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6年开始,中国政府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由此可见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地位。同时发扬文化遗产,不只是文化部门所要关注的事业,同时离不开民间的理解支持,就有这样一位民间的职业摄影师,始终把镜头对准了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从开始的摄影到摄影和摄像的“双剑合璧”,从有形的世界遗产到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他是拍摄“世遗”最多最全的人一点也不为过。他就是从事摄影工作三十多年,现在旅居日本的职业摄影师—周剑生。
松下伴摄影老兵环球世界
熟悉中国摄影发展的朋友,对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著名摄影团体“四月影会”不会陌生,周剑生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拍摄过很多纪实作品。1988年,周剑生东渡日本深造学习摄影,一次街头偶然目睹秘鲁印加圣地马丘比丘的巨幅照片,壮丽的景色深深震撼了他,这是联合国为宣传世界遗产而设的广告,从此这个摄影老兵有了明确的目标——去拍所有的世界遗产。从1994年开始周剑生先后游历77个国家,从北半球到南半球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照片让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然和人类文明的魅力。
不仅通过摄影展现出对世界遗产的丰富感受,周剑生还携带松下的摄像机踏上世界遗产的朝圣之旅,陪伴他走过世界的山山水水。
与松下四次结缘 拓展艺术空间
早在1976年,年轻的周剑生被分配到当时的化工部负责摄影工作,当时其所在的录像组就是使用松下的摄像机,就这样他第一次接触到松下。
第二次与松下结缘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周剑生在好朋友徐佩那里看到其去欧洲旅游拍摄的录像,感觉效果不错,从此他也添置了一台松下S-VHS-C格式的摄像机,伴随他的世界旅行。那时候周剑生每天在拍摄世界遗产的摄影工作结束以后,就把摄像机的镜头对准自己,讲述一天做的工作和见闻。让周剑生没有想到这些本来作为回忆用的素材,在十多年以后被旅游卫视的朋友拿去剪辑了70集的电视片,播放了两个月。十年他足足积攒了96本录像带,不仅是数量庞大,质量也达到了播出要求。
说起周剑生对松下的最大感受,可能要从他和松下的第三次接触开始。在2002年之前整整八年,周剑生在完全没有任何人支持的情况下,一直坚持自费拍摄世界遗产。当时他正准备筹办自己的第一个个人摄影展,遇到了资金上的困难,当时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和松下日本公司的一个部长联系。松下公司在了解了周剑生的基本情况以后,不仅给予了资金赞助,还在影展开幕式的时候从大阪本部派专人前来参加。在周剑生最困难的时候,松下是第一个出来资助的企业,松下对于文化的追求和关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显示出一个国际大型企业对于人类发展应有的责任感。
松下公司还是对外友协的赞助企业,长期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2004经对外友协牵线,松下再次成为周剑生摄影展的赞助商,并且有机会去到松下总部,受到高层领导的热情接待。通过这次接触以后,双方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友好关系,2006年,松下支持两台最新的专业高清数码摄像机给他使用,一台是既能用P2卡又能用磁带拍摄的AG-HVX200,另一台是采取AVCHD格式的SD卡存储摄像机AG-HSC1UMC,从此他真正踏入高清摄像的世界,并一发而不可收。
尤其是他外出最常携带的采用AVCHD压缩方式的松下AG-HSC1UMC,符合他走世界的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轻便,一个是清楚。从静态到动态,松下的摄像设备大大扩展了周剑生的创作空间,创作上的高标准使得松下的高清格式完全达到了他的要求,让他更专心于创作灵感上,古老的文明在他的镜头下重新焕发了光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松下——文明和科技的碰撞
一直以来周剑生都从事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这些有形的遗产拍摄,2004年刚创刊的《中华遗产》杂志邀请他作为首席摄影师,通过这本介绍非物质遗产的杂志,他第一次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国外称作无形文化遗产。周剑生告诉我们,从2001年开始中国陆续有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四项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从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周剑生的拍摄对象从原来的有形遗产扩展到无形遗产。在拍摄过程中,周剑生逐渐感觉到摄影对于表现这类题材的局限性,缺乏声音的记录和完整流程的表现,不适合记录歌舞表演,而这恰恰可以发挥松下高品质专业摄录设备的优势。
自从有了高清摄像机,周剑生就希望有机会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要找到这些分散的资源对于他来说并不容易。机会总是在不经意中到来,第一次集中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很快来临了,那是温家宝总理2007年4月对日展开的“融冰之旅”。当时中国的艺术家带去八个节目作为两国文化交流,其中四个是我国上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目,还有四个是被评为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个千载难逢的拍摄机会,周剑生当然不能错过,他通过朋友联系上艺术团总导演,得以有机会进去拍摄。在一个时间集中了这么多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艺术家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周剑生过足了拍摄瘾。
紧接着在2007年的5月底至6月初,首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隆重举办,周剑生又抓住机会专程过去拍摄。特别是开幕式的重头戏—大巡游表演,不仅有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来自国外的民间歌舞,是一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聚会。周剑生为了找到更好的拍摄角度,从观礼台底下进入巡游队伍中,在耍龙灯的过程中,把镜头一会儿对着脸,一会儿又插下去对着脚,让运动镜头更富有冲击力。当时他和一个助手进去既拍照片也拍录像,满载而归。
周剑生谈松下专业高清使用心得
周剑生现在出去旅行或者去拍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自己的一套拍胶卷的摄影器材,松下HSC1UMC这款小巧的专业高清摄像机也是必备。他告诉我们这款机器给他的印象就是轻便,电池使用时间长,SD卡介质非常方便,特别适合他现在的双栖拍摄。平时出去拍世界遗产,带上这款口袋机不会给他的行囊增加什么负担,搜集素材完全没有问题,只要多带些SD卡就可以。而且从此不用带小的数码相机了,旅行中的随拍照片非常方便。在用高清摄像机拍摄过程中,每当时间充裕,尤其是拍风光素材的时候,他更愿意发挥自己摄影上的经验,多数情况下把机器放在三脚架上采取手动挡,而在去拍无形文化遗产的时候,由于现场变化情况多变,他更偏爱使用自动挡,这样让他更注意拍摄的内容和角度。
周剑生告诉我们,自从有了松下HSC1UMC这款专业高清,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带很多磁带和光盘了,几片SD卡轻松搞定。一块电池完全能够他一天的拍摄所需,再也不用像以前担心电池充电的问题。但他也提醒我们要吸取他北欧之行曾经被偷的教训,注意拍摄完后SD卡的保存。高清的效果使得他非常满意,即使在低照度的情况下也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最后周剑生建议大家旅游的时候带上摄像机,对生活和旅游都会起到协调作用,而且要拍就要选诸如松下这样高品质的摄像机。
和松下一同见证新征程
周剑生追寻世界遗产的旅程始终没有停止,同时他也在每次旅行的空档期,寻找机会把自己对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感动,通过摄影和摄像的展览与人们分享。6月9日,由保利集团和北京市文物局两家主办的周剑生个人摄影展在北京举行,主题定为世界宗教文化遗产。除了静态的照片,还有周剑生拍摄的精彩的动态影像,视频的制作工作同样得到了松下中国的支持。他告诉我们自己现在的计划排得很满,2010年上海世博会还将举办他的个人展览,他还有打算去全国各高校搞活动,把自己的影像经验和学生们进行交流。
这次采访过程中周剑生给我的印象始终是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松下公司等有责任感的企业支持下,他会继续保持旺盛的影像创作生命力,让我们期待他在未来的旅程中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松下伴摄影老兵环球世界
熟悉中国摄影发展的朋友,对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著名摄影团体“四月影会”不会陌生,周剑生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拍摄过很多纪实作品。1988年,周剑生东渡日本深造学习摄影,一次街头偶然目睹秘鲁印加圣地马丘比丘的巨幅照片,壮丽的景色深深震撼了他,这是联合国为宣传世界遗产而设的广告,从此这个摄影老兵有了明确的目标——去拍所有的世界遗产。从1994年开始周剑生先后游历77个国家,从北半球到南半球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照片让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然和人类文明的魅力。
不仅通过摄影展现出对世界遗产的丰富感受,周剑生还携带松下的摄像机踏上世界遗产的朝圣之旅,陪伴他走过世界的山山水水。
与松下四次结缘 拓展艺术空间
早在1976年,年轻的周剑生被分配到当时的化工部负责摄影工作,当时其所在的录像组就是使用松下的摄像机,就这样他第一次接触到松下。
第二次与松下结缘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周剑生在好朋友徐佩那里看到其去欧洲旅游拍摄的录像,感觉效果不错,从此他也添置了一台松下S-VHS-C格式的摄像机,伴随他的世界旅行。那时候周剑生每天在拍摄世界遗产的摄影工作结束以后,就把摄像机的镜头对准自己,讲述一天做的工作和见闻。让周剑生没有想到这些本来作为回忆用的素材,在十多年以后被旅游卫视的朋友拿去剪辑了70集的电视片,播放了两个月。十年他足足积攒了96本录像带,不仅是数量庞大,质量也达到了播出要求。
说起周剑生对松下的最大感受,可能要从他和松下的第三次接触开始。在2002年之前整整八年,周剑生在完全没有任何人支持的情况下,一直坚持自费拍摄世界遗产。当时他正准备筹办自己的第一个个人摄影展,遇到了资金上的困难,当时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和松下日本公司的一个部长联系。松下公司在了解了周剑生的基本情况以后,不仅给予了资金赞助,还在影展开幕式的时候从大阪本部派专人前来参加。在周剑生最困难的时候,松下是第一个出来资助的企业,松下对于文化的追求和关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显示出一个国际大型企业对于人类发展应有的责任感。
松下公司还是对外友协的赞助企业,长期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2004经对外友协牵线,松下再次成为周剑生摄影展的赞助商,并且有机会去到松下总部,受到高层领导的热情接待。通过这次接触以后,双方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友好关系,2006年,松下支持两台最新的专业高清数码摄像机给他使用,一台是既能用P2卡又能用磁带拍摄的AG-HVX200,另一台是采取AVCHD格式的SD卡存储摄像机AG-HSC1UMC,从此他真正踏入高清摄像的世界,并一发而不可收。
尤其是他外出最常携带的采用AVCHD压缩方式的松下AG-HSC1UMC,符合他走世界的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轻便,一个是清楚。从静态到动态,松下的摄像设备大大扩展了周剑生的创作空间,创作上的高标准使得松下的高清格式完全达到了他的要求,让他更专心于创作灵感上,古老的文明在他的镜头下重新焕发了光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松下——文明和科技的碰撞
一直以来周剑生都从事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这些有形的遗产拍摄,2004年刚创刊的《中华遗产》杂志邀请他作为首席摄影师,通过这本介绍非物质遗产的杂志,他第一次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国外称作无形文化遗产。周剑生告诉我们,从2001年开始中国陆续有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四项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从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周剑生的拍摄对象从原来的有形遗产扩展到无形遗产。在拍摄过程中,周剑生逐渐感觉到摄影对于表现这类题材的局限性,缺乏声音的记录和完整流程的表现,不适合记录歌舞表演,而这恰恰可以发挥松下高品质专业摄录设备的优势。
自从有了高清摄像机,周剑生就希望有机会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要找到这些分散的资源对于他来说并不容易。机会总是在不经意中到来,第一次集中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很快来临了,那是温家宝总理2007年4月对日展开的“融冰之旅”。当时中国的艺术家带去八个节目作为两国文化交流,其中四个是我国上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目,还有四个是被评为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个千载难逢的拍摄机会,周剑生当然不能错过,他通过朋友联系上艺术团总导演,得以有机会进去拍摄。在一个时间集中了这么多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艺术家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周剑生过足了拍摄瘾。
紧接着在2007年的5月底至6月初,首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隆重举办,周剑生又抓住机会专程过去拍摄。特别是开幕式的重头戏—大巡游表演,不仅有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来自国外的民间歌舞,是一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聚会。周剑生为了找到更好的拍摄角度,从观礼台底下进入巡游队伍中,在耍龙灯的过程中,把镜头一会儿对着脸,一会儿又插下去对着脚,让运动镜头更富有冲击力。当时他和一个助手进去既拍照片也拍录像,满载而归。
周剑生谈松下专业高清使用心得
周剑生现在出去旅行或者去拍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自己的一套拍胶卷的摄影器材,松下HSC1UMC这款小巧的专业高清摄像机也是必备。他告诉我们这款机器给他的印象就是轻便,电池使用时间长,SD卡介质非常方便,特别适合他现在的双栖拍摄。平时出去拍世界遗产,带上这款口袋机不会给他的行囊增加什么负担,搜集素材完全没有问题,只要多带些SD卡就可以。而且从此不用带小的数码相机了,旅行中的随拍照片非常方便。在用高清摄像机拍摄过程中,每当时间充裕,尤其是拍风光素材的时候,他更愿意发挥自己摄影上的经验,多数情况下把机器放在三脚架上采取手动挡,而在去拍无形文化遗产的时候,由于现场变化情况多变,他更偏爱使用自动挡,这样让他更注意拍摄的内容和角度。
周剑生告诉我们,自从有了松下HSC1UMC这款专业高清,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带很多磁带和光盘了,几片SD卡轻松搞定。一块电池完全能够他一天的拍摄所需,再也不用像以前担心电池充电的问题。但他也提醒我们要吸取他北欧之行曾经被偷的教训,注意拍摄完后SD卡的保存。高清的效果使得他非常满意,即使在低照度的情况下也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最后周剑生建议大家旅游的时候带上摄像机,对生活和旅游都会起到协调作用,而且要拍就要选诸如松下这样高品质的摄像机。
和松下一同见证新征程
周剑生追寻世界遗产的旅程始终没有停止,同时他也在每次旅行的空档期,寻找机会把自己对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感动,通过摄影和摄像的展览与人们分享。6月9日,由保利集团和北京市文物局两家主办的周剑生个人摄影展在北京举行,主题定为世界宗教文化遗产。除了静态的照片,还有周剑生拍摄的精彩的动态影像,视频的制作工作同样得到了松下中国的支持。他告诉我们自己现在的计划排得很满,2010年上海世博会还将举办他的个人展览,他还有打算去全国各高校搞活动,把自己的影像经验和学生们进行交流。
这次采访过程中周剑生给我的印象始终是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松下公司等有责任感的企业支持下,他会继续保持旺盛的影像创作生命力,让我们期待他在未来的旅程中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更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