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调味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ryli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癖好,就像乔治·拜伦睡觉时身边要放把枪、内维尔·张伯伦手里永远提把伞、丘吉尔家里则摆满了他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帽子一样,易暴露、有嚼头。癖好久了,也便成了习惯;习惯久了,就慢慢浸淫成生活的一部分。
  老张开了家咖啡馆,因为近些年复古风大热,他便收了一些老式上海家具放到咖啡馆里做装饰,然而这一收就让他从此沉醉其中。不知不觉七年过去了,他的家里被堆满了,又租了仓库;眼看着租来的两个仓库也都逐渐满了,他又想着用找来的集装箱做更大的仓库。就像着了魔、上了瘾,戒不掉,老张的生活也从此围绕着收老家具转起来。“每一个老物件都是有故事的。”老张说的时候眼里熠熠放光,他听懂了这些故事,“许多东西都没人要,也没人懂,我就像个拾荒者一样,在垃圾堆里翻来拣去”。
  老张的脑海里漂浮着许多关于旧时光的碎片。那些碎片总是在他心底闪光,使他沉醉于各种各样的老物件收藏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十里洋场,莺歌燕舞,多少英杰人物都来凑这一场大热闹。然而时光逝去,热闹散了、繁华尽了,只有那些斑驳的老家具仿佛胡琴般还在咿咿呀呀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老张想让这些故事继续讲下去,于是和几个设计师朋友找来被遗弃的集装箱,建造了一个湖边“大屋”,把收集来的老物件尽量“物尽其用”起来。老式扶手椅上蒙上新的头层牛皮、衣帽间里装上铜质挂衣钩,柜子也要摆放实用。在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是古时旧物的最好归宿。然而博物馆仅仅是守护、保存,不能触碰,又如何传承?这些小小的收藏看似不起眼,它们可能会磨损、会被弄坏,却将生活深刻地印记其中。
  iLOOK:你觉得自己最特别的收藏是什么?
  老张:有许多,不过我觉得还是收的一个窗框锁最特别。这是上海的老洋房、老外别墅窗户上的锁,这都是根据屋子特殊定制的,上面还有家族标志,不是量产的。这种东西在现在已经很少很少了。拆老房子的时候,我到建筑工地上搜罗了一堆回来,这样的窗框锁曾经是属于显赫家族的,它见证了百年的沧海桑田,最后被遗弃。但我想,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建筑学和美学意义上的价值。
  iLOOK:你做收藏肯定有些标准吧?
  老张:我收的东西有一个原则,就是必须是一个年代里的代表。我的收藏也经过了像上楼梯那样的“进阶”。刚开始收到带有毛主席头像的小镜子就很开心,但后来慢慢久了觉得这其实就是我小时候的一个记忆,而对一个时代的生产力啊、技术啊、手工艺啊并没有体现。所以,后期我就越来越喜欢那种能代表精致生活方式的物件儿,能体现出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生活的幸福感。他们的生活非常注重细节,一个门锁都可以精雕细琢,一个小的茶几可以非常精致,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就过得很潦草。
  iLOOK:这种对生活的不够精致,导致我们现在的设计也好、创意也好都无法达到曾经的高度。
  老张:我做设计师的朋友和我说,现在做设计很难,因为曾经某一个时期的东西太经典了,经典到你根本没办法去超越,所以只能欣赏,如果再去设计,多一点都会狗尾续貂。但是这些东西却没有被人认识,许多都丢弃了。我不是学设计艺术的,但我在收集这些东西的过程中了解了许多有关设计的知识。
  iLOOK:中国人有一段时间不太尊重历史,遗失了许多东西。
  老张:中国很多东西没有历史,比如说玩古董车的,没得玩儿,只能靠从国外去进口。中国人自己有历史感的东西是断层的。但是时尚也好,生活物件儿也好,生活方式也好,都是轮回的,比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会儿女孩子穿的粗跟鞋,现在不是又流行起来了吗?我有朋友玩明清家具,但我感觉那个东西太周正,年轻人可能会喜欢更时尚化一些的东西。明清家具你放在家里可能会觉得太老气,但老上海的家具一放在家里,那种小情调就出来了。它是一种中西结合的东西,是有时尚感在其中的。
  iLOOK:上海一位女作家王安忆曾这么写过:“每一个弄堂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着不同的气味,并且包裹得很严。”我觉得你能闻到这种气味。
  老张:对,当你抚摸着这些老家具,这种触感是真实的。你的脑海里会自然而然地浮现那种老画面,贵太太拧动锁扣,推开窗户,一身旗袍独倚窗边,叼一根烟——或许这就是旧物的魔力。我曾经花大价钱从国外收来一个非常大的缝纫机,后来被一个搞艺术的朋友要走了,我很喜欢这件东西,但觉得放在他那里更合适。这件事情启发了我,所以我收来了十来个集装箱,配合钢结构做我的新咖啡馆。我会把我的一部分收藏品放到那个咖啡馆里去,毕竟它们在那个地方才是最有味道、最有感觉的。但仅仅收藏是不够的,我还希望有延续,能把这些老东西中蕴涵的故事讲下去。
其他文献
眼前的这些木头已经老了,斑驳暗淡,神采涣散,只有生长的年轮和人们使用过的痕迹等待被蒙尘,残旧无力。但对首饰设计师李小筠而言,世界就在这些残朽之物所能构建的方寸之间。在她看来,这些破败的旧木有着不同寻常的美感,因为天然的木纹是对自然基因的呼唤,使用过程中造就的肌理是对它过往生活的记录,而它们形态各异的尺度则可以用来重新度量这个世界。  李小筠这个名字第一次为人们所知是在中央美院毕业作品展上,她的毕业
期刊
看过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观众,一定会对印度那座斑斓的动物园印象深刻,加上主人公与动物那段奇妙的海上漂流旅途,不禁让人再次对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反思。台湾设计师王中闵对动物向来有着深厚的情感,如果现在做的不是设计工作,他可能已经是台湾某个动物园里的动物研究员。2011年冬季,他创立了个人独立饰品品牌“ZOO’s 20%”。这个颇值得玩味的名字与他身兼动物保护团体义工的身份密切相关,他决定将品
期刊
我们生活在电脑时代,到处充斥着数字带给我们的便捷,而我们却追求着在虚拟的环境下真实的效果。CG图画力求写真到辨不清真伪,3D动画追求着同真人一样的一颦一笑,而设计师Jun Kandi(程君)在他2012年创立的概念设计品牌“Silk scarf by Jun Kandi”的作品中却保留了现代数字的痕迹,同时又跟“古典”进行了对抗。Jun Kandi毕业于巴黎Acad6mie Charpentier
期刊
让设计作品引起人们记忆的共振,继而达到感情的共鸣,这应该是每个设计师追求的境界。个人设计品牌“oneday”的设计师白明辉在圈子里小有名气,他一直坚持环保、旧物重生的设计理念,在他眼里,任何废弃旧物都有自身的价值,再次设计就是让它重获新生命的方法。  这一款古色古香的木梭香托就是他废物改造的又一佳作。某次,白明辉获得了十几个织布机的梭子,这些梭子都经过了长时间的磨砺和使用,最老的一个已经被使用了5
期刊
i prefer——衣服的半调智  人是喜欢行走的,如果要让你选择穿一件衣服去行走的话,你会选择什么?无论游走或是生活在异乡,拥有一件能让自己与这座城市一同呼吸、感受的衣服永远最为重要,这是户外衣和随便一件T恤都不能替代的。来自中国台湾的“我宁i prefer”自2001年开始便在台湾台北、大陆上海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地开设店铺,每间店铺都各具特色。这种以流动的文化形式游走世界的态度,让人很难定义它到
期刊
你很难定义宋洋。从大学毕业之、后,他就开始了他的超级跨界人生。油画、动漫、设计、写作、影像、音乐甚至是策展,他都要一尝试。宋洋说:“现代艺术家从库尔勒到纽约画派,都在探索让他们的技法和媒介成为越来越透明的形而上学的载体。”这句绕口的表达,成为了宋洋跨界人生中最好的注脚。  Bad Girl是宋洋持续创作的一个动漫形象,在他的理解里,她是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都市化物质女孩的缩影。Bad Girl的创作
期刊
时代发展太快,让许多人急于成功和取得物质财富,可是这条奔波的道路也让我们感到困惑和疲累,甚至有某种自我迷失。于是,在工作、生活之余为自己寻找一块心灵的净土,成为了大部分中国人越来越看重的事儿。本期iLOOK调查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想通过时间线索去回顾过去、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我们发现,虽然时代发展和西方文化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很大影响,但中国人对生活方式的终极追求,还是一种如歌如画的诗意和随性。这
期刊
迪奥品牌的历史即高级定制的历史。自1947年迪奥先生推出其首个高级定制系列,迪奥高级定制工坊始终致力于绽放女性自身优雅气质与非凡魅力。每一款设计都是梦想的缔造,都是奇迹的诞生。每件定制服皆为传统手工坊集体智慧及忘我工作的结晶。迪奥高级定制“艺术工坊”满足了品牌的最高要求,始终致力于让梦想摆脱桎梏,以此实现迪奥先生的心愿:升华女性之美,赋予女性永恒的幸福。  在迪奥2013春夏高级定制系列中,艺术总
期刊
历史上的唐朝,已经灭亡了1100多年,但在很多中国人心里,“唐朝”一直都是一个熟悉而亲切的名词。1100多年前的唐朝人,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式和现代人差异很大,但我们现代人的文化与思想又和他们一脉相承、血肉相连。时代的发展和心境的浮躁并不是大众拒绝去了解古代文化的借口,文化需要创新,更需要持续不断地传承。中华文化的根,还要从这些逝去的年月中仔细追寻,那些今天看来奇妙有趣的生活方式,也是
期刊
这几年,“逃离北上广”这句口号一度风行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中间,最终演变为一股来势汹汹的“裸辞”风潮。经历丰富的日语老师杨涵辞职后到大理开了家客栈,从此过上了别人眼里相对“轻松”的生活。而他的内心在离开城市后是否得到了自由?胡适先生说的“最幸福的事情就是顺应本心的生活”,这句话应该可以作为他的答案。  在某项针对城市白领的生活方式调查中,得票最高的一项是“自主创业”,许多人都希望到某处远离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