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发现孩子的兴趣点,讲述科技小故事
虽说科技无处不在,然而孩子们没有探索的兴趣和激情,这样的科技是无法引起幼儿的共鸣的。因此,在幼儿的身边的、为幼儿所熟悉的而又能引起幼儿注意的那些科技的内容才是真正能为幼儿探究和理解的。作为老师要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们对周围事物有着困惑、疑问和探究的欲望时,每每这时,他们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到老师这边寻求帮助,渴望得到解答。这时候,老师能做的不光是提供一个标准的答案,而作为科技的教育,应该有更多的教育的成分可以挖掘。
在孩子们提出的各式各样的疑问中,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思考,看看哪些具有挖掘的可能性,哪些内容值得让所有的孩子都来了解一下,或者哪些具有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因素,可以根据这些内容选择相应的科技小故事进行讲解,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让孩子从科技故事中体验科技的奥秘。当然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既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相关的知识,以免给幼儿错误的引导,也可以发动幼儿和家长收集相关的材料。
针对这样的问题,结合每天的科技小故事,进行了精心的收集与准备,选取了适合幼儿能力和兴趣的,有关于动物的生活规律、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一些奇妙的自然现象等内容的科技故事,通过每天的讲述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幼儿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孩子们也经常会有感而发了,会提出一些有关的问题了,这时候,我就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了,而是将难以解答的问题,我们就一块儿找资料、查答案,有条件的我们还给孩子提供材料,让他们在操作实践中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老师在“科技操作区”里投放了“纸桥力量大”的各种材料,聪明、好学的婷婷通过自己的操作让纸桥稳稳地架起来了,她激动地跑来问老师:“老师,本来纸的力量是很小的,可是纸折成纸桥,就能承受很重的东西,你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她这个现象的结论,而是把问题又重新抛给了孩子,引发大家去思考,他们热烈的讨论又操作了,然后我们再一起查资料,又一起操作,一起观察和思考。经过探索,大家得出了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孩子们在探索这个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操作,形成了较好的科学态度。
二、种植“智慧树”,长出“小问号”
在每班的“智慧树”上,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 “小问号”,一开始的目的是让家长将幼儿在平時生活中提出的对于科学方面的疑问及时记录下来,然后我们组织幼儿利用饭前的集体谈话时间进行讨论,可是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理想。第一,孩子对周围世界产生的兴趣各不相同,家长的知识水平也高低不一,这点从小问号的记录反馈中足以看出,有的家长给孩子解答的问题不全面,有的甚至是给予不正确的回答,这样不仅错误地引导了孩子,还误导了孩子对于科技的理解。第二,对于小、中班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完全能对一些科技现象产生兴趣,并且形成文字把它表述出来。
针对这个现象,我们从家长层面的引导转移到老师层面,老师利用每天的饭前十分钟与孩子们进行“小问号”地互动,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有效地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一起找寻答案。事实证明,这样的形式还是有效的。小问号经历了三个成长阶段:首先从不提问到爱提问;其次从模仿提问到独立思考提问;最后从低水平提问到高质量提问。短短一学期,就从孩子中收集制作了一本《儿童的世界系列——小问号》,这本书见证了孩子们的快乐成长。
三、关注每个孩子的兴趣点,“每天一问”乐趣多
“鱼睡觉吗?”“龟为什么能把脚缩进壳内?”“海鸥为什么追着轮船飞?”“乌贼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牛皮纸是用牛皮做的吗?”……一个个奇妙的小问题,带领孩子们走入了科学殿堂。
老师从孩子“求知、好奇、爱幻想”的本真特点出发,提供了“每天一问”这个平台,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说出来、画出来。孩子刚问完:“马是怎样睡觉的?”接下来就有孩子提问:猫是怎样睡觉的?又有孩子问:狗是怎样听声音的?老师都用微笑来鼓励孩子。这样的提问求解过程,正是幼儿好奇、探索的体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催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促使他们去观察、思考和发现。孩子们在快乐中提问,在模仿中创新,获得发展和提高。
其实,幼儿不是生来就对世界中的自然现象感兴趣的,不是所有的技术和操作对他们来说都是有魅力的,只要教师们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开展有价值、有意义的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科技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习得经验、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这将对孩子科技素养的提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江苏】
虽说科技无处不在,然而孩子们没有探索的兴趣和激情,这样的科技是无法引起幼儿的共鸣的。因此,在幼儿的身边的、为幼儿所熟悉的而又能引起幼儿注意的那些科技的内容才是真正能为幼儿探究和理解的。作为老师要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们对周围事物有着困惑、疑问和探究的欲望时,每每这时,他们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到老师这边寻求帮助,渴望得到解答。这时候,老师能做的不光是提供一个标准的答案,而作为科技的教育,应该有更多的教育的成分可以挖掘。
在孩子们提出的各式各样的疑问中,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思考,看看哪些具有挖掘的可能性,哪些内容值得让所有的孩子都来了解一下,或者哪些具有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因素,可以根据这些内容选择相应的科技小故事进行讲解,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让孩子从科技故事中体验科技的奥秘。当然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既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相关的知识,以免给幼儿错误的引导,也可以发动幼儿和家长收集相关的材料。
针对这样的问题,结合每天的科技小故事,进行了精心的收集与准备,选取了适合幼儿能力和兴趣的,有关于动物的生活规律、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一些奇妙的自然现象等内容的科技故事,通过每天的讲述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幼儿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孩子们也经常会有感而发了,会提出一些有关的问题了,这时候,我就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了,而是将难以解答的问题,我们就一块儿找资料、查答案,有条件的我们还给孩子提供材料,让他们在操作实践中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老师在“科技操作区”里投放了“纸桥力量大”的各种材料,聪明、好学的婷婷通过自己的操作让纸桥稳稳地架起来了,她激动地跑来问老师:“老师,本来纸的力量是很小的,可是纸折成纸桥,就能承受很重的东西,你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她这个现象的结论,而是把问题又重新抛给了孩子,引发大家去思考,他们热烈的讨论又操作了,然后我们再一起查资料,又一起操作,一起观察和思考。经过探索,大家得出了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孩子们在探索这个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操作,形成了较好的科学态度。
二、种植“智慧树”,长出“小问号”
在每班的“智慧树”上,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 “小问号”,一开始的目的是让家长将幼儿在平時生活中提出的对于科学方面的疑问及时记录下来,然后我们组织幼儿利用饭前的集体谈话时间进行讨论,可是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理想。第一,孩子对周围世界产生的兴趣各不相同,家长的知识水平也高低不一,这点从小问号的记录反馈中足以看出,有的家长给孩子解答的问题不全面,有的甚至是给予不正确的回答,这样不仅错误地引导了孩子,还误导了孩子对于科技的理解。第二,对于小、中班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完全能对一些科技现象产生兴趣,并且形成文字把它表述出来。
针对这个现象,我们从家长层面的引导转移到老师层面,老师利用每天的饭前十分钟与孩子们进行“小问号”地互动,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有效地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一起找寻答案。事实证明,这样的形式还是有效的。小问号经历了三个成长阶段:首先从不提问到爱提问;其次从模仿提问到独立思考提问;最后从低水平提问到高质量提问。短短一学期,就从孩子中收集制作了一本《儿童的世界系列——小问号》,这本书见证了孩子们的快乐成长。
三、关注每个孩子的兴趣点,“每天一问”乐趣多
“鱼睡觉吗?”“龟为什么能把脚缩进壳内?”“海鸥为什么追着轮船飞?”“乌贼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牛皮纸是用牛皮做的吗?”……一个个奇妙的小问题,带领孩子们走入了科学殿堂。
老师从孩子“求知、好奇、爱幻想”的本真特点出发,提供了“每天一问”这个平台,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说出来、画出来。孩子刚问完:“马是怎样睡觉的?”接下来就有孩子提问:猫是怎样睡觉的?又有孩子问:狗是怎样听声音的?老师都用微笑来鼓励孩子。这样的提问求解过程,正是幼儿好奇、探索的体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催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促使他们去观察、思考和发现。孩子们在快乐中提问,在模仿中创新,获得发展和提高。
其实,幼儿不是生来就对世界中的自然现象感兴趣的,不是所有的技术和操作对他们来说都是有魅力的,只要教师们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开展有价值、有意义的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科技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习得经验、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这将对孩子科技素养的提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