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但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刚进入青春期学生,在此阶段呈现问题更多,主要表现在:胆小、自卑、自控力弱、抗挫折能力差、喜欢走极端等症状。特别是城市寄宿制学校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学生正处在需要特别关注的年龄,其从家庭生活到寄宿生活的情感适应严重影响学校管理和个体成长两方面,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扫除心理障碍并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任务。
关键词:城市寄宿制;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需要,城市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家长们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送到学校寄宿,一般一周回家一次。经过了几年的寄宿生活,高年级孩子已经具有基本的生活独立能力,同时由于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在情感上经历了与家人分离的考验。在寄宿学校的学生,是与农村留守儿童有所区别但又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点的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由于父母监护、父母教育及亲情的某些缺失,呈现问题较多,他们在身心发展中存在更多潜在危险,更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行为问题。例如:有的表现出情感冷漠、内心封闭、自卑胆小;有的冲动易怒、性格暴躁,喜欢因一点小事就升级为打架斗殴等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生活环境相对封闭,青春期的学生正处在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时期,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管理和个体成长两方面,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扫除心理障碍并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任务。
一、寄宿制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
(一)寄宿原因大致主要为:1.家长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孩子;2.父母不想管孩子,嫌麻烦,放到学校寄宿图省事;3.家长想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4.有些家庭关系比较复杂,让孩子寄宿能更好处理家庭关系;5.家长认为在学校寄宿有老师帮忙引导孩子学习,孩子的学习会更好。
(二)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认知特点: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的认知过程有了很大的提高,喜欢质疑,争论,不轻信老师和家长。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思维较独立。情感特点:刚步入青春期的学生情感认知也迅速发展,但还极不成熟,情感易变,两极性非常明显。意志特点:此阶段学生意志发展很不平衡。急于求成,不讲究后果和方法,行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二、寄宿制下的青春期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一)心理发展存在缺陷,性格易走极端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医生认为此阶段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到了这个年龄段,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阅历的增长,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始变得丰富起来,极易对家长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爱顶嘴,逆反心理严重,喜欢与家长老师对着干,对家长提无理要求,遇到不顺心的事喜欢发火,严重者会自我伤害,或伤害别人。寄宿的学生因在学校生活已有经验,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虽减少很多,但是内心对父母的情感需要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忽视与大意将会对这时期的孩子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二)行为上缺乏良好的习惯
对人不讲礼貌,目无尊长。一点小事情易与人起冲突,喜欢打架。不会处理同学关系,独来独往。集体意识不够,不合群,不沟通,脱离集体做自己的事。
(三)学习跟不上,厌学辍学
学习习惯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容易掉队。到高年级分差更大,跟不上班级。
(四)男女意识开始萌芽,易出现早恋现象
刚步入青春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做一些行为想引起对方的注意,不会合理处理与异性同学的关系,易产生早恋现象,严重者影响学习。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学校教育管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其一,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积极开展实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学生适当地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例如如何恰当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如何与异性健康交往,注意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其二,注重培养教师对学生健康心理辅导学习,优化心理辅导教师队伍,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三,形式上可以开办心理健康课程。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其心理素质。使青春期学生真正起到发展性、预防性辅导。其四,开办心理咨询室,对特殊学生进行定期的健康心理辅导,开办主题班会,组织心理社团,适应在校寄宿学生的心理需要。
(二)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承担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学校里更应该发挥好心理輔导的作用,在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论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加以实践,更好地引导寄宿学生完成青春期的过渡。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加强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在活动学会宽容与接纳,乐观与向上。在学习生活中宿舍生活也是学生最重要的一部分,生活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非常重要,对学生生活多关心,营造内部团体氛围,让学生把生活老师当家长,有困难找老师,让学生有归属感,减轻对家长的依恋,从而减少焦虑情绪。
(三)促进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学校应建立家校沟通方式,通过开展家长学校等形式,让家长对学生青春期心理特征进行理论学习,对青春期的学生有所重视,关注并及时给予一定的沟通,让学生平稳渡过青春期。据上海市《寄宿制重点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报告中提出[1],家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在人格和情绪发展、知识和道德观传授等方面对青少年有重要影响,而在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时,家庭环境和对家庭成员的干预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复杂的,其产生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处于寄宿制下的此阶段学生心理问题更为复杂。希望通过学校,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科学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疏导,及时解决问题,增加他们的信心,融入到集体生活中,顺利度过青春期。
参考文献
[1] 杜亚松,王运调等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寄宿制重点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年第9卷第2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省级一般课题《民办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XJK015CZXX077)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城市寄宿制;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需要,城市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家长们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送到学校寄宿,一般一周回家一次。经过了几年的寄宿生活,高年级孩子已经具有基本的生活独立能力,同时由于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在情感上经历了与家人分离的考验。在寄宿学校的学生,是与农村留守儿童有所区别但又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点的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由于父母监护、父母教育及亲情的某些缺失,呈现问题较多,他们在身心发展中存在更多潜在危险,更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行为问题。例如:有的表现出情感冷漠、内心封闭、自卑胆小;有的冲动易怒、性格暴躁,喜欢因一点小事就升级为打架斗殴等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生活环境相对封闭,青春期的学生正处在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时期,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管理和个体成长两方面,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扫除心理障碍并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任务。
一、寄宿制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
(一)寄宿原因大致主要为:1.家长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孩子;2.父母不想管孩子,嫌麻烦,放到学校寄宿图省事;3.家长想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4.有些家庭关系比较复杂,让孩子寄宿能更好处理家庭关系;5.家长认为在学校寄宿有老师帮忙引导孩子学习,孩子的学习会更好。
(二)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认知特点: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的认知过程有了很大的提高,喜欢质疑,争论,不轻信老师和家长。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思维较独立。情感特点:刚步入青春期的学生情感认知也迅速发展,但还极不成熟,情感易变,两极性非常明显。意志特点:此阶段学生意志发展很不平衡。急于求成,不讲究后果和方法,行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二、寄宿制下的青春期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一)心理发展存在缺陷,性格易走极端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医生认为此阶段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到了这个年龄段,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阅历的增长,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始变得丰富起来,极易对家长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爱顶嘴,逆反心理严重,喜欢与家长老师对着干,对家长提无理要求,遇到不顺心的事喜欢发火,严重者会自我伤害,或伤害别人。寄宿的学生因在学校生活已有经验,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虽减少很多,但是内心对父母的情感需要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忽视与大意将会对这时期的孩子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二)行为上缺乏良好的习惯
对人不讲礼貌,目无尊长。一点小事情易与人起冲突,喜欢打架。不会处理同学关系,独来独往。集体意识不够,不合群,不沟通,脱离集体做自己的事。
(三)学习跟不上,厌学辍学
学习习惯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容易掉队。到高年级分差更大,跟不上班级。
(四)男女意识开始萌芽,易出现早恋现象
刚步入青春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做一些行为想引起对方的注意,不会合理处理与异性同学的关系,易产生早恋现象,严重者影响学习。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学校教育管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其一,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积极开展实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学生适当地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例如如何恰当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如何与异性健康交往,注意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其二,注重培养教师对学生健康心理辅导学习,优化心理辅导教师队伍,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三,形式上可以开办心理健康课程。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其心理素质。使青春期学生真正起到发展性、预防性辅导。其四,开办心理咨询室,对特殊学生进行定期的健康心理辅导,开办主题班会,组织心理社团,适应在校寄宿学生的心理需要。
(二)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承担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学校里更应该发挥好心理輔导的作用,在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论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加以实践,更好地引导寄宿学生完成青春期的过渡。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加强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在活动学会宽容与接纳,乐观与向上。在学习生活中宿舍生活也是学生最重要的一部分,生活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非常重要,对学生生活多关心,营造内部团体氛围,让学生把生活老师当家长,有困难找老师,让学生有归属感,减轻对家长的依恋,从而减少焦虑情绪。
(三)促进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学校应建立家校沟通方式,通过开展家长学校等形式,让家长对学生青春期心理特征进行理论学习,对青春期的学生有所重视,关注并及时给予一定的沟通,让学生平稳渡过青春期。据上海市《寄宿制重点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报告中提出[1],家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在人格和情绪发展、知识和道德观传授等方面对青少年有重要影响,而在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时,家庭环境和对家庭成员的干预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复杂的,其产生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处于寄宿制下的此阶段学生心理问题更为复杂。希望通过学校,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科学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疏导,及时解决问题,增加他们的信心,融入到集体生活中,顺利度过青春期。
参考文献
[1] 杜亚松,王运调等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寄宿制重点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年第9卷第2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省级一般课题《民办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XJK015CZXX07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