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烙画的艺术美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flower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烙画称火笔画、烫画,手持烙铁在木板、竹片、绢帛、宣纸等材料上进行绘画。烙画技艺中既保留了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又兼具西方绘画的艺术特色。以形、神、意、创新发展四个方面为研究内容,解析亳州地区烙画艺术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烙画 艺术特征 形神兼备
  烙画称火笔画、烫画,手持烙铁在木板、竹片、绢帛、宣纸等材料上进行绘画的类型,烙画技艺中既保留了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又兼具了西方绘画的艺术特点。烙画源于两汉时期,盛于东汉,没落于唐末。烙画技艺在清光绪年间的河南南阳地区重新获得发展,后形成河北、河南两大地域性流派,安徽北部、天津、北京均有分布。安徽北部的烙画地域有蚌埠、宿州、亳州,亳州烙画传承了河南烙画一脉,部分烙画艺人来自天津、蚌埠地区,在历经百年发展、传承中,形成了具有亳州地方文化特色的烙画艺术形式。
  一、烙画概述
  1.烙画的发展溯源
  烙画艺术也称之为火笔画、烫画,是民间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样式之一。烙画起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唐末逐渐没落,至明清时期烙画技艺源于宫廷需要得以焕发活力。亳州烙画源于明末清初,由河南南阳、天津、蚌埠等地传过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传统“火笔画”的特征是以“铁钎”作笔,以“火”作墨,在木板、竹片、宣纸、绫绸等不同材料上作画。现代烙画技艺使用特制高温铁笔,借鉴国画技法,采用近实远虚、浓淡相宜的方法烙烫而成,艺术特色鲜明。
  2.烙画的工艺分析
  烙画所使用的绘画工具是烙铁,在木板、竹片、绢帛、纸上作画,使用高温烙铁,在控温的技巧下,以竹木、帛纸等为材料进行勾画烙烫,烙烫的图形依据板材形状、大小而定。烙画巧妙的融合了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神韵、技法,辅以润色、烫刻、细描、烘晕、渲染等技巧将木版烙煳而呈现出的一种深浅不同、浓淡相宜的黄灰、褐色图案,具有质朴、美观的艺术特色。烙画板材来源广泛、绿色环保,烙画画面形式丰富,色彩永不褪色,烙画表现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古朴典雅,清新秀丽,独具特色,极具装饰性。
  二、烙画中的构图分析
  烙画不仅有中国绘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烙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造型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具有棕色素描和石版画的质感,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样式,又兼具西方绘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1.烙画中的国画构图样式
  烙画在构图上采用“五字法”:“之”、“甲”、“由、“则”、“须”五字之法,其构图形式和中国绘画构图类似。中国绘画的构图称为章法、布白,是创作中国画的关键所在,在构图前,首先要取势,提取自然界中最具有“气韵”的部分和生命所在。在构图中依据气韵所在,构图上采用散点透视的原则,构图样式有S形、“之”字形、C形、对角线、“由”字形、“甲”字形、“须”字形、“则”字形等。烙画和中国画中均存在“之”、“甲”、“由”、“则”、“须”这五种构图样式。
  烙画的透视依据画幅的大小、构图样式,采用不同的透视原则,竖式的烙画山水画中截取自然山水中气势、活力俱佳的场景,以“由”字形构图居多,采用近处详实远处虚无的绘画手法。在布势上讲究“远观其势,近观其质”(宋·郭熙)。在烙画山水画中,山中宁静旷然的氛围唯有远观而望之,在潇潇然的流水映衬下,显得静谧异常,流动的水使静谧的山间充满活力。
  2.烙画中的西方绘画构图样式
  西方绘画表现形式以油画、素描、水彩画、版画等形式居多,以三角形、S形、十字形、对角形等构图样式为主。烙画在表现西方绘画时借鉴了西方绘画构图的形式,在视角上采用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烙画技法展现的写实人物,写实效果令人赞叹,逼真程度达到写实绘画的境界。
  三、烙画中的“气韵生动”
  中国绘画讲求“精、气、神”三位一体,一副好的绘画作品与绘者扎实的绘画功底、渊博的知识底蕴、准确的情感表达是分不开的。以山水、花鸟、白描等中国画绘画形式的烙画绘画中,以勾、勒、点、染、擦、白 描等方式烙烫在木板、竹片、绢帛、纸张上,借以凸显中国绘画的古朴典雅优美和韵律。这与中国绘画在艺术影响深远有关,烙画的发展根植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土壤之中。
  1.东方民族神韵的体现
  中国绘画讲求“气韵生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画面的布局上讲求气势、意境的表达,绘画内容的骨法用笔,力透纸背。烙画技艺在展现中国绘画意境时,借鉴中国绘画的诸多绘画理念,在构图、布势、留白上讲求气势、意境的外放与绘者情绪的内敛。烙画是使用滚烫的烙铁在竹木、纸帛上进行烙烫,温度的不同,烙烫出的颜色也不尽相同,通过绘者心情、运笔的速率展现不同的效果。温度的高低、烙烫时间长短、运笔的速率决定了烙画墨色的浓淡,将水墨的层次巧妙的表现出来。
  烙画对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表现,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意境。如图1所示,烙画对国画神韵的展现以国画山水为最佳方式,在构图、布势上将气势磅礴、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在烙画艺人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远近山峰的层峦叠嶂,妖娆漫腾的云雾环绕期间,犹如人身临山顶,俯瞰群山、睥睨天下的豪情。
  2.西方写实技巧的再现
  西方绘画具有“再现”现实的特性,以细腻严谨的绘画风格著称。烙画艺术中有许多人物、动物就以西方绘画中的形式进行的绘画表达。烙画人物形象时,借助素描绘画的技法,将肖像绘画达到以型写神的境界。绘画中的写实手法,体现在绘者对人物结构比例的精准、神态造型的精确把控上。如烙画小女孩,以写实的技法将小女孩的样貌绘制板上,小女孩俯身仰望的动作,在细致的结构、比例中彰显精致,五官、表情的刻画将小女孩天真可爱的形象展示出来。
  四、烙画的文化内涵
  传统烙画是在竹木、纰梳、葫芦上绘制,作品内容多为古典小说、神话故事、吉祥图案、山水风景等,烙画作品的精美程度参差不齐。现代烙画在控温技术下,绘画材料拓展到纸、帛等不易烙烫的材料上,绘画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古典小说、神话故事、吉祥图案、山水风景等内容,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写实风格后,可以將人物、动物等肖像烙印其上,烙画作品的精美程度也精益求精,追求工艺美术的范式。在艺术成就上,烙画继承了中国绘画,借鉴了西方绘画的严谨,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统烙画在题材的选择上会偏重一些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山水风景等内容,在烙画图形上以“福禄寿喜”等内容居多。亳州地区的烙画以地方文化为元素,体现道家思想、徽商文化,将其地方文化样式融入现代烙画艺术中。将道家文化中人与自然的意境以烙画葫芦、烙画木板画等形式表现出来。如亚腰葫芦八仙,将道家文化与民间传说融为一体,精心的烙刻工艺、巧妙地构图,将八仙的形象环绕葫芦上,依葫芦的形凸显烙画形象的立体感。
  在表现吉祥寓意的图案时,将福寿的形象烙于葫芦上,取葫芦的“禄”字谐音。其中以在葫芦上烙画寿仙翁这一形象居多,取其“寿禄”寓其长寿、官运鸿通之意。亦有烙画梅兰竹菊等植物形象,将自己的品格以植物形象自喻。烙画牡丹图案寓其富贵吉祥之意。亳州烙画中将亳州民俗文化寓意其中,绘制出老子出关图,阴阳八卦图。
  五、烙画的创新与发展
  烙画作为中国悠久的民俗艺术形式,经历过辉煌,也陷入过低迷。烙画借鉴了勾、勒、点、染、擦、白描的中国绘画手法,烫出层次丰富与色调各异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立体视觉感,酷似棕色素描画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方绘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现代烙画的创作内容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作品内容不局限在神话故事、戏剧传说、吉祥寓意图案等,借鉴西方写实绘画形式,创作出写实性烙画作品,烙画精美程度提高。出现西方绘画中的人物肖像画,将中西方人物,以素描黑白灰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烙画爱因斯坦,将爱因斯坦人物肖像以烙画的形式烙刻出来,通过对温度的调控,烙烫出黑白灰的色调。
  烙绘技法在漫长的发展中孕育出润色、烫刻、细描、烘晕、染熨等技法。烙画作品尘现出黑、浅褐色,以古朴典雅、清晰秀丽为质优,木板烙画中高低不平的肌理效果形成一定的浮雕效果。经过渲染、着色之后,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烙画技艺中还有“套色烙花”和“填彩烙花”两种形式(如图2亳州葛文科绘),为传统烙花艺术锦上添花。在實践中根据创作主题,采用不同的烙烫技法,辅以色彩或者略施淡彩,具有清新淡雅的特点;烙画作品加以重彩填色,形成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
  新时代下,烙画在党和国家文化发展的方针下,涌现出一些紧贴实事、歌咏祖国、颂扬劳动的优秀作品。亳州烙画在新时代下的发展,必须借助旅游经济的春风,将烙画的经济效益与烙画传承与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烙画技艺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唐立华,刘文金.湘西南宝庆竹簧烙画的艺术特征探析[J].装饰,2014-10-01.
  [2]高宝滨.葫芦烙画艺术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06-30.
  [3]何欣,许雅惠.浅谈烙画的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J].艺术科技,2017-11-15.
  [4]邱德昌.浅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葫芦烙画与徽州三雕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6-02-15.
  注:本文系亳州学院院校级课题,项目名称:基于民俗文化体验游的民间技艺传承与发展研究,编号:BKR2017C22;亳州市2018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名称: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发展传承探究,编号:A2018060。
其他文献
【摘要】 《戏子与珍珠》是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2020年夏出品的由同名话剧改编而来的线上展演有声漫画作品,主创团队由厦门大学中文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组成。剧本基于闽南民俗故事,讲述偏远海岛上,戏子因岛民贪婪的欲望而不得不用戏曲与被当作神明供奉的“漂客”进行交易,逐渐沉溺于戏,并最终失去一切的悲剧故事。文章从剧本创作、剧本改编及剧本演绎的角度,对该剧目是如何从话剧改编成有声漫画的创作历程、
期刊
【摘要】 尽管迪士尼重金打造的真人电影《花木兰》汇集了众多华人明星,这部“中国公主”大片却在内地市场意外遇冷。本文从跨媒介二次编码的视角出发,对此影片在国内“水土不服”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多元文化和女性觉醒的表层叙事下,电影实际上表现出挪用中国元素的随意态度与摇摆的女性主义立场,隐藏其后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定势正是《花木兰》遭到中国观众批评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真人电影《花木兰》;
期刊
【摘要】 闽北民间舞蹈是闽北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闽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本文以闽北延平区峡阳镇传统民间舞蹈延平“战胜鼓”为研究对象,在舞蹈形态学视域下从郑成功精神、闽北农耕文化、女性主义三个方面分析延平“战胜鼓”的文化内核,研究蕴含在延平“战胜鼓”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延平“战胜鼓”;文化解读;农耕文化;郑成功精神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延平“战胜鼓”又
期刊
【摘要】 广西戏剧院排演的《百色起义》以广西地方戏曲剧种——壮剧的艺术形式,以1929年发生在广西的百色起义为素材,讴歌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广西壮乡人民,开启了本土革命历史题材的探索。该剧展现了邓斌(邓小平)、李明瑞、韦拔群等革命先烈以及韦阿婆、阿花、阿龙等壮族百姓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全剧以三个基点,即历史事件——百色起义,地域特色——壮剧艺术、民俗文化,民族共同体——壮族与中华民族、广西革命
期刊
【摘要】 党课是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的重要组成,党课是每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必修课。党课教学是否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是衡量党课授课水平的根本标准。本文拟从福建省基层支部党课运行情况及现存困境入手,结合“艺术党课”的深刻内涵与部分优秀成果,探析借助艺术形式提升基层党课吸引力、影响力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 艺术党课;基层党课;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党课是通过课堂讲
期刊
【摘要】 舞蹈与音乐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人们的情感和意象,其相互渗透、互相支撑又形成了视听艺术的完整体现。音乐是舞蹈的意识向导,为舞蹈注入灵魂,使舞者的表达更加有序、更加丰满;而舞蹈是音乐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的物化。两者之间是灵与肉的融合,密不可分。了解和掌握好两者内在的关联对乐舞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音乐;舞蹈;融合;促进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虽然音乐与舞蹈是
期刊
【摘要】 古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制作技艺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然而其制作技艺的传承断断续续,始终未形成系统、标准的体系。小提琴制作虽然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已经形成一套形制规范、法度严谨、各部件功能明确的较为完整的体系标准。因此,小提琴制作技艺对古琴制作技艺的系统化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小提琴制作;古琴斫制;借鉴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古琴是中
期刊
摘 要:一花一世界,一草木一秋,世间万物皆有性情。自古文人画就以花草、鸟虫作为绘画题材,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扬,现在的中国画不仅仅是画家个人表现大美景色、抒发性情,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人文品格。笔者主要运用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创作技法——“没骨法”进行花鸟画创作,从自身的实践创作中体会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绘画形式美,探究“没骨法”绘画语言的特征,更有利于自己在中国画创作
期刊
摘 要:在数字化革命浪潮下,我国博物馆不断转变自身角色,积极进行数字化实践,重塑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文章以吉林省域博物馆为例,总结了近年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情况,归纳了未来数字化博物馆的基本特征,并对未来博物馆数字化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 数字化 未来博物馆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
期刊
【摘要】 在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并恢复了城市正常运行后,进入“后疫情时代”的武汉急需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理解,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便应运而生。本文从他者视域、城市深描和共情传播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后疫情纪录片对武汉城市形象的重构,以期为“后疫情时代”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后疫情纪录片;城市形象;影像;深描;共情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国范围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