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胡杨是一种古老的树,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生命力顽强。作为风景的胡杨,诠释着一种精神——坚毅:“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 本期视觉,请跟随摄影师的镜头,走进胡杨的两大主要聚集地:内蒙古和新疆。你会发现,苍茫的西部大地因胡杨而尽显大自然最壮丽的美:生机盎然的绿、璀璨耀眼的黄、热烈似火的红、晶莹纯净的白……而有的胡杨孤寂地屹立在沙漠之中,有的却随风在水中摇曳……深秋,新疆巴
其他文献
秦灭楚时。楚国南公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楚人陈胜振臂一呼,建立“张楚”政权,霸王项羽更是背水一战,推翻秦朝暴政。无独有偶,在清太祖努尔哈赤踏平四海的征程中。也有一个部族发出“亡建州者必叶赫”的诅咒,誓要颠覆满清。对此,清皇室也留有“叶赫氏不得备椒房”的祖训以作应对。然而。康熙、乾隆都曾经延纳叶赫氏嫔妃入宫,咸丰皇帝的懿贵妃叶赫纳喇·杏贞更是被尊为慈禧太后,把持朝政,权倾天下。 而當末代
天津的五大道,是我国最具历史风韵的万国建筑群之一。左页大图,从高空俯瞰整个五大道历史文化区,只见高楼大厦之间,围绕着一片绿树红顶,风景分外宜人。右页两张图为居民正骑着自行车穿梭于老建筑之间。 俗话说: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短短十个字就将北方两座大城市的建筑风格表述得淋漓尽致。如要论起“天津小洋楼”,必然绕不开“五大道”。五大道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包含由南向北并列着的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
小小一根绣花针,却能在穿金走银、上下翻飞之间,绣出一幅精美绝伦的乾坤气派。本页上方两张图,为潮绣工艺中的精品之作,下方小图,为博物馆中潮州女子刺绣的塑像。 潮州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粤北、赣南以及闽西人员往来、内外商贸货物的集散地。潮商从这里出发,携带潮州瓷、潮绣、玉雕等“土特产”走南闯北,还引进多姿多彩的新式技术和西方工艺,传统与新潮、古典与西式,加上本地手艺人的创意,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
“感官餐厅”,正如其名,不仅得有美食可餐,还得秀色可睹、醉音可闻、妙味可嗅,集聚视、听、味、嗅于一室,全方位震撼食客的每一条感官神经。 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是全球第一家感官餐厅,于2012年5月18日开门迎宾。有趣的是,这家由法国人创始的餐厅并不在法国,而是在中国上海。 餐厅简称“UV”,被中国食客亲切地译作“紫外线餐厅”,以表达他们对该餐厅前卫风格的赞同。2
理光在传统相机领域的名气很大,但是在数码相机时代,却总是不温不火。为了扭转这一局势,理光研发了新的图像处理器SIEII,并将其装备了最新的产品R5上。R5是理光今年推出的消费级数码相机,在之前的产品基础上把CCD的有效像素提高到了724万,SIEII图像处理器有效地降低了噪点,同时R5将感光度值提高到了ISO1600。理光相机一贯的大广角在R5上被发扬光大,28mm广角和7.1倍的大变焦功能对于家
一方世界的构成,一种格局的打开,一处气场的聚团,都离不开人与非人的互见、同好和共生。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甑子场不仅地灵,出山水,出文化,也出人杰。大名鼎鼎的街场,若没有大名鼎鼎的人杰相匹和,是不适宜的,更是不可思议的。名人是名镇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 撩开笼罩在甑子场的雾霭,我看见了从这块场子里走出去的人物,看见了那些行走在场子里的大师。 国学大家王叔岷一族 从胡适到傅斯年,从傅斯年到王叔
魏延,是继“五虎将”之后勇谋双全的蜀汉大将,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一登场,就被诸葛亮定为“头生反骨”“日后必反”。而他最后的结局,似乎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识人之能”:魏延背负“谋反”罪名被斩于马下,全家三代也尽被诛灭。 但是,历史上的魏延真有谋反之心吗?曾为诸葛亮左膀右臂的他因何被质疑?他那悲惨的人生结局究竟是什么导致的?现在,请跟随历史的步伐,回到两千年前的风云时
▲“虎鎣”,原属清宫皇家旧藏,在1860年的劫难中流失海外,百年无踪迹。如今,它终于回归,人们在欣喜之余,却也不由得生出几分沧桑与悲凉。 法国作家雨果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曾如是描述圆明园:“这曾是某种令人惊骇的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如同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显出亚洲文明的剪影。”在1860年,圆明园遭受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经过这场惨痛的劫难,上百万件文物流失海外。而百余年
▲薄如轻纱的绚丽木片,完美地贴合在实木器具上。这是自然的本色,也是人工的巧思,人力与天然,在这一小小手工中完美相协。 伊豆半岛的箱根,是日本的温泉之乡,这里翠峰环拱,温泉如宝石般散落山间,除了温泉,这里其实还存在着日本的另一种重要物质文化遗产——寄木细工。寄木细工,是以箱根本地的树木为原材料,辅以匠人独门巧技而制成的一系列精美工藝品的总称。 平安时代,箱根的寄木细工就有了雏形,到了江户时代,箱
山姓听起来似乎并不那么罕见——熟悉“魏晋风度”的人,对名士山涛再熟悉不过。然而,山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就在2014年最新百家姓排行榜中,山姓只排在了第324位。据统计,整个华夏大地的山姓人士如今仅剩不到两万人。事实上,山姓已经在历史长河中走过了几千年,且得姓源流莫衷一是。 多数人都期望自己的姓氏大有来头,说到山姓,确实也来头不小。东汉献帝年间泰山太守应劭所著《风俗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