妈妈带女儿去超市,说,挑吧,你爱吃什么就买什么。女儿买了喜欢的零食后,妈妈又特意挑了一些更贵的。但回到家后,妈妈突然间看到女儿吃零食的样子很贪婪,爆发了:“你知不知道我们家日子多难过,你为什么这么贪婪?!”
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中,一个网友跟帖说,一次他拒绝了妈妈给他买的衣服,妈妈气愤至极,“你还不如去吸毒,吸毒的话你还会需要我的钱。”
这两个例子中,妈妈是好人,她们压抑自己的需要,显得似乎真的没有什么需要。但她们通过过度满足儿女的需要来释放自己心中蠢蠢欲动的欲求,然后又将“需要是有罪的”这种感觉转移到儿女身上。
中国古话说“饮食男女”,这是两个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说饮食的需要是有罪的,那么男女的需要就更是如此了。围绕着性,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文化,乃至全球每一角落都有种种显露的、隐藏的罪恶感。
但是,性的需要和饮食的需要一样难以戒除。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我勾引出你的性需要,你因而来欲求我,我也顺带得到满足了。但我却说,你是坏蛋。一些电影中,岳不群们找了妓女后,狠狠地折磨她们,甚至虐杀她们,就是这样的心理。那些专门杀妓女的连环杀手们,也是这样的心理。这是极端的表现,在生活中不多见,但一般程度的表现,却是比比皆是。
读研究生时,某天,突然对调情有了一个定义:两个人,不动声色地调动彼此的情欲,而自己不为所动,谁先动了情欲,谁就输了。情欲是有罪的,情欲是不可遏制的。所以,通过勾引对方的情欲来释放自己的情欲,又通过打击对方的情欲来转移自己的罪恶感。男人觉得是女人唤起了他们的情欲,所以,在非洲的极端男权社会,要对女性进行割礼,将女性的性敏感部位割除。但其实,他们最应该做的是阉割他们自己。在这种文化下,性是有罪的,性的罪太重了,自己承受不了,所以要把这种负罪感转移到别人身上。因为是男权社会,可以更理直气壮地视红颜为祸水。然而,他们知道,这样做并不能消除自己的性欲,所以他们会变得更暴虐。
关键不是消除性,关键是认识围绕着性的负罪感。女性因而有了很矛盾的心理,男人将她们视为性对象,但男人又希望她们彻底没有性欲,最好永远是纯洁的。因而,女人就要表现得清纯,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有性欲的。
心理学与佛教都说,关系就是一切。马丁·布伯则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它。当我将你视为满足我的需要的工具与对象时,这一关系就是我与它。当我没有任何期待与目标,带着我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时,这一关系就是我与你。
刚刚有快递员送来一份快递,我说了一声谢谢。他走后,我回忆时发现,尽管事情是刚刚发生的,但他的样子已然非常模糊。因为,我和他没有相遇。对我而言,见面那一刻,他就是一个“快递员”,满足了我正在进行的一种需要。我没有拿出我的全部存在去碰触他,他对我而言很模糊。想到这一点后,我看我最爱的宠物阿白,看到它的那一刻,我刹那间明白,尽管它对我而言是很清晰的,但我与它仍然是以一种需要与被需要的方式建立关系。对我而言,我喜欢它的可爱,于是它一直扮演可爱与我打交道。那一刻,我忽然间好像穿透了这一切,看到了阿白的全然存在。
需要或欲望是一个粘着剂,将我们彼此粘到一起。当我们尚未找到真我,感受到我与你的那种全然链接前,需要或欲望就是一种将我们彼此粘到一起的力量。
弗洛伊德说,性与攻击的需要是人类的两大本能。现代客体关系说,关系才是一切。也有心理学家整合了这一点,说既有需要,又有关系,需要驱使着我们建立关系。只是,因需要而建立的关系,我为自体,你为客体,这是一种我与它的关系模式。或许,这才是原罪之源头,将神圣的我与你的关系降格为我与它,这时会有愧疚。也许,我们可以在这种关系中前行,不断看到它们的意义与存在,而走向我与你的境界。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
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中,一个网友跟帖说,一次他拒绝了妈妈给他买的衣服,妈妈气愤至极,“你还不如去吸毒,吸毒的话你还会需要我的钱。”
这两个例子中,妈妈是好人,她们压抑自己的需要,显得似乎真的没有什么需要。但她们通过过度满足儿女的需要来释放自己心中蠢蠢欲动的欲求,然后又将“需要是有罪的”这种感觉转移到儿女身上。
中国古话说“饮食男女”,这是两个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说饮食的需要是有罪的,那么男女的需要就更是如此了。围绕着性,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文化,乃至全球每一角落都有种种显露的、隐藏的罪恶感。
但是,性的需要和饮食的需要一样难以戒除。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我勾引出你的性需要,你因而来欲求我,我也顺带得到满足了。但我却说,你是坏蛋。一些电影中,岳不群们找了妓女后,狠狠地折磨她们,甚至虐杀她们,就是这样的心理。那些专门杀妓女的连环杀手们,也是这样的心理。这是极端的表现,在生活中不多见,但一般程度的表现,却是比比皆是。
读研究生时,某天,突然对调情有了一个定义:两个人,不动声色地调动彼此的情欲,而自己不为所动,谁先动了情欲,谁就输了。情欲是有罪的,情欲是不可遏制的。所以,通过勾引对方的情欲来释放自己的情欲,又通过打击对方的情欲来转移自己的罪恶感。男人觉得是女人唤起了他们的情欲,所以,在非洲的极端男权社会,要对女性进行割礼,将女性的性敏感部位割除。但其实,他们最应该做的是阉割他们自己。在这种文化下,性是有罪的,性的罪太重了,自己承受不了,所以要把这种负罪感转移到别人身上。因为是男权社会,可以更理直气壮地视红颜为祸水。然而,他们知道,这样做并不能消除自己的性欲,所以他们会变得更暴虐。
关键不是消除性,关键是认识围绕着性的负罪感。女性因而有了很矛盾的心理,男人将她们视为性对象,但男人又希望她们彻底没有性欲,最好永远是纯洁的。因而,女人就要表现得清纯,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有性欲的。
心理学与佛教都说,关系就是一切。马丁·布伯则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它。当我将你视为满足我的需要的工具与对象时,这一关系就是我与它。当我没有任何期待与目标,带着我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时,这一关系就是我与你。
刚刚有快递员送来一份快递,我说了一声谢谢。他走后,我回忆时发现,尽管事情是刚刚发生的,但他的样子已然非常模糊。因为,我和他没有相遇。对我而言,见面那一刻,他就是一个“快递员”,满足了我正在进行的一种需要。我没有拿出我的全部存在去碰触他,他对我而言很模糊。想到这一点后,我看我最爱的宠物阿白,看到它的那一刻,我刹那间明白,尽管它对我而言是很清晰的,但我与它仍然是以一种需要与被需要的方式建立关系。对我而言,我喜欢它的可爱,于是它一直扮演可爱与我打交道。那一刻,我忽然间好像穿透了这一切,看到了阿白的全然存在。
需要或欲望是一个粘着剂,将我们彼此粘到一起。当我们尚未找到真我,感受到我与你的那种全然链接前,需要或欲望就是一种将我们彼此粘到一起的力量。
弗洛伊德说,性与攻击的需要是人类的两大本能。现代客体关系说,关系才是一切。也有心理学家整合了这一点,说既有需要,又有关系,需要驱使着我们建立关系。只是,因需要而建立的关系,我为自体,你为客体,这是一种我与它的关系模式。或许,这才是原罪之源头,将神圣的我与你的关系降格为我与它,这时会有愧疚。也许,我们可以在这种关系中前行,不断看到它们的意义与存在,而走向我与你的境界。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