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搭建交互式学习平台,学生依托其相互学习,弥补教学资源不足,降低学习成本,相互成就,提升能力素质。
【关键词】互助学习 资源整合
【基金项目】2017年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一般课题(GZYYB201718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035-02
当今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分工日趋细密,人与人相互依存才能更好生存。投射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职教育,互助式学习当成为未来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究其原因, 受惠于互联网普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获取教学资讯不再困难。同时,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体制外学习成本高企。动辄几百元乃至上千元一个学时的学习支出,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加上现在学生自主性学习意愿越来越强,互助式学习正好给其提供较好舞台,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大大增加。
理想的互助式学习,构建一个交互式学习平台,让有意者依托这个平台开展自主性学习。这种模式体现为,每位参与平台学习者,在平台上登记一(几)项过硬的“本领”(特长)。平台将贡献者信息入库、发布,供人选择。任何入库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自己需求信息。平台根据需求配对,达到开班条件,开班授课,进入授课流程,实行流程管理,直到双方通过考核,课程完美收关。
这种设计,突破传统一对一服务,提升教学效率与效益。它能非常有效解决两个问题,即学生学习心态与学习资源欠缺问题。学校传统教育,也提倡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不过,这种帮助呈单向性特点,学校提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帮扶学习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实践证明,单向帮扶式,并不能带来被帮扶者学习成绩大进步。所谓近朱者赤的思想,在此领域似达不到预期效果。毕竟优秀者学习方式,对后进者并不一定适用。再加上优秀者所站的道德制高点,让后进者心理上受到相当大的挤压,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反而因其潜意识上的抗拒产生对学习厌倦心理。互助式学习,学习者用交换所得,心态更为平和,学习压抑感与抵制心理会降低许多。此种学习方式下,施教者也是受教者,受教者也是施教者。对于教学者,当有更大的耐心,要将对方教会。对于受教者,则不会产生向同学学习的自卑心理。这种心态上的变化,让学生有更强烈的学习自信,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这样会产生相互激励的作用心理,教学与学习效率效益都会得到极大程度升。也有效解决公共自选课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动力不强的问题。
二是解决教学资源欠缺问题。以往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关注点往往是本教育时段应当完成的刚性任务,对非本教育学段的教学任务,关注度比较低。学校教师队伍一般术业有专攻,现有师资条件下,开设太多“非刚需”课程好似有点儿不务正业。在互助模式下,从理论上讲,资源几乎可以无限配置,有多少需求,就会有多少资源。互助式学习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了无限可能。几乎学生所有专长,都可以纳入资源范畴,课程资源将呈半开放式、全景式、放射性状态。在这种资源状态下,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寻求到解决途径。
青年学生成长共性,他们都有利用自身专长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愿望。学生大都有某一或者某几方面的优点或长处。很多学生在成长历程中,都被自己家长送到各类小班打熬过的经历。这些学习经历,有可能曾经是痛苦的过程,学成之后,又是一笔宝贵财富。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互助式学习,是将学生之间自发的互助,变成一种自觉。虽然带有一定功利性,但相较于其自身的成长锻炼来讲,其负面影响将十分有限,并且可以用一定措施调控。
互助式学习管理,有两个难题需要攻克:一是质量,二是效益。一般印象中,高职院校学生是应试教育牺牲品,普通本科招生的“下角料”。这些学生或中考被筛选后进入中职,其自身能力先天不足;参加普通高考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能力 不足以进入本科院校学习。让这些学习成绩一两百分,自身能力问题一大把的学生担纲教学,他们有能力胜任这里角色,尤其是充当教育者的角度吗?再就是这些课程该如何管理,如何鉴定其教学或学习效果,会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师资”问题,不是交互式学习制约瓶颈。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在中高考上都充当应试牺牲品,但应试成绩不能成为此人全面画像。相较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更容易出一些偏才、怪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某一领域能力相当突出,用应试教育框框来框,则屈居下游。用应试教育模式来套,像鲁迅、钱伟长、华罗庚等卓有建树的诸多名人,在当今时代,至多只有进高职的份儿。更何况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学生成长早期,让其上过各种班儿,培养其各方面特长。这些特长类资源,为互助式教学打下一定基础。
对于互助式学习教学质量把控,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为避免因学生个体间差异导致的教学质量顾虑,可以采取一些刚柔相济的方式来避免因教师个体差异导致的质量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人主讲,多人辅备的形式,集众人力量,把课上好。或者一人宏观建构,集体成员一人负责一个方面,集合大家力量,把课给拿下来。也可以几个轮流主讲的方式,共同审阅教学设计,每人主讲其中一个专题,有效降低教学质量风险。每门课可以提供一个或者几个教学指导教师,审阅教学进度,把握出口关,提升教学质量。革新授课设置,实行小步快跑式的方式。将纳入互助学习的科目,实行轻课程管理方式:即教学目标小,教学任务轻,教学时长短的“三小”轻课程。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互助学习课程,应当是人才培养整体方案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借鉴其他公选课经验,实行准入审查制度。对于准备开设的课程,先向管理单位申报,由管理单位对根据课程设置要求,从课程理念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手段到教学方式,从考核方式到考核过程,再到主讲人(团队)基本能力素质进行全方位考察,通过客观的标准认定后,将其纳入公共自选课课程资源库,让学生选择上课。达到开课标准的,由管理部门给予相应的国民待遇。即授课时间、地点、设备、资源配备等,都按课程要求配置到位。对于班额控制,可以稍显灵活,应以小班或超小班为主,符合开班条件,正式开班上课。对于上课人员的考核奖励,可以参照教学考核标准,制定一套适合此类课堂的课程标准,既是对知识的尊重,同时,也可以有效激发参与者教学积极性。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很多东西,处于教师角度与处于学生角度,看问题的方式是有很大不同。施教过程,不像学习那样轻松,看待问题更全面,更客观。学习时,可以由兴趣,可以选择性学习,对于自己不感兴趣或者当时不大需要的知识点,可以有意识避开,它并不影响自己对该类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但站在教的角度,问题不容回避,你自己都搞不懂、弄不通,何以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影响,让学生能够透彻理解你要传授的东西。教是对自己所学东西再次提炼与升華。站在教的角度体验到教学的不易,转过来作为学生,对于学习,当更为认真而深入,学习的效率与效益也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极其复杂,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相较于本科学校学生,他们将更早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互助式学习,能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自主学习,补足前期学习所欠火候,铲除成长道路上的暗礁,以阳光姿态迎接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交互式学习思想,为其今后走上社会,利用自身优势为自身成长提供更多便利条件,扎下了深深的思想之根。
互助式学习,是个全新的课题,需要全方位深入探讨研究,才能有效呵护这一新苗,助力它成长为教育领域的参天大树。交互式学习的茁壮成长,将助力于学生学习,助力于教育发展,更助力于社会进步。
作者简介:
刘绪东(1971-),男,汉族,湖北省随州市人,大学学历,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与教育管理。
【关键词】互助学习 资源整合
【基金项目】2017年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一般课题(GZYYB201718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035-02
当今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分工日趋细密,人与人相互依存才能更好生存。投射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职教育,互助式学习当成为未来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究其原因, 受惠于互联网普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获取教学资讯不再困难。同时,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体制外学习成本高企。动辄几百元乃至上千元一个学时的学习支出,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加上现在学生自主性学习意愿越来越强,互助式学习正好给其提供较好舞台,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大大增加。
理想的互助式学习,构建一个交互式学习平台,让有意者依托这个平台开展自主性学习。这种模式体现为,每位参与平台学习者,在平台上登记一(几)项过硬的“本领”(特长)。平台将贡献者信息入库、发布,供人选择。任何入库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自己需求信息。平台根据需求配对,达到开班条件,开班授课,进入授课流程,实行流程管理,直到双方通过考核,课程完美收关。
这种设计,突破传统一对一服务,提升教学效率与效益。它能非常有效解决两个问题,即学生学习心态与学习资源欠缺问题。学校传统教育,也提倡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不过,这种帮助呈单向性特点,学校提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帮扶学习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实践证明,单向帮扶式,并不能带来被帮扶者学习成绩大进步。所谓近朱者赤的思想,在此领域似达不到预期效果。毕竟优秀者学习方式,对后进者并不一定适用。再加上优秀者所站的道德制高点,让后进者心理上受到相当大的挤压,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反而因其潜意识上的抗拒产生对学习厌倦心理。互助式学习,学习者用交换所得,心态更为平和,学习压抑感与抵制心理会降低许多。此种学习方式下,施教者也是受教者,受教者也是施教者。对于教学者,当有更大的耐心,要将对方教会。对于受教者,则不会产生向同学学习的自卑心理。这种心态上的变化,让学生有更强烈的学习自信,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这样会产生相互激励的作用心理,教学与学习效率效益都会得到极大程度升。也有效解决公共自选课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动力不强的问题。
二是解决教学资源欠缺问题。以往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关注点往往是本教育时段应当完成的刚性任务,对非本教育学段的教学任务,关注度比较低。学校教师队伍一般术业有专攻,现有师资条件下,开设太多“非刚需”课程好似有点儿不务正业。在互助模式下,从理论上讲,资源几乎可以无限配置,有多少需求,就会有多少资源。互助式学习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了无限可能。几乎学生所有专长,都可以纳入资源范畴,课程资源将呈半开放式、全景式、放射性状态。在这种资源状态下,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寻求到解决途径。
青年学生成长共性,他们都有利用自身专长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愿望。学生大都有某一或者某几方面的优点或长处。很多学生在成长历程中,都被自己家长送到各类小班打熬过的经历。这些学习经历,有可能曾经是痛苦的过程,学成之后,又是一笔宝贵财富。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互助式学习,是将学生之间自发的互助,变成一种自觉。虽然带有一定功利性,但相较于其自身的成长锻炼来讲,其负面影响将十分有限,并且可以用一定措施调控。
互助式学习管理,有两个难题需要攻克:一是质量,二是效益。一般印象中,高职院校学生是应试教育牺牲品,普通本科招生的“下角料”。这些学生或中考被筛选后进入中职,其自身能力先天不足;参加普通高考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能力 不足以进入本科院校学习。让这些学习成绩一两百分,自身能力问题一大把的学生担纲教学,他们有能力胜任这里角色,尤其是充当教育者的角度吗?再就是这些课程该如何管理,如何鉴定其教学或学习效果,会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师资”问题,不是交互式学习制约瓶颈。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在中高考上都充当应试牺牲品,但应试成绩不能成为此人全面画像。相较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更容易出一些偏才、怪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某一领域能力相当突出,用应试教育框框来框,则屈居下游。用应试教育模式来套,像鲁迅、钱伟长、华罗庚等卓有建树的诸多名人,在当今时代,至多只有进高职的份儿。更何况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学生成长早期,让其上过各种班儿,培养其各方面特长。这些特长类资源,为互助式教学打下一定基础。
对于互助式学习教学质量把控,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为避免因学生个体间差异导致的教学质量顾虑,可以采取一些刚柔相济的方式来避免因教师个体差异导致的质量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人主讲,多人辅备的形式,集众人力量,把课上好。或者一人宏观建构,集体成员一人负责一个方面,集合大家力量,把课给拿下来。也可以几个轮流主讲的方式,共同审阅教学设计,每人主讲其中一个专题,有效降低教学质量风险。每门课可以提供一个或者几个教学指导教师,审阅教学进度,把握出口关,提升教学质量。革新授课设置,实行小步快跑式的方式。将纳入互助学习的科目,实行轻课程管理方式:即教学目标小,教学任务轻,教学时长短的“三小”轻课程。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互助学习课程,应当是人才培养整体方案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借鉴其他公选课经验,实行准入审查制度。对于准备开设的课程,先向管理单位申报,由管理单位对根据课程设置要求,从课程理念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手段到教学方式,从考核方式到考核过程,再到主讲人(团队)基本能力素质进行全方位考察,通过客观的标准认定后,将其纳入公共自选课课程资源库,让学生选择上课。达到开课标准的,由管理部门给予相应的国民待遇。即授课时间、地点、设备、资源配备等,都按课程要求配置到位。对于班额控制,可以稍显灵活,应以小班或超小班为主,符合开班条件,正式开班上课。对于上课人员的考核奖励,可以参照教学考核标准,制定一套适合此类课堂的课程标准,既是对知识的尊重,同时,也可以有效激发参与者教学积极性。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很多东西,处于教师角度与处于学生角度,看问题的方式是有很大不同。施教过程,不像学习那样轻松,看待问题更全面,更客观。学习时,可以由兴趣,可以选择性学习,对于自己不感兴趣或者当时不大需要的知识点,可以有意识避开,它并不影响自己对该类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但站在教的角度,问题不容回避,你自己都搞不懂、弄不通,何以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影响,让学生能够透彻理解你要传授的东西。教是对自己所学东西再次提炼与升華。站在教的角度体验到教学的不易,转过来作为学生,对于学习,当更为认真而深入,学习的效率与效益也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极其复杂,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相较于本科学校学生,他们将更早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互助式学习,能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自主学习,补足前期学习所欠火候,铲除成长道路上的暗礁,以阳光姿态迎接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交互式学习思想,为其今后走上社会,利用自身优势为自身成长提供更多便利条件,扎下了深深的思想之根。
互助式学习,是个全新的课题,需要全方位深入探讨研究,才能有效呵护这一新苗,助力它成长为教育领域的参天大树。交互式学习的茁壮成长,将助力于学生学习,助力于教育发展,更助力于社会进步。
作者简介:
刘绪东(1971-),男,汉族,湖北省随州市人,大学学历,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与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