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需求不是罪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HH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对自己节俭到苛刻的妈妈带女儿去超市,说,挑吧,你爱吃什么就买什么。女儿买了喜欢的零食后,妈妈又特意挑了一些更贵的。但回到家后,妈妈突然间看到女儿吃零食的样子很贪婪,爆发了:“你知不知道我们家日子多难过,你为什么这么贪婪?!”
  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中,一个网友跟帖说,一次他拒绝了妈妈给他买的衣服,妈妈气愤至极,“你还不如去吸毒,吸毒的话你还会需要我的钱。”
  这两个例子中,妈妈是好人,她们压抑自己的需要,显得似乎真的没有什么需要。但她们通过过度满足儿女的需要来释放自己心中蠢蠢欲动的欲求,然后又将“需要是有罪的”这种感觉转移到儿女身上。
  中国古话说“饮食男女”,这是两个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说饮食的需要是有罪的,那么男女的需要就更是如此了。围绕着性,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文化,乃至全球每一角落都有种种显露的、隐藏的罪恶感。
  但是,性的需要和饮食的需要一样难以戒除。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我勾引出你的性需要,你因而来欲求我,我也顺带得到满足了。但我却说,你是坏蛋。一些电影中,岳不群们找了妓女后,狠狠地折磨她们,甚至虐杀她们,就是这样的心理。那些专门杀妓女的连环杀手们,也是这样的心理。这是极端的表现,在生活中不多见,但一般程度的表现,却是比比皆是。
  读研究生时,某天,突然对调情有了一个定义:两个人,不动声色地调动彼此的情欲,而自己不为所动,谁先动了情欲,谁就输了。情欲是有罪的,情欲是不可遏制的。所以,通过勾引对方的情欲来释放自己的情欲,又通过打击对方的情欲来转移自己的罪恶感。男人觉得是女人唤起了他们的情欲,所以,在非洲的极端男权社会,要对女性进行割礼,将女性的性敏感部位割除。但其实,他们最应该做的是阉割他们自己。在这种文化下,性是有罪的,性的罪太重了,自己承受不了,所以要把这种负罪感转移到别人身上。因为是男权社会,可以更理直气壮地视红颜为祸水。然而,他们知道,这样做并不能消除自己的性欲,所以他们会变得更暴虐。
  关键不是消除性,关键是认识围绕着性的负罪感。女性因而有了很矛盾的心理,男人将她们视为性对象,但男人又希望她们彻底没有性欲,最好永远是纯洁的。因而,女人就要表现得清纯,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有性欲的。
  心理学与佛教都说,关系就是一切。马丁·布伯则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它。当我将你视为满足我的需要的工具与对象时,这一关系就是我与它。当我没有任何期待与目标,带着我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时,这一关系就是我与你。
  刚刚有快递员送来一份快递,我说了一声谢谢。他走后,我回忆时发现,尽管事情是刚刚发生的,但他的样子已然非常模糊。因为,我和他没有相遇。对我而言,见面那一刻,他就是一个“快递员”,满足了我正在进行的一种需要。我没有拿出我的全部存在去碰触他,他对我而言很模糊。想到这一点后,我看我最爱的宠物阿白,看到它的那一刻,我刹那间明白,尽管它对我而言是很清晰的,但我与它仍然是以一种需要与被需要的方式建立关系。对我而言,我喜欢它的可爱,于是它一直扮演可爱与我打交道。那一刻,我忽然间好像穿透了这一切,看到了阿白的全然存在。
  需要或欲望是一个粘着剂,将我们彼此粘到一起。当我们尚未找到真我,感受到我与你的那种全然链接前,需要或欲望就是一种将我们彼此粘到一起的力量。
  弗洛伊德说,性与攻击的需要是人类的两大本能。现代客体关系说,关系才是一切。也有心理学家整合了这一点,说既有需要,又有关系,需要驱使着我们建立关系。只是,因需要而建立的关系,我为自体,你为客体,这是一种我与它的关系模式。或许,这才是原罪之源头,将神圣的我与你的关系降格为我与它,这时会有愧疚。也许,我们可以在这种关系中前行,不断看到它们的意义与存在,而走向我与你的境界。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不能在湖边安居乐业,便在精神上临水照花  韩韩  溧阳的北大门外,有座镇,叫上黄镇;上黄镇有片湖,叫长荡湖。  去长荡湖之前,对这片水域没有感性认识。当车停下来,人站到了湖边时,竟生出我与湖相互惊扰的感觉。湖,惊了我的记忆。而我,也一定是扰了湖的清寂。几只白鹭从芦苇丛中飞掠而过,没入水天一色之中。  这就是传说中的长荡湖吗?瞬间,我竟有些恍惚,需要将自己从先前看到的华丽摄影图片中拉出来。眼前辽阔的
期刊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继2011年获得美国拉斯克医学奖之后,这位85岁的“三无”科学家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争议与赞誉并存。她发明的青蒿素拯救了上亿人的生命,而它带给屠呦呦的委屈与磨难同样深重……     191号样本的惊喜  屠呦呦获奖,同时火了的,还有《诗经·小雅》,被称为预言经——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市海曙区开明街26号,父亲为其在《诗经》里寻了
期刊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民间借贷那道伤   存在感,一个饶有哲学意味的题目,令人想到了海德格尔的巨著《存在与时间》。  我的一位朋友,其小孙子刚刚一岁多。第一次见到我时,小家伙拿出了他所有的玩具,堆在我面前。当我夸他走得从容时,他开始表演爬行,正着爬继之以倒着爬。  这也是存在感——一种幼儿所特有的富有稚气与诗意的存在感。  在王小波笔下,曾出现过一位傻大姐。傻大姐一把年纪时,终于学会了缝
期刊
一个笑话:某人知道地球是圆的之后,就每天走在大街上,反复地对他见到的每一个人说,地球是圆的。不久,这个人就被强行送到了精神病院。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正确的话被过度重复,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事实上,我们经常会碰到永远说着正确的话,并且不断重复那些话的人。比如领导对下级,父母对孩子,等等。遗憾的是,这些人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被发现其中的问题。  很多人说太正确的话,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因为
期刊
朋友凌约我喝茶,还没坐下,她就絮絮叨叨起来,“你说我对芬多好,她是怎么对我的?我房子装修,她不让我租房子,说她家房子大,我可以暂住一些日子,可这才半月不到,就嫌弃我了。姐,芬当年生病时,我俩可是黑天白夜地照顾了她好几个月呢。她还有良心没?”  我示意凌坐下,平复一下情绪。  凌、芬、我,我们三个是要好的姐妹,不同的是,她们两个是死党,我和她们任何一个,都是要好的姐妹,但没有她们之间那种亲密。“我觉
期刊
王岚 女 28岁 会计 南京  我是《莫愁·智慧女性》的忠实读者。每期读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今天,鼓起勇气来说说我的故事。  我与程鹏是大学同学,大一军训第一天我晕倒了,他把我背到了校医院。中午我在医院孤零零地输液,他提着午饭羞涩地站在病房门口,高高的、瘦瘦的,像一棵笔直的树。看着他紧张得不知所措的样子,我一下笑了。从此,这个善良的大男孩住进了我心里。  大一课程比较轻松,我们宿舍和他们宿舍经常一起
期刊
假日午后下起蒙蒙细雨,无聊中晃到阳台上,发现刚换过盆的吊兰,伸出两根1米多长的枝条,枝条上冒出许多小花粒。我眼前一亮,来了精神。  那些小花粒一簇簇,像刚抽出的小麦穗。有两粒已盛开,每朵小白花上有6片小花瓣,小喇叭一样傲然张开。花朵小却精致,叶子也由嫩绿转为深绿,俨然一副膘肥体壮、怡然自得的样子。  这小小的花对真正懂花、养花的人来说不算什么,对我却尤为珍贵。  以前的我对养花、养宠物总不屑一顾,
期刊
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者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  ——西蒙娜·德·波伏娃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5年后,当丁一舟风尘仆仆地从柳州赶到南宁,见到儿时暗恋的女生赖敏时,尽管之前做好了所有的思想准备,他还是没能控制住泪水。令他心疼的,不是此时她身患绝症,而是她脸上的那抹笑容,一如童年。疾病没有夺走她的乐观,她说:“丁一舟,你怎么来啦?好大个儿的惊喜啊。”而丁一舟问
期刊
Q:他是我的前同事。之前,我们下班后一起到图书馆看书,周末到他家做饭,在一起很快乐。他曾有一个相恋7年的女友,分手3年了,他还是念念不忘。去年,我们都离职了。我回广州工作,他继续留在深圳。  我以为我们就这样结束了。可是他乘凌晨的火车来找我,那几天我们相处很好,并且突破了最后防线。我爱上了他。他却说,和我在一起让他想起了和前女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今年“五·一”我们出去玩,遇到一个算命的老爷爷,老爷
期刊
没人知道孙小美到底离过几次婚。我怀疑她自己都忘了。  最开始,她的故事是剩女的标准版本。四年前,她28岁,上班做文秘,下班看韩剧,爱吃垃圾食品,喜欢养仙人掌,给每盆仙人掌取了名字。就是一个普通的没心没肺的姑娘。  但在她妈看来,孙小美就是一残疾人。这么大的姑娘,不谈恋爱不结婚,不是心理残疾么?  有一天,老妈看她跟仙人掌聊天,急了,直接在小区楼下开了个婚介所,任何男人上门要求介绍,对象都只有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