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则是思维最好的训练场。如何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新知教学中的启发、质疑……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新知建立后的练习也至关重要。借助练习,可以在刚认识新知后的最近时间,反映出学生当时的知识掌握情况;借助练习,可以反映出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入程度及灵活运用情况;借助练习,可以折射出学生将新知纳入旧知体系的情况;等等。练习的功用显而易见,但实际教学中,练习的处理有时是仓促的、低效的。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练习题不能面面俱到;教研不够充分,一些习题的选择不够优化;知识建构能力不强,不能有效利用书上练习素材,合理开发出适合自己班学生的练习等。笔者认为,教材为我们提供教学素材,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让练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用。
关键词:基础;练习;思考
二年级教学除法之前,有《认识平均分》一课。笔者最近参加了此课的教研活动,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们有意见相同,不谋而合之处,亦有意见相左,争执不下之处。大家对教材的把握都是精准到位的,但练习的处理出现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
【片段1】师:同学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平均分的现象(书后练习第2题3个小题同时呈现),请你用笔在书上圈一圈,并填空。
2. 先圈一圈,再填空。
(1)
10块,每2块一份,分成了()份。
(2)
9块,每3块一份,分成了()份。
(3)
15块,每5块一份,分成了()份。
学生画完后,教师让学生借助展台逐题汇报。学生完成情况很好,几乎都全对。
【片段2】师:同学们,下面运用刚学习的“平均分给”的知识来尝试着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吧!(首先出示练习2第1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几乎无人出错)
师:看来,大家能够轻松解决这道题目。下面,加点难度,试试这道题吧,(出示第2小题)保留图中的圈,将“每3块一份”改成“每()块一份”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想法。
师:看来,完成这道题目要借助图看明白“每几块一份”,再思考分成了几份,是吗?
师:如果把图中的圆圈也去掉,这15块巧克力你准备如何平均分呢?(出示第3小题,去掉圈)
学生出现了:每3块一份,分成了5份;每5块一份,分成了3份;每1块一份,分成了15份;也出现了每4块一份,有一份不够4个,因此,这种分法不行。……
【思考】
1. 把握基本,给学生基础层次的思考
数学知识的教学需要关注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此课内容是教学两次认识平均分的第1课时,对平均分的清晰认识及熟练掌握,将会为后面学习除法做好铺垫,因此是基础中的基础,教师必须重视。不难看出,片段1更加注重数学知识与技能。3次近乎重复的练习,起到了很好的巩固、强化训练的目的,从结果来看,学生完成的正确率很高。片段2的3道习题3个层次,第1题按教材给出的形式呈现,对新学内容进行同类型的模仿练习,从题量上看不如片段1多,但此题的正确率几乎与前者相同。从两种方式的练习设计来看,执教老师都能关注到基础知识的练习,让学生保有最基础层次的思考。
2. 提升能力,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虽然基础知识排在第一位,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止于此,应关注其他方面的培养。《认识平均分》在书上的相应练习共3题,第1题与“平均分的定义”相配,第2题共3小题,同类的练习与“如何平均分”相配,第3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上述两个片段主要针对第2题,片段1选用了教材的方法,逐题呈现并核对,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片段2呈现出3个层次,将后两题改编,在基础知识练习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通过对图的观察,确定“每几块一份”,然后思考“分成了几份”,不仅有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训练,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借助图来思考的能力。进而,再次将难度加大,“每几块一份”也不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來定,再看看分成了几份。这一过程,其实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由浅入深地发展着学生的思维。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前面两小题的练习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第3小题也有具体的巧克力图作为支撑,学生在图上边圈边想,不断尝试中思考,由“每3块一份,分成了5份”很自然想到“每5块一份,分成了3份”,3、5与15之间的关系在无形之中建立,有的还出现了与“三五十五”口诀的对接,虽然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不能用完整而准确的语言表达想法,但抽象的思维随之产生。“每4块一份”的情况也在学生的辨析中自然得以解决,个体的经验与群体经验不断碰撞后,便会丰富、内化与提升,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必经之路,教师无需刻意回避。
这样设计的练习不仅避免了单一的重复,同时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处于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产生探索的欲望,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力、迁移力、思考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时,不像前面那么顺畅,遇到问题、反思遇到的困难进而思考出解决的方法,这个曲折的过程便是思维的最佳路径。此处的练习设计便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力抓手。
3. 巧妙改动,使书上练习发挥大功用
当堂练习是数学课的一部分,要使教学更为有效,教师需在练习中设计层次,借问题促思考,因为“问题决定思维的目的,目的控制思维的过程”。书上的练习固然好,但时间有限,如果学生接受轻松,便可以巧妙地改动教材,使得教材这一蓝本发挥更好的指引作用。片段2不同层次的设计,均是借助已有知识去理解、解决新问题。熟悉的问题在新的情境中提出来,学生的理解与认知形成了分析、思考新问题的暗示与基础,学生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感觉,主动思考便会产生。相应地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书上的练习题才会发挥出更大的功用。
让我们教材中的练习在教师智慧的使用下闪出光彩。
作者简介:
胡清音,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市侯集实验小学。
关键词:基础;练习;思考
二年级教学除法之前,有《认识平均分》一课。笔者最近参加了此课的教研活动,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们有意见相同,不谋而合之处,亦有意见相左,争执不下之处。大家对教材的把握都是精准到位的,但练习的处理出现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
【片段1】师:同学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平均分的现象(书后练习第2题3个小题同时呈现),请你用笔在书上圈一圈,并填空。
2. 先圈一圈,再填空。
(1)
10块,每2块一份,分成了()份。
(2)
9块,每3块一份,分成了()份。
(3)
15块,每5块一份,分成了()份。
学生画完后,教师让学生借助展台逐题汇报。学生完成情况很好,几乎都全对。
【片段2】师:同学们,下面运用刚学习的“平均分给”的知识来尝试着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吧!(首先出示练习2第1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几乎无人出错)
师:看来,大家能够轻松解决这道题目。下面,加点难度,试试这道题吧,(出示第2小题)保留图中的圈,将“每3块一份”改成“每()块一份”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想法。
师:看来,完成这道题目要借助图看明白“每几块一份”,再思考分成了几份,是吗?
师:如果把图中的圆圈也去掉,这15块巧克力你准备如何平均分呢?(出示第3小题,去掉圈)
学生出现了:每3块一份,分成了5份;每5块一份,分成了3份;每1块一份,分成了15份;也出现了每4块一份,有一份不够4个,因此,这种分法不行。……
【思考】
1. 把握基本,给学生基础层次的思考
数学知识的教学需要关注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此课内容是教学两次认识平均分的第1课时,对平均分的清晰认识及熟练掌握,将会为后面学习除法做好铺垫,因此是基础中的基础,教师必须重视。不难看出,片段1更加注重数学知识与技能。3次近乎重复的练习,起到了很好的巩固、强化训练的目的,从结果来看,学生完成的正确率很高。片段2的3道习题3个层次,第1题按教材给出的形式呈现,对新学内容进行同类型的模仿练习,从题量上看不如片段1多,但此题的正确率几乎与前者相同。从两种方式的练习设计来看,执教老师都能关注到基础知识的练习,让学生保有最基础层次的思考。
2. 提升能力,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虽然基础知识排在第一位,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止于此,应关注其他方面的培养。《认识平均分》在书上的相应练习共3题,第1题与“平均分的定义”相配,第2题共3小题,同类的练习与“如何平均分”相配,第3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上述两个片段主要针对第2题,片段1选用了教材的方法,逐题呈现并核对,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片段2呈现出3个层次,将后两题改编,在基础知识练习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通过对图的观察,确定“每几块一份”,然后思考“分成了几份”,不仅有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训练,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借助图来思考的能力。进而,再次将难度加大,“每几块一份”也不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來定,再看看分成了几份。这一过程,其实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由浅入深地发展着学生的思维。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前面两小题的练习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第3小题也有具体的巧克力图作为支撑,学生在图上边圈边想,不断尝试中思考,由“每3块一份,分成了5份”很自然想到“每5块一份,分成了3份”,3、5与15之间的关系在无形之中建立,有的还出现了与“三五十五”口诀的对接,虽然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不能用完整而准确的语言表达想法,但抽象的思维随之产生。“每4块一份”的情况也在学生的辨析中自然得以解决,个体的经验与群体经验不断碰撞后,便会丰富、内化与提升,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必经之路,教师无需刻意回避。
这样设计的练习不仅避免了单一的重复,同时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处于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产生探索的欲望,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力、迁移力、思考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时,不像前面那么顺畅,遇到问题、反思遇到的困难进而思考出解决的方法,这个曲折的过程便是思维的最佳路径。此处的练习设计便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力抓手。
3. 巧妙改动,使书上练习发挥大功用
当堂练习是数学课的一部分,要使教学更为有效,教师需在练习中设计层次,借问题促思考,因为“问题决定思维的目的,目的控制思维的过程”。书上的练习固然好,但时间有限,如果学生接受轻松,便可以巧妙地改动教材,使得教材这一蓝本发挥更好的指引作用。片段2不同层次的设计,均是借助已有知识去理解、解决新问题。熟悉的问题在新的情境中提出来,学生的理解与认知形成了分析、思考新问题的暗示与基础,学生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感觉,主动思考便会产生。相应地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书上的练习题才会发挥出更大的功用。
让我们教材中的练习在教师智慧的使用下闪出光彩。
作者简介:
胡清音,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市侯集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