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涉足终端硬件,三星、华为拓展软件应用。二者愈发趋同的背后逻辑在于云端融合,即通过垂直整合改善用户的综合效能,从而深度绑定客户。
2012年5月,百度自有品牌手机正式发布,这款定价低于千元的智能手机搭载“百度云”系统,还将成为联通采购的合约机。一个月之前,腾讯推出了基于安卓4.0系统的定制手机ROM“Tita”,新一代“阿里云”智能手机大黄蜂也正式在淘宝预售。此外,奇虎360董事长周鸿也表示,计划和国际国内厂商合作,推出多款360用户特供机,正式进军智能手机。众多互联网企业摇身一变,成为智能手机产业的新军。
另一方面,同样在5月,华为宣布将逐步开放包括基础能力、通信能力、用户入口和变现能力的终端云平台,并将以月结方式向合作伙伴支付高达七成的分成。3月,三星亦推出了名为S-Cloud的云服务,距离苹果推出iCloud不足一年。
互联网企业进军硬件终端,硬件企业发力应用软件,二者界限愈发模糊,其背后逻辑何在?
移动互联时代,基于应用软件和内容服务的“云”平台逐渐成为个人中心,各种终端则充当着进入个人中心的入口。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软件要通过终端才能提供服务,把控终端才能体现自己的理念,将PC上的优势烧到移动设备。而对于硬件商而言,一则硬件配置愈发趋同,既有优势较易被追赶,二来软件应用和服务业务不仅可以带来衍生收入,也有助于提高用户黏性。对二者来说,只有垂直整合“云”和“端”两个领域,才能改善综合效能,提升客户体验从而深度绑定客户。
互联网企业:借“端”推进“云”
瑞信的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巨头纷纷研发自有品牌手机和操作系统,其主要目标并不是通过手机销售来获得大量收入,而是希望通过应用商店和其他增值服务获利。这一说法通过小米科技CEO雷军得到了印证,他表示其目标是硬件不亏钱,通过互联网应用与服务盈利。小米手机的软硬件都系小米科技亲自操刀,不进入传统卖场,仅通过网上预订和运营商合约机两个渠道销售,在2011年的手机市场掀起阵阵涟漪。而百度也表示,新推出的自有品牌手机将使百度与谷歌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搜索领域,而是拓展到用户用以操控其移动设备的软件领域。
在进入终端市场之前,传统互联网巨头已经利用积累的用户基础和成功产品,将个人电脑端的优势复制到手机端,推出了相应的应用软件,腾讯的手机QQ、微信,百度的手机搜索、手机地图,阿里巴巴的手机淘宝、手机支付宝,盛大的Bambook、切客,新浪的手机微博等,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如今,互联网企业再度扎堆手机市场,通过终端进一步增强自身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竞争力的意图十分明显。为了不至于沦为替运营商和手机品牌商做嫁衣裳,在进军终端之前或是同时,互联网大腕们更是推出自有操作系统,小米、阿里、盛大、百度和腾讯纷纷加入了自有品牌安卓定制ROM的大军。ROM指的是存放手机固件代码的存储器,比如手机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如游戏等。这些互联网企业的自有操作系统通常基于安卓系统深度优化,绑定了自身的应用程序,如盛大的“乐众ROM”集成了云中书城、麦库记事、盛大网盘等多个盛大系应用软件。腾讯在“Tita”之前,虽然没有自己的ROM,也通过QQ service打包自己所有的移动应用,深度植入到合作手机厂商的移动终端中。只不过,手机操作系统的开发以及应用是一个整合产业链的过程,需要运营商、应用开发商、芯片制造商等各个环节相互配合,能否获得成功与产业生态规模密切相关,互联网巨头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能否被市场广泛认可仍未可知。
再者,互联网企业通过手机终端推广应用服务,目前尚没有成功的案例。亚马逊的平板电脑Kindle Fire依托庞大的应用和内容生态系统,发行初期曾经历了短暂的辉煌,销量直逼iPad2,不过在后者降价后,Kindle Fire的出货量已经从2011年四季度的480万台骤降至2012年一季度的不到75万台,降幅达84%,全球市场份额从16.8%陡降至4%。而如不出意外,苹果拟推出的7英寸iPad 更将对其形成致命一击。此外,小米虽然叫嚣以软件服务盈利,不过其手机毛利率已达到三成,本质上仍是手机厂商。互联网企业试图通过控制终端来拉动应用软件等增值服务,绝非易事。
在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看来,互联网企业在手机等终端产品上并没有优势和特色,难敌苹果、三星等配置体验出类拔萃的手机厂商,如果销量上不去,终端对其服务的拉动非常有限。同时,服务好的互联网企业不需要绑定终端就可以得到用户青睐,服务不好,即使绑定了硬件也会被用户所弃。不过,由于国内的代工和设计成本都比较低廉,互联网企业进入手机领域门槛低,因此大多都宁可一试,以免错过发展的机会。
硬件企业:向“云”靠拢
如今,“硬件+软件+互联网应用与服务”已经成为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的标配。不管是硬件出身,还是软件起家,移动互联网时代,“云”服务才是最终给移动终端提供高价值的源头,各种终端只是扮演着“媒介”的角色。有鉴于此,在互联网巨头发力手机终端的同时,传统终端企业也不断扩充软件和服务,构建自己的“内容云”。
单凭硬件或软件一方的优势,被淘汰的命运在所难免。诺基亚凭借高硬件质量蝉联功能手机时代的霸主,但却在移动互联时代慢人一步,操作系统和生态体系被苹果、谷歌等企业赶上,最终只能眼见领土被列强瓜分却无力回天。由于诺基亚销售额大幅下滑,2012年4月,信用评级公司穆迪削减诺基亚的信用评级至垃圾级边缘。
与之相反,先人一步的苹果在集成了包括iOS、iTunes、APP Store在内的云体系之后,仍不断发力“软业务”,向谷歌正面挑战。2009年,苹果花费3亿美元收购了专门向手机用户提供精准广告的Quattro Wireless公司,进入移动广告业务,并开发了自己的位置监测系统。2011年5月,苹果推出了连接各种终端的“云服务”iCloud。在乔布斯看来,移动互联的多终端时代,“云”才是真正的个人中心。无论是家庭电视,还是iPod、iPhone、iPad与MacBook,都可以通过iCloud相连,为用户构建起一个多终端接收,围绕云的个人中心。
苹果珠玉在前,众多传统终端厂商也紧随其后。2012年3月,三星推出了名为S-Cloud的云服务,其旗下的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相机以及电视等产品可以在统一的云服务标准下实现互通兼容。2011年,华为推出了云服务平台和首款云手机Vision(远见)。为了加速进军软件领域,华为还与芒果网合作推出了应用程序“势力邦”。华为终端总裁万飙之前甚至对媒体表示,华为将告别纯硬件厂商的身份,正式成为集硬软件与云服务平台为一身的“互联网公司”。
不过,对于华为这些安卓系统后入者来说,现在的云系统只是搭建了一个框架,是否可以形成如苹果般丰富独有的内容资源,还取决于其终端的销售情况。他们目前采取的战略是,通过高配置、高性能和低价的终端先绑定消费者,再吸引生态系统的其他参与者开发应用软件,助其扩充云池子。
此外,三星、华为等终端巨头不仅发力手机和平板电脑还纷纷进军家庭终端领域,通过电视、个人电脑等多终端的互联互通,与“云”融合,从而提供综合服务,提高用户黏性。未来,在家庭终端领域的云端融合势必成为风潮。不管是从“端”向“云”扩展,还是从“云”向“端”延伸,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才是市场参与者的生存王道。■
2012年5月,百度自有品牌手机正式发布,这款定价低于千元的智能手机搭载“百度云”系统,还将成为联通采购的合约机。一个月之前,腾讯推出了基于安卓4.0系统的定制手机ROM“Tita”,新一代“阿里云”智能手机大黄蜂也正式在淘宝预售。此外,奇虎360董事长周鸿也表示,计划和国际国内厂商合作,推出多款360用户特供机,正式进军智能手机。众多互联网企业摇身一变,成为智能手机产业的新军。
另一方面,同样在5月,华为宣布将逐步开放包括基础能力、通信能力、用户入口和变现能力的终端云平台,并将以月结方式向合作伙伴支付高达七成的分成。3月,三星亦推出了名为S-Cloud的云服务,距离苹果推出iCloud不足一年。
互联网企业进军硬件终端,硬件企业发力应用软件,二者界限愈发模糊,其背后逻辑何在?
移动互联时代,基于应用软件和内容服务的“云”平台逐渐成为个人中心,各种终端则充当着进入个人中心的入口。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软件要通过终端才能提供服务,把控终端才能体现自己的理念,将PC上的优势烧到移动设备。而对于硬件商而言,一则硬件配置愈发趋同,既有优势较易被追赶,二来软件应用和服务业务不仅可以带来衍生收入,也有助于提高用户黏性。对二者来说,只有垂直整合“云”和“端”两个领域,才能改善综合效能,提升客户体验从而深度绑定客户。
互联网企业:借“端”推进“云”
瑞信的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巨头纷纷研发自有品牌手机和操作系统,其主要目标并不是通过手机销售来获得大量收入,而是希望通过应用商店和其他增值服务获利。这一说法通过小米科技CEO雷军得到了印证,他表示其目标是硬件不亏钱,通过互联网应用与服务盈利。小米手机的软硬件都系小米科技亲自操刀,不进入传统卖场,仅通过网上预订和运营商合约机两个渠道销售,在2011年的手机市场掀起阵阵涟漪。而百度也表示,新推出的自有品牌手机将使百度与谷歌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搜索领域,而是拓展到用户用以操控其移动设备的软件领域。
在进入终端市场之前,传统互联网巨头已经利用积累的用户基础和成功产品,将个人电脑端的优势复制到手机端,推出了相应的应用软件,腾讯的手机QQ、微信,百度的手机搜索、手机地图,阿里巴巴的手机淘宝、手机支付宝,盛大的Bambook、切客,新浪的手机微博等,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如今,互联网企业再度扎堆手机市场,通过终端进一步增强自身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竞争力的意图十分明显。为了不至于沦为替运营商和手机品牌商做嫁衣裳,在进军终端之前或是同时,互联网大腕们更是推出自有操作系统,小米、阿里、盛大、百度和腾讯纷纷加入了自有品牌安卓定制ROM的大军。ROM指的是存放手机固件代码的存储器,比如手机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如游戏等。这些互联网企业的自有操作系统通常基于安卓系统深度优化,绑定了自身的应用程序,如盛大的“乐众ROM”集成了云中书城、麦库记事、盛大网盘等多个盛大系应用软件。腾讯在“Tita”之前,虽然没有自己的ROM,也通过QQ service打包自己所有的移动应用,深度植入到合作手机厂商的移动终端中。只不过,手机操作系统的开发以及应用是一个整合产业链的过程,需要运营商、应用开发商、芯片制造商等各个环节相互配合,能否获得成功与产业生态规模密切相关,互联网巨头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能否被市场广泛认可仍未可知。
再者,互联网企业通过手机终端推广应用服务,目前尚没有成功的案例。亚马逊的平板电脑Kindle Fire依托庞大的应用和内容生态系统,发行初期曾经历了短暂的辉煌,销量直逼iPad2,不过在后者降价后,Kindle Fire的出货量已经从2011年四季度的480万台骤降至2012年一季度的不到75万台,降幅达84%,全球市场份额从16.8%陡降至4%。而如不出意外,苹果拟推出的7英寸iPad 更将对其形成致命一击。此外,小米虽然叫嚣以软件服务盈利,不过其手机毛利率已达到三成,本质上仍是手机厂商。互联网企业试图通过控制终端来拉动应用软件等增值服务,绝非易事。
在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看来,互联网企业在手机等终端产品上并没有优势和特色,难敌苹果、三星等配置体验出类拔萃的手机厂商,如果销量上不去,终端对其服务的拉动非常有限。同时,服务好的互联网企业不需要绑定终端就可以得到用户青睐,服务不好,即使绑定了硬件也会被用户所弃。不过,由于国内的代工和设计成本都比较低廉,互联网企业进入手机领域门槛低,因此大多都宁可一试,以免错过发展的机会。
硬件企业:向“云”靠拢
如今,“硬件+软件+互联网应用与服务”已经成为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的标配。不管是硬件出身,还是软件起家,移动互联网时代,“云”服务才是最终给移动终端提供高价值的源头,各种终端只是扮演着“媒介”的角色。有鉴于此,在互联网巨头发力手机终端的同时,传统终端企业也不断扩充软件和服务,构建自己的“内容云”。
单凭硬件或软件一方的优势,被淘汰的命运在所难免。诺基亚凭借高硬件质量蝉联功能手机时代的霸主,但却在移动互联时代慢人一步,操作系统和生态体系被苹果、谷歌等企业赶上,最终只能眼见领土被列强瓜分却无力回天。由于诺基亚销售额大幅下滑,2012年4月,信用评级公司穆迪削减诺基亚的信用评级至垃圾级边缘。
与之相反,先人一步的苹果在集成了包括iOS、iTunes、APP Store在内的云体系之后,仍不断发力“软业务”,向谷歌正面挑战。2009年,苹果花费3亿美元收购了专门向手机用户提供精准广告的Quattro Wireless公司,进入移动广告业务,并开发了自己的位置监测系统。2011年5月,苹果推出了连接各种终端的“云服务”iCloud。在乔布斯看来,移动互联的多终端时代,“云”才是真正的个人中心。无论是家庭电视,还是iPod、iPhone、iPad与MacBook,都可以通过iCloud相连,为用户构建起一个多终端接收,围绕云的个人中心。
苹果珠玉在前,众多传统终端厂商也紧随其后。2012年3月,三星推出了名为S-Cloud的云服务,其旗下的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相机以及电视等产品可以在统一的云服务标准下实现互通兼容。2011年,华为推出了云服务平台和首款云手机Vision(远见)。为了加速进军软件领域,华为还与芒果网合作推出了应用程序“势力邦”。华为终端总裁万飙之前甚至对媒体表示,华为将告别纯硬件厂商的身份,正式成为集硬软件与云服务平台为一身的“互联网公司”。
不过,对于华为这些安卓系统后入者来说,现在的云系统只是搭建了一个框架,是否可以形成如苹果般丰富独有的内容资源,还取决于其终端的销售情况。他们目前采取的战略是,通过高配置、高性能和低价的终端先绑定消费者,再吸引生态系统的其他参与者开发应用软件,助其扩充云池子。
此外,三星、华为等终端巨头不仅发力手机和平板电脑还纷纷进军家庭终端领域,通过电视、个人电脑等多终端的互联互通,与“云”融合,从而提供综合服务,提高用户黏性。未来,在家庭终端领域的云端融合势必成为风潮。不管是从“端”向“云”扩展,还是从“云”向“端”延伸,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才是市场参与者的生存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