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主要做人的思想工作,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开阔视野,特别注意社会意识或者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需要特别注意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客观规律吧的现实指导作用,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奠定科学的哲学基础,提供科学的哲学论证。
【关键词】:哲学视角;思想政治工作;人学理论;客观规律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1]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始终是现实人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被决定因素。这就决定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大势,帮助人们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来龙去脉和存在的历史必然性,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或者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或者阻碍社会的有序发展。“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2]马克思也曾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而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马克思主义涵盖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相关科学理论,是我党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在血雨腥风中奋起,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前提就在于我们选择并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马克思主义整合精神生产要素,调节社会精神生产的关键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4]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实际,考察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环境,置身人们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新发展,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说服力。
二、人的本质理念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着丰富而科学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马克思认为,劳动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5]劳动实践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生产资料的生产。这些生产均属于人类生存的首要前提。思想政治工作是精神生产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關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借鉴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前提下,对人的本质提出了科学的见解。折射到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应该要特别注意,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生活实践环境,结合具体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及时、适时地施加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教学、服务、管理等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第三,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生理需要、而且包括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一定要求和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而设置的培养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坚定、思想道德素质高尚、文化素养精湛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始终关注学生、爱护学生并且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摆脱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也抛弃了费尔巴哈把人当做“感性的人”的理念,深刻指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劳动个体,始终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这种社会关系也只能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社会关系是现实的人社会实践的结果和表现形式,人的不同层面的需要决定了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方向和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必须首先坚持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以求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客观规律
客观规律是指客观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与此相对应的主观能动性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通常情况下,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主观能动性的最大限度发挥是遵循客观规律的最好表现,二者只有相互作用,才能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更好地造福于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6]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彼此配合,相互认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教育教学目标要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平保持“跳一跳,够得着”的“适度张力”规律,遵循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规律,遵循协调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教育实践,需要文明校园的创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管理到位、治理有方、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同时,还需要思想政治课发挥自身的主阵地作用,其他各门课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安定的校园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片检验的净土。在这里,还需要特别注意,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要自觉向教育对象学习,主动与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平等、沟通和共享的友好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将教育内容润物无声,帮其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是一门大的学问,高校青年大学生正值生理、心理逐渐成熟但却尚未完全成熟、定性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这段生理发展的阶段,青年大学生往往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在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要遵循其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人的思想品德内部知、情、意、信、行诸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前提准备工作,充分考察教育对象生存生活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宏观环境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环境、社区环境和同辈群体环境等微观环境,将影响其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因素记录在册,注意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层次性和综合性。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2]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
[3]《马列著作选编》(修订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4]《马列著作选编》(修订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70页。
[5]《马列著作选编》(修订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
[6] 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8/c64094-28935836.html
作者简介:徐小明(1990—),男,硕士研究生,主修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哲学视角;思想政治工作;人学理论;客观规律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1]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始终是现实人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被决定因素。这就决定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大势,帮助人们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来龙去脉和存在的历史必然性,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或者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或者阻碍社会的有序发展。“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2]马克思也曾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而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马克思主义涵盖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相关科学理论,是我党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在血雨腥风中奋起,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前提就在于我们选择并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马克思主义整合精神生产要素,调节社会精神生产的关键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4]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实际,考察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环境,置身人们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新发展,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说服力。
二、人的本质理念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着丰富而科学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马克思认为,劳动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5]劳动实践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生产资料的生产。这些生产均属于人类生存的首要前提。思想政治工作是精神生产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關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借鉴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前提下,对人的本质提出了科学的见解。折射到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应该要特别注意,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生活实践环境,结合具体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及时、适时地施加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教学、服务、管理等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第三,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生理需要、而且包括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一定要求和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而设置的培养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坚定、思想道德素质高尚、文化素养精湛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始终关注学生、爱护学生并且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摆脱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也抛弃了费尔巴哈把人当做“感性的人”的理念,深刻指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劳动个体,始终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这种社会关系也只能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社会关系是现实的人社会实践的结果和表现形式,人的不同层面的需要决定了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方向和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必须首先坚持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以求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客观规律
客观规律是指客观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与此相对应的主观能动性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通常情况下,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主观能动性的最大限度发挥是遵循客观规律的最好表现,二者只有相互作用,才能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更好地造福于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6]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彼此配合,相互认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教育教学目标要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平保持“跳一跳,够得着”的“适度张力”规律,遵循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规律,遵循协调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教育实践,需要文明校园的创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管理到位、治理有方、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同时,还需要思想政治课发挥自身的主阵地作用,其他各门课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安定的校园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片检验的净土。在这里,还需要特别注意,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要自觉向教育对象学习,主动与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平等、沟通和共享的友好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将教育内容润物无声,帮其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是一门大的学问,高校青年大学生正值生理、心理逐渐成熟但却尚未完全成熟、定性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这段生理发展的阶段,青年大学生往往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在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要遵循其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人的思想品德内部知、情、意、信、行诸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前提准备工作,充分考察教育对象生存生活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宏观环境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环境、社区环境和同辈群体环境等微观环境,将影响其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因素记录在册,注意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层次性和综合性。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2]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
[3]《马列著作选编》(修订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4]《马列著作选编》(修订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70页。
[5]《马列著作选编》(修订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
[6] 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8/c64094-28935836.html
作者简介:徐小明(1990—),男,硕士研究生,主修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