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存八骏 志励千秋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u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前,我在《西泠艺报》(1985年6月第1期创刊号)上读到《力学斋藏名家合作〈八骏图〉简介》一文,还见到了附刊的《八骏图》照片(图1)。文章记述了上世纪40年代初(1943年),神州大地正惨遭日寇铁蹄的蹂躏。当时在上海文艺界,有一批出生于清季“甲午”(1894年)之岁的艺坛名流,组成了文艺团体“甲午同庚会”,他们互励节操,利用诗文、戏曲、书画等文艺形式来抒发爱国热情。1945年暮春,当时日寇未降,处境艰困。“甲午同庚会”中的著名画家郑午昌、汪亚尘、吴湖帆、杨清磬,戏剧家梅兰芳、周信芳、洪警铃,文学家范烟桥等八位,按“周穆王有八骏”的故事,请当时海上画坛八位画马高手合作《八骏图》,并由“甲午同庚会”八位同仁在图上署名,“励未来之节操”,以志爱国之情。参与创作此图的八位画家为熊松泉、赵敬予、戈湘岚、殷梓湘、谢之光、谢碧月、陈英泉、徐韶九。他们各绘一骏,以象征“甲午同庚会”中八位强者。此图并由书法家马公愚题名,题跋者尚有王福庵、张大千、冯超然、沈尹默、张谷年、潘勤孟及吴稚晖、李石曾等一大批名流。加上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又由陈从周、邹梦禅、沙孟海先后在图上题记。此图堪称“图存八骏,志励千秋”,有着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以上这段艺苑逸事在上海书画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吴湖帆传略》中也有记述,因此在当代艺苑引为美谈。然而,距今二十年前,郑午昌等八位“甲午同庚会”同仁俱已作古,八位画马高手中的熊松泉、赵敬予、戈湘岚、殷梓湘、谢之光五位画家也相继去世,其中的谢碧月、徐韶九二位的情况不明,倘若健在的话,也应是耄耋老人了。所幸其中的陈英泉先生当时仍活跃在苏州画坛。当我获知了上述这段逸事后,“按图索骥”与陈英泉先生取得了联系,并有幸与之结为忘年交。当我向他请教有关参与《八骏图》创作一事,陈先生便把当年拜师学画的经过和艺苑交游等情况娓娓道来。在此,将我亲闻的这些情况略述如下。
  陈英泉先生名心炎,浙江鄞县人,1925年生于上海。17岁拜旅沪名画家蔡震渊为师学画花卉、山水。翌年(1941年)岁末,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占领租界,蔡师携全家返回苏州。同年,他进入银行当练习生。经他叔父的引荐转师同乡前辈、一代画马名家赵叔孺先生学画。赵氏鞍马,上宗元人赵孟,兼取清代郎世宁法,所画鞍马线条圆润,设色明丽,工写兼致,能合骨肉神韵于一体,在当时海上画坛声名卓著。他得此名师指授,加上孜孜以求,故能深得师门真传。当1944年“赵叔孺同门金石书画展”假宁波旅沪同乡会举办,他的鞍马作品受到了艺林的好评,随之画名蜚声海上艺林。同时他常与同门师兄一起切磋艺事,并与赵敬予(赵叔孺之子)、俞叔渊、王仁辅四人结有金兰之谊。这些便是他年方二十就与同门师兄赵敬予、戈湘岚联袂参与《八骏图》创作的原委。
  陈先生在转师赵门的同时,他每逢节假日便到苏州继续随蔡震渊先生学画。蔡师因他画的牡丹堪得“色活生香”之妙,便为他取了“天香书屋”的室名。他的山水从“四王”入手,上宗元人赵孟、黄公望、王蒙诸大家,尤于王石谷研习最深。因此他画马作品上的衬景,无不布置妥贴,山水明净,气秀韵高。每与画友合作亦常由他来补景,如1944年由师兄陶寿伯画八骏,由他补景,并由吴湖帆先生题为《秋郊放牧》(图2)的画作。为此同门师兄赵鹤琴还特治“英泉补景”一印(图3)相赠。他在随蔡师学画期间,与比他小四岁的师妹蔡梅岭(蔡师长女)常同窗习艺。由于他俩志趣相投,情意相合,遂由师兄妹成了情侣,并于1948年在上海结为伉俪。同年“松社”蔡震渊、蔡梅岭、陈英泉、王仁辅、俞叔渊、赵敬予书画篆刻展在中国艺苑举行,并附赵叔孺遗作展,展期一周(《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第573页)。丹青联姻,金石书画联展,亦堪称艺苑佳话。
  
  建国初(1952年),陈先生为响应“上海金融界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夫妇俩告别上海艺坛,同往甘肃省临夏市人民银行工作,成为第一批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志愿者。夫妇俩在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中,仍不辍艺事。1956年“全国青年美展”举行,他俩的《志在千里骏马图》、《梅雀图》由甘肃省美协选送参展,并分别获奖(至今尚存有“全国青年美展作品登记证”标签)。同年,陈先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为大西北的建设整整工作了三十余年,直至退休后寓居苏州。从此,先生以丹青自娱,所作山水、鞍马深受书画收藏者的青睐,并为苏州古吴轩收藏、出版。他还加入苏州寒山艺术会社,凡遇有如抗洪救灾、帮困助学、慈善捐济举行的书画义卖活动,他总是积极参与。他待人接物,忠厚坦诚,于名于利,不乐趋竞。2003年1月,陈英泉先生因病去世。在他病重期间,我去探望时,他还将一件尚未署款的画马作品钤印后赠我留念。先生去世后,我请苏州国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马伯乐先生在他的这件遗作上书题“元代倪瓒题赵孟画马”七绝一首(图4),诗曰:“渥洼龙种思翩翩,来自元贞大德年。今日鸥波遗墨在,展图题咏一凄然。”以志我对先生的悼念之情。今先生下世已逾四载,重展他生前赠我的作品,睹物思人,才引发我写此拙文,并掬我心香一瓣。
  (责编:唐陌楚)
其他文献
这是一套四幅的书法作品,俗称“四幅屏”或“四条屏”(图1-图4)。稍加观察,即可发现这四幅作品中,各自的字体不同,所书的内容不同,纸张的质地颜色亦不同。但也有不少的相同之处,比如每幅作品的大小,都是纵174厘米,横47厘米;四幅所赠予或奉献的对象也相同,都是给“雨孙”。从各幅落款中,得知这四幅书法的作者,依次是曾国藩、李鸿章、刘铭传、丁汝昌,除一位湘军的创始人外,其他三人均为淮军首脑人物。  鉴赏
期刊
古玉小件主要以玉坠、玉镯、腰扣、玉佩、戒指等饰品为主,其他器物上用于装饰的玉件也属小件。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古玉小件曾是古代君子人格化的代表,君子佩玉的风尚绵延至今。2000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会上的“白脂翠玉300年专场”成交了4540万港元,成交率高达99%。2006年古玉小件频频亮相于各大拍卖会,价格迅速升温。在国际市场上,珠宝、玉器小件价格一路上扬,全球交易额每年高达1500亿美元。近
期刊
“龙”是中华民族远古流传下来的一种图腾标志。在历代人们的社会意识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古人认为龙是最高祥瑞,龙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是殷人崇拜的百神之一。《说文》: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能兴云雨,利万物。注雨以济苍生。”《礼·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本草纲目》:龙“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
期刊
一、龙泉窑青花瓷产生的背景    1.青花、五彩瓷的崛起和流行  明代景德镇青花的大量生产及红绿彩、五彩的流行,在市场上逐步取代了单色釉瓷独霸市场的局面,而且渐渐地形成了以景德镇白瓷彩绘品种为中心的市场。最重要的是,人们的审美取向发生了由单色釉向青花及五彩转化的倾向,这也使流行了千余年历史的龙泉青瓷、越窑青瓷及北方黑瓷、白瓷、刻划花瓷等单色釉品种逐步走向衰落,很多单色釉瓷窑或停烧,或转向烧制青花瓷
期刊
三、其他玉石    根据《珠宝玉石鉴定国家标准》的分类,天然玉石共有32个品种,除软玉、硬玉之外,其他的玉石还有以下几种。    玉髓(玛瑙)  玉髓俗称玛瑙。玛瑙一词源于佛经,原指一种羽色斑斓的鸟,玉髓因“色如玛瑙”而得名。玛瑙一般都有环纹带,如无环纹带,则称为玉髓,品质较玛瑙差很多。  玉髓的密度为2.60(+0.10,-0.05)g/cm3。硬度6.5~7。常见颜色有白、红、褐、蓝、绿等各种
期刊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最重要、最著名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中国情韵。从文化的角度看,古琴与中国的历史、政治、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散发着“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就目前的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来看,古琴并无产生的确切年代,只知它在中华民族形成之时当即有之。传说华夏祖先伏羲、神农
期刊
笔者热爱中国钱币文化,每当看到出土的古钱币,千方百计购买,十多年来,收藏历代古钱币千余枚,在《收藏》、《收藏界》杂志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自己的收藏水平不断提高。    上月收藏一品“宣和元宝”大铁钱,铸造精良,品相完好,宽缘、广穿、长冠“宝”,篆书旋读,大字大样,富有神韵。此钱千不见一,笔者看了又看,爱不释手。  此钱径45毫米,广穿口12毫米,厚4毫米,重36克,为当拾“宣和元宝”大铁钱。此钱铸
期刊
我国自古就有谐音,以音取意的用法。“鱼”与“余”同音,以鱼为图案,鱼也有了剩余的意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更增添了人们对鱼的喜爱。连年有余、金玉满堂年画经久不衰,鲤鱼跳龙门等故事家喻户晓。以鱼为题材的吉祥图案在陶瓷、绘画、织绣、金石、雕器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涉及鱼的吉祥图案内容丰富,而且所寓意的美好意境也非常明确。笔者收藏银饰多年,今自荐几件家藏的清代
期刊
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装饰工艺。其工艺程序是先在胎上用青花画好图案,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再在青花轮廓线内填画各种低温彩料,又复入窑炉二次烧成。“斗彩”一名最先出现在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一书中,它说:“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者,青花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
期刊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天下大乱,魏、蜀、吴割据一方,成三足鼎立之势。为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以图一统天下,三国分别建立了各自的货币制度,在沿用两汉旧钱的基础上,先后自行铸造了货币。  蜀汉在三国中地处西南边陲,民寡国弱,为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连年出兵,自始至终承受着巨大的军费开支,因而,该国实行的是一种“大钱”的政策。初据巴蜀时,刘备即听从臣属的建议,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始铸“直百五铢”,以一当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