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能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的放矢、事倍功半,能使教学目标得到有效实现。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任务的驱动下能够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本文主要从任务驱动法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注意点及运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进行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任务设计 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传承性、实践性、创造性的课程,教学中涵盖操作技能的传承,知识点的演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学中“任务驱动法”教法的灵活运用,能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的放矢、事倍功半,能使教学目标得到有效实现。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方式,在任务驱动下还能够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一、任务驱动的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引导员和辅导员的角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自主学习、自主创造活动。如何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设计、巧妙布局,充分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1、分开层次、任务设计要有梯度
在设计任务之前,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状况以及他们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同一个主题内容在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时,所设计出的任务要有梯度,要充分考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要使每一名学生完成任务后都要有成就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要富有趣味,激发学习热情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要真正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就必须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真正产生兴趣,使上课变成有意思的活动。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那么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面对枯燥的事物,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而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则会乐此不疲,事倍功半。如:我们利用powerpoint的演示功能在大屏幕上动态展示物理电路图的走向,当学生看到开关合闭瞬间,一条红线沿着电路图轻盈快速滑过,灯泡同时闪亮。用实例引起他们的兴趣,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powerpoint制作物理电路演示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亲手参与,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教师的知识点的提示自主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在类似于这种任务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鼓励其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从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
3、任务综合化,渗透其它学科
在设计任务时,要尽量将其它学科知识点渗透到任务中来,因为信息来源是广泛的、无界的。将多学科知识点关联起来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点的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设计方法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与编排非常关键。在任务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因素。
4、以“布置任務”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提示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三、任务驱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自身的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学活动中,应为有才华、有能力的学生创造机会,提倡以实践为主,做到例题精选,保证广阔的探索“前景”,精讲多练。尽量创设充满求知欲望的教学情景,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导演要得法,启发得当,学生真情投入,争当主角,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在具体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尤其注重研究方法的渗透、创新思维的点拨、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逐渐进入主体角色,能够主动去学习,并且会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原则的最终要求。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以探索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的活动中去,通过支持他们从各个方向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鼓励他们多渠道、多途径解决问题,从而教给他们针对任务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协作精神的目的。
四、必要的任务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反馈,是课堂教学评估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施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评价,既要使学生知道自己完成任务的程度,又要求教师及时掌握全班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准确完成任务的的学生人给予表扬、肯定;对任务完成有欠缺的学生要进行督促、鼓励。要使好学生有成就感,较差学生有提高的信心和动力。当然反馈时用词要准确、恰当,否则会适得其反。
总之,21世纪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时代的人必须具备很强的获取、分析、加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来学家德雷珀·考夫曼曾说过未来的课程本身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学习的最佳方式及策略。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已起到很可观的效果,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金小龙《任务驱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初探》
[2]叶静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综合任务设计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任务设计 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传承性、实践性、创造性的课程,教学中涵盖操作技能的传承,知识点的演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学中“任务驱动法”教法的灵活运用,能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的放矢、事倍功半,能使教学目标得到有效实现。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方式,在任务驱动下还能够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一、任务驱动的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引导员和辅导员的角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自主学习、自主创造活动。如何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设计、巧妙布局,充分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1、分开层次、任务设计要有梯度
在设计任务之前,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状况以及他们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同一个主题内容在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时,所设计出的任务要有梯度,要充分考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要使每一名学生完成任务后都要有成就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要富有趣味,激发学习热情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要真正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就必须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真正产生兴趣,使上课变成有意思的活动。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那么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面对枯燥的事物,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而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则会乐此不疲,事倍功半。如:我们利用powerpoint的演示功能在大屏幕上动态展示物理电路图的走向,当学生看到开关合闭瞬间,一条红线沿着电路图轻盈快速滑过,灯泡同时闪亮。用实例引起他们的兴趣,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powerpoint制作物理电路演示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亲手参与,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教师的知识点的提示自主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在类似于这种任务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鼓励其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从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
3、任务综合化,渗透其它学科
在设计任务时,要尽量将其它学科知识点渗透到任务中来,因为信息来源是广泛的、无界的。将多学科知识点关联起来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点的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设计方法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与编排非常关键。在任务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因素。
4、以“布置任務”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提示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三、任务驱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自身的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学活动中,应为有才华、有能力的学生创造机会,提倡以实践为主,做到例题精选,保证广阔的探索“前景”,精讲多练。尽量创设充满求知欲望的教学情景,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导演要得法,启发得当,学生真情投入,争当主角,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在具体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尤其注重研究方法的渗透、创新思维的点拨、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逐渐进入主体角色,能够主动去学习,并且会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原则的最终要求。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以探索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的活动中去,通过支持他们从各个方向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鼓励他们多渠道、多途径解决问题,从而教给他们针对任务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协作精神的目的。
四、必要的任务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反馈,是课堂教学评估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施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评价,既要使学生知道自己完成任务的程度,又要求教师及时掌握全班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准确完成任务的的学生人给予表扬、肯定;对任务完成有欠缺的学生要进行督促、鼓励。要使好学生有成就感,较差学生有提高的信心和动力。当然反馈时用词要准确、恰当,否则会适得其反。
总之,21世纪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时代的人必须具备很强的获取、分析、加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来学家德雷珀·考夫曼曾说过未来的课程本身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学习的最佳方式及策略。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已起到很可观的效果,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金小龙《任务驱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初探》
[2]叶静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综合任务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