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课程改革给科学教师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机遇的同时,也使部分科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迷失了方向。既不像传统自然课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在科学课中落实新课程的精神理念,学生在课堂上“很热闹”,却一无所获。新课程究竟倡导什么?我们一线的科学教师需要建设怎样的课堂?现在,笔者就科学课中《建桥梁》一课为例,从“亲身动手经历、探求体验过程、交流反思提升”三方面阐述科学课堂的构建。
  新课程改革以来,“科学探究”成了科学老师最熟悉的词语,他们把它挂在嘴边,写在文中。“科学学习要一研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主要途径”。但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落实得怎样呢?更多的科学老师并没有真正认识“科学探究”,只有科学探究的“形”,缺乏科学探究的“魂”,往往会把科学课上成有探究框架的语文课。
  07年笔者执教过一堂五年级的《建桥梁》,教学设计与网上常见的变化很大。当初在评课的时候,课的大胆改动得到了广大听课教师认可,但批评之声也不少,只是在当时的评课现场说的委婉罢了。后来,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其他区科学老师在网上的评课,让我又不由得开始思考:“科学课,需要怎样的课堂?”也就是说科学课应该怎样去建构有科学探究味的课堂。
  一、需要“亲身动手经历”
  “真过瘾”——这句话表明说话人在感情上和思想上融入了某个事件。一个人必须成为一个事件的一部分(这一事件必须含有一定意义)才算得亲历了某种经历。经历可以是体力上的、可以是感情上的、可以主要是智力上的,还可以是其他维度的。事情的发生过程——实际参与这一经历——会在体力上和感情上产生伴生物;而其后续——讲述和分析这一经历——会产生智力上的伴生物,这个部分就是经历的“意义”所在。发现意义、领会意义是经历、融入、参与的结果,没有这些先决条件就不可能演绎出意义。然后,在没有经历、没有融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有并不领会意义的学习。
  落实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就需要“动手”,重视让学生从“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整理数据、讨论交流……只有让他们亲历体力感情的“动手”,才能发展智力上的经历,从而掌握科学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才能真正做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如何更好的落实“动手”?我想老师在让学生动手的时候,心中要明白学生动手要达到什么目的,也就是不能毫无目的的动手。学生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动手是为了什么?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研究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同时教师要提出在动手中应注意的事项,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觀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动手”,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科学课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给他们提供学习的资源和器材,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真刀真枪地搞科学”。例如在教《建桥梁》一课时,先让学生设计自己要建的桥,预算建桥需要什么材料数量及规格,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发放他们实验器材,并要求他们尽可能节约材料。接下来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依据自己的图纸建桥,最后建造出风格迥异的8座桥,通过随后的承重测试与反思,学生才能真正明白一座桥的意义所在。正是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体力、感情、智力上的动手过程,他们对于桥的感受才深刻,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链接两岸的架子。
  二、需要“探究体验过程”
  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标准》中所指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模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从两种探究活动的比较可以看出,科学家们的探究,是在已知世界的基础上,探寻未知的领域。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则主要是在已知领域内通过探究获得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品质的活动。
  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培养科学品质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意识,要有“探究体验过程”意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如在《建桥梁》一课中,首先要求学生设计图纸,当然此时的设计,学生肯定会联系生活中桥的样式,并以此为根据进行设计。此时设计出来的桥,可能只拥有桥的样子。然后依据图纸阐述自己小组的设计构想,此时也是再次完善自己的设计,更加明确自己后来的动手目的。在此同学还会联系之前《折形状》一课的知识,采取不同的桥面构造,来提升桥的承载能力。通过交流设计图,可以让学生明白,桥需要能承受一定的重量。接下来留下大部分的制作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实现自己的构想。可以说,整堂课上,学生们都在探究经历一座桥的形成过程。科学探究是处在变化运动中的;它描述了一个创造的过程,其基础是诸如询问、发掘、审视等所有处在运动变化的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会联系生活实际、亲身感知,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验其中的乐趣;通过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会在活动中获得自信;通过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生会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三、需要“交流反思提升”
  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是敏锐洞察力的一种表现。而反思则是指意识的内在活动的观察,即“内省经验”。凡事问个为什么,并从中探究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一种可贵的科学精神。
  在《建桥梁》一开始,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怎样形状的桥承受力最大?”“用什么样的折纸能提高桥面的承受力?”……这些都是学生在设计时会小组内提出的。对这些问题,教师自然不会轻易的予以解决,但应及时鼓励:“你们就按自己的问题去想如何设计啊,把自己的构想在等会的制作中化作现实,再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处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探究,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善于质疑的能力、并学会自己去解决发现的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最基础的环节,因为提出了一个有难度但又足以引发探究欲望的问题,是学生经过努力有所收获的关键所在。
  随后的交流设计,实际也是学生反思的过程,通过交流与教师的及时修正,让自己的设计更趋完善,并以此列出所需材料。很多时候,学生往往只关注“做”,而不关注“思”,缺乏思维的深度很广度、探究缺乏周密性和计划性。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关键之处收住学生的思绪,组织学生周密讨论、潜心思索,引导孩子理清实验步骤、关注实验材料的功能,明确研究的目的。而最后的评价桥时,我让学生评价一座全是桥墩的桥,抛出问题“这座桥虽然能承受很重的分量,但它一定很好吗?”学生很快就会想到,这样的设计会影响桥下的湖面运输。由此,学生就会很好的理解桥的功能,反思自己的设计过于的片面。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还能升华主体合理性水平,使学习主体能适时发现自己的情绪、情感、方法的不足,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度高,课堂研究兴趣浓厚,学生研究的时间充分,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科学课的教学需要构建适合学生特点,以学生亲身动手、探究过程、提问反思为主的教学模式,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要彻底打破“死教书”的旧教学观,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评价、反思自己的探究行为,提高创新能力,使他们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综合卷》 顾建军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1
  [2]《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 (美)兰本达 (美)布兰德温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3]《新小学科学教育》 (美)沃泽曼(美)伊芙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9
其他文献
【摘要】:正电化教育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传授知识、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发展学生智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把现代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电教媒体 学生创造性 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也变得更加现代化,更加丰富多彩。其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具有显而易见的魅力,它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能够使文字变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生物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各种教育教学理念与创新层出不穷,有效地提升了生物教学的效率。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在这场教育教学改革中,要能够高瞻远瞩,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成效。  首先,在授课时要注重并改进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联系实际生活导入。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数学的基础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最好的教学素材  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我们的教学实施中应如何诠释"生活数学"这一基本观点呢?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指出:“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还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由此可见,课程改革把重视学生的文本阅读摆在了非常重要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那时的小学课堂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杆挺直,双手背后,双脚并齐。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后来,我也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中也有过这样的场面,让我感觉这样的场面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面对这样的课堂气氛,学生们对于学习语文会有怎样的效果呢,我不敢恭维,学生们普遍对语文学习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也是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和
Project English 由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编著。它是全国第一套严格按照教育部新课标教材编写程序:先立项通过 — —后编写教材——送审教材——教育部审查通过的七年级第一套零起点英语教材。它带着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而来,向我们展示了浓缩当今世界原貌的万里画卷,它通过不断出现的任务和活动,使学生能够用多种手段生动地与他人交流,并开展课题探究,它将最先进的语言知识和教学方法植入课堂,为学生将来能
新课改以来,阅读教学越来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组成部分,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而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方法的指导,利用各種训练手段,让学生切实提高阅读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
摘要:英语学习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代名词,究竟如何有效利用课堂,让学生不把英语学习当成负担,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英语学习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从教英语数十年来,经历了从初一到初三好几个轮回,早已不是刚毕业时锋芒毕露的愣头青。在教育教学上,笔者也经常有反思,和同事探讨,只是英语教学经常会陷入被动,特别是初中英语的教学,有了太多限制,很多时候老师和学生都会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的学习就只能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就不会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更多的已有知识,而是主动的发现、探索、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具有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和起点。学习过程也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