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癖好,就像乔治·拜伦睡觉时身边要放把枪、内维尔·张伯伦手里永远提把伞、丘吉尔家里则摆满了他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帽子一样,易暴露、有嚼头。癖好久了,也便成了习惯;习惯久了,就慢慢浸淫成生活的一部分。
老张开了家咖啡馆,因为近些年复古风大热,他便收了一些老式上海家具放到咖啡馆里做装饰,然而这一收就让他从此沉醉其中。不知不觉七年过去了,他的家里被堆满了,又租了仓库;眼看着租来的两个仓库也都逐渐满了,他又想着用找来的集装箱做更大的仓库。就像着了魔、上了瘾,戒不掉,老张的生活也从此围绕着收老家具转起来。“每一个老物件都是有故事的。”老张说的时候眼里熠熠放光,他听懂了这些故事,“许多东西都没人要,也没人懂,我就像个拾荒者一样,在垃圾堆里翻来拣去”。
老张的脑海里漂浮着许多关于旧时光的碎片。那些碎片总是在他心底闪光,使他沉醉于各种各样的老物件收藏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十里洋场,莺歌燕舞,多少英杰人物都来凑这一场大热闹。然而时光逝去,热闹散了、繁华尽了,只有那些斑驳的老家具仿佛胡琴般还在咿咿呀呀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老张想让这些故事继续讲下去,于是和几个设计师朋友找来被遗弃的集装箱,建造了一个湖边“大屋”,把收集来的老物件尽量“物尽其用”起来。老式扶手椅上蒙上新的头层牛皮、衣帽间里装上铜质挂衣钩,柜子也要摆放实用。在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是古时旧物的最好归宿。然而博物馆仅仅是守护、保存,不能触碰,又如何传承?这些小小的收藏看似不起眼,它们可能会磨损、会被弄坏,却将生活深刻地印记其中。
iLOOK:你觉得自己最特别的收藏是什么?
老张:有许多,不过我觉得还是收的一个窗框锁最特别。这是上海的老洋房、老外别墅窗户上的锁,这都是根据屋子特殊定制的,上面还有家族标志,不是量产的。这种东西在现在已经很少很少了。拆老房子的时候,我到建筑工地上搜罗了一堆回来,这样的窗框锁曾经是属于显赫家族的,它见证了百年的沧海桑田,最后被遗弃。但我想,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建筑学和美学意义上的价值。
iLOOK:你做收藏肯定有些标准吧?
老张:我收的东西有一个原则,就是必须是一个年代里的代表。我的收藏也经过了像上楼梯那样的“进阶”。刚开始收到带有毛主席头像的小镜子就很开心,但后来慢慢久了觉得这其实就是我小时候的一个记忆,而对一个时代的生产力啊、技术啊、手工艺啊并没有体现。所以,后期我就越来越喜欢那种能代表精致生活方式的物件儿,能体现出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生活的幸福感。他们的生活非常注重细节,一个门锁都可以精雕细琢,一个小的茶几可以非常精致,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就过得很潦草。
iLOOK:这种对生活的不够精致,导致我们现在的设计也好、创意也好都无法达到曾经的高度。
老张:我做设计师的朋友和我说,现在做设计很难,因为曾经某一个时期的东西太经典了,经典到你根本没办法去超越,所以只能欣赏,如果再去设计,多一点都会狗尾续貂。但是这些东西却没有被人认识,许多都丢弃了。我不是学设计艺术的,但我在收集这些东西的过程中了解了许多有关设计的知识。
iLOOK:中国人有一段时间不太尊重历史,遗失了许多东西。
老张:中国很多东西没有历史,比如说玩古董车的,没得玩儿,只能靠从国外去进口。中国人自己有历史感的东西是断层的。但是时尚也好,生活物件儿也好,生活方式也好,都是轮回的,比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会儿女孩子穿的粗跟鞋,现在不是又流行起来了吗?我有朋友玩明清家具,但我感觉那个东西太周正,年轻人可能会喜欢更时尚化一些的东西。明清家具你放在家里可能会觉得太老气,但老上海的家具一放在家里,那种小情调就出来了。它是一种中西结合的东西,是有时尚感在其中的。
iLOOK:上海一位女作家王安忆曾这么写过:“每一个弄堂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着不同的气味,并且包裹得很严。”我觉得你能闻到这种气味。
老张:对,当你抚摸着这些老家具,这种触感是真实的。你的脑海里会自然而然地浮现那种老画面,贵太太拧动锁扣,推开窗户,一身旗袍独倚窗边,叼一根烟——或许这就是旧物的魔力。我曾经花大价钱从国外收来一个非常大的缝纫机,后来被一个搞艺术的朋友要走了,我很喜欢这件东西,但觉得放在他那里更合适。这件事情启发了我,所以我收来了十来个集装箱,配合钢结构做我的新咖啡馆。我会把我的一部分收藏品放到那个咖啡馆里去,毕竟它们在那个地方才是最有味道、最有感觉的。但仅仅收藏是不够的,我还希望有延续,能把这些老东西中蕴涵的故事讲下去。
老张开了家咖啡馆,因为近些年复古风大热,他便收了一些老式上海家具放到咖啡馆里做装饰,然而这一收就让他从此沉醉其中。不知不觉七年过去了,他的家里被堆满了,又租了仓库;眼看着租来的两个仓库也都逐渐满了,他又想着用找来的集装箱做更大的仓库。就像着了魔、上了瘾,戒不掉,老张的生活也从此围绕着收老家具转起来。“每一个老物件都是有故事的。”老张说的时候眼里熠熠放光,他听懂了这些故事,“许多东西都没人要,也没人懂,我就像个拾荒者一样,在垃圾堆里翻来拣去”。
老张的脑海里漂浮着许多关于旧时光的碎片。那些碎片总是在他心底闪光,使他沉醉于各种各样的老物件收藏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十里洋场,莺歌燕舞,多少英杰人物都来凑这一场大热闹。然而时光逝去,热闹散了、繁华尽了,只有那些斑驳的老家具仿佛胡琴般还在咿咿呀呀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老张想让这些故事继续讲下去,于是和几个设计师朋友找来被遗弃的集装箱,建造了一个湖边“大屋”,把收集来的老物件尽量“物尽其用”起来。老式扶手椅上蒙上新的头层牛皮、衣帽间里装上铜质挂衣钩,柜子也要摆放实用。在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是古时旧物的最好归宿。然而博物馆仅仅是守护、保存,不能触碰,又如何传承?这些小小的收藏看似不起眼,它们可能会磨损、会被弄坏,却将生活深刻地印记其中。
iLOOK:你觉得自己最特别的收藏是什么?
老张:有许多,不过我觉得还是收的一个窗框锁最特别。这是上海的老洋房、老外别墅窗户上的锁,这都是根据屋子特殊定制的,上面还有家族标志,不是量产的。这种东西在现在已经很少很少了。拆老房子的时候,我到建筑工地上搜罗了一堆回来,这样的窗框锁曾经是属于显赫家族的,它见证了百年的沧海桑田,最后被遗弃。但我想,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建筑学和美学意义上的价值。
iLOOK:你做收藏肯定有些标准吧?
老张:我收的东西有一个原则,就是必须是一个年代里的代表。我的收藏也经过了像上楼梯那样的“进阶”。刚开始收到带有毛主席头像的小镜子就很开心,但后来慢慢久了觉得这其实就是我小时候的一个记忆,而对一个时代的生产力啊、技术啊、手工艺啊并没有体现。所以,后期我就越来越喜欢那种能代表精致生活方式的物件儿,能体现出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生活的幸福感。他们的生活非常注重细节,一个门锁都可以精雕细琢,一个小的茶几可以非常精致,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就过得很潦草。
iLOOK:这种对生活的不够精致,导致我们现在的设计也好、创意也好都无法达到曾经的高度。
老张:我做设计师的朋友和我说,现在做设计很难,因为曾经某一个时期的东西太经典了,经典到你根本没办法去超越,所以只能欣赏,如果再去设计,多一点都会狗尾续貂。但是这些东西却没有被人认识,许多都丢弃了。我不是学设计艺术的,但我在收集这些东西的过程中了解了许多有关设计的知识。
iLOOK:中国人有一段时间不太尊重历史,遗失了许多东西。
老张:中国很多东西没有历史,比如说玩古董车的,没得玩儿,只能靠从国外去进口。中国人自己有历史感的东西是断层的。但是时尚也好,生活物件儿也好,生活方式也好,都是轮回的,比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会儿女孩子穿的粗跟鞋,现在不是又流行起来了吗?我有朋友玩明清家具,但我感觉那个东西太周正,年轻人可能会喜欢更时尚化一些的东西。明清家具你放在家里可能会觉得太老气,但老上海的家具一放在家里,那种小情调就出来了。它是一种中西结合的东西,是有时尚感在其中的。
iLOOK:上海一位女作家王安忆曾这么写过:“每一个弄堂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着不同的气味,并且包裹得很严。”我觉得你能闻到这种气味。
老张:对,当你抚摸着这些老家具,这种触感是真实的。你的脑海里会自然而然地浮现那种老画面,贵太太拧动锁扣,推开窗户,一身旗袍独倚窗边,叼一根烟——或许这就是旧物的魔力。我曾经花大价钱从国外收来一个非常大的缝纫机,后来被一个搞艺术的朋友要走了,我很喜欢这件东西,但觉得放在他那里更合适。这件事情启发了我,所以我收来了十来个集装箱,配合钢结构做我的新咖啡馆。我会把我的一部分收藏品放到那个咖啡馆里去,毕竟它们在那个地方才是最有味道、最有感觉的。但仅仅收藏是不够的,我还希望有延续,能把这些老东西中蕴涵的故事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