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欢欢是我的宝贝女儿,从出生起到3岁,我们基本上形影不离。真是应了那句话: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我这个“小棉袄”啊,真是“黏”在了妈妈身上,如胶似漆,我是甩不开了!一开始我还挺自豪,妈妈和孩子关系这么亲密多好啊,直到上幼儿园了,我才意识到:这样的亲子依恋,这么“黏人”的孩子怎么能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怎么能顺利步入社会呢?
于是,我开始翻书,在网上找有效的方法,来治疗女儿“黏人”的毛病。通过实践,有几种方法还真管用,原来纠正孩子的“黏人”问题,关键在妈妈!
充分发挥家人的作用
以前我带孩子的时间比较多,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也都是我送给她,这回我尝试着尽量减少陪她的时间,平时让父母亲多陪孩子玩,把黏一个人变成黏几个人,慢慢地她就会和更多的人接近了。当然,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我会第一天陪她10小时,过一周后,再陪她9小时,再过一周再减少,以此类推……慢慢地,女儿适应了和多人在一起,不会老是缠着我一个人。而且我也会尽量减少给她“好东西”的次数,把这些交给父母或爱人等,让女儿和他们多多紧密交流,知道大家都是爱她的。
多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孩子和别人接触
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摆正心态,不要舍不得放手,害怕孩子离开自己后会有危险。以前带女儿出去的时候,我总是让她寸步不离开我,生怕一疏忽就会出现意外。和其他小朋友接触时我也“看护”得比较紧,总是怕碰到别的孩子,或被别的孩子所伤。
其实,反思一下,觉得这样做真是太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样一直“护”着,女儿以后连和人打交道都不会了。而且,我总是这样焦虑着,这种焦虑情绪也会传递给女儿,导致她不敢和别人接近,只会越来越黏妈妈,久而久之,那就不是正常意义上的黏人,而是伴有心理问题的黏人了。
所以,再陪女儿出去玩时,我就放手让她自己去交朋友、去参与别人的游戏。遇到矛盾时,我也尽量让她自己解决,我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处事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女儿学会了融入同龄伙伴的方法和处理矛盾的技巧,她更喜欢和小朋友玩,而不是总黏着我了。
温柔地消除孩子的“分离焦虑”
现在女儿很黏人,一部分原因是上幼儿园后产生的分离焦虑。她刚去幼儿园那种不舍、那种委屈,觉得要“失去”妈妈的眼神,仿佛还在眼前。当时我的心也如刀绞一般,后悔自己之前没有为孩子做好铺垫,后悔自己没有早些培养孩子和我良好的亲子关系。但这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弥补这一切,让女儿尽快步入正轨,消除她的“分离焦虑”。我采取了一些解决方法:当送她去幼儿园时,我向她解释为什么要去幼儿园,并且坚定地对她说“幼儿园有许多小朋友和你玩,还有许多玩具可以玩,你玩完游戏就可以回家了,就可以见到妈妈了”,使离开、回来变得很自然。我尽量不把自己的焦虑传给孩子,走时也是微笑的、声音很轻柔。
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
上幼儿园后,女儿在幼儿园会很乖。但我知道,这也不能说明她从心理上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回家后见到我,由于害怕再与妈妈分离,所以她会一刻不停地黏着我。这时,我还想方设法让女儿从心理上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让她知道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对她说:“你是个好孩子,所以可以上幼儿园”“爸爸妈妈要上班,宝宝要上幼儿园”“虽然和你分开,但是我们仍然爱你”。还让她了解幼儿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我对她说:“你在幼儿园能认识更多的朋友”“老师会和你做很多你喜欢的游戏”等。我还经常与她谈论或参观幼儿园,使她对上幼儿园产生期待。的确,经过一段时间,女儿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也就不会总黏着妈妈了。
让孩子懂得妈妈是爱她的
必须让孩子懂得妈妈是爱她的,虽然有时妈妈不在她身边,但还是爱她的。为了帮助女儿减少她的不安全感,我总会轻轻在她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好宝宝,妈妈好爱你啊”“不管妈妈在不在你身边,妈妈心里总是惦记你的!”我每次这样说的时候,她总是用力点点头,很满足的样子。其实小孩子也是需要“示爱”的!
让孩子自信与自立
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和我说:“越是自理能力强的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就越快,因为他们什么都能自己做得很好,不需要别人来帮忙!”对,女儿自己能做好了,就不会总是依赖别人,她就能更独立了!所以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舍不得”让孩子去做了,再也不完全包办了,只要女儿能尝试的,我都让她去试试,哪怕最后给她收拾“残局”,我也放手让她去做。这样做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女儿能力变强了。因为凡是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就会让她自己说、自己做、自己想。当然,孩子要成长、要独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家人不断地鼓励她、指导她,我这里说的只是不要代替她。其实这些,只要我们家长观念变了,孩子就会给你个惊喜。
观察黏人类型,调整教育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他们的“黏人”方式也不一样。我家孩子就是属于过度依赖型,平时也很“公主气”,所以我的方法就是让她更坚强、更独立,注重自理能力的培养,还要在感情上和她好好沟通,毕竟是女孩子,心思比较细腻。但是对小“男子汉”的培养可能就另当别论了。所以,我们家长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看看孩子的黏人是怎么一种情况,选对正确的方法,对症下药,不断调整我们的方法,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变得不再“黏人”。我们和孩子之间也会建立起一种非常健康的亲子依恋。
于是,我开始翻书,在网上找有效的方法,来治疗女儿“黏人”的毛病。通过实践,有几种方法还真管用,原来纠正孩子的“黏人”问题,关键在妈妈!
充分发挥家人的作用
以前我带孩子的时间比较多,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也都是我送给她,这回我尝试着尽量减少陪她的时间,平时让父母亲多陪孩子玩,把黏一个人变成黏几个人,慢慢地她就会和更多的人接近了。当然,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我会第一天陪她10小时,过一周后,再陪她9小时,再过一周再减少,以此类推……慢慢地,女儿适应了和多人在一起,不会老是缠着我一个人。而且我也会尽量减少给她“好东西”的次数,把这些交给父母或爱人等,让女儿和他们多多紧密交流,知道大家都是爱她的。
多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孩子和别人接触
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摆正心态,不要舍不得放手,害怕孩子离开自己后会有危险。以前带女儿出去的时候,我总是让她寸步不离开我,生怕一疏忽就会出现意外。和其他小朋友接触时我也“看护”得比较紧,总是怕碰到别的孩子,或被别的孩子所伤。
其实,反思一下,觉得这样做真是太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样一直“护”着,女儿以后连和人打交道都不会了。而且,我总是这样焦虑着,这种焦虑情绪也会传递给女儿,导致她不敢和别人接近,只会越来越黏妈妈,久而久之,那就不是正常意义上的黏人,而是伴有心理问题的黏人了。
所以,再陪女儿出去玩时,我就放手让她自己去交朋友、去参与别人的游戏。遇到矛盾时,我也尽量让她自己解决,我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处事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女儿学会了融入同龄伙伴的方法和处理矛盾的技巧,她更喜欢和小朋友玩,而不是总黏着我了。
温柔地消除孩子的“分离焦虑”
现在女儿很黏人,一部分原因是上幼儿园后产生的分离焦虑。她刚去幼儿园那种不舍、那种委屈,觉得要“失去”妈妈的眼神,仿佛还在眼前。当时我的心也如刀绞一般,后悔自己之前没有为孩子做好铺垫,后悔自己没有早些培养孩子和我良好的亲子关系。但这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弥补这一切,让女儿尽快步入正轨,消除她的“分离焦虑”。我采取了一些解决方法:当送她去幼儿园时,我向她解释为什么要去幼儿园,并且坚定地对她说“幼儿园有许多小朋友和你玩,还有许多玩具可以玩,你玩完游戏就可以回家了,就可以见到妈妈了”,使离开、回来变得很自然。我尽量不把自己的焦虑传给孩子,走时也是微笑的、声音很轻柔。
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
上幼儿园后,女儿在幼儿园会很乖。但我知道,这也不能说明她从心理上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回家后见到我,由于害怕再与妈妈分离,所以她会一刻不停地黏着我。这时,我还想方设法让女儿从心理上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让她知道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对她说:“你是个好孩子,所以可以上幼儿园”“爸爸妈妈要上班,宝宝要上幼儿园”“虽然和你分开,但是我们仍然爱你”。还让她了解幼儿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我对她说:“你在幼儿园能认识更多的朋友”“老师会和你做很多你喜欢的游戏”等。我还经常与她谈论或参观幼儿园,使她对上幼儿园产生期待。的确,经过一段时间,女儿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也就不会总黏着妈妈了。
让孩子懂得妈妈是爱她的
必须让孩子懂得妈妈是爱她的,虽然有时妈妈不在她身边,但还是爱她的。为了帮助女儿减少她的不安全感,我总会轻轻在她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好宝宝,妈妈好爱你啊”“不管妈妈在不在你身边,妈妈心里总是惦记你的!”我每次这样说的时候,她总是用力点点头,很满足的样子。其实小孩子也是需要“示爱”的!
让孩子自信与自立
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和我说:“越是自理能力强的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就越快,因为他们什么都能自己做得很好,不需要别人来帮忙!”对,女儿自己能做好了,就不会总是依赖别人,她就能更独立了!所以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舍不得”让孩子去做了,再也不完全包办了,只要女儿能尝试的,我都让她去试试,哪怕最后给她收拾“残局”,我也放手让她去做。这样做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女儿能力变强了。因为凡是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就会让她自己说、自己做、自己想。当然,孩子要成长、要独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家人不断地鼓励她、指导她,我这里说的只是不要代替她。其实这些,只要我们家长观念变了,孩子就会给你个惊喜。
观察黏人类型,调整教育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他们的“黏人”方式也不一样。我家孩子就是属于过度依赖型,平时也很“公主气”,所以我的方法就是让她更坚强、更独立,注重自理能力的培养,还要在感情上和她好好沟通,毕竟是女孩子,心思比较细腻。但是对小“男子汉”的培养可能就另当别论了。所以,我们家长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看看孩子的黏人是怎么一种情况,选对正确的方法,对症下药,不断调整我们的方法,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变得不再“黏人”。我们和孩子之间也会建立起一种非常健康的亲子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