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格心理学》指出“人与人之间很少有差异,但差异正起作用”。这种差异在于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单亲家庭学生子女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们处于心理空虚、生活无赖的矛盾之中。
1、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友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着社会道德失衡和分配差距的拉大,离异家庭逐渐增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校时,许多学生不愿和他们交往,他们往往很孤独。从我班五十多名学生的心理咨询问题中可以看出:其一、自己瞧不起自己;其二、对环境漠然不理,常伴有破坏行为;其三、性情古怪,对未来失落;其四、对家庭和自身前途充满矛盾。
2、他们渴望帮助。家庭的残缺给他们心灵带来了许多创伤,有许多的苦闷需要对人诉说,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让心理得到平衡。
3、他们渴望得到表扬,渴望有好的成绩。希望通过表扬和优秀的成绩引起老师的重视,重新体会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
怎样才能做好单亲家庭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呢?有一位智者曾经说过:“一碗没有盐的汤总是让人联想到乏味,盐之于味可谓精华,但如果把这些精华直接放到口里,哪怕很少一点,带给人的总是苦涩,美味之源的精华却与美味相去如此之远!”因此把精神“食盐”融化在真诚、热诚的教育里,通过教育单亲家庭的学生子女,将会有益于他们的生活。
一、多一份关心,多一点温暖
单亲家庭孩子爱的天平是失衡的。教育者要用爱去融化那颗冰冷的心。要用爱心去陶冶、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还是有人爱他、关心他的。这种方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班的贺丹同学随母亲生活。由于母亲无暇顾及、爱心失落,他总是蓬头垢面,被同学们取笑;由于学校离家远,午饭也是经常没有着落,学习成绩不好。发现这种情况后,我经常在中午的时候给他买一些面包和饮料,让他吃饱后安心上课,有时为他提供一些学习用品,并且发动全班同学一起来帮助和关心他。现在,他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在他的脸上也看到了笑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
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单亲学生的自尊心更强。自尊心是每个人要求他人和社会尊重自我的心理体现。有自尊心的学生就会在家庭和学校中积极向上,努力完善自我。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蕴有极为细腻、敏感而又善良爱美的情,将自尊与和谐给予每个孩子,是每个教育者的使命和责任。
有一次,我们班参加红五月歌咏比赛,整体效果相当不错,但有个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吃零食,动作不雅,态度不端正。结果班级名次落榜,惹得班上学生愤愤不平。吓得该学生逃回了家!事情发生后,我也很生气,但仔细分析认为事出有因。于是我就通过家访,单独与他交谈、了解情况、沟通情感:原来该学生不会唱这首歌,可比赛规定缺人扣分,所以演出了一场“南郭先生”的戏剧。事情水落石出,学生回到班上,我对同学们说:“他没有家庭温暖,如果为了一场比赛而毁其一生,值得吗?如果大家不原谅他,他能回到校园吗?我们要用集体的温暖去贴近他的心,用宽容的态度去谅解他的无知行为……”经过教育,现在这个学生热心参与组织的各项活动,还担任了我班的组织委员。情况表明,给人以自尊,就是给自己和群体以自尊和自信。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教育的反思和教师教育行为反思,影响着学生生活的方向;同时教育者以开放认真和真诚的心去反思自己教育中的成效,更能督促自己。在学生学习、生活、活动中捕捉教育契机,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朋友般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在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的同时,正确指导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
三、激励孩子的进步
教育的生命是爱,是情,是亲。有些老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些偏见,认为他们身上的缺点多,甚至觉得浑身上下都看不顺眼,没有一点优点。这是不对的。问题在于怎样发现孩子的潜能。老师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摸摸孩子的头、说声“你一定行”都会给孩子莫大的激励和无限的幸福,从而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在关爱和信任的氛围里逐步树立起来自信、自尊、自强,取得长足的进步。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角,学生幼儿的自信、童年的幸福、少年的自尊、青年的使命,从这个层次去分析、探究单亲家庭学生的冷却的心理,用炽热之情贴近学生,点燃学生心灵之火。
单亲家庭的孩子如果处在排斥、歧视的环境中,只能让他们永远抬不起头来。反之,平等亲和、团结互助、充满友爱,则能让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很自然地融入集体,让他们体验真诚、友谊的幸福,享受赏识、进步的快乐。
四、联系家长,共同配合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孩子成长就如培育树苗成长一样,要把握季节的生长规律,既不可消极等待,也不能操之过急,需要从容和宽容,家长作为孩子的教育主体,影响着孩子的个性心理和发展方向。单亲学生的家庭,管理力度往往不够,或家长本人品德就有待提高。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性格内向、孤僻。父母爱打麻将,很少关心他心里有什么想法。通过教师邀请其父参加联谊会,让孩子的父亲逐渐认识到言传身教和交流的重要性。从那以后,父亲坚持每天和孩子一起散步,一起听音乐,父子成为了朋友。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性格及矛盾的心理是在其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给每一个孩子以完整的生命,使他们身心和谐协调发展,让他们在自由中哺育创造,在尊重中培养自信,在关爱中感受幸福,在和谐中健康成长。教育者用真正的教育热情,用诚挚的教育态度,用学友之间真正的感情去温暖他们冰冷的心,融化他们厌世之情,感化他们失落的心理。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姆斯基说过:“任何方法如果是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的,那么便会成功,任何方法如果不是按儿童现有的需要就去进行,那么就不会达到目的。”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从他们的心理健康需要出发,就一定会促进他们真正的健康成长。
1、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友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着社会道德失衡和分配差距的拉大,离异家庭逐渐增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校时,许多学生不愿和他们交往,他们往往很孤独。从我班五十多名学生的心理咨询问题中可以看出:其一、自己瞧不起自己;其二、对环境漠然不理,常伴有破坏行为;其三、性情古怪,对未来失落;其四、对家庭和自身前途充满矛盾。
2、他们渴望帮助。家庭的残缺给他们心灵带来了许多创伤,有许多的苦闷需要对人诉说,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让心理得到平衡。
3、他们渴望得到表扬,渴望有好的成绩。希望通过表扬和优秀的成绩引起老师的重视,重新体会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
怎样才能做好单亲家庭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呢?有一位智者曾经说过:“一碗没有盐的汤总是让人联想到乏味,盐之于味可谓精华,但如果把这些精华直接放到口里,哪怕很少一点,带给人的总是苦涩,美味之源的精华却与美味相去如此之远!”因此把精神“食盐”融化在真诚、热诚的教育里,通过教育单亲家庭的学生子女,将会有益于他们的生活。
一、多一份关心,多一点温暖
单亲家庭孩子爱的天平是失衡的。教育者要用爱去融化那颗冰冷的心。要用爱心去陶冶、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还是有人爱他、关心他的。这种方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班的贺丹同学随母亲生活。由于母亲无暇顾及、爱心失落,他总是蓬头垢面,被同学们取笑;由于学校离家远,午饭也是经常没有着落,学习成绩不好。发现这种情况后,我经常在中午的时候给他买一些面包和饮料,让他吃饱后安心上课,有时为他提供一些学习用品,并且发动全班同学一起来帮助和关心他。现在,他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在他的脸上也看到了笑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
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单亲学生的自尊心更强。自尊心是每个人要求他人和社会尊重自我的心理体现。有自尊心的学生就会在家庭和学校中积极向上,努力完善自我。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蕴有极为细腻、敏感而又善良爱美的情,将自尊与和谐给予每个孩子,是每个教育者的使命和责任。
有一次,我们班参加红五月歌咏比赛,整体效果相当不错,但有个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吃零食,动作不雅,态度不端正。结果班级名次落榜,惹得班上学生愤愤不平。吓得该学生逃回了家!事情发生后,我也很生气,但仔细分析认为事出有因。于是我就通过家访,单独与他交谈、了解情况、沟通情感:原来该学生不会唱这首歌,可比赛规定缺人扣分,所以演出了一场“南郭先生”的戏剧。事情水落石出,学生回到班上,我对同学们说:“他没有家庭温暖,如果为了一场比赛而毁其一生,值得吗?如果大家不原谅他,他能回到校园吗?我们要用集体的温暖去贴近他的心,用宽容的态度去谅解他的无知行为……”经过教育,现在这个学生热心参与组织的各项活动,还担任了我班的组织委员。情况表明,给人以自尊,就是给自己和群体以自尊和自信。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教育的反思和教师教育行为反思,影响着学生生活的方向;同时教育者以开放认真和真诚的心去反思自己教育中的成效,更能督促自己。在学生学习、生活、活动中捕捉教育契机,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朋友般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在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的同时,正确指导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
三、激励孩子的进步
教育的生命是爱,是情,是亲。有些老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些偏见,认为他们身上的缺点多,甚至觉得浑身上下都看不顺眼,没有一点优点。这是不对的。问题在于怎样发现孩子的潜能。老师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摸摸孩子的头、说声“你一定行”都会给孩子莫大的激励和无限的幸福,从而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在关爱和信任的氛围里逐步树立起来自信、自尊、自强,取得长足的进步。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角,学生幼儿的自信、童年的幸福、少年的自尊、青年的使命,从这个层次去分析、探究单亲家庭学生的冷却的心理,用炽热之情贴近学生,点燃学生心灵之火。
单亲家庭的孩子如果处在排斥、歧视的环境中,只能让他们永远抬不起头来。反之,平等亲和、团结互助、充满友爱,则能让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很自然地融入集体,让他们体验真诚、友谊的幸福,享受赏识、进步的快乐。
四、联系家长,共同配合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孩子成长就如培育树苗成长一样,要把握季节的生长规律,既不可消极等待,也不能操之过急,需要从容和宽容,家长作为孩子的教育主体,影响着孩子的个性心理和发展方向。单亲学生的家庭,管理力度往往不够,或家长本人品德就有待提高。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性格内向、孤僻。父母爱打麻将,很少关心他心里有什么想法。通过教师邀请其父参加联谊会,让孩子的父亲逐渐认识到言传身教和交流的重要性。从那以后,父亲坚持每天和孩子一起散步,一起听音乐,父子成为了朋友。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性格及矛盾的心理是在其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给每一个孩子以完整的生命,使他们身心和谐协调发展,让他们在自由中哺育创造,在尊重中培养自信,在关爱中感受幸福,在和谐中健康成长。教育者用真正的教育热情,用诚挚的教育态度,用学友之间真正的感情去温暖他们冰冷的心,融化他们厌世之情,感化他们失落的心理。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姆斯基说过:“任何方法如果是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的,那么便会成功,任何方法如果不是按儿童现有的需要就去进行,那么就不会达到目的。”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从他们的心理健康需要出发,就一定会促进他们真正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