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95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3-000-02
摘要以通化电视台《心桥》栏目为例,对所研究的谈话节目范围进行了界定,进而在对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的基础上展开论文:介绍了依据不同标准而进行的节目分类,着重分析论述了电视谈话节目的特点(从优势和不足两方面展开)以及相应的文化。最后对个案《心桥》栏目的具体分析结束行文。
关键词脱口秀主持人话题策划互动人际传播
中外电视节目形态课题研究和探讨,由来已久,对促动世界电视节目形态演进,特别是拉动电视节目进步,推动电视事业发展起到了莫大的作用,意义非凡,可谓成果显著。伴随着我国传媒间竞争的加剧,如何在电视实践中不断捕捉变换着的电视形态,如何高屋建瓴地抓住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的细微变化,提出一些可资借鉴的学术见解,并能指导中国电视节目实践,成为当今中国广播电视学术史上十分关注的一个课题。在这方面,孙宝国先生当属中国第一人。他经过多年实践、研究并总结出的《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为电视同行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本人试运用宝国先生《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的基本观点,结合通化电视台《心桥》栏目写一点本人对电视谈话类节目形态界定的理解,仅供同行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电视谈话节目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个节目样式,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开办此类节目,尤其是地方台,通过模仿、借鉴、移植、嫁接等方法,甚至采用克隆、照搬的方式上了不少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可见,大家对谈话类节目热衷的程度。由于缺乏对电视谈话节目形态的本质认识和了解,缺乏对电视谈话节目科学界定,而盲目模仿、照搬,致使相当一批谈话类节目缺少个性和特色,致使生命力不强,抗击打能力差,不是半路夭折,就是骑虎难下,处于举步维艰的尴尬地步。通化电视台《心桥》栏目也曾走过一段艰难的路程。这个栏目是通化市广播电视局2002 年春天借鉴河北一家地市级电视台力主开办的一个录播电视谈话节目。当时由于没有更多的节目形态理论作指导,节目的形态还很简单,感到只要节目内容好点就行,30分钟的节目也就设置一个主持人,几名电话接线员,一两名嘉宾,围绕一个或两个话题展开谈话,很少有其他节目元素,然后就是直播。这种形态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感到有点新鲜感,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但几十个市直职能部门轮流上线谈话后,大家感到节目样式太简单,太乏味,缺少新鲜感。局台领导、当地专家几次三番坐在一起,看相、把脉、找出路,探讨节目形态的变化,寻找办好节目的突破口。
按照节目形态理论回头再看《心桥》栏目,我们不难看出阻碍当时《心桥》栏目突破的瓶颈还是一个理论指导不够的问题,表现出来的就是行动很努力,缺乏自觉性。就是说整个行动还没有完全处在一种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自觉地开展工作。真正的电视谈话节目形态理论是什么?经验和书本告诉我们它应该是从科学、准确定位开始的。
多少年来,电视谈话节目的英文定义的意思是“电视交谈的展示”。港台电视同行则形象和叫它“电视脱口秀”。
我们理解,电视谈话节目一般应该有固定谈话场所,有相对固定的节目主持人,应该设置现场嘉宾和现场观众,围绕一个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展开。最初的通化电视台的《桥心》栏目基本符合这个要求。简单的说具备这些基本要素也就可以开办电视谈话节目了。但是,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的电视受众的观赏要求和欣赏水准也在不断的提高,新的电视形态创造出来了,新的电视形态审美疲劳也随之产生了。需要不断地改造我们的电视形态,不断地去创造新的电视形式。新的形态什么样?众多成功的电视谈话节目的经验和公认形态告诉我们,电视谈话节目的谈话场所,可以固定也可不固定;主持人仅会节目主持节目就远远不够了;设置的嘉宾和观众可以在现场也可以不在现场。为了达到预期传播效果,一期标准意义上的电视谈话节目应具备这样三个条件:谈话为主,不能主次不分;主题明确,不能喧宾夺主;策划严密,不能照本宣科。
一、直接互动的谈话
谈话类节目,谈话类节目,谈话是谈话类节目最本质的形态特征。谈话的功能是沟通,沟通的目的是理解。谈话是人们相互交流最有力的方式,不沟通就不能理解,不理解就无法和谐。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没有任何一种形式比谈话更普遍,更直接,更有意义的方式了。俗话说:车不推不走,话不说不透。如今建设和谐之中国,首先必建民主自由之社会。古代君王尚知:防民之口,胜于防川。毛泽东同志也总是说:要让人家讲话,天塌不下来。让人说话,敢于搭台让人谈话,创造最为人性化的交流方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
以往,由于传媒手段落后阻碍了人们的某些交流方式。如今,广电传媒的技术进步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谈话条件,在电子和数字技术的保障下,电视谈话节目具有了符合电视原本的传播状态,使得节目形态丰富多彩。可以从听觉和视觉多感官来满足人们的人本要求,可以满足并延伸人们面对面交谈,甚至可以电视传媒的方式和异地、他国的人们谈话的愿望。这种谈话能够以人自身作为传播符号,将谈话的完整状态加以保留、物化、传递,以人际交流的即时互动构成节目内容,把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有机地联在在了一起,经过电视的放大、传播,创造了更广阔的人际传播空间,,突出了人类生命本身的质感,体现了人的自身价值。
新型的电视谈话节目形态进一步强调了电视谈话的直接方式和互动方式,讲求的是平等的交流,追求的是广泛地参与,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一对众;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新改版的通化电视台《心桥》栏目就是按照这一理论要求,充分强调了受众的参与性。在增加嘉宾的基础上,增加了特邀嘉宾;在增加电话参与的基础上,增加了短讯参与和网络参与,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社会讨论、监督政府行政、评议政风行风。
二、完整具象的传播
电视直播谈话节目可以保留谈话的完整性,电视录播谈话节目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删节以保证它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但不论以哪一种方式进行的电视谈话节目都具有动态的特征、都具有具象的特质。电视谈话节目保留或基本保留了人们在谈话时所表现出来的有声语言、表情、姿态、动作等肢体语言及现场的心态、情绪、氛围等等。这些都在镜头的掌控中,并以电子数字的形态被整体传播出去,并被现场和现场以外广大受众所接受,而人的这种接受是一种瞬间的有选择地接受。专家提示:电视谈话节目以直播或直播形态的录播,完整地保留或基本保留了现场的人际互动情景,全方位的展示了谈话过程中的语言、性格、心态、氛围,形成一种完整、具象人际传播的势态。
通化电视台《心桥》栏目已经做了300多场的直播,每一场直播都是完整的,它真实地记录了谈话的全过程,相同和不同的观点、相同和不同的心态、相似和不同的思想感情、相近和不同年龄间对话都完整、真实、具象地展现在了现场观众和广大电视受众面前,如宝国先生所言:“不是戏剧却胜似戏剧”。
三、真实自然的流露
电视谈话节目保留了谈话的完整性,真实、具象地展现了主持人、嘉宾及现场观众的风貌,使公众和个人有了有机的融合,这种电视聚集起来的力量是其它传媒无法企及的。宝国先生说:当它与人联系或者是传达信息时,它是被一个个的家庭所收看的,电视已成为人们家庭中的一员,激荡个性,让人自身得到充分的展现,是电视体现其成员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电视谈话节目为个性的自然流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真实自然的流露是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要求,在电视谈话节目的这块土壤上生长更多的应该真实和自然。通化电视台《心桥》栏目的理念是:面对面的交流,心和心的沟通。既然如此,不妨让谈话轻松一些,自然一些,实在一些,真实一些。
宝国先生认为:电视谈话节目中的信息是个人发布的,观点不论偏颇与否,但它是“我”的声音,这就让信息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在整体上,这个观点笔者是持赞成态度的。事实上在电视谈话实践中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这里有主持人基本素质问题,有主持人现场调动把握的问题,也有嘉宾和现场观众选择、互动问题,更主要的是谈话主题选择和谈话导向把握问题。尤其是直播类新闻谈话节目真的需要谨慎些再谨慎些,小心些再小心些,不能出大的政治偏颇,不要犯导向性的错误。所以,直播类新闻谈话节目真的还是需要比较规范一些,而其他类的谈话节目还是更真实自然一些为好。
四、真情实感的碰撞
通化电视台在做《心桥》栏目时,常常会碰到一些观点完全不一致的情况,上线的政府职能部门和观众之间,嘉宾与代表观众或代表社会层面的特别嘉宾之间常出现针锋相对的碰撞。当然,也常常出现和谐的碰撞。通化电视台第56期《心桥》节目中,市人大代表钟喜贵提出:自己当人大代表8年,年年提议要求解决靖宇山一带老百姓吃水问题,可谓“8年抗战”。面对百姓许久的期待,市公用局局长汪润斌毅然决然地承诺:8年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8个月解决!工程开工时,正值春寒,局长汪润民带领自来水公司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徒步勘察地形,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现场敲定工程设计方案。通水那天,居民们全都哭了。他们奔走相告、笑逐颜开,许多群众趴在水龙头上久久不愿起来。饮不尽的沁人心脾的甘泉水,道不完的党和政府为民情。同年的另外一期《心桥》节目表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
实际上,这是一种个性化的自然流露,是有其社会基点的。人们的个性化情绪表漏是社会性的情绪体现。人们的语言大都是独立的,个性化的,这是由于个人的身份、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经历、学识的差异所决定的。在观点的交锋中流露、表现出来的矛盾和碰撞实际正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的一种直接的反应。这种个性的流露具有普遍性,很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我们知道,在社会中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是不尽相同的,“角色定位”是社会分工专门化和分众化的结果,尊重和反映这种差异其实也是传媒工作者的一个责任和义务。从谆谆教诲到娓娓道来,从正襟危坐到轻松谈笑,从高高在上,到平和、、亲切、自然,也是传媒角色转变的一种体现,更是电视节目形态演进的一种表现。
五、诸种手段的运用
电视谈话节目现场好像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上面不仅集合了众多的人物,各色的角色,也集中体现着现代电视传媒的手段和功能。电视谈话节目需要从抢占空地的阶段进入对社会心理的切实满足阶段,真正成为传播信息、表达观点、沟通情感、慰藉心灵,最后实现公众话语权的一个重要载体。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谈话节目能够使谈话的现场,色彩纷呈,斑斓耀眼。通化电视台过去在做《心桥》栏目时,也就是电话打入、现场回答、主宾对话等简单手段。最近一两年,局台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增加了大屏幕,开通了电话互动平台、短讯互动平台、多媒体互动平台、字幕即时播出等现代化手段。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手段,使现场大屏幕展示,前方记者链接,场内外对话变成了可能,最重要的是因为有了这些手段诸种信息的运用变成了现实,使得电视谈话节目现场变得异常活跃,异常丰富,使得电视的现代传媒功能彰显得淋漓尽致,使电视不仅有用而且非常的好看。
相关链接《心桥》栏目创办于2002年4月,是通化电视台一档谈话类直播节目。自开播以来,《心桥》先后获得了2002和2003年度“吉林新闻一等奖”、“吉林电视新闻一等奖”;2003-2006连续四年在全省广播电视精品栏目评比活动中获得“优秀栏目奖”。原省委书记王云坤等领导同志对《心桥》节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先后在全省广播电视“三项教育”成果总结大会、全省广播电视先进事迹报告会、中纪委正行风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是通化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一档比较成功的电视精品栏目。
摘要以通化电视台《心桥》栏目为例,对所研究的谈话节目范围进行了界定,进而在对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的基础上展开论文:介绍了依据不同标准而进行的节目分类,着重分析论述了电视谈话节目的特点(从优势和不足两方面展开)以及相应的文化。最后对个案《心桥》栏目的具体分析结束行文。
关键词脱口秀主持人话题策划互动人际传播
中外电视节目形态课题研究和探讨,由来已久,对促动世界电视节目形态演进,特别是拉动电视节目进步,推动电视事业发展起到了莫大的作用,意义非凡,可谓成果显著。伴随着我国传媒间竞争的加剧,如何在电视实践中不断捕捉变换着的电视形态,如何高屋建瓴地抓住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的细微变化,提出一些可资借鉴的学术见解,并能指导中国电视节目实践,成为当今中国广播电视学术史上十分关注的一个课题。在这方面,孙宝国先生当属中国第一人。他经过多年实践、研究并总结出的《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为电视同行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本人试运用宝国先生《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的基本观点,结合通化电视台《心桥》栏目写一点本人对电视谈话类节目形态界定的理解,仅供同行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电视谈话节目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个节目样式,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开办此类节目,尤其是地方台,通过模仿、借鉴、移植、嫁接等方法,甚至采用克隆、照搬的方式上了不少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可见,大家对谈话类节目热衷的程度。由于缺乏对电视谈话节目形态的本质认识和了解,缺乏对电视谈话节目科学界定,而盲目模仿、照搬,致使相当一批谈话类节目缺少个性和特色,致使生命力不强,抗击打能力差,不是半路夭折,就是骑虎难下,处于举步维艰的尴尬地步。通化电视台《心桥》栏目也曾走过一段艰难的路程。这个栏目是通化市广播电视局2002 年春天借鉴河北一家地市级电视台力主开办的一个录播电视谈话节目。当时由于没有更多的节目形态理论作指导,节目的形态还很简单,感到只要节目内容好点就行,30分钟的节目也就设置一个主持人,几名电话接线员,一两名嘉宾,围绕一个或两个话题展开谈话,很少有其他节目元素,然后就是直播。这种形态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感到有点新鲜感,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但几十个市直职能部门轮流上线谈话后,大家感到节目样式太简单,太乏味,缺少新鲜感。局台领导、当地专家几次三番坐在一起,看相、把脉、找出路,探讨节目形态的变化,寻找办好节目的突破口。
按照节目形态理论回头再看《心桥》栏目,我们不难看出阻碍当时《心桥》栏目突破的瓶颈还是一个理论指导不够的问题,表现出来的就是行动很努力,缺乏自觉性。就是说整个行动还没有完全处在一种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自觉地开展工作。真正的电视谈话节目形态理论是什么?经验和书本告诉我们它应该是从科学、准确定位开始的。
多少年来,电视谈话节目的英文定义的意思是“电视交谈的展示”。港台电视同行则形象和叫它“电视脱口秀”。
我们理解,电视谈话节目一般应该有固定谈话场所,有相对固定的节目主持人,应该设置现场嘉宾和现场观众,围绕一个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展开。最初的通化电视台的《桥心》栏目基本符合这个要求。简单的说具备这些基本要素也就可以开办电视谈话节目了。但是,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的电视受众的观赏要求和欣赏水准也在不断的提高,新的电视形态创造出来了,新的电视形态审美疲劳也随之产生了。需要不断地改造我们的电视形态,不断地去创造新的电视形式。新的形态什么样?众多成功的电视谈话节目的经验和公认形态告诉我们,电视谈话节目的谈话场所,可以固定也可不固定;主持人仅会节目主持节目就远远不够了;设置的嘉宾和观众可以在现场也可以不在现场。为了达到预期传播效果,一期标准意义上的电视谈话节目应具备这样三个条件:谈话为主,不能主次不分;主题明确,不能喧宾夺主;策划严密,不能照本宣科。
一、直接互动的谈话
谈话类节目,谈话类节目,谈话是谈话类节目最本质的形态特征。谈话的功能是沟通,沟通的目的是理解。谈话是人们相互交流最有力的方式,不沟通就不能理解,不理解就无法和谐。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没有任何一种形式比谈话更普遍,更直接,更有意义的方式了。俗话说:车不推不走,话不说不透。如今建设和谐之中国,首先必建民主自由之社会。古代君王尚知:防民之口,胜于防川。毛泽东同志也总是说:要让人家讲话,天塌不下来。让人说话,敢于搭台让人谈话,创造最为人性化的交流方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
以往,由于传媒手段落后阻碍了人们的某些交流方式。如今,广电传媒的技术进步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谈话条件,在电子和数字技术的保障下,电视谈话节目具有了符合电视原本的传播状态,使得节目形态丰富多彩。可以从听觉和视觉多感官来满足人们的人本要求,可以满足并延伸人们面对面交谈,甚至可以电视传媒的方式和异地、他国的人们谈话的愿望。这种谈话能够以人自身作为传播符号,将谈话的完整状态加以保留、物化、传递,以人际交流的即时互动构成节目内容,把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有机地联在在了一起,经过电视的放大、传播,创造了更广阔的人际传播空间,,突出了人类生命本身的质感,体现了人的自身价值。
新型的电视谈话节目形态进一步强调了电视谈话的直接方式和互动方式,讲求的是平等的交流,追求的是广泛地参与,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一对众;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新改版的通化电视台《心桥》栏目就是按照这一理论要求,充分强调了受众的参与性。在增加嘉宾的基础上,增加了特邀嘉宾;在增加电话参与的基础上,增加了短讯参与和网络参与,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社会讨论、监督政府行政、评议政风行风。
二、完整具象的传播
电视直播谈话节目可以保留谈话的完整性,电视录播谈话节目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删节以保证它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但不论以哪一种方式进行的电视谈话节目都具有动态的特征、都具有具象的特质。电视谈话节目保留或基本保留了人们在谈话时所表现出来的有声语言、表情、姿态、动作等肢体语言及现场的心态、情绪、氛围等等。这些都在镜头的掌控中,并以电子数字的形态被整体传播出去,并被现场和现场以外广大受众所接受,而人的这种接受是一种瞬间的有选择地接受。专家提示:电视谈话节目以直播或直播形态的录播,完整地保留或基本保留了现场的人际互动情景,全方位的展示了谈话过程中的语言、性格、心态、氛围,形成一种完整、具象人际传播的势态。
通化电视台《心桥》栏目已经做了300多场的直播,每一场直播都是完整的,它真实地记录了谈话的全过程,相同和不同的观点、相同和不同的心态、相似和不同的思想感情、相近和不同年龄间对话都完整、真实、具象地展现在了现场观众和广大电视受众面前,如宝国先生所言:“不是戏剧却胜似戏剧”。
三、真实自然的流露
电视谈话节目保留了谈话的完整性,真实、具象地展现了主持人、嘉宾及现场观众的风貌,使公众和个人有了有机的融合,这种电视聚集起来的力量是其它传媒无法企及的。宝国先生说:当它与人联系或者是传达信息时,它是被一个个的家庭所收看的,电视已成为人们家庭中的一员,激荡个性,让人自身得到充分的展现,是电视体现其成员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电视谈话节目为个性的自然流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真实自然的流露是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要求,在电视谈话节目的这块土壤上生长更多的应该真实和自然。通化电视台《心桥》栏目的理念是:面对面的交流,心和心的沟通。既然如此,不妨让谈话轻松一些,自然一些,实在一些,真实一些。
宝国先生认为:电视谈话节目中的信息是个人发布的,观点不论偏颇与否,但它是“我”的声音,这就让信息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在整体上,这个观点笔者是持赞成态度的。事实上在电视谈话实践中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这里有主持人基本素质问题,有主持人现场调动把握的问题,也有嘉宾和现场观众选择、互动问题,更主要的是谈话主题选择和谈话导向把握问题。尤其是直播类新闻谈话节目真的需要谨慎些再谨慎些,小心些再小心些,不能出大的政治偏颇,不要犯导向性的错误。所以,直播类新闻谈话节目真的还是需要比较规范一些,而其他类的谈话节目还是更真实自然一些为好。
四、真情实感的碰撞
通化电视台在做《心桥》栏目时,常常会碰到一些观点完全不一致的情况,上线的政府职能部门和观众之间,嘉宾与代表观众或代表社会层面的特别嘉宾之间常出现针锋相对的碰撞。当然,也常常出现和谐的碰撞。通化电视台第56期《心桥》节目中,市人大代表钟喜贵提出:自己当人大代表8年,年年提议要求解决靖宇山一带老百姓吃水问题,可谓“8年抗战”。面对百姓许久的期待,市公用局局长汪润斌毅然决然地承诺:8年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8个月解决!工程开工时,正值春寒,局长汪润民带领自来水公司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徒步勘察地形,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现场敲定工程设计方案。通水那天,居民们全都哭了。他们奔走相告、笑逐颜开,许多群众趴在水龙头上久久不愿起来。饮不尽的沁人心脾的甘泉水,道不完的党和政府为民情。同年的另外一期《心桥》节目表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
实际上,这是一种个性化的自然流露,是有其社会基点的。人们的个性化情绪表漏是社会性的情绪体现。人们的语言大都是独立的,个性化的,这是由于个人的身份、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经历、学识的差异所决定的。在观点的交锋中流露、表现出来的矛盾和碰撞实际正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的一种直接的反应。这种个性的流露具有普遍性,很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我们知道,在社会中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是不尽相同的,“角色定位”是社会分工专门化和分众化的结果,尊重和反映这种差异其实也是传媒工作者的一个责任和义务。从谆谆教诲到娓娓道来,从正襟危坐到轻松谈笑,从高高在上,到平和、、亲切、自然,也是传媒角色转变的一种体现,更是电视节目形态演进的一种表现。
五、诸种手段的运用
电视谈话节目现场好像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上面不仅集合了众多的人物,各色的角色,也集中体现着现代电视传媒的手段和功能。电视谈话节目需要从抢占空地的阶段进入对社会心理的切实满足阶段,真正成为传播信息、表达观点、沟通情感、慰藉心灵,最后实现公众话语权的一个重要载体。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谈话节目能够使谈话的现场,色彩纷呈,斑斓耀眼。通化电视台过去在做《心桥》栏目时,也就是电话打入、现场回答、主宾对话等简单手段。最近一两年,局台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增加了大屏幕,开通了电话互动平台、短讯互动平台、多媒体互动平台、字幕即时播出等现代化手段。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手段,使现场大屏幕展示,前方记者链接,场内外对话变成了可能,最重要的是因为有了这些手段诸种信息的运用变成了现实,使得电视谈话节目现场变得异常活跃,异常丰富,使得电视的现代传媒功能彰显得淋漓尽致,使电视不仅有用而且非常的好看。
相关链接《心桥》栏目创办于2002年4月,是通化电视台一档谈话类直播节目。自开播以来,《心桥》先后获得了2002和2003年度“吉林新闻一等奖”、“吉林电视新闻一等奖”;2003-2006连续四年在全省广播电视精品栏目评比活动中获得“优秀栏目奖”。原省委书记王云坤等领导同志对《心桥》节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先后在全省广播电视“三项教育”成果总结大会、全省广播电视先进事迹报告会、中纪委正行风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是通化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一档比较成功的电视精品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