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的“入世”,对外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多、更高,这就使得外语教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些,他们不但要传授语法知识,词汇意义,还应该介绍文化背景,以减少学生在实际交流过程中遇到障碍和产生尴尬。本文介绍了一些在英语教学中提高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和方法措施。
关键词:文化意识;外语教学
在外语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教授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忙于讲解课文、做练习、改错,所以对文化知识无暇顾及;还有些教师则由于自己也知之甚微,故而索性不提。
21世纪的今天,国际合作不断增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越来越多,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其在交流领域的重要地位自不用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语言交际与文化交流的教学。在教学领域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英语教学的质量。如果我们还是一味的只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的社会意义,把英语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而脱离文化孤立地来教学的话,就会给语言教学带来许多困难,也使得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常常以“中文思维+英文形式”来套用所学词汇,从而出现许多不得体的句子,甚至会出现很多误会。由于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所以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例如,有些颜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就有不同的联想意义,“红色”使中国人联想到“革命”、“喜庆”、“成功”等,如“办红事”、“红色政权”、“又红又专”;而美国人却习惯用red表示“气愤”、“罪行”,如see red (发怒),red-handed(正在犯罪的)。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1921:221)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因此,不了解文化,在交际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呢?
第一,开发课程,拓宽渗透渠道。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丰富的教材内容直接体现语言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挖掘教材有关的文化内容并适当给予导入。例如,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4)的第二单元中的主题是文化,其中提到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个主题来扩展一些文化知识,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节日,如感恩节、圣诞节、父亲节等;同时还可以介绍英语国家人们是如何庆祝节日的、如何送节日礼物以及如何接受礼物的。教师除了认真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之外,还要通过其他渠道开发文化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不但要注意開发与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体育、旅游、科技成就等有关的知识文化,而且要注意开发与英语国家的生活习俗、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等有关的交际文化,还要注意开发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趣味性浓的网络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了解称呼、打电话、道谢、恭维、赞扬、告别、致歉等方面与我们不同的语用规则,让学生知道,由于在家庭、单位和交往中的身份、地位的不同,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也不同,进而从文化层面上掌握英语知识,使得学生在使用英语时避免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尴尬。
第二,重视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语义学把词汇分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概念意义就是词汇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则指词汇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在词汇教学中,教师除应该向学生讲清词的概念意义,还应努力发掘词的文化意义。从文化对比的角度,讲解同一词汇在两种文化中所具有的不同内涵,教师应通过联系文化传统、民间传说、使用习惯和心理倾向来讲授词的搭配,达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目的。例如senior citizens一词,许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它是指“有社会地位的公民”,而实际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位并无任何直接联系。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人们也常常“倚老卖老”;而西方人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更不想变老,老意味着孤独,所以就在“公民”前面冠以“senior”这一听起来堂而皇之的字眼。对诸如此类的词汇,如果教师在讲授其用法和意义的同时,能够结合该词的文化意义,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该词汇,避免错误的发生。
第三,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讲解house时在英美是指什么样的房子,不如让学生看一副图片。电影是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有些是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纪录影片,自然十分好用,好的故事片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提供丰富有用的材料。在我国电视英语教学节目中,也有很丰富的材料可供使用,教师如能加以适当指点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四,组织活动,拓新渗透方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应该设计好活动形式。活动形式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游戏活动、剧目演出等。对话可以是反映学生需要的社会礼仪,或那些可能导致文化误解的选题;对话能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语境中了解不同文化、不同礼仪和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游戏活动可以营造一种轻松友好的合作气氛,可以进行比赛和讨论,以增强他们的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剧目演出可以以西方的重大节日庆祝活动为题材,或选择生活中易出现文化误解的笑话或故事,进行短剧演出,加深学生对西方节日文化的认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提高他们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发展他们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欣赏水平,从而接受情操和人格的熏陶。
第五,应充分利用外籍教师。从学外语来看,和讲这种语言的本族人接触是十分重要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接触是别的方式无法取代的。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上和课下的时间多和外籍教师交流,尽可能多地找机会接触外教,了解他们的文化知识和语言使用习惯。
在英语教学中强调注意英美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势必要对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要在教材中尽量多包括文化点,在课堂讲授中注意文化点,并组织有针对性的训练,教师自己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英美文化素养。
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世纪外语教育政策中的文化意识与理解方式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532169。
参考文献:
[1]柯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英语教学与研究.
[2]淳于,永琦.在英语教学中强化跨文化意识[J].北方论丛,2000,(5),96-9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编辑/张铁辉
关键词:文化意识;外语教学
在外语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教授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忙于讲解课文、做练习、改错,所以对文化知识无暇顾及;还有些教师则由于自己也知之甚微,故而索性不提。
21世纪的今天,国际合作不断增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越来越多,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其在交流领域的重要地位自不用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语言交际与文化交流的教学。在教学领域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英语教学的质量。如果我们还是一味的只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的社会意义,把英语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而脱离文化孤立地来教学的话,就会给语言教学带来许多困难,也使得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常常以“中文思维+英文形式”来套用所学词汇,从而出现许多不得体的句子,甚至会出现很多误会。由于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所以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例如,有些颜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就有不同的联想意义,“红色”使中国人联想到“革命”、“喜庆”、“成功”等,如“办红事”、“红色政权”、“又红又专”;而美国人却习惯用red表示“气愤”、“罪行”,如see red (发怒),red-handed(正在犯罪的)。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1921:221)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因此,不了解文化,在交际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呢?
第一,开发课程,拓宽渗透渠道。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丰富的教材内容直接体现语言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挖掘教材有关的文化内容并适当给予导入。例如,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4)的第二单元中的主题是文化,其中提到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个主题来扩展一些文化知识,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节日,如感恩节、圣诞节、父亲节等;同时还可以介绍英语国家人们是如何庆祝节日的、如何送节日礼物以及如何接受礼物的。教师除了认真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之外,还要通过其他渠道开发文化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不但要注意開发与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体育、旅游、科技成就等有关的知识文化,而且要注意开发与英语国家的生活习俗、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等有关的交际文化,还要注意开发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趣味性浓的网络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了解称呼、打电话、道谢、恭维、赞扬、告别、致歉等方面与我们不同的语用规则,让学生知道,由于在家庭、单位和交往中的身份、地位的不同,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也不同,进而从文化层面上掌握英语知识,使得学生在使用英语时避免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尴尬。
第二,重视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语义学把词汇分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概念意义就是词汇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则指词汇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在词汇教学中,教师除应该向学生讲清词的概念意义,还应努力发掘词的文化意义。从文化对比的角度,讲解同一词汇在两种文化中所具有的不同内涵,教师应通过联系文化传统、民间传说、使用习惯和心理倾向来讲授词的搭配,达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目的。例如senior citizens一词,许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它是指“有社会地位的公民”,而实际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位并无任何直接联系。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人们也常常“倚老卖老”;而西方人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更不想变老,老意味着孤独,所以就在“公民”前面冠以“senior”这一听起来堂而皇之的字眼。对诸如此类的词汇,如果教师在讲授其用法和意义的同时,能够结合该词的文化意义,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该词汇,避免错误的发生。
第三,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讲解house时在英美是指什么样的房子,不如让学生看一副图片。电影是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有些是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纪录影片,自然十分好用,好的故事片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提供丰富有用的材料。在我国电视英语教学节目中,也有很丰富的材料可供使用,教师如能加以适当指点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四,组织活动,拓新渗透方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应该设计好活动形式。活动形式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游戏活动、剧目演出等。对话可以是反映学生需要的社会礼仪,或那些可能导致文化误解的选题;对话能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语境中了解不同文化、不同礼仪和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游戏活动可以营造一种轻松友好的合作气氛,可以进行比赛和讨论,以增强他们的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剧目演出可以以西方的重大节日庆祝活动为题材,或选择生活中易出现文化误解的笑话或故事,进行短剧演出,加深学生对西方节日文化的认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提高他们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发展他们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欣赏水平,从而接受情操和人格的熏陶。
第五,应充分利用外籍教师。从学外语来看,和讲这种语言的本族人接触是十分重要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接触是别的方式无法取代的。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上和课下的时间多和外籍教师交流,尽可能多地找机会接触外教,了解他们的文化知识和语言使用习惯。
在英语教学中强调注意英美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势必要对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要在教材中尽量多包括文化点,在课堂讲授中注意文化点,并组织有针对性的训练,教师自己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英美文化素养。
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世纪外语教育政策中的文化意识与理解方式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532169。
参考文献:
[1]柯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英语教学与研究.
[2]淳于,永琦.在英语教学中强化跨文化意识[J].北方论丛,2000,(5),96-9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编辑/张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