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茶谱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kai_zhangz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0904
  0,45-0,05-0,10-0,40/1,00-2,30/5,30-15,30
  上面这两行字就是茶谱。第一行是泡茶日期,表示2014年9月4日。第二行是这壶茶泡了多少道的浸泡时间。浸泡时间以一组带逗号的数字表示,逗号之前是分钟数,逗号之后是秒数,如0,45表示O分45秒。每个浸泡时间用连接号(-)或斜线(/)分开,用斜线分开者表示隔了一夜再泡。
  今天以三帖茶谱述说某一种茶况的某一种置茶量造成对浸泡时间的影响,而且加强说明两泡间隔时间的影响力度,甚至出现隔夜继续冲泡。隔夜再泡,表示两泡之间的时间间隔很长,一定会较大影响后面的浸泡时间。一个人在办公室泡茶,同一天慢慢泡数道茶的“间隔时间”也会比腾出一段时间专心泡茶喝茶者大。为求品茗的最佳效果,最好是花一段时间专心把数道茶喝了。一壶茶能不能喝上二天三天,要看茶叶的品质与种类,好的品质、陈化了的老茶比较耐放。
  每读一帖茶谱,可以看出他们泡茶喝茶的状况,还可以理解他们使用的茶叶与茶壶。泡茶时如果顺手记下每道的浸泡时间,最后并补注茶叶名称、茶况,或特殊情形,就是很好的泡茶笔记、泡茶教材。第一帖茶谱为什么隐藏了第三行的备注栏?因为直接从各道的浸泡时间理解茶况反而可以避免先入为主的干扰。
  这一帖茶谱泡了8道茶,这是多泡数的例子(2~3道是少的例子,5~6道是多的例子,7~8道是特多或属细嫩老茶的例子)。
  1、第一道0,45。若不是典型“溶出速度”快的茶,就是置茶量偏多。
  2、不管是溶出速度快还是置茶量多,第2道都仅能即冲即倒(即冲完水,放下煮水壶,盖上壶盖,按下计时器,随即打开盅盖,持壶将茶倒出,连续动作,一点都不耽搁),所谓的0,05就是这个样子。
  3、第3道也仅能增加个5秒,10秒的时候就要将茶到出(10秒之前做好倒茶的预备动作)。
  4、第4道就要增加到40秒。一般泡多道的小壶茶在第2道缩短时间后,第3道起都是逐道增加浸泡时间的,而且增加的弧度一道比一道大。
  5、第4道比第3道增加了30秒,第5道增加的弧度一定要超过30秒,但由于过夜的关系,只增加了20秒而成1,00。
  6、第6道开始的浸泡时间就要拉得更长,增加了1,30而成2,30。
  7、第7道又隔了一夜,浸泡时间变为5,30。
  8、第8道浸泡了15,30,再泡下去恐怕味道不足了。若要再泡个一二道呢?就要增加置茶量,但第2道已经是即冲即倒的0,05,再增加茶量势必怎么赶都是太浓,所以这也表示置茶量已到了顶峰。
  从这帖茶谱看,除置茶量偏多造成第二道要即冲即倒外,浸泡时间的起伏是典型条型乌龙茶的泡茶规律。如果是溶出速度快的茶,第3第4道的浸泡时间还要缩短,第5、6、7、8道的时间则要延长,尤其是7、8道要延伸到半小时以上。这帖茶谱第三行的备注栏被记下了:(大红袍、完整、中型紫砂)
其他文献
茉莉,茉莉,当这二字在唇边流转时,仿佛是在低声吟唱一曲江南小调,如此婉转悠扬。也许正是因为名字的清雅,赋予了茉莉花茶别致的韵味。当茉莉绿茶在盛夏时节大行其道时,我却独独醉心于茉莉红的甘甜滋味。  精雅的外包还未开封,茉莉花的花香和着红茶的茶香便幽幽地飘荡开来,花与茶如同情深意浓的姐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互融合,相映生辉。投茶入盏,只见红茶芽尖初现,色泽红褐,条索细嫩、纤细,甚是可爱。轻缓注水,
期刊
这不是台茶的味道!茶友品饮台湾茶叶时,经常发出这样的话语。对于他们的这些感受,我们也只能无奈地喟叹而已。消费者购买茶叶已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对茶叶的真伪,总是心存怀疑,茶商虽然也心里有数,但有几人能说清楚呢?  茶叶是饮料,不是饮品,是介于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的中间产品,是农业产品的一种又是工业产品的一部分。既在乎它的特殊、风味和生产地的区域多变性,又要求产品的规格、标准和稳定性,这是很难全盘把
期刊
茶界流行一句话:茶是怕比的,好茶是比出来的,茶王是不怕比的。  一泡茶的形成,受到了自然、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每泡茶都是唯一的。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斗茶应运而生。2014年9月11日,由著名导演孟卫国指导的影片《斗茶》正式上映。讲述了几位年轻人从不懂茶到爱茶再到战胜自我的成长过程。影评人说它是“力求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恒久魅力印证给观众,同时融入现代时尚元素、独树一帜的现代电影。”
期刊
古风是广义说“过去、古代的民俗习惯与文化”,不特指哪个年代与作为。茶界处处可目睹古风流行,例如:自己取山水,烧炭火煮水;民间收购旧用具当茶器用,无论饭碗、酱油碟、汤匙、筷子都拿来泡茶;穿古人服饰,在山林盖间草屋当泡茶之处,走路姿势也要走得像古人;用补钉器皿当泡茶用具,一边泡茶一边吟诗作对,写毛笔字,下棋及抚弄古代乐器;用古代道具,追求古器的重现,仿效某个朝代的茶法如煮茶、点茶或功夫茶法。  兴思古
期刊
俗语说“逢熟吃熟”,也就是吃菜要讲究时令。此理之于茶,也是极为适用的。九月,新一季的岩茶上市,爱茶之人自然是要尝尝鲜了。恰好,武夷茶友老徐寄来一批新茶,来得及时。  “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老丛水仙是水仙的新贵,其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树龄上。所谓老丛,树龄一般要达50年以上。另外,体现在它耶独一无二的“丛味”上。何谓“丛味”?有人说是青苔味,有人说是木质味……见仁见智,不一而足。然,丛味不是轻
期刊
在闽北,茶俗、茶礼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人在茶叶种植、茶叶生产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天时、地利、人和要素的三位一体、和谐统一,对于茶事活动也有着一整套的讲究,逐渐形成了祭天、祭地等有关于茶的习俗和礼仪。比如,闽北著名的“喊山”仪式就是其中之一。  “喊山”仪式源于武夷山的民间祭茶神,元代御茶园将之演绎为开山仪式。1332年,建宁总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筑一个高五尺的高台,称为“喊山台”,山上建喊山寺,供奉茶
期刊
在中国人的传统智慧中,泥、火与茶,三者之间总是稳固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泥,孕育了茶的生命。火,赋予了茶的形、色、香与味。而泥与火的交融,则为茶之实用与审美的表达提供了一种具象的形式。  柴烧,这种古老的工艺,在长达数千年的流转中,如同上釉一般,时间在不断地为它罩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色彩。然而,它身上的潜藏的远古技术密码,正是它最大魅力的所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破译者”。“85后”陶艺师程伟便是其中的
期刊
不增不减,净相尤生,  侍神明向,且行仄平,  简言淡色,元汇其中,  裹一无味,策一无听,  落落当得,阡陌适逢,  四方四合,和韵共鸣。  2014年8月31日,泊园茶人服第三期雅生活达人秀(夏简季)颁奖茶会以“四方四合”为主题,倾情呈现,极简的创意风格,不执不妄,韵之美,和之修也。  甲午初秋,繁花淡漠,简韵相依;雅步行之,三西元聚,减而未央。合乎其形,发乎其礼,行走的背包在这里醉心停留,生
期刊
一日,艳阳高照,我从梦中醒来,看到阳光下的一块画布,安静地躺在那。缘于渺小,一再被我们忽略,于是“米立”诞生了。正如我说,这个世界太多的大,小被忽略、被遗忘,但小是存在的。我坚信,小的集合就是一种无比的伟大。  壹  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空间节奏如何把握呢?聆听光与物在每个时段的对话,把感受用曲线来表现。持有这种细微的观注习惯,在思想上才会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设计系统,来自哲学或生活的一切经验便会为
期刊
在本刊创刊伊始,我们就提出在“吃”茶中传承茶文化、在“吃”茶中解读茶经济的办刊宗旨,而所有外在的延伸都离不开“茶”本身。茶分六大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类,每一种茶类都有独特的工艺、每一大茶类又品种繁多,当每一个品种与特有的工艺结合时,都会化学反应出不一样的味道,茶的滋味仿佛舌尖上百转千回的演义,你方唱罢我登台,每一款茶都是一场好戏。既是一场“好戏”,如何欣赏便是重点,作为本刊的“明星”栏目,鉴茶的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