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德育为首”的要求没有落实
各校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分数至上”与“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估某个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师业绩等的唯一指标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等。德育工作表面上摆在首位,实际上只停留在文件、制度上罢了,并没有实质内容,学校则把工作重点首先放在了“智育”上。
2. 德育工作无目标或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许多具体的德育过程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育者胸中无数,不知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比如小学、中学行为规范教育要达到什么目标,二者有什么区别,教育者都不清楚。没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其教育必定流于形式,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
3. 德育手段形式化、单一化
学校德育工作通常大都局限在口头的说教上;局限在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制定上;局限在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上;局限在对学生不良行为和不良意识的处罚上,甚至有人把实行的“德育工作”当成提高学生成绩的手段。也有不少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例如做好事加分,做错事减分,年终把每位学生的各项表现得分相加后再排等级便是一年的德育结果就完事大吉。至于学生在此“加减分”之后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以及平时如何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大部分教师却考虑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学校德育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的流行,就使学生的道德内化严重受阻。他们往往为追求表扬或为增加“品德分”虽作了符合规则的行为,但却导致了言行疏离等双重人格的形成。
4. 德育工作中的心理教育严重缺失
学校的德育工作注重公德,忽视私德,即重视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公德教育,而缺乏对个人、自身、内在的道德教育,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的心理辅导。
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 加强对校长的培训,树立“德育为先”意识
“一间好的学校,必有一个好的校长”。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要解决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就必须加强对校长的培训,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重新树立“德育为先”意识。并以德育基本任务为指导纲要,结合实际确立具体目标,制订实施措施,贯穿于学校的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
2. 全员动员,人人参与;优化教学,渗透德育思想
学校德育工作,不仅是班主任和政教处的事情,而是校园内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分内事。而教学又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各科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因此,结合各学科特点,每个教师应积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养成文明习惯。
3. 把“教之以事,辅之以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口头的说教、行为的约束、粗暴的批评、有损自尊心的讥讽、劳动惩罚和形式主义的“做好事”等德育手段,既简单粗暴,又极让学生反感,根本无法起到教育作用,更别说育人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对各种道理只是机械地记忆下来,并不能深刻理解,也无法很好地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德育工作中,应“教之以事,辅之以理”,以学生亲身经历的事、身边发生的事来教育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让学生有心灵的触动,再适当讲些道理,从而让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4.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有条件的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师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应关注当前中学生三大心理卫生问题:一是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而出现的早恋和青春期畸形心理;二是学习负担过重,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造成父母与子女、师生之间关系的紧张,更多的学生则因受不了过重压力而表现出抵抗情绪;三是中学生强烈要求独立,对成人的干预表示强烈的不满,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常常与父母老师合不来,造成两代人的鸿沟。因此我们要多谅解学生,加强对话,交融心理。
5. 加强师德培训,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的形象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旗帜。学校应要求老师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具有“红烛”精神;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具有“楷模”风范;严谨治学,知识渊博,具有“学者”素质;爱生如子,一视同仁,具有“慈母”品性。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使学生耳濡目染,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良好的道德教育。
责任编辑 龙建刚
1.“德育为首”的要求没有落实
各校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分数至上”与“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估某个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师业绩等的唯一指标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等。德育工作表面上摆在首位,实际上只停留在文件、制度上罢了,并没有实质内容,学校则把工作重点首先放在了“智育”上。
2. 德育工作无目标或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许多具体的德育过程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育者胸中无数,不知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比如小学、中学行为规范教育要达到什么目标,二者有什么区别,教育者都不清楚。没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其教育必定流于形式,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
3. 德育手段形式化、单一化
学校德育工作通常大都局限在口头的说教上;局限在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制定上;局限在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上;局限在对学生不良行为和不良意识的处罚上,甚至有人把实行的“德育工作”当成提高学生成绩的手段。也有不少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例如做好事加分,做错事减分,年终把每位学生的各项表现得分相加后再排等级便是一年的德育结果就完事大吉。至于学生在此“加减分”之后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以及平时如何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大部分教师却考虑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学校德育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的流行,就使学生的道德内化严重受阻。他们往往为追求表扬或为增加“品德分”虽作了符合规则的行为,但却导致了言行疏离等双重人格的形成。
4. 德育工作中的心理教育严重缺失
学校的德育工作注重公德,忽视私德,即重视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公德教育,而缺乏对个人、自身、内在的道德教育,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的心理辅导。
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 加强对校长的培训,树立“德育为先”意识
“一间好的学校,必有一个好的校长”。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要解决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就必须加强对校长的培训,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重新树立“德育为先”意识。并以德育基本任务为指导纲要,结合实际确立具体目标,制订实施措施,贯穿于学校的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
2. 全员动员,人人参与;优化教学,渗透德育思想
学校德育工作,不仅是班主任和政教处的事情,而是校园内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分内事。而教学又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各科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因此,结合各学科特点,每个教师应积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养成文明习惯。
3. 把“教之以事,辅之以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口头的说教、行为的约束、粗暴的批评、有损自尊心的讥讽、劳动惩罚和形式主义的“做好事”等德育手段,既简单粗暴,又极让学生反感,根本无法起到教育作用,更别说育人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对各种道理只是机械地记忆下来,并不能深刻理解,也无法很好地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德育工作中,应“教之以事,辅之以理”,以学生亲身经历的事、身边发生的事来教育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让学生有心灵的触动,再适当讲些道理,从而让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4.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有条件的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师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应关注当前中学生三大心理卫生问题:一是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而出现的早恋和青春期畸形心理;二是学习负担过重,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造成父母与子女、师生之间关系的紧张,更多的学生则因受不了过重压力而表现出抵抗情绪;三是中学生强烈要求独立,对成人的干预表示强烈的不满,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常常与父母老师合不来,造成两代人的鸿沟。因此我们要多谅解学生,加强对话,交融心理。
5. 加强师德培训,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的形象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旗帜。学校应要求老师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具有“红烛”精神;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具有“楷模”风范;严谨治学,知识渊博,具有“学者”素质;爱生如子,一视同仁,具有“慈母”品性。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使学生耳濡目染,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良好的道德教育。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