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粹,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而“吟唱”是古人采用的诵读方法。按照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品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感悟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艺术手法,在潜移默化中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幽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把握好诵读环节呢?笔者认为,至少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才能使文言文教学焕发出奇光异彩。
一、注重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毛泽东)学习文言文虽然比学习现代文难,但两者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而学习文言文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注重积累文言文知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的关键,初中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查找资料、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否则,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的提高。其次,结合三维教学目标,合理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以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究。假如教师采用一字一句的满堂灌输模式,那么会挫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第三,注重科学的学法指导,促使学生除了“知其然”以外,更要达成“知其所以然”的目标,绝对不能搞题海战术;同时,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积累做摘记或者分类积累做卡片等方式以落实“言”的通晓。
文言文具有音律美、语言美的特点,那些朗朗上口的押韵、对仗工整整的语句、抑扬顿挫的语气助词,都在客观上诱发学生产生好奇心,学习兴趣倍增。学生只有通过合理的诵读,才能归纳总结出文句的本义和引申义,正确解读文本的整体语意,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形成规律的优势和功效。
二、结合实际,夯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字词应用、语法转换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夯实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具体必须把握“四大关”:
第一,读音关。让学生读准字词的音是诵读文言文的前提条件,此环节必须注意异读、轻读和重读(音)三个环节:①异读主要包括古音异读、破音异读和通假异读三种情况。诸如“可汗(kèhán)大点兵”属于古音异读,“陈胜王(wàng)”属于破音异读,“河曲智叟亡(wú)以应”属于通假异读。②除了转折连词“而”和否定副词“不”等需要重读外,其它的文言虚词一般是轻读。③重读也就是读重音,学生在诵读时,为了表达某种神情意味,突显作品主旨,有时需要把文中的某些词或词组加以强调,所以进行重音处理。诸如在《醉翁亭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一句中,前一个“而”是轻读的,后一个“而”必须重读,从而表现太守“乐其乐”的心态。
第二,停顿关:所谓停顿,一般包括逻辑停顿和语法停顿两种。句间、句中、段落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为了某个词语而作的停顿则是逻辑停顿。初中新教材上所选的文言文都加注了标点符号,一般句法停顿大部分学生是掌握,但一些复杂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就比较难以掌握。因此,我们要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弄清楚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诵读时从语音和意义两个角度进行停顿。诸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这一句中,全句的主语是“其一”,“犬”是名词作状语来修饰谓语“坐”,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如此诵读: “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
第三,语气关。所谓语气就是指读音时的抑扬顿挫,一般包含肯定、陈述、疑问、感叹等的口气。而读准语气有利于学生更正确地理解句式,感悟语句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若诵读的语气不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则大相径庭。诵读时一般按句末语气词和标点符号分别读出句子肯定、陈述、感叹和疑问等语气。诸如《醉翁亭记》中“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
第四,速度关。诵读的速度就是所读内容的快慢,总体而言,其速度应与作品的内容和感情保持一致。一般激烈的反问句适当读得快,深沉的叙述要读得慢;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也要读得慢一些,故事情节紧张的时刻要读得快一点。但是,不少作品随着内容的变化,应该采取不同的速度诵读。诸如《口技》全文共分五段,首段简要介绍表演者、时间、道具和宾客,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第二段表演的拉开了帷幕,针对描写表演者初露别具一格的技艺内容,诵读时稍快些,语调也稍高一点;第三段由动转静,主要描写深夜老鼠的声音,为下一段蓄势,速度要读得稍慢,语调要低一些;第四段进入高潮,作者淋漓尽致描写惊心动魄的失火场面,诵读时声音要适度提高,语速也要快。第五段结尾是补充交代,诵读时要适度放缓。如此的诵读,能表现文章的内容和气势,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三、品读赏析,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作品的无穷魅力
品读的本质就是指感悟领性的诵读、体验与欣赏,假如阅读重在文本的言内之意,那么品读就在于文章的弦外之音。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一定要坚持以“读之有神,品之有味”为原则,声情并茂地读出语势,达到“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美妙境界。诸如《三峡》一文中许多内容采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学生在诵读时务必收放有致,节奏感强烈。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的优美,进一步感知作者美好的情怀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吟诵文章之时,不仅要正确的理解所诵读内容,而且要发自肺腑地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可见,我们只有优化文言文诵读的教学设计,才能高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能力,才能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学生深刻体验和感悟到文章的情味美、韵味美和意味美,这也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最夺目的魅力。
教无定法,贵在有效。但愿站在七尺讲台上的园丁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诵读文言文的积极性,为打造“实际、实用、实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童年的酸与甜
◇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溪美小学四年(1)班 苏洁莹
在我记忆深处,有件事让我尝到了童年的酸与甜。
五岁的我淘气又好奇。有一次,我“帮”妈妈做饭,玩累了想坐着休息下。不料,我的小板凳不翼而飞了!我坐在一锅刚煮好的清汤上了,“啊!妈,好烫啊!”我痛苦地尖叫。妈妈立即把我抱到床上,给我抹上了烫烧药。痛苦是减轻了,我的屁股却再也不能动弹了。
整天趴着不能动弹真是痛苦呀!大家为了安抚我,就轮番哄我玩。我渐渐地放肆起来:“妈,我要吃冰激淋!”“爸,我要扇风!”“爷爷,我要吃汉堡!”……大家一显出不耐烦的眼神,我就嚷着要爬起来。大家慌了神,对我百依百顺。我享受着“小公主”待遇,惹得哥哥姐姐们艳羡不已。
不知不觉几天过去了,我的伤口愈合了。我那公主般的待遇也取消了,我知道他们还是很爱我的,只是这种爱有了限制。
这件事让我尝到了童年莽撞的酸与享受家人关爱的甜,一想起家人那么无私的爱,我还偷乐了几天呢!
(指导老师:李秀婷)
一、注重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毛泽东)学习文言文虽然比学习现代文难,但两者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而学习文言文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注重积累文言文知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的关键,初中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查找资料、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否则,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的提高。其次,结合三维教学目标,合理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以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究。假如教师采用一字一句的满堂灌输模式,那么会挫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第三,注重科学的学法指导,促使学生除了“知其然”以外,更要达成“知其所以然”的目标,绝对不能搞题海战术;同时,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积累做摘记或者分类积累做卡片等方式以落实“言”的通晓。
文言文具有音律美、语言美的特点,那些朗朗上口的押韵、对仗工整整的语句、抑扬顿挫的语气助词,都在客观上诱发学生产生好奇心,学习兴趣倍增。学生只有通过合理的诵读,才能归纳总结出文句的本义和引申义,正确解读文本的整体语意,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形成规律的优势和功效。
二、结合实际,夯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字词应用、语法转换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夯实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具体必须把握“四大关”:
第一,读音关。让学生读准字词的音是诵读文言文的前提条件,此环节必须注意异读、轻读和重读(音)三个环节:①异读主要包括古音异读、破音异读和通假异读三种情况。诸如“可汗(kèhán)大点兵”属于古音异读,“陈胜王(wàng)”属于破音异读,“河曲智叟亡(wú)以应”属于通假异读。②除了转折连词“而”和否定副词“不”等需要重读外,其它的文言虚词一般是轻读。③重读也就是读重音,学生在诵读时,为了表达某种神情意味,突显作品主旨,有时需要把文中的某些词或词组加以强调,所以进行重音处理。诸如在《醉翁亭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一句中,前一个“而”是轻读的,后一个“而”必须重读,从而表现太守“乐其乐”的心态。
第二,停顿关:所谓停顿,一般包括逻辑停顿和语法停顿两种。句间、句中、段落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为了某个词语而作的停顿则是逻辑停顿。初中新教材上所选的文言文都加注了标点符号,一般句法停顿大部分学生是掌握,但一些复杂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就比较难以掌握。因此,我们要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弄清楚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诵读时从语音和意义两个角度进行停顿。诸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这一句中,全句的主语是“其一”,“犬”是名词作状语来修饰谓语“坐”,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如此诵读: “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
第三,语气关。所谓语气就是指读音时的抑扬顿挫,一般包含肯定、陈述、疑问、感叹等的口气。而读准语气有利于学生更正确地理解句式,感悟语句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若诵读的语气不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则大相径庭。诵读时一般按句末语气词和标点符号分别读出句子肯定、陈述、感叹和疑问等语气。诸如《醉翁亭记》中“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
第四,速度关。诵读的速度就是所读内容的快慢,总体而言,其速度应与作品的内容和感情保持一致。一般激烈的反问句适当读得快,深沉的叙述要读得慢;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也要读得慢一些,故事情节紧张的时刻要读得快一点。但是,不少作品随着内容的变化,应该采取不同的速度诵读。诸如《口技》全文共分五段,首段简要介绍表演者、时间、道具和宾客,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第二段表演的拉开了帷幕,针对描写表演者初露别具一格的技艺内容,诵读时稍快些,语调也稍高一点;第三段由动转静,主要描写深夜老鼠的声音,为下一段蓄势,速度要读得稍慢,语调要低一些;第四段进入高潮,作者淋漓尽致描写惊心动魄的失火场面,诵读时声音要适度提高,语速也要快。第五段结尾是补充交代,诵读时要适度放缓。如此的诵读,能表现文章的内容和气势,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三、品读赏析,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作品的无穷魅力
品读的本质就是指感悟领性的诵读、体验与欣赏,假如阅读重在文本的言内之意,那么品读就在于文章的弦外之音。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一定要坚持以“读之有神,品之有味”为原则,声情并茂地读出语势,达到“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美妙境界。诸如《三峡》一文中许多内容采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学生在诵读时务必收放有致,节奏感强烈。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的优美,进一步感知作者美好的情怀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吟诵文章之时,不仅要正确的理解所诵读内容,而且要发自肺腑地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可见,我们只有优化文言文诵读的教学设计,才能高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能力,才能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学生深刻体验和感悟到文章的情味美、韵味美和意味美,这也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最夺目的魅力。
教无定法,贵在有效。但愿站在七尺讲台上的园丁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诵读文言文的积极性,为打造“实际、实用、实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童年的酸与甜
◇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溪美小学四年(1)班 苏洁莹
在我记忆深处,有件事让我尝到了童年的酸与甜。
五岁的我淘气又好奇。有一次,我“帮”妈妈做饭,玩累了想坐着休息下。不料,我的小板凳不翼而飞了!我坐在一锅刚煮好的清汤上了,“啊!妈,好烫啊!”我痛苦地尖叫。妈妈立即把我抱到床上,给我抹上了烫烧药。痛苦是减轻了,我的屁股却再也不能动弹了。
整天趴着不能动弹真是痛苦呀!大家为了安抚我,就轮番哄我玩。我渐渐地放肆起来:“妈,我要吃冰激淋!”“爸,我要扇风!”“爷爷,我要吃汉堡!”……大家一显出不耐烦的眼神,我就嚷着要爬起来。大家慌了神,对我百依百顺。我享受着“小公主”待遇,惹得哥哥姐姐们艳羡不已。
不知不觉几天过去了,我的伤口愈合了。我那公主般的待遇也取消了,我知道他们还是很爱我的,只是这种爱有了限制。
这件事让我尝到了童年莽撞的酸与享受家人关爱的甜,一想起家人那么无私的爱,我还偷乐了几天呢!
(指导老师:李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