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什噶尔古称疏勒国,它的“歌舞之乡”的美名则可直溯秦汉,那时的疏勒乐曲就已十分出名,至隋唐时期疏勒乐已达到鼎盛,与龟兹乐一、于闯乐、高昌乐并称西域四大乐舞,并对中原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些穿透时光的音乐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伎胡音务多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这是唐代诗人元稹描写西域乐舞的诗句,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那乐声的深沉悲壮和清丽婉约。
喀什噶尔古称疏勒国,它的“歌舞之乡”的美名则可直溯秦汉,那时的疏勒乐曲就已十分出名,至隋唐时期疏勒乐已达到鼎盛,与龟兹乐、于阗乐、高昌乐并称西域四大乐舞,并对中原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在今天,我们仍能听到这些悠扬的乐声,他们出自那些千姿百态的精美乐器:都塔尔、热瓦甫、沙塔尔、卡龙琴、艾捷克……几乎每一种乐器的身后,都隐藏着一段古老的记忆,《隋书·音乐志》曾记载:疏勒乐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笛、萧、筚篥、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等十种。唐朝时,这些来自疏勒国的乐器还和它们的演奏者一起风靡了长安,其中妙解琵琶的乐师裴神符就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和赞赏。或者,我们今天再也没有办法在喀什噶尔找到琵琶和竖箜篌的身影,但是,莎车文工团的团长,对木卡姆和维吾尔族乐器都深有研究的依力哈木却告诉我,虽然西域的琵琶留在了中原,但是生活在西域的维吾尔族的先祖们把原来琵琶的琴身加长,就形成了后来的弹拨尔和都塔尔。在喀什,几乎每一种维吾尔族乐器都带有东方或者西方的影子,卡龙琴样子像扬琴,声音却与古筝类似,甜美纯净,胡西塔尔与小提琴同源,艾捷克则恰似二胡。“正是因为它们的身上带着历史的烙印,彰显着维吾尔族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它们才会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依力哈木的介绍让我对不禁维吾尔族乐器更加充满了好奇,我不仅想仔细聆听每一种乐器美妙的声音,还想知道它们诞生的过程。
追寻西域乐器的辉煌
之后,似乎是为了追寻当年两域乐曲的辉煌,我在初冬一个晴朗的早晨,穿过了喀什噶尔的街巷,在浓缩了喀什文化与历史的手工艺品一条街——吾斯塘博依街上彷徨,循着那乐声,我们走进了一家不起眼的、古朴的乐器店。弹奏乐器的是一个中年的维吾尔族男子,他告诉我,他是阿克苏文工团的乐队队长,名叫阿不来提,是专程来这家店定做乐器的:“全疆很多文艺团体都到这里来买乐器,因为它是一家老店,做的乐器音色好,装饰也精致。”阿不来提边说边继续沉醉地弹起了沙塔尔,那真是一把精美绝伦的沙塔尔:油亮的琴身呈华贵的红黄色,上面刻满了花纹,琴头雕成了一只振翅欲飞的小鸟,让人觉得那清脆圆润的琴声仿佛是清晨鸟儿的歌唱。
乐器店的隔壁就是手工作坊,几个老工匠正在埋头砍、削、旋、凿,那一块块木头在他们的手里魔术般变成了圆形的空心的琴体,长长的、纤细的琴身,做琴体和调弦是店的主人、已经70岁的阿巴拜克日,“因为这两样最重要,关系着乐器音质的好坏。”阿巴拜克日说。他从9岁就跟着父亲学艺了,几十年来,不知有多少把奏出了绝世音乐的乐器诞生在他的手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喀什噶尔街巷中纳格拉鼓的脆响,艾提尕广场都塔尔的张扬,麦盖提刀郎之乡卡龙琴的清幽,几乎都来自于阿巴拜克日手中的刻刀。他可以制作维吾尔族所有的乐器,品种多达2()余种。阿巴拜克日告诉我,之所以全飘各地包括喀什本地的艺人都喜欢用他做的乐器,是因为这是一门祖传的手艺,几代人的精心打造,几代人的细心研磨,使他们的乐器不但音色圆润,而且很有艺术收藏价值。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他耐心地一样一样给我讲解起了维吾尔族乐器的来历、制作方法和特点。
都塔尔和弹拨尔相似,外形像个长柄的大水瓢,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材料多采用经过自然干燥的桑木、杏术或核桃木,规格尺寸按照男士、女士和儿童的不同分类而定,通常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柄上用丝弦缠17个品位,小的有14个品位,男女都能弹奏。弹奏出来的琴音柔美动听,但是由于声音不够响亮,所以大多数时间用于小型的家庭聚会,演奏者自弹自唱,正可以尽情抒发情感。所以维吾尔族的女子尤其喜欢弹奏都塔尔。
当然,在维吾尔乐器中,我们最不能忘记的是纳格拉鼓,这是喀什噶尔最具有风情的声音,黄昏的迎亲车队、店铺的开张庆典、节日的街头巷尾,最先响起的,都是纳格拉鼓的脆响。史学家们推测,纳格拉鼓很可能是隋唐时期传人中原的羯鼓的后代,而达卜(手鼓)则极似答腊鼓。维吾尔人的乐感极强,所以鼓点于他们来说,就像人生的节拍一样重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鼓声,他们的脚就会随着鼓点踏步,手就会不自觉地击打跳动,所以维吾尔人说,他们手里有两个馕,一个吃的,一个敲的,鼓乐,和他们的粮食一样不可或缺。
维吾尔族乐器世家的辉煌
在琳琅满目的乐器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疏勒乐穿透时空的魅力,忍不住取下一把热瓦甫顺手弹拨了几下,虽不成曲调,却弦如弯弓,射出了几支锐利又不失清润的音乐之箭,声音之洪亮高亢出乎我所料,我立刻想到了史书所载的一个故事,说疏勒乐师裴神符在唐朝入京,曾奏一曲《倾杯乐》,声极激越,竟以群马奔腾伴舞,想必那所奏之乐器中,必有热瓦甫吧!
见我对乐器如醉如痴的样子,阿巴拜克日捻着胡须颇为得意地谈起了家史,他告诉我,大约在1000年前喀喇汗王朝的时候,喀什噶尔就成了两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手工艺者纷纷到喀什来谋生发展,他的祖先也是在那时候定居喀什的,那个时候的喀什噶尔十分繁荣,人们热爱音乐、诗歌和舞蹈,制作乐器也就成了一门非常受人尊重又能够安身立命的好手艺。
在维吾尔族音乐中,也有不少流派,所用的乐器也不尽相同,喀什噶尔木卡姆源于莎车古叶尔羌汗国,以热瓦甫和都塔尔为主要乐器,刀郎木卡姆却出自麦盖提县刀郎后裔的创造,主打乐器为卡龙琴,制作乐器的时候就要对各个音乐流派作深入的了解,不仅自己要熟谙音律,还要摸透每种音乐的特色和风格,或悠远、或深邃、或欢乐、或悲壮,这样才能调出好弦,让乐器成为音乐的灵魂。
1950年喀什噶尔解放后,阿巴拜克日和其他手工艺者一样进了喀什工艺美术社,80年代后重出江湖,在政策的引导下又开起了乐器店。后来旅游业发展迅速,阿巴拜克目到深圳、广州等地去旅游了一趟,回来以后脑子更活了,不仅制作演奏用的乐器,还将乐器制作成小巧精致的旅游纪念品,你瞧,一面手鼓星满满地摆了一圈小乐器,精美绝伦,让人一看就不忍释手,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呢!
我们去的时候,他正在制作“镇店之宝”,一把8.5米长的巨型热瓦甫,他说:这把热瓦甫做了3年才做好,它是我们维吾尔族音乐的象征,也是我们这个乐器世家的象征。
在我们将要离去时,阿巴拜克日老人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的乐器都要用桑术来做吗?因为别的木头做出来的声音都不及桑木好听。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个白胡子老头踏着祥云来到喀什噶尔的高山上,弹起了一把沙塔尔,那美妙的音乐让风都停住了脚步,让鸟儿都停止了歌唱。老人离去后,喀什噶尔的居民思念这美好的音乐,纷纷仿制老人弹奏的沙塔尔,但树木葱茏的高山都伐秃了也没有做出一把能弹出动人音乐的琴。一位年轻人决定到更远的山上去寻找能奏出仙乐的树木。他走啊走啊,碰上了一位老人,老人问:“小伙子,你干什么去?”年轻人说:“去伐树造琴。”老人笑了说:“要伐你就伐桑树,因为当年的老者弹沙塔尔时,别的树木都睡着了,惟有桑树用心听着,那仙乐就渗透在桑树的体内,所以只有桑木能做出有美妙音乐的琴。”从此维吾尔人制作乐器都用桑木。
术头尚且有思维与灵性,何况人呢?维吾尔人就像那桑木一样,连血液里都渗着音乐,所以他们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那些穿透时光的音乐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伎胡音务多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这是唐代诗人元稹描写西域乐舞的诗句,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那乐声的深沉悲壮和清丽婉约。
喀什噶尔古称疏勒国,它的“歌舞之乡”的美名则可直溯秦汉,那时的疏勒乐曲就已十分出名,至隋唐时期疏勒乐已达到鼎盛,与龟兹乐、于阗乐、高昌乐并称西域四大乐舞,并对中原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在今天,我们仍能听到这些悠扬的乐声,他们出自那些千姿百态的精美乐器:都塔尔、热瓦甫、沙塔尔、卡龙琴、艾捷克……几乎每一种乐器的身后,都隐藏着一段古老的记忆,《隋书·音乐志》曾记载:疏勒乐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笛、萧、筚篥、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等十种。唐朝时,这些来自疏勒国的乐器还和它们的演奏者一起风靡了长安,其中妙解琵琶的乐师裴神符就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和赞赏。或者,我们今天再也没有办法在喀什噶尔找到琵琶和竖箜篌的身影,但是,莎车文工团的团长,对木卡姆和维吾尔族乐器都深有研究的依力哈木却告诉我,虽然西域的琵琶留在了中原,但是生活在西域的维吾尔族的先祖们把原来琵琶的琴身加长,就形成了后来的弹拨尔和都塔尔。在喀什,几乎每一种维吾尔族乐器都带有东方或者西方的影子,卡龙琴样子像扬琴,声音却与古筝类似,甜美纯净,胡西塔尔与小提琴同源,艾捷克则恰似二胡。“正是因为它们的身上带着历史的烙印,彰显着维吾尔族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它们才会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依力哈木的介绍让我对不禁维吾尔族乐器更加充满了好奇,我不仅想仔细聆听每一种乐器美妙的声音,还想知道它们诞生的过程。
追寻西域乐器的辉煌
之后,似乎是为了追寻当年两域乐曲的辉煌,我在初冬一个晴朗的早晨,穿过了喀什噶尔的街巷,在浓缩了喀什文化与历史的手工艺品一条街——吾斯塘博依街上彷徨,循着那乐声,我们走进了一家不起眼的、古朴的乐器店。弹奏乐器的是一个中年的维吾尔族男子,他告诉我,他是阿克苏文工团的乐队队长,名叫阿不来提,是专程来这家店定做乐器的:“全疆很多文艺团体都到这里来买乐器,因为它是一家老店,做的乐器音色好,装饰也精致。”阿不来提边说边继续沉醉地弹起了沙塔尔,那真是一把精美绝伦的沙塔尔:油亮的琴身呈华贵的红黄色,上面刻满了花纹,琴头雕成了一只振翅欲飞的小鸟,让人觉得那清脆圆润的琴声仿佛是清晨鸟儿的歌唱。
乐器店的隔壁就是手工作坊,几个老工匠正在埋头砍、削、旋、凿,那一块块木头在他们的手里魔术般变成了圆形的空心的琴体,长长的、纤细的琴身,做琴体和调弦是店的主人、已经70岁的阿巴拜克日,“因为这两样最重要,关系着乐器音质的好坏。”阿巴拜克日说。他从9岁就跟着父亲学艺了,几十年来,不知有多少把奏出了绝世音乐的乐器诞生在他的手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喀什噶尔街巷中纳格拉鼓的脆响,艾提尕广场都塔尔的张扬,麦盖提刀郎之乡卡龙琴的清幽,几乎都来自于阿巴拜克日手中的刻刀。他可以制作维吾尔族所有的乐器,品种多达2()余种。阿巴拜克日告诉我,之所以全飘各地包括喀什本地的艺人都喜欢用他做的乐器,是因为这是一门祖传的手艺,几代人的精心打造,几代人的细心研磨,使他们的乐器不但音色圆润,而且很有艺术收藏价值。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他耐心地一样一样给我讲解起了维吾尔族乐器的来历、制作方法和特点。
都塔尔和弹拨尔相似,外形像个长柄的大水瓢,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材料多采用经过自然干燥的桑木、杏术或核桃木,规格尺寸按照男士、女士和儿童的不同分类而定,通常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柄上用丝弦缠17个品位,小的有14个品位,男女都能弹奏。弹奏出来的琴音柔美动听,但是由于声音不够响亮,所以大多数时间用于小型的家庭聚会,演奏者自弹自唱,正可以尽情抒发情感。所以维吾尔族的女子尤其喜欢弹奏都塔尔。
当然,在维吾尔乐器中,我们最不能忘记的是纳格拉鼓,这是喀什噶尔最具有风情的声音,黄昏的迎亲车队、店铺的开张庆典、节日的街头巷尾,最先响起的,都是纳格拉鼓的脆响。史学家们推测,纳格拉鼓很可能是隋唐时期传人中原的羯鼓的后代,而达卜(手鼓)则极似答腊鼓。维吾尔人的乐感极强,所以鼓点于他们来说,就像人生的节拍一样重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鼓声,他们的脚就会随着鼓点踏步,手就会不自觉地击打跳动,所以维吾尔人说,他们手里有两个馕,一个吃的,一个敲的,鼓乐,和他们的粮食一样不可或缺。
维吾尔族乐器世家的辉煌
在琳琅满目的乐器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疏勒乐穿透时空的魅力,忍不住取下一把热瓦甫顺手弹拨了几下,虽不成曲调,却弦如弯弓,射出了几支锐利又不失清润的音乐之箭,声音之洪亮高亢出乎我所料,我立刻想到了史书所载的一个故事,说疏勒乐师裴神符在唐朝入京,曾奏一曲《倾杯乐》,声极激越,竟以群马奔腾伴舞,想必那所奏之乐器中,必有热瓦甫吧!
见我对乐器如醉如痴的样子,阿巴拜克日捻着胡须颇为得意地谈起了家史,他告诉我,大约在1000年前喀喇汗王朝的时候,喀什噶尔就成了两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手工艺者纷纷到喀什来谋生发展,他的祖先也是在那时候定居喀什的,那个时候的喀什噶尔十分繁荣,人们热爱音乐、诗歌和舞蹈,制作乐器也就成了一门非常受人尊重又能够安身立命的好手艺。
在维吾尔族音乐中,也有不少流派,所用的乐器也不尽相同,喀什噶尔木卡姆源于莎车古叶尔羌汗国,以热瓦甫和都塔尔为主要乐器,刀郎木卡姆却出自麦盖提县刀郎后裔的创造,主打乐器为卡龙琴,制作乐器的时候就要对各个音乐流派作深入的了解,不仅自己要熟谙音律,还要摸透每种音乐的特色和风格,或悠远、或深邃、或欢乐、或悲壮,这样才能调出好弦,让乐器成为音乐的灵魂。
1950年喀什噶尔解放后,阿巴拜克日和其他手工艺者一样进了喀什工艺美术社,80年代后重出江湖,在政策的引导下又开起了乐器店。后来旅游业发展迅速,阿巴拜克目到深圳、广州等地去旅游了一趟,回来以后脑子更活了,不仅制作演奏用的乐器,还将乐器制作成小巧精致的旅游纪念品,你瞧,一面手鼓星满满地摆了一圈小乐器,精美绝伦,让人一看就不忍释手,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呢!
我们去的时候,他正在制作“镇店之宝”,一把8.5米长的巨型热瓦甫,他说:这把热瓦甫做了3年才做好,它是我们维吾尔族音乐的象征,也是我们这个乐器世家的象征。
在我们将要离去时,阿巴拜克日老人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的乐器都要用桑术来做吗?因为别的木头做出来的声音都不及桑木好听。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个白胡子老头踏着祥云来到喀什噶尔的高山上,弹起了一把沙塔尔,那美妙的音乐让风都停住了脚步,让鸟儿都停止了歌唱。老人离去后,喀什噶尔的居民思念这美好的音乐,纷纷仿制老人弹奏的沙塔尔,但树木葱茏的高山都伐秃了也没有做出一把能弹出动人音乐的琴。一位年轻人决定到更远的山上去寻找能奏出仙乐的树木。他走啊走啊,碰上了一位老人,老人问:“小伙子,你干什么去?”年轻人说:“去伐树造琴。”老人笑了说:“要伐你就伐桑树,因为当年的老者弹沙塔尔时,别的树木都睡着了,惟有桑树用心听着,那仙乐就渗透在桑树的体内,所以只有桑木能做出有美妙音乐的琴。”从此维吾尔人制作乐器都用桑木。
术头尚且有思维与灵性,何况人呢?维吾尔人就像那桑木一样,连血液里都渗着音乐,所以他们才会如此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