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entitymatr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人的智力能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思维品德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等。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重视教学中“学”与“思”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为思的基础,以思为学的途径,学思并重。学习和思考是基础和深入的关系。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不仅是学好各学科的需要,更是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具体到目前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我认为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学思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念。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全面地考察问题、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方面地进行联想,是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的重要标志。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分析教材、感知教材、感悟知识。教学中,增强教学的启发性,争取做到使学生乐于思考、便于思考、急于思考。教师要发挥和挖掘教材的多元性、层次性,培养学生同时思考几个对象、几个层次的能力,扩大思维的空间容量,增加思维的广阔性。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开阔:
  (一)时时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焦点、关键点、知识点、连接点、切入点等,进行启发、进行引导、进行点拨,学生时时处处在学习、在思考之中,教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要通过社会典型的案例,联系学生已有的现实经历和情感体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令其更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之中。有利于调动了学生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力及社会新闻,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社会视野,有利于培育学生思维品德的广阔性。
  (二)辨辨异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知识,出示有关概念、原理、定义等相近的政治术语进行辨别,经过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比较、分析、综合,作出判断。通过比较辨别,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内容。通过比较,找出相同点,遵循知识规律使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通过比较提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的知识构成一个体系,使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通过比较找出不同之处,运用对比防止知识的负迁移;通过比较,来巩固知识的迁移。
  (三)层层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讲授,不仅学到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受到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内心却充满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人的理智能力发展的执著追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必要的指导、指点、指引的主导作用。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学思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立足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预设问题,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思维的深刻性是指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一)社会性问题的探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社会性问题探究的来源,首先应坚持社会性的原则。“社会即教育”,社会是思想政治课的源头活水。社会性问题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有切身感受的熟悉案例和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拉近课程与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感悟真谛,掌握生存的技能,提升生命的质量。
  (二)焦点性问题的探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提出焦点性问题,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营造一种浓厚的探究氛围,在这种浓郁的氛围中,师生间、生生间互相启发、交流、探讨,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既获得知识,又增长智慧。
  三、运用辩论式教学,学思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批评性
  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辩论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中心论题,通过课堂辩论,提高学生辩别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辩论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批评性:
  (一)教会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教学中出现的困惑问题,或其理论性较强,或因其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对此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各陈观点,教师要教会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更容易理解理解社会问题的困惑,化难为易。
  (二)教会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只有活的知识才能成为力.比如对社会出现的某些腐败现象怎样认识?作为学生应该怎样看待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怎样理解生活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曾经就对这些学生都很关心的问题,提出了讨论的问题,学生由于社会生活实践的缺乏,认识水平的限制,有可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对于我国法制建设与我国政府现在进行的反腐败斗争的认识,对此可组织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家争鸣,最后达到明辨是非、统一认识的目的,使学生能够用全面的、联系的、辩证的看待我国政府所进行的一些努力,一分为二地看待我国政府中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
其他文献
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学生在智育、体育、美育还有劳技的培育上都起着调控与支持的作用。班级是学校和班主任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同时班主任担任着德育的重要角色,班主任是否能够抓住德育的核心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发展。从德育的开展着手,阐述德育开展的一些方法和怎样才能抓好德育,有助于教师加大对学生德育的发展,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  一、班主任开展德育的着手点  对小学生的德育主要是一个养成习惯性的教育
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石出上就金融的内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理论阐述;并就来自中国各省各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传导机制的特点
【摘 要】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每个龙的传人都应掌握汉语。而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藏族地区,受藏语影响,孩子们学习汉语十分吃力,尤其是在学习字、词方面。如何进行汉语字词教学呢?成为每个小学汉语老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藏区 小学语文 字词教学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曾强调:“在整个小学阶段,千万不要忽视了识字教学。”这就告诉我们,字词教学非常的重要。那么,如
一、学会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系统而周密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认真仔细,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