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迅速而准确地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促使学生心理和谐发展,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已成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下面以本人执教的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节的教学为例,说明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应用。
一、巧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学习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有利于先入为主。如果上课一开始就牢牢地抓住学生,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八年级的学生大都已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我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学们,知道我们这里种植了哪些粮食作物吗?”学生都很清楚是水稻、小麦等,然后我就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一般什么季节种水稻?什么季节种小麦?能不能调换?为什么?”这样就自然地引出“气候”和“季风”的概念,变单纯的说教为精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二、巧设角色情境,优化学习方式
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互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让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情境诸因素的互动过程中开展。而角色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转换,使学生由知识的受体转而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活动的环境中,在主体与所扮演角色之间,产生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并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加以点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后,我设计了一个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假设他们分别是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的农场主,让他们说明各自区域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原因,以比较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的差异。这时学生会带着问题去了解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状况。学生在讨论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三、巧设矛盾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通过学习,学生清楚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状况,对各区域的特点及区域间的差别有了初步了解。从实际生活中,学生知道我们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在0℃左右,华北、东北地区低于0℃。这样的温度条件下,瓜果蔬菜是不能生长的,但是在市场上却有许多新鲜蔬菜出售,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一个矛盾。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这一看似不合理的现象中,明白了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在局部地区可以改造气候,如建造温室大棚、使用人工降雨等。同时还可以把南方的蔬果运销到其他地区。通过这样一个矛盾情境,在新认知对象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之间制造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并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
四、巧设开放情境,打造创新理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联系实际而应用性又很强的问题。“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那么其他方面也会受到它们的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举出了不少很有新意的事例,如战争中克敌制胜的实例,气候影响下形成的独特旅游景观等。这些联系实际、应用性很强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难以有准确而完整的答案,尤其是在课堂上。但这些问题有可能伴随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可以让学生感知: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是应用中的地理,是对一个人终身发展有用的学科。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寻找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有所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已成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下面以本人执教的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节的教学为例,说明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应用。
一、巧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学习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有利于先入为主。如果上课一开始就牢牢地抓住学生,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八年级的学生大都已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我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学们,知道我们这里种植了哪些粮食作物吗?”学生都很清楚是水稻、小麦等,然后我就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一般什么季节种水稻?什么季节种小麦?能不能调换?为什么?”这样就自然地引出“气候”和“季风”的概念,变单纯的说教为精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二、巧设角色情境,优化学习方式
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互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让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情境诸因素的互动过程中开展。而角色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转换,使学生由知识的受体转而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活动的环境中,在主体与所扮演角色之间,产生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并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加以点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后,我设计了一个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假设他们分别是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的农场主,让他们说明各自区域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原因,以比较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的差异。这时学生会带着问题去了解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状况。学生在讨论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三、巧设矛盾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通过学习,学生清楚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状况,对各区域的特点及区域间的差别有了初步了解。从实际生活中,学生知道我们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在0℃左右,华北、东北地区低于0℃。这样的温度条件下,瓜果蔬菜是不能生长的,但是在市场上却有许多新鲜蔬菜出售,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一个矛盾。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这一看似不合理的现象中,明白了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在局部地区可以改造气候,如建造温室大棚、使用人工降雨等。同时还可以把南方的蔬果运销到其他地区。通过这样一个矛盾情境,在新认知对象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之间制造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并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
四、巧设开放情境,打造创新理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联系实际而应用性又很强的问题。“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那么其他方面也会受到它们的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举出了不少很有新意的事例,如战争中克敌制胜的实例,气候影响下形成的独特旅游景观等。这些联系实际、应用性很强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难以有准确而完整的答案,尤其是在课堂上。但这些问题有可能伴随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可以让学生感知: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是应用中的地理,是对一个人终身发展有用的学科。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寻找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有所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