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因此,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聆听 审美表现 想象 联想
音乐课是美育的重要阵地。感受与欣赏又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满足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在音乐课上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发展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一切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它是音乐欣赏中的音响感知。“听”作为音乐欣赏的一种要素,是欣赏音乐音响及理解其结构形式的基础。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去,并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基础。
(一)听与聆听
听是一种生理过程,是声音入耳的自然的生命活动;聆听则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有些教师常常会在听完一首欣赏曲后问学生的感受,得到的反馈如果是:欢快、悲伤、深情等,教师就认为已经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其实,这样仅仅一遍的“听”根本谈不上是在“聆听”,教师只是在简单地完成让学生“听”的任务。而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更多、更好的“聆听”机会,让学生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询音乐作品中的美,才是“聆听”。
(二)听觉感知能力提高
听觉感知能力是感知和感受音乐语言,感知和感受音乐美的能力。这种感受能力包括对音高、速度、音响等的感觉,对节奏、音色、和谐等的知觉以及对音乐情趣的辨别能力。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可通过音乐欣赏、音乐技能的训练,视唱练耳及其他音乐活动的开展来开发和发展。
【课例片段】欣赏大提琴独奏曲《摇篮曲》
在听完德国的《摇篮曲》后欣赏大提琴演奏的《摇篮曲》
师:这是德国音乐家勃拉姆斯创作的摇篮曲,在我们中国也有摇篮曲。现在我们就来听一首由大提琴演奏的《摇篮曲》。看看他与外国的摇篮曲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初听。
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找到速度、节奏与国外摇篮曲是一致的。)
2、在听。
师:那有没有不同呢?(学生随音乐做律动,引导学生感受曲子拍子的不同。)
师:那这首乐曲又可以分几部分呢?(三部分)
3、三听
师:在第二部分,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学生闭眼聆听后回答)
出示图片。
师:每一部分你觉得是描写什么画面呢?
边播放,边做连线题。
这是四年级的欣赏课,学生有了一定的聆听基础。我通过多次聆听、对比,引导学生从速度、节奏、拍子等方面去发现中国与欧洲国家乐曲的异同。
二、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表现是一种复杂的审美心理过程,是对音乐美的体验、感悟和内化。要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接着是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表现机会。
【课例片段】《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师:开着火车,我们来到了北极,在北极坐雪橇最好。
师:我们来试一试模仿雪橇铃声。
2/4
(1)33 3 | 33 3 | 33 3 | 33 3 | ……
叮叮 当,叮叮当 ,……
(2)11 1 | 11 1 | 11 1 | 11 1 | ……
二声部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验合唱的美感,突破歌曲难点。]
师:这声音像什么?
生答:……就像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给我们送礼物来了……
师:我刚才听到了“叮叮当”,这是马铃的声音。大家觉得还缺一个什么声音啊?
生答:马蹄声。
师:我们能不能模仿?(弹舌)
(1)xx xx | xx xx | ……
(2)33 3 | 33 3 | 33 3 | 33 3 | ……
叮叮 当,叮叮当 ,……
(3)11 1 | 11 1 | 11 1 | 11 1 | ……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师:来,我们来甩一甩马鞭,让马车跑得再快一点?
师生一起:“嗨!”
加入刚才的练习,最后“嗨!”结束。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歌唱的气息支撑,解决歌曲难点。]
开始的这个引入环节,我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问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表现雪地里来雪橇的场景。
三、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学生对音乐审美感知的再表现,再创造。音乐不同于美术,它是无形的艺术,看不到也摸不着,需要学生在聆听的同时,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将音乐作品的形象与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探究性地、自主性地来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引导学生用喜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
【课例片段】
聆听《森林水车》
1、教师不加任何引导,让学生注意听音乐。聆听后回答: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是什么样的?
2、教师结合图片、幻灯片介绍欧洲古老的水车,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3、复听音乐,用彩色笔涂颜色或线条表现自己听到的水车声、流水声、鸟叫声、太阳升起的感觉。教师不要限制学生,让学生自由想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再谈一谈为什么。
现在的学生,没有见过水车,要学生想象音乐中描绘的景物是比较困难的事。于是,在這一环节,我让学结合图片,边看边听边想,给孩子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四、发展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审美创造活动是学习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教师应将审美创造活动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等教学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审美创造的原则。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兴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2]《中小学音乐教育》
[3]网络查阅
关键词:聆听 审美表现 想象 联想
音乐课是美育的重要阵地。感受与欣赏又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满足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在音乐课上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发展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一切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它是音乐欣赏中的音响感知。“听”作为音乐欣赏的一种要素,是欣赏音乐音响及理解其结构形式的基础。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去,并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基础。
(一)听与聆听
听是一种生理过程,是声音入耳的自然的生命活动;聆听则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有些教师常常会在听完一首欣赏曲后问学生的感受,得到的反馈如果是:欢快、悲伤、深情等,教师就认为已经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其实,这样仅仅一遍的“听”根本谈不上是在“聆听”,教师只是在简单地完成让学生“听”的任务。而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更多、更好的“聆听”机会,让学生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询音乐作品中的美,才是“聆听”。
(二)听觉感知能力提高
听觉感知能力是感知和感受音乐语言,感知和感受音乐美的能力。这种感受能力包括对音高、速度、音响等的感觉,对节奏、音色、和谐等的知觉以及对音乐情趣的辨别能力。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可通过音乐欣赏、音乐技能的训练,视唱练耳及其他音乐活动的开展来开发和发展。
【课例片段】欣赏大提琴独奏曲《摇篮曲》
在听完德国的《摇篮曲》后欣赏大提琴演奏的《摇篮曲》
师:这是德国音乐家勃拉姆斯创作的摇篮曲,在我们中国也有摇篮曲。现在我们就来听一首由大提琴演奏的《摇篮曲》。看看他与外国的摇篮曲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初听。
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找到速度、节奏与国外摇篮曲是一致的。)
2、在听。
师:那有没有不同呢?(学生随音乐做律动,引导学生感受曲子拍子的不同。)
师:那这首乐曲又可以分几部分呢?(三部分)
3、三听
师:在第二部分,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学生闭眼聆听后回答)
出示图片。
师:每一部分你觉得是描写什么画面呢?
边播放,边做连线题。
这是四年级的欣赏课,学生有了一定的聆听基础。我通过多次聆听、对比,引导学生从速度、节奏、拍子等方面去发现中国与欧洲国家乐曲的异同。
二、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表现是一种复杂的审美心理过程,是对音乐美的体验、感悟和内化。要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接着是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表现机会。
【课例片段】《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师:开着火车,我们来到了北极,在北极坐雪橇最好。
师:我们来试一试模仿雪橇铃声。
2/4
(1)33 3 | 33 3 | 33 3 | 33 3 | ……
叮叮 当,叮叮当 ,……
(2)11 1 | 11 1 | 11 1 | 11 1 | ……
二声部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验合唱的美感,突破歌曲难点。]
师:这声音像什么?
生答:……就像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给我们送礼物来了……
师:我刚才听到了“叮叮当”,这是马铃的声音。大家觉得还缺一个什么声音啊?
生答:马蹄声。
师:我们能不能模仿?(弹舌)
(1)xx xx | xx xx | ……
(2)33 3 | 33 3 | 33 3 | 33 3 | ……
叮叮 当,叮叮当 ,……
(3)11 1 | 11 1 | 11 1 | 11 1 | ……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师:来,我们来甩一甩马鞭,让马车跑得再快一点?
师生一起:“嗨!”
加入刚才的练习,最后“嗨!”结束。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歌唱的气息支撑,解决歌曲难点。]
开始的这个引入环节,我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问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表现雪地里来雪橇的场景。
三、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学生对音乐审美感知的再表现,再创造。音乐不同于美术,它是无形的艺术,看不到也摸不着,需要学生在聆听的同时,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将音乐作品的形象与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探究性地、自主性地来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引导学生用喜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
【课例片段】
聆听《森林水车》
1、教师不加任何引导,让学生注意听音乐。聆听后回答: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是什么样的?
2、教师结合图片、幻灯片介绍欧洲古老的水车,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3、复听音乐,用彩色笔涂颜色或线条表现自己听到的水车声、流水声、鸟叫声、太阳升起的感觉。教师不要限制学生,让学生自由想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再谈一谈为什么。
现在的学生,没有见过水车,要学生想象音乐中描绘的景物是比较困难的事。于是,在這一环节,我让学结合图片,边看边听边想,给孩子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四、发展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审美创造活动是学习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教师应将审美创造活动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等教学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审美创造的原则。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兴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2]《中小学音乐教育》
[3]网络查阅