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1993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以来,大学生志愿者已成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志愿服务在社区服务、无偿献血、义务支教、关爱农民工子弟、大型赛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公益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志愿服务队服务效力是否在与时俱进的提高?提高志愿服务的效力已成为助力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高校志愿者服务队、志愿服务、服务效力
一、高校志愿者服务队
高校志愿者服务队是高校中由志愿者组建起来的一个队伍,以社团组织或协会的形式开展着志愿服务活动,属于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高校志愿者服务队是青年志愿者的一大主力军,是志愿服务活动主体的重要来源
二、高校志愿者服务队服务效力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志愿服务公益事业的服务效力也值得探究。服务效力指的是服务效果,包含了服务效率与服务满意度两个方面。从这两方面考量高校志愿者服务队的服务效力,可以发现高校志愿者服务队存在着以下发展问题和缺陷:
(一)服务活动类型、领域、结构的单一化
由于时间与资金的限制,许多高校志愿者服务队只能从事小范围的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因为时间的因素,高校学生很难从学校到一个距离很远的地方做志愿者,因而只能去一些学校附近的地方做志愿服务,并且每年都做着相似的服务活动,服务活动结构类型与领域均处于单一化状态。再者,资金的不足也使得很多志愿服务活动受限制,很多志愿活动只能局限于本地和小范围区域或者一个地点,例如一次只能到达一个敬老院进行一对一的服务,无法将一个志愿服务活动做大或者将服务范围和效力扩大,因而也无法将一次的服务效力发挥到最大。
(二)志愿者服务主体意识、积极性的缺失
如今的高校大多以学分定毕业与否,学分包括了素质拓展分和基础分。面对志愿者极少的局面,志愿者服务队只能以加素质拓展学分为由征召每次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许多缺乏一定的主体意识的学生,抱着以加学分的目的参加了志愿者活动,早已经淡化了志愿服务的真正意义。志愿者服务的主体意识与积极性的缺失让志愿服务的真实内容有待考量,志愿服务的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岌岌可危。
(三)志愿者服务队缺少同内外环境的联系性
在校内,社团、协会、俱乐部、志愿者服务队遍地,但互相合作的却很少,由于时间、院系与兴趣爱好的不同,许多志愿者服务队选择单独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片面忽视了与其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
在校外,也存在着许多组织团体,例如医疗救助培训团队、社区服务单位以及一些外校的志愿者服务队,他们是扩大服务效力的巨大潜在力,可本院校的志愿者服务队选择与他们合作的却是少之又少,缺乏一定的外在联系。
三、提高高校志愿者服务队服务效力的策略
(一)增加专门的服务培训阶段
高校志愿者服务队应增设志愿服务的培训阶段,把主动自愿服务的意识培养纳入培训阶段里,增强自己主体服务意识,避免志愿者随着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新鲜感淡化而大量退出该类活动的现象。这种主体服务意识有助于激发志愿者开创精神和积极性,培训使志愿服务与志愿者自身的专业挂钩,让志愿服务发挥最好的效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志愿者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
其次,增设高校志愿者服务培训能够使志愿者更加充分地学习服务的过程和方法,针对不同的服务活动类型,增加不同的培训课程。通过培训,使志愿服务的满意度与专业度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志愿服务的效力。
(二)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类型结构
从志愿服务的类型来看,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两个途径募集服务的类型,使原本狭小的活动获取渠道扩大,除了按以往的服务队内部自行策划活动主体和类型,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向普通民众收集服务的类型,例如线下走访老人或者残疾小孩等,通过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愿望,让志愿服务类型更贴近大众,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类型结构的多元化、丰富化。
从志愿服务的领域来看,高校志愿者服务队可以结合志愿者或高校的专业来扩大志愿服务领域,使原本停留于社区服务领域的志愿服务扩大到专业领域上来。例如医学专业的医疗救治服务、教师专业的短期支教等各类活动。专业是各方面的,可以将自己所学加以实践,既巩固专业知识,还能消减志愿服务活动类型结构的固化,让高校志愿服务趋向多元化。
(三)构建系统的志愿服务体系
通過高校志愿服务互联网平台和现实志愿服务基地,构建起一个较为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以互联网平台与志愿服务基地为依托,提高高校志愿者服务队志愿服务的效力。
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构建更为全面的志愿服务体系,利用网络建立起一个集活动募集、资金筹集、连接外界组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网站,构建起专属于高校志愿服务的互联网平台。由此可以解决志愿服务资金、类型、外界环境联系性等的问题,为其创建一个有效的解决渠道。
除此之外,以志愿服务基地不失为高校志愿服务的一个资源信息获取的平台,推动志愿服务的联合化、阵营化。其一,异地志愿者互动可以采取就近原则,先与周边附近的高校开展互动,实现小区域范围的联合,等机制足够成熟,再实现“走出去”。其二,高校志愿服务应继续保持与服务对象的良好交流关系,建设长久的服务地和服务对象,奠定服务发展基石,创建出小型的服务基地。通过多方互动与沟通,甚至可以实现一对多的志愿服务。
四、总结
身为高校大学生,我们应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加入公益事业的行业,为社会进步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伸出援助之手,实现高校志愿服务真正意义上的转变,促进当代公益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从资源配置研究大学生志愿者和志愿合作机构的互利机制——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J].薛慧,郑安妍,张雪,杨荆越.市场周刊.2018(11):1008-4428
[2].构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探究——中美比较的视角[J].牛金芳.智库时代.2019(5):2096-4609
[3].高校公益性社团的缺陷——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J].刘鑫鑫,王春月,刘亚宁.智库时代.2019(30):2096-4609
[4].大数据视域下志愿服务的模式演变分析[J].崔昊,黄军甫.现代商贸工业.2019(23):1672-3198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高校志愿者服务队、志愿服务、服务效力
一、高校志愿者服务队
高校志愿者服务队是高校中由志愿者组建起来的一个队伍,以社团组织或协会的形式开展着志愿服务活动,属于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高校志愿者服务队是青年志愿者的一大主力军,是志愿服务活动主体的重要来源
二、高校志愿者服务队服务效力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志愿服务公益事业的服务效力也值得探究。服务效力指的是服务效果,包含了服务效率与服务满意度两个方面。从这两方面考量高校志愿者服务队的服务效力,可以发现高校志愿者服务队存在着以下发展问题和缺陷:
(一)服务活动类型、领域、结构的单一化
由于时间与资金的限制,许多高校志愿者服务队只能从事小范围的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因为时间的因素,高校学生很难从学校到一个距离很远的地方做志愿者,因而只能去一些学校附近的地方做志愿服务,并且每年都做着相似的服务活动,服务活动结构类型与领域均处于单一化状态。再者,资金的不足也使得很多志愿服务活动受限制,很多志愿活动只能局限于本地和小范围区域或者一个地点,例如一次只能到达一个敬老院进行一对一的服务,无法将一个志愿服务活动做大或者将服务范围和效力扩大,因而也无法将一次的服务效力发挥到最大。
(二)志愿者服务主体意识、积极性的缺失
如今的高校大多以学分定毕业与否,学分包括了素质拓展分和基础分。面对志愿者极少的局面,志愿者服务队只能以加素质拓展学分为由征召每次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许多缺乏一定的主体意识的学生,抱着以加学分的目的参加了志愿者活动,早已经淡化了志愿服务的真正意义。志愿者服务的主体意识与积极性的缺失让志愿服务的真实内容有待考量,志愿服务的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岌岌可危。
(三)志愿者服务队缺少同内外环境的联系性
在校内,社团、协会、俱乐部、志愿者服务队遍地,但互相合作的却很少,由于时间、院系与兴趣爱好的不同,许多志愿者服务队选择单独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片面忽视了与其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
在校外,也存在着许多组织团体,例如医疗救助培训团队、社区服务单位以及一些外校的志愿者服务队,他们是扩大服务效力的巨大潜在力,可本院校的志愿者服务队选择与他们合作的却是少之又少,缺乏一定的外在联系。
三、提高高校志愿者服务队服务效力的策略
(一)增加专门的服务培训阶段
高校志愿者服务队应增设志愿服务的培训阶段,把主动自愿服务的意识培养纳入培训阶段里,增强自己主体服务意识,避免志愿者随着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新鲜感淡化而大量退出该类活动的现象。这种主体服务意识有助于激发志愿者开创精神和积极性,培训使志愿服务与志愿者自身的专业挂钩,让志愿服务发挥最好的效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志愿者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
其次,增设高校志愿者服务培训能够使志愿者更加充分地学习服务的过程和方法,针对不同的服务活动类型,增加不同的培训课程。通过培训,使志愿服务的满意度与专业度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志愿服务的效力。
(二)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类型结构
从志愿服务的类型来看,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两个途径募集服务的类型,使原本狭小的活动获取渠道扩大,除了按以往的服务队内部自行策划活动主体和类型,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向普通民众收集服务的类型,例如线下走访老人或者残疾小孩等,通过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愿望,让志愿服务类型更贴近大众,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类型结构的多元化、丰富化。
从志愿服务的领域来看,高校志愿者服务队可以结合志愿者或高校的专业来扩大志愿服务领域,使原本停留于社区服务领域的志愿服务扩大到专业领域上来。例如医学专业的医疗救治服务、教师专业的短期支教等各类活动。专业是各方面的,可以将自己所学加以实践,既巩固专业知识,还能消减志愿服务活动类型结构的固化,让高校志愿服务趋向多元化。
(三)构建系统的志愿服务体系
通過高校志愿服务互联网平台和现实志愿服务基地,构建起一个较为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以互联网平台与志愿服务基地为依托,提高高校志愿者服务队志愿服务的效力。
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构建更为全面的志愿服务体系,利用网络建立起一个集活动募集、资金筹集、连接外界组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网站,构建起专属于高校志愿服务的互联网平台。由此可以解决志愿服务资金、类型、外界环境联系性等的问题,为其创建一个有效的解决渠道。
除此之外,以志愿服务基地不失为高校志愿服务的一个资源信息获取的平台,推动志愿服务的联合化、阵营化。其一,异地志愿者互动可以采取就近原则,先与周边附近的高校开展互动,实现小区域范围的联合,等机制足够成熟,再实现“走出去”。其二,高校志愿服务应继续保持与服务对象的良好交流关系,建设长久的服务地和服务对象,奠定服务发展基石,创建出小型的服务基地。通过多方互动与沟通,甚至可以实现一对多的志愿服务。
四、总结
身为高校大学生,我们应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加入公益事业的行业,为社会进步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伸出援助之手,实现高校志愿服务真正意义上的转变,促进当代公益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从资源配置研究大学生志愿者和志愿合作机构的互利机制——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J].薛慧,郑安妍,张雪,杨荆越.市场周刊.2018(11):1008-4428
[2].构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探究——中美比较的视角[J].牛金芳.智库时代.2019(5):2096-4609
[3].高校公益性社团的缺陷——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J].刘鑫鑫,王春月,刘亚宁.智库时代.2019(30):2096-4609
[4].大数据视域下志愿服务的模式演变分析[J].崔昊,黄军甫.现代商贸工业.2019(23):1672-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