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2日上午,60多岁的周德正老人两眼凝视着电脑屏幕,忙着在网上查找资料、聊QQ、收发电子邮件。周德正老人是大渡口区八桥镇八一村农民。他虽然年岁不小了,但喜欢赶时髦,以前,每次进城,见到城里人上网这样的新鲜事,周德正都羡慕不已。他没想到,有生之年,在自己家门口也能上网“冲浪”了。
是区里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让周德正这样的农民,开始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基础设施。
八一村地处大渡口区城郊,是市级工业园区建桥工业园A区的所在地,村里农转非人员相对集中。从1998年开始,大渡口区便把近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区的统一规划。这为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村党支部书记赵文汉说,以前,村委会办公楼前只有一条坑洼不平的水泥路,村民小组之间相通的都是泥巴路,晴天一脸灰、雨天一身泥。村里被纳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总盘子”后,村里的道路按城市道路标准进行设计,区里出资,改造袁茄路八一村至刘伏路口段,在公路两边铺上彩砖,修起了人行道,栽上了行道树。在区、镇的支持下,村里先后投入40多万元新修公路和标准人行道,使组组通公路,户户通标准人行道。如今,一条宽阔舒适的公路,早已横贯全村。赵书记指着窗外飞奔的小车说:“城里人享受到的公共设施,我们乡下人也开始有了!”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的普及,村里在上个世纪80年代修建的变压器已难以承担重负,每到用电高峰期就会跳闸。为此,村里投入30多万元新装变压器,切实保证了村民的生活用电问题。后来,村里又投入90多万元修起了提灌站,安装管道1500多米,新建抗旱蓄水池5个,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这些工程,都是在区和镇里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以前,无论是主干道,还是村民的房前院后,暴露在外的垃圾随处可见。虽然村党支部经常组织党员义务清扫,但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区有关部门和镇里的帮助下,村里投入10余万元建起了垃圾站,组建了清扫队,在每个组安排2名专职人员清扫垃圾。“村里和城里的小区一样干净。”赵文汉自豪地说,现在,对村里的环境卫生,老百姓非常满意。在村里,家家户户房前院后清清爽爽,庭院内外种花栽树。农民的厨房也早已升级换代,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拧开龙头就来水、打开开关就点火,全然找不到以往进村一脚泥、进院物成堆、下厨满脸灰的景象。
基础设施“城市化”,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而且拓宽了农民的致富之路。赵文汉说,基础设施改善后,村里开办了16家集体企业,年工农业总产值达5亿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受益最多的还是农民。在八一村,仅工资性收入,村民每人每年就高达1.1万元。
物质条件改善后,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在区里的扶持下,村里在2000年建起了集文化娱乐、生活服务为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配套建起了健身广场、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现代远程教育点以及村卫生室等,这些设施全都免费向村民开放。村民在农闲之余,都会到这里上网“冲浪”、读书看报或者锻炼身体。笔者在采访时看见,在公共服务中心楼前,贴着几张活动安排表:《远程教育安排表》上安排的活动是收看日常文明礼仪常识,参加人员为全体共产党员和各村民小组组长,村民可自愿参加;《电子阅览室安排表》安排的是电子邮件收发知识培训,参加人员是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和入党积极分子……在电子阅览室里,整齐地摆放着15台电脑。笔者点击鼠标,网络迅速连通,村外的世界立即“跃上”显示器。
跳绳、负重接力、同心协力走……这边运动员奋力拼搏,那边啦啦队喊声雷动。这是八一村在今年春节前组织的迎春运动会上的精彩场景。赵文汉介绍说,举办运动会的健身广场,是2004年村里投巨资修建的。以前,这里就像是一个“垃圾场”,污水横流,每到天热的时候,苍蝇满天飞,恶臭的气味,常令附近村民感到呼吸困难。修了广场后,不但村民经常到广场锻炼,就连附近工业园区的企业职工,也经常到这里来运动。每到节日,村民都会自发集聚到广场上,你唱一段京剧,我展示一下舞姿,用自己的方式庆祝节日。
随着基础设施与城市完全接轨,村里的生产发展实力增强,八一村虽然还叫村,但已经从整体上进了城,绝大多数村民都住进了村里的“小康楼”。“小康楼”不仅天然气、自来水、闭路电视、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而且有物管、保安……八一村更像是一个城市小区。
现在,只要不是下雨天,周德正老人每天都要到村里溜达溜达,先在广场上锻炼一下身体,再到村图书室或电子阅览室看书或者上网。在八一村,每一个村民都能过上像周德正老人这样的时髦生活。
是区里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让周德正这样的农民,开始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基础设施。
八一村地处大渡口区城郊,是市级工业园区建桥工业园A区的所在地,村里农转非人员相对集中。从1998年开始,大渡口区便把近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区的统一规划。这为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村党支部书记赵文汉说,以前,村委会办公楼前只有一条坑洼不平的水泥路,村民小组之间相通的都是泥巴路,晴天一脸灰、雨天一身泥。村里被纳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总盘子”后,村里的道路按城市道路标准进行设计,区里出资,改造袁茄路八一村至刘伏路口段,在公路两边铺上彩砖,修起了人行道,栽上了行道树。在区、镇的支持下,村里先后投入40多万元新修公路和标准人行道,使组组通公路,户户通标准人行道。如今,一条宽阔舒适的公路,早已横贯全村。赵书记指着窗外飞奔的小车说:“城里人享受到的公共设施,我们乡下人也开始有了!”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的普及,村里在上个世纪80年代修建的变压器已难以承担重负,每到用电高峰期就会跳闸。为此,村里投入30多万元新装变压器,切实保证了村民的生活用电问题。后来,村里又投入90多万元修起了提灌站,安装管道1500多米,新建抗旱蓄水池5个,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这些工程,都是在区和镇里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以前,无论是主干道,还是村民的房前院后,暴露在外的垃圾随处可见。虽然村党支部经常组织党员义务清扫,但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区有关部门和镇里的帮助下,村里投入10余万元建起了垃圾站,组建了清扫队,在每个组安排2名专职人员清扫垃圾。“村里和城里的小区一样干净。”赵文汉自豪地说,现在,对村里的环境卫生,老百姓非常满意。在村里,家家户户房前院后清清爽爽,庭院内外种花栽树。农民的厨房也早已升级换代,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拧开龙头就来水、打开开关就点火,全然找不到以往进村一脚泥、进院物成堆、下厨满脸灰的景象。
基础设施“城市化”,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而且拓宽了农民的致富之路。赵文汉说,基础设施改善后,村里开办了16家集体企业,年工农业总产值达5亿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受益最多的还是农民。在八一村,仅工资性收入,村民每人每年就高达1.1万元。
物质条件改善后,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在区里的扶持下,村里在2000年建起了集文化娱乐、生活服务为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配套建起了健身广场、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现代远程教育点以及村卫生室等,这些设施全都免费向村民开放。村民在农闲之余,都会到这里上网“冲浪”、读书看报或者锻炼身体。笔者在采访时看见,在公共服务中心楼前,贴着几张活动安排表:《远程教育安排表》上安排的活动是收看日常文明礼仪常识,参加人员为全体共产党员和各村民小组组长,村民可自愿参加;《电子阅览室安排表》安排的是电子邮件收发知识培训,参加人员是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和入党积极分子……在电子阅览室里,整齐地摆放着15台电脑。笔者点击鼠标,网络迅速连通,村外的世界立即“跃上”显示器。
跳绳、负重接力、同心协力走……这边运动员奋力拼搏,那边啦啦队喊声雷动。这是八一村在今年春节前组织的迎春运动会上的精彩场景。赵文汉介绍说,举办运动会的健身广场,是2004年村里投巨资修建的。以前,这里就像是一个“垃圾场”,污水横流,每到天热的时候,苍蝇满天飞,恶臭的气味,常令附近村民感到呼吸困难。修了广场后,不但村民经常到广场锻炼,就连附近工业园区的企业职工,也经常到这里来运动。每到节日,村民都会自发集聚到广场上,你唱一段京剧,我展示一下舞姿,用自己的方式庆祝节日。
随着基础设施与城市完全接轨,村里的生产发展实力增强,八一村虽然还叫村,但已经从整体上进了城,绝大多数村民都住进了村里的“小康楼”。“小康楼”不仅天然气、自来水、闭路电视、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而且有物管、保安……八一村更像是一个城市小区。
现在,只要不是下雨天,周德正老人每天都要到村里溜达溜达,先在广场上锻炼一下身体,再到村图书室或电子阅览室看书或者上网。在八一村,每一个村民都能过上像周德正老人这样的时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