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文言文很枯燥乏味,让人提不起兴趣。怎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文言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只有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文言文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才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文言文的教学中。
关键词 文言文 课堂教学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文字、词、句式上有巨大的差异。不少学生觉得文言文学起来枯燥乏味,内容繁多而复杂,缺乏趣味性。课堂上,有的学生卯足了劲,强打着精神,却总因提不起兴趣而觉得疲劳,甚至在课堂上打起瞌睡。其实,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产生疲劳感是可以理解的。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语法、字词既多又杂,与现代白话文的语法特点、句式结构多有不同。缺乏兴趣,生活中又没有实践的需要,所以不少学生对文言文谈之色变,视为畏途。为了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的积极探索和体会,提出以下观点:
1 寻根问源,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地对字词进行呆板的讲解,不能毫无趣味性地设计提问,使学生兴趣索然。教师一定要依托课本,从文言字词入手,利用讲故事、设悬念等教学手段,增强文言文字词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乐于接受文言文教学。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对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进行寻根问源,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时,我利用文中学生熟悉的一句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中对“毙”字的理解所产生的疑问,对“毙”字进行寻根问源,让学生自行寻找答案,一步步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课前,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毙”字为何理解为倒下?(2)“自毙”应该理解为自取灭亡吗?(3)按课文的解释,郑庄公的回答不符合逻辑,你是怎样理解的?经过一番资料的查询,在课堂上, 学生们争先恐后,兴奋地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百度百科里解释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意思是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取灭亡。”
于是又追问:“照这样的理解,郑庄公的回答不符合逻辑,你们又是怎样理解的呢?”学生再给出自己总结出的答案:“毙”字在古代有另外两种写法,即“斃”和“獘”。王力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的毙(斃、獘)的意思是因病或伤身体倒下,引申义为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的獘字是顿仆之意,從犬,敝声或从死。于是,结论是“毙”在汉之前写成“斃”,“獘”是汉之后产生的。
有的学生补充道:清代的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也认为“斃”或从死,经书顿仆皆做此字,《左传》“犬斃”也作犬“獘”,许慎时“斃”作“獘”。我对学生们的举动大加赞赏,并总结出答案:课文中“自毙”理解为自趋灭亡不大合理,可理解为跌倒、栽跟头。课文中郑庄公的回答顺序应该是跌倒—遭祸害—崩溃。按这样这样理解,郑庄公的回答就符合逻辑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文言文乏味的字词也因此趣味无穷。
2 增强文言文的故事性,提高学习兴趣
2.1 增强文言文写作背景的故事性
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写作背景的介绍,因为每一篇文言文的背后,都有令人动容的故事。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领略波澜壮阔的历史环境,掌握文言文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向学生展示课文充实、丰富、生动的故事背景。
教《鸿门宴》时,在课前就做好了准备,上课时,为学生讲述“楚汉相争”的故事来介绍“鸿门宴”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在讲《子刘子自传》时,因这篇文章的故事性较弱,更是为学生详细地讲述了刘禹锡一生仕途的坎坷以及他的许多趣事。教《庄子》选读时,除了为学生简介《庄子》外,还为学生简介了庄周化蝶、庖丁解牛、惠施论鱼的故事。以上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对作者及课文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提高了他们学习本篇课文的积极性。
2.2 增强课文内容的故事性
不少教师开展文言文教学时,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讲读字词,疏通文意,然后理清文章的条理,赏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知识点多而杂,趣味性不高,学生容易产生腻烦的心理。所以,我们在讲授课文时,得注重增强文章的故事性。如:把课文中的人物描述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把课文的情节描述得生动曲折;或是为学生充分展现历史环境的波澜壮阔等等。这样,就能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变腻烦为兴趣浓厚,变“苦差”为“美事”了。
3 营造愉快的氛围,唤起学习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繁多、复杂的字词总是轻而易举地“攻破”学生的学习“防线”,让学生疲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必须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鸿门宴》的教学中,讲到项羽刘邦鸿门宴上的情形这一部分时,采取让学生表演的形式,分别让学生扮演刘邦、项羽、张良、范增和樊哙,模仿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这场即兴表演,清晰有趣地再现了这段场面,也让枯燥的文言文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习兴趣
近年来,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增强学习兴趣。在教《苏武传》的时候,面对冗长的课文内容,学生们愁眉紧锁,唉声叹气,兴趣索然。为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体会苏武杖节牧羊时所受的苦以及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不屈节不辱命、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播放了潮剧《苏武牧羊》的片段。那义正词严的唱词,潮剧演员精彩的演绎,生动地展现了苏武的浩然正气、坚贞不屈与铮铮傲气。在潮剧片段的感染下,学生们对这位可歌可泣的古代英雄敬佩不已,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来。再如教《项羽本纪》之时,讲到“叱咤风云”这一部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项羽的为人,播放了电影《西楚霸王》中项羽火烧、坑杀二十几万投降的秦兵的片段。那令人震撼的场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在全神贯注地欣赏影片的同时,也让他们对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增强了他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课堂上没有教不好的课,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文言文的教学,必须讲究方法,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其法则事倍功半。只有增强趣味性,文言文课堂才能为学生所喜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秦建华.文言文教学趣味性方法初探.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2(9).
[2] 雷敏.文言文教学中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3).
[3] 晏平.献给学生的礼物——趣味性古文教学.中学语文,2007(26).
关键词 文言文 课堂教学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文字、词、句式上有巨大的差异。不少学生觉得文言文学起来枯燥乏味,内容繁多而复杂,缺乏趣味性。课堂上,有的学生卯足了劲,强打着精神,却总因提不起兴趣而觉得疲劳,甚至在课堂上打起瞌睡。其实,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产生疲劳感是可以理解的。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语法、字词既多又杂,与现代白话文的语法特点、句式结构多有不同。缺乏兴趣,生活中又没有实践的需要,所以不少学生对文言文谈之色变,视为畏途。为了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的积极探索和体会,提出以下观点:
1 寻根问源,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地对字词进行呆板的讲解,不能毫无趣味性地设计提问,使学生兴趣索然。教师一定要依托课本,从文言字词入手,利用讲故事、设悬念等教学手段,增强文言文字词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乐于接受文言文教学。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对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进行寻根问源,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时,我利用文中学生熟悉的一句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中对“毙”字的理解所产生的疑问,对“毙”字进行寻根问源,让学生自行寻找答案,一步步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课前,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毙”字为何理解为倒下?(2)“自毙”应该理解为自取灭亡吗?(3)按课文的解释,郑庄公的回答不符合逻辑,你是怎样理解的?经过一番资料的查询,在课堂上, 学生们争先恐后,兴奋地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百度百科里解释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意思是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取灭亡。”
于是又追问:“照这样的理解,郑庄公的回答不符合逻辑,你们又是怎样理解的呢?”学生再给出自己总结出的答案:“毙”字在古代有另外两种写法,即“斃”和“獘”。王力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的毙(斃、獘)的意思是因病或伤身体倒下,引申义为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的獘字是顿仆之意,從犬,敝声或从死。于是,结论是“毙”在汉之前写成“斃”,“獘”是汉之后产生的。
有的学生补充道:清代的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也认为“斃”或从死,经书顿仆皆做此字,《左传》“犬斃”也作犬“獘”,许慎时“斃”作“獘”。我对学生们的举动大加赞赏,并总结出答案:课文中“自毙”理解为自趋灭亡不大合理,可理解为跌倒、栽跟头。课文中郑庄公的回答顺序应该是跌倒—遭祸害—崩溃。按这样这样理解,郑庄公的回答就符合逻辑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文言文乏味的字词也因此趣味无穷。
2 增强文言文的故事性,提高学习兴趣
2.1 增强文言文写作背景的故事性
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写作背景的介绍,因为每一篇文言文的背后,都有令人动容的故事。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领略波澜壮阔的历史环境,掌握文言文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向学生展示课文充实、丰富、生动的故事背景。
教《鸿门宴》时,在课前就做好了准备,上课时,为学生讲述“楚汉相争”的故事来介绍“鸿门宴”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在讲《子刘子自传》时,因这篇文章的故事性较弱,更是为学生详细地讲述了刘禹锡一生仕途的坎坷以及他的许多趣事。教《庄子》选读时,除了为学生简介《庄子》外,还为学生简介了庄周化蝶、庖丁解牛、惠施论鱼的故事。以上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对作者及课文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提高了他们学习本篇课文的积极性。
2.2 增强课文内容的故事性
不少教师开展文言文教学时,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讲读字词,疏通文意,然后理清文章的条理,赏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知识点多而杂,趣味性不高,学生容易产生腻烦的心理。所以,我们在讲授课文时,得注重增强文章的故事性。如:把课文中的人物描述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把课文的情节描述得生动曲折;或是为学生充分展现历史环境的波澜壮阔等等。这样,就能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变腻烦为兴趣浓厚,变“苦差”为“美事”了。
3 营造愉快的氛围,唤起学习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繁多、复杂的字词总是轻而易举地“攻破”学生的学习“防线”,让学生疲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必须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鸿门宴》的教学中,讲到项羽刘邦鸿门宴上的情形这一部分时,采取让学生表演的形式,分别让学生扮演刘邦、项羽、张良、范增和樊哙,模仿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这场即兴表演,清晰有趣地再现了这段场面,也让枯燥的文言文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习兴趣
近年来,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增强学习兴趣。在教《苏武传》的时候,面对冗长的课文内容,学生们愁眉紧锁,唉声叹气,兴趣索然。为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体会苏武杖节牧羊时所受的苦以及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不屈节不辱命、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播放了潮剧《苏武牧羊》的片段。那义正词严的唱词,潮剧演员精彩的演绎,生动地展现了苏武的浩然正气、坚贞不屈与铮铮傲气。在潮剧片段的感染下,学生们对这位可歌可泣的古代英雄敬佩不已,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来。再如教《项羽本纪》之时,讲到“叱咤风云”这一部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项羽的为人,播放了电影《西楚霸王》中项羽火烧、坑杀二十几万投降的秦兵的片段。那令人震撼的场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在全神贯注地欣赏影片的同时,也让他们对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增强了他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课堂上没有教不好的课,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文言文的教学,必须讲究方法,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其法则事倍功半。只有增强趣味性,文言文课堂才能为学生所喜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秦建华.文言文教学趣味性方法初探.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2(9).
[2] 雷敏.文言文教学中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3).
[3] 晏平.献给学生的礼物——趣味性古文教学.中学语文,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